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瓯缺》的思想色彩

发布时间: 2021-06-22 11:26: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论《金瓯缺》的思想色彩《金瓯缺》共130余万言,讲述了中国12世纪初、中叶北宋灭亡与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其间涉及到宋、金、辽三个...

论《金瓯缺》的思想色彩

论《金瓯缺》的思想色彩

《金瓯缺》共130余万言,讲述了中国12世纪初、中叶北宋灭亡与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其间涉及到宋、金、辽三个王朝的兴衰存亡及此消彼长,描绘出了它们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错综交织及各自内部的诸种矛盾,勾勒出整整一个时代具有宏伟壮观的气象。北宋末年,君臣荒唐堕落,国政千疮百孔,岌岌可危。金王朝国势渐强,对宋、辽虎视眈眈。宋徽宗赵佶经蔡京、童贯煽动定下伐辽之计,并与金达成夹击残辽的协议,幻想不占而屈人之兵,结果被破釜沉舟的辽军击溃。第二次伐辽之役也因决策者的昏庸而一败涂地。金灭辽之后,很快兴兵南下攻宋,赵佶让位太子宋钦宗,仓惶“南幸”。东京军民虽同仇敌忾、血战守城,无奈钦宗与投降派一心求和,最终东京失陷、北宋灭亡。宋高宗在建康立南宋后,不思收复故土,投降之心较徽钦二帝更甚,两河军民的救亡图存前景堪忧。

1.1

《金瓯缺》的思想力量

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重大转型时期,往往能体现出其内在精神本质。能够深刻地展示出民族精神乃至世界的、人类的共有的精神,也是一部作品具有史诗性的内在质感的体现,这是从审美角度把握世界的一种诗意表现,它是史诗的精髓,是史诗的血和灵魂。《金瓯缺》所显示的思想力量,其核心是奋发图强和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摆脱积弱和屈辱地位奋发振兴的努力,是古代人民在面对死亡和毁灭时所激发出来的挽狂澜于既倒的雄伟气魄。

首先,《金瓯缺》塑造出众多为国家、民族生存而勇于赴汤蹈火的英勇将士和官员。如:赵隆病中仍思虑国家、军队安危,要统帅注意军中隐患;杨可世为缓解其他战区紧况,率五百精兵渡河勇闯辽营;种师中、马政竭力营救太原,兵尽粮绝,力战而死;蒋宣等禁军保宋室拥渊圣皇帝西行,失败后慷慨赴难;李纲力挫投降派,率领军民誓死保卫东京城……。其中,着墨最多的是马扩,他是贯穿全书的重要人物,身上寄托着徐兴业的理想,“希望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马扩出身军人世家,官职卑微却不忘国优,对政局军情有卓越见识。他曾犯险出使青唐羌、辽、金。在出使过程中,他樽俎折冲,应付裕如,始终保持凛然正气和民族尊严,博得对方“也立麻力”(善射的人)和“散也孛”(奇男子)的尊敬;同时,他敏锐地觉察出金灭辽后矛锋将对我,多次向高层上书条陈,分析时局并出谋划策,“写的条陈和建议真可以塞满一口专柜了”;在战争中,他曾在雄州城外单骑赴敌、只身对抗辽军,也曾在劫驾时陷入的金军包围中顽强杀敌直至被俘;在被金俘获后,马扩也曾一度痛苦沉默,但很快就振作起来,借开酒店联络四方豪杰,最终逃出监视圈,上五马山团结各路义军继续抗击金兵……这些奋发图强、充满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们为这一段多灾多难的历史增添了多少人性的光辉!

其次,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际,民众身上蕴藏的民族精神瞬间爆发,发出耀目的光彩,使整部小说萦绕在一种浓厚、壮阔的诗意之中。他们这些人,或许曾经玩世不恭、懦弱无能、误入歧途、只懂相夫教子……但此时,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奋发图强,保家卫国!《金瓯缺》中的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太学生陈东激愤于权奸们对李纲、种师道的陷害,在宣德门伏阙上书,引发东京二十万民众的请愿活动;老医官邢倞得知前线守军缺衣少粮,立马捐出一半家产;东京几十万百姓自发静坐几天,等待出城的圣驾,终于迫使金军放回皇帝;吴革等人在东京城沦陷后,率几万军民向城外突围,与十几万辽军展开激烈鏖战;马母在保州城被围之际,堆薪盈门,准备焚家以示与城共存亡;李师师折簪断绝过去,毅然投入“赈济所”工作,被虏至金营,怒斥金人,拔簪自戮,颈血化长虹!两河人民为收复家园、为民族生存不断起义,与金军殊死搏斗……这些荡气回肠、宏阔豪迈的历史图景将永远涤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金瓯缺》不是站在一个民族,而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不是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正统观念,而是以现代中国人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和处理这段历史的。《金瓯缺》不仅热烈歌颂了北宋军民,而且衷心刻画了辽、金政权里的英雄。写辽军统帅耶律大石,不但表现他的机智、胆略和勇武刚毅,而且充分肯定他为民族生存不惜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同时,对契丹士兵为民族存亡而拼死决战的高昂士气与民族精神,也有笔墨浓烈的渲染;写女真贵族,在展现他们逐渐腐化的同时,也写出他们在创业之初的刻苦、骁勇和善于学习,特别是完颜阿骨打作为开国之君的雄伟气度和非凡才能。

