老农进乡赶集,看见毛主席画像,说道:他当过我的兵

发布时间: 2021-06-22 22:26: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平凡故事”。有些人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背后的“来头”可大着呢!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个普...

老农进乡赶集,看见毛主席画像,说道:他当过我的兵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平凡故事”。有些人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背后的“来头”可大着呢!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实际上,却是战功赫赫的“开拓者”。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过他的“后台”可让你有些想不到。他叫彭友胜,是湖南省衡东县三樟乡的一名农民。

图-农民(非彭友胜)

有一次,彭友胜出去赶集,半路有些口渴,到乡公所里“借水”喝的时候,看到墙上挂着伟人的画像,竟然跟工作人员说,伟人是自己手下的兵。几个人觉得彭友胜肯定是开玩笑,没有当回事,笑而不语。彭友胜赶紧回到村里后,彭友胜逢人就说,伟人是自己手下的兵。乡亲们觉得他一定得了癔病,纷纷嘲笑他。

结果彭友胜却说:“早晚我得让他亲自给我证明!”就在乡亲们把这事当笑话说的时候,彭友胜竟然真的找到了“证据”。彭友胜和伟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交情,开国领袖怎么会是农民手下的兵呢?这事还要从武昌起义说起。

毛泽东 - 无产阶级革命家

“副班长”参军记

彭友胜出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末代王朝。光绪十年,在湖南省的一个小乡村,彭友胜出生了。但彭友胜的家乡毗邻湘江,好处是风景秀丽,坏处是容易干旱,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这附近的村里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大部分时候都得饿肚子,日子过得十分苦。

我们之前分享的故事里,不少主人公参军的初衷,并非保家卫国,更非建功立业,他们只是为了求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彭友胜也是一样,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迫于无奈只好参军。

虽然这样的人没有宏大的革命理想,但他们的心灵却有着我们望尘莫及的“纯洁”。参军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所以干就要干好,干出成绩。却不能居功自傲,更不会因为战功而洋洋得意。

熟悉这些历史的朋友们也发现了,这些穷苦出生的“开拓者”,往往在建国后心甘情愿退居后方。参军前是什么身份,建国后仍然是什么身份。明明是革命功臣,却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朴素和善良,坚守和信念,让我们感觉到深深的敬佩。

彭友胜参军后成为了湖南新军第49标二营的一名士兵,但因为有眼力见,敏捷又聪明,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做到了现在“副班长”的位置。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无数怀揣着伟大革命理想的青年志士,组成了一支革命军,开始向封建王朝发出自己的怒吼。清军得知此事后,开始大范围镇压革命军。为了声援革命军,彭友胜所在的湖南新军也参与到了战斗中来,却没想到这事竟然成就了彭友胜和伟人的一段“缘分”。

武昌起义

少年壮志不言愁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伟人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郎。在《恰同学少年》中,伟人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毛润之。以前的人起名,有名也有字。人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往往不会直呼对方的名,都是家人、长辈才会喊名,陌生人称字。润之就是伟人的字,所以本文我们也用字来称呼伟人,以表达对伟人的尊敬和感恩。

图-《恰同学少年》剧照

当时的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无数的革命先烈“敢为天下先”,打响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第一枪,华夏大地燃起了革命火焰。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的有志青年纷纷加入到革命道路中来,积极响应革命。

毛润之也是一样,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他深感当前的中国积贫积弱,政府无能昏庸。他想要改变,更想亲自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恰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件,毛润之的心中仿佛点燃了一把火焰,他再也无法淡定,愤然弃笔从戎,穿上军装要改变这一切。

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时隔数十年,再次回忆起这件事,伟人说: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全程戒严,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一天,我正在学校里上课,却突然听人说有位革命党人要来学校做演讲。那场演讲我听了,到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热血沸腾。”

就这样,毛润之“脑袋一热”就要去参军。但参加革命军是需要担保人的,可不是谁都能进的。这下毛润之可犯起了愁。自己在这儿人生地不熟的,能找谁去呢?但伟人的脾气大家也知道,任凭人家说什么,都要参军。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会和征兵的人发生冲突?好好商量,寻找解决办法不行吗?当然不行,战争的局势瞬息万变,有志青年心中的革命激情一旦被点燃,就一定要亲自参与革命战斗中去。他们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幸福啊!

毛润之在兵营门口慷慨激昂,把对方驳斥地哑口无言,但规定就是规定,任凭毛润之说破了嘴皮子,征兵的人还是一句“没担保人就是不行”!

图-求学时代 的毛泽东

这一幕被朱其升看到了,他听到毛润之那慷慨激昂的雄辩,心中觉得十分触动,便主动把毛润之带进了兵营,找到彭友胜说:“彭兄弟,这有位姓毛的小兄弟想参加革命军!但他没有担保人,你能为他担保吗?”

这是彭友胜第一次和伟人相见,此时的伟人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热血少年,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十分英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下巴上有颗显眼的大黑痣。都说上天选定的人才必然有超凡脱俗之貌,彭友胜第一次见到伟人,心中就暗暗感叹:“这个伢子不简单!”“你好,我是毛泽东,字润之,小名石三伢子,家在湘潭韶山冲。”润之“毫不见外”,上来就自报家门。

彭友胜简单询问几句后,便答应和朱其升一起做毛润之的参军担保人。大概是被毛润之的革命激情所点燃,彭友胜很快和毛润之熟络了起来,并且拉着毛润之进了营房,把自己的上铺收拾出来给毛润之住。

从此两个人成了睡在上下铺的好战友,更是互相倾诉心事的“上下级”。其实,这里还有一段轶事。按道理来说,伟人当时本来是打算到汉口参加黎元洪的军队,都和几位同学商量好了。但汉口的地势和气候与其他城市不同,想去汉口一定要买一双雨鞋。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一双雨鞋而已,但在当时雨鞋可是一件“奢侈品”。

伟人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本来生活就十分贫瘠的他,仅有的积蓄都花在看书学习上了。生活已经捉襟见肘了,哪儿还有钱买雨鞋?但伟人的心中如同有一股火焰在燃烧,他思虑许久,便想前去长沙城外一户朋友家里借一双雨鞋。但好巧不巧,长沙起义爆发,长沙城戒严了!伟人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当即便决定在湖南就地参军。正是这样的机缘,让彭友胜成了伟人的“上司”。这就是缘分,你道奇妙不奇妙?

图-长沙起义

这个少年不简单

彭友胜家里虽然穷苦,但彭家老父亲还是咬牙让儿子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不过,由于学习的时间短,所以略微比文盲好上一些。毛润之刚参军的时候,彭友胜见他一副穷苦人家的模样,也没想过这位十七八岁的少年肚子里有多少墨水。然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彭友胜却发现,这个少年可不简单!

图-毛泽东

毛润之在部队里,经常和战友辩论,并且一定要争出个高低。虽然每次都闹得面红耳赤,但毛润之却从来没有输过。一场场雄辩,总是引来其他战友的围观,并且引发现场的阵阵喝彩。当时彭有胜就觉得,毛润之肚子里肯定有点墨水,不然的话,跟人辩论怎么这么有气势,而且有理有据,总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

因为部队的人大多都是不识字的大老粗,所以家里来信念信、回信都是需要有人代念、代笔。几次辩论过后,大家都知道了,毛润之上过学,肯定会写信,就兴冲冲去找毛润之帮自己给家里写封信。

伟人生性热情,性格又十分豪爽,当有人提出想让他代笔时,伟人果断地答应了。当那人看到一封文采斐然的家信后,大家对毛润之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慢慢地,战友们都知道毛润之是个文化人了。

图-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嗜好

彭友胜考虑到毛润之是个能针砭时弊,发表出真知灼见意见的人,所以经常让毛润之出去买报纸,并且为大家讲述每天发生了什么大事,好让战士们多多了解革命发展态势,准确把握革命风向。有了彭友胜的“特殊关照”,毛润之每次买来报纸,总要细细品读一番。

为了不打扰他读报,彭友胜告诫战士们,不要打扰润之读报。一来二去,经过毛润之“精神洗礼”后的战士们,竟然展现了大老粗们背后“文人”的一面,彭友胜管理起来更加顺手。

暂时告别,意外重逢

1912年,毛润之突然心事重重地找到彭友胜:“彭大哥,我有事跟你说。现在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满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中华民国也已经建立。我想离开新军,继续回到学校去读书。”彭友胜虽然心中十分不舍,但考虑到毛润之本就是个读书人,参军只是为了一展抱负。

如今他的革命理想已经“实现”,自己强留只会耽误对方的前程。所以,彭友胜略微思索后,答应了毛润之的请求。离开部队那天,战友们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他们因为战友要离开而伤心。另一方面,他们更为战友能够追求到更好更高的理想而高兴。

在新军的这段日子,毛润之和战友们相处得非常愉快。所以在他“退役”前一天,不太富裕的战友们还是一起凑了钱,为毛润之举行送行宴。规模不大,酒菜也是一般家常,但毛润之却十分感动。因为,大家都知道,伟人一生最爱吃的菜就是红烧肉,在离开新军那天的送行宴上,战友们特别准备了一碗红烧肉。