总之,《金瓯缺》通过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事件来审视各阶级、阶层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道德,艺术地、审美地关照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寻找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民族心灵史。

1.2

《金瓯缺》的思想深邃性和议论色彩

首先,作者徐兴业对这段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的酝酿、发生及后果有着全方位的宏观把握,有对具体历史描述的超越,能使时间的上下限溶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从而获得对某种现象或规律的揭示。例如对于伐辽战争:昏聩无能的徽宗既好大喜功又无征伐之谋,盲目定下伐辽之计就将其置于脑后,忙于后宫争宠、皇家园林和高庙大典之类的“大事”;徽宗以下的那些高踞于东京社会颠峰上的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鼓动赵佶定下伐辽之计,却又以私欲和权术一步步地破坏伐辽战争。徐兴业借北齐后主兄弟欣赏蝎子折磨宫女的故事,道出事件的本质:“朝廷之所以要发动这场战争,戳穿了说,无非是一场儿戏,成功了大家兴高采烈,失败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顶多另外再找个题目去‘玩’。天底下好玩的事情多着呢,岂止战争一件!”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昏庸的决策者获得了一场充满强烈荒诞色彩的“胜利”,而军队和无辜百姓则成了这场儿戏的牺牲品。放眼历史长河,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还少吗?

其次,在塑造历史英雄时,并不因为他们的高尚节操和无私品格而掩盖其弱点和局限,相反,徐兴业常常透过这些弱点、局限挖掘出他对历史的深层思考。例如,马扩在第二次出使金时,反思两次伐辽战争,对徽宗产生过某种怀疑,曾把“易取皇家万世安”改成“易取江山万世安”。然而马扩毕竟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认识也只能到此为止,此念头只在脑中一闪,马上就被否决掉了。有着皇帝做靠山,蔡京、王黼、童贯那群蛀虫继续明争暗斗、相互倾轧,以私利相授受,用国事作交易。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金无耻求和,将宋方主战派的军事计划透露给对方;一次又一次地浇灭爱国军民奋勇抗金的激情,将大片国土拱手相让,最终偏安江南一隅,等待着金军铁骑的降临。这是一种纵容,一种妥协,马扩他们所执着的奋发图强和爱国精神就这样被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所解构,这更是一种悲哀!于是,徐兴业在挖掘出历史的深层内涵时,也为我们揭示出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进程的必然及其对当下(作者所处的抗战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丧权辱国者决不能纵容和妥协!

与上述深邃的思想性相适应,《金瓯缺》有着独特的、令人着迷的议论色彩。《金瓯缺》中的议论不是庄重、崇高、严肃的说教,而是轻松俏皮、充满风趣的揶揄讽刺。这些议论可以分为哲理性的和政论性的两种:哲理性的议论是徐兴业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概括,能引起共鸣,发人深省。例如:“在抽象领域中自命为最渊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最无知。”“妇人们的打扮,有时是单单为了给自己欣赏的。”“在任何职业范围中,如果不具有通常具有的职业病,这个人就不可能在他那一行业中出人头地。”等等;政论性的议论是徐兴业对北宋政局也是对一切腐朽权力的揭露和针砭,令其叙述事半功倍。例如:“官儿们必需出卖自己的灵魂,才能够博得缠头去收买歌妓们的肉体。他们实际上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出卖自己,不过歌妓们公开承认这种买卖关系,而官儿们却要千方百计地把它掩盖起来。二者的不同,只此而已。”“‘今天’是被制造出来专供欢宴享乐之用的,一切正经事都该安排到‘明儿’去办。”“做大官儿的秘诀是:在某些场合中需要让人感觉到比他的实体更大的存在,在另外一些场合中又要使人忘记他的存在。”等等。这些议论随着史实的呈现信手拈来,为小说增添了深邃的思辨性。

作者:马红

来源:知网

声明: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

本文标题: 论《金瓯缺》的思想色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7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升命陨老鸦经常骂他,你就灰拾翻到老不还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