图-毛主席的饮食习惯之红烧肉现代照

男儿有泪不轻弹,战士们强忍着泪花,把不舍都放在了酒里,一饮而尽。彭友胜送别毛润之的时候,觉得以后可能不会再有机会相见,所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总不舍得回去。“彭大哥,别送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就在这里分别吧!”虽然不舍,但毛润之还是向彭友胜提出了辞别。“这有两块大洋你拿着,在路上当盘缠。路上一定要小心,希望我们有缘再见。”彭友胜心中有些不舍,毕竟在新军的这段日子里,他比毛润之年长了几岁,心中当对方是自己的弟弟。

而毛润之的雄才伟略深深折服了彭友胜,彭友胜的心中早就视对方为“老师”。接过这两块大洋,毛润之的心中感觉到沉甸甸的,对彭友胜说:“彭大哥,多多保重,咱们后会有期。”两个人的心中却十分清楚,这一别,可能一生都不会再遇见了。只能把这份战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成为人生温暖的记忆。然而,两个人都没想到,十四年后,两个人竟然在穗城真的“后会有期”了。

图-大洋

从部队出来后,毛润之本来想考警校,但因为当时湖南师范学校招生简章上写着“不收学费”,而且食宿费非常低,对于一贫如洗的毛润之来说,湖南师范学校似乎是最完美的选择。就这样,毛润之在湖南师范求学的生涯里,结识了很多知心好友,后来有一次参加中国共产党,一起参加革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诗篇。

1926年,毛润之南下广州,办理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彭友胜跟随部队被调到了广州,时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友胜从一份报纸中看到毛润之要来广州讲学的消息,这可让彭友胜的内心有些按捺不住。欣喜异常的彭友胜特意去理发店理了个发,并且洗澡换上一身崭新的军装。对于彭友胜这样的“大老粗”来说,这一系列做法的初衷,就是为了表达对毛润之的尊重。

当时任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润之见到自己的“老上司”时,也同样喜出望外,两个人促膝长谈,畅聊十四年的欢喜和忧愁。此时的毛润之,对革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峥嵘岁月,稍纵即逝

彭友胜和毛润之结束畅谈后,心中虽然对打倒列强和军阀的革命理想有所触动,但彭友胜却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所以并没有接受毛润之的“共事邀约”。

两人分别后,彭友胜有和战士们参加了北伐战争,并且因为屡立战功,所以被提拔为了副连长。虽然升官是好事,但彭有胜的心中却郁郁寡欢。

因为此时的国民党做法实在令人寒心,日本已经吞并了东北的多处领土,蒋某人不仅不全力抗日,一门心思还在“剿共”,对待日本的态度也是妥协、服软。加上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严重,所以愈发感到寒心的彭友胜,偷偷离开军营回了老家。

就这样,副连长又成了农民,不过是曾经扛过几天枪的农民。乡亲们只知道彭友胜参过军,却不知道和伟人还有过这段故事呢。而在乡下的彭友胜也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每天也只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从来不过问国家大事。

图-蒋介石

直到1949年,彭友胜听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心中也十分高兴,经常跟着乡亲们一起感恩伟大领袖毛主席。但彭友胜却没有一次想过,毛主席竟然是毛润之!自己手下那个让自己“惦记”的士兵。

两年后,彭友胜去乡里赶集,因为口渴到乡公所里讨水喝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到了挂在墙上伟人的画像。彭友胜呆呆地看了许久,得知原来乡亲们口中无比感激的伟大领袖,竟然是他!

“我们俩共过事”

彭友胜指着画像对工作人员说道:“他还在我手下当过兵哩!”“老人家,你可知道他是谁?他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在你手下当过兵?你咋不说,你跟他拜过把子呢?”工作人员故意跟彭友胜打趣,这让彭友胜有些“不开心”。

“你们等着,我让他亲自证明他在我手下当过兵!”彭友胜气呼呼地说道。

就在大家都以为彭友胜是在吹牛的时候,彭友胜真的拿出了一封伟人的来信,并且伟人特意嘱咐彭友胜,如果有困难就到长沙去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这下彭友胜可“得意”了,到处跟人“炫耀”这封来信。

彭友胜也因为这封来信,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因为十分感激伟人,彭友胜便摘了些自己茶园里的茶,用心包好之后寄到北京,让伟人尝尝。这一送,就是整整18年。

这件事后来被写成了歌,谱成了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传遍了神州大地,至今被人们歌唱。伟人其实是个十分念旧的人,有过一些恩情,伟人都会记挂一生。但伟人却也坚决不会为此徇私,如果不是彭友胜的生活当时确实有些过不下去了,伟人也不会小小地帮助一把。

但是伟人心中一定十分愧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为了大局,自己却不能“利用职权”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是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由此可见,伟人真是一位伟大领袖,他的胸襟和思想真的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人民永远爱戴您!

本文标题: 老农进乡赶集,看见毛主席画像,说道:他当过我的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8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仅做了42天皇帝,都怪“闯王”李自成天天都吃饺子成语故事:华封三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