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谋反篡位?导语:朱标,朱元璋的长子兼任太子,也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从小就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可惜英年早逝...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谋反篡位?
导语:朱标,朱元璋的长子兼任太子,也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从小就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不过38岁。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京周围,属于当时大明朝的边境地区。因为作
战勇猛,所以朱元璋让他来镇守边疆。朱标死后,想不开的朱元璋,为了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怀念之情,居然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结果皇叔们自然不服气,朱棣造反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朱标拥有绝对权威,削藩事宜处理得当,朱棣不敢造反。朱标是所有皇子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是他们的老大哥。
而且朱标这个人为人比较精明能干,朝中的大小事务他都能应付自如。这是他能力出众的一个方面,因为能力出众,所以朱标身边的大臣们都比较服气朱标。而且朱标从小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他在军中自然也有一定的威信。这么一个老大哥在上面,弟弟们又怎么敢随便动手呢?
再说了,朱标可是很会做人的。他常常在朱元璋面前保护自己的弟弟,以此博得了多数弟弟们的支持和赞扬。而且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属于朱元璋的嫡长子,他即位称帝,压根就没有任何质疑的地方。所以这些弟弟包括朱棣在内,都必然要臣服于自己的哥哥朱标。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
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
而且朱标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他如果活下来继承了皇位,将来铁定会是一位明君。在削藩的事情上,只要处理好,说不定可以避免朱棣造反。只可惜他的寿命太短了。康熙皇帝和朱元璋类似,也是生了很多儿子。可是雍正皇帝寿命还行,45岁的时候熬到了康熙去世。朱标命就不好了,38岁的时候朱元璋把他给熬死了。他没有这个命来做皇帝,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朱棣造反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因就有果的,朱棣为什么会造反呢?可以说朱允炆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如果不是他削藩太过着急,手段过于惨烈的话,朱棣或许还真不敢造反。毕竟朱棣的手里就算兵马再厉害,那能是中央正规军的对手吗?任何人不是被逼到了绝境,都不会选择走造反这一条路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就是因为朱允炆逼得太紧了。削藩的事情如果能够缓一缓,或者换一种比较温柔的方式慢慢来,花上三五十年的时间,或许还真的能够成功。毕竟历史上动手强行削藩的,基本上都失败了。汉景帝听从晁错的话,打算削藩,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康熙皇帝对吴三桂等三藩削藩,结果吴三桂跟康熙打了八年时间。
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明史》
所以说对朱允炆来说,他纵然要削藩,也需要换一种形式和说法,否则就会造成后来朱棣造反的局面。朱棣想造反吗?我认为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朱棣肯定是觉得不服气,不仅朱棣不服气,其他皇子全都不服气。可问题是朱棣没有胆量和理由造反,为什么?因为他穿着鞋。那个时候他好歹还是镇守一方的王爷,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封疆大吏。
一旦造反,那就会出现兵败被杀的危险,不管是谁也不会去做这么一件愚蠢的事情。可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就是要把朱棣脚上那双鞋给脱了。朱棣一下子就要从穿鞋的变成了光脚的了,如果朱棣没有造反,那就会成为光脚的。光脚的还怕穿鞋的吗?当然是不怕的。不搏一把那就是个死,还不如奋起一搏了。所以朱棣造反也是形势所逼的事情。
那么朱标活着,朱棣就不要那双鞋了吗?哪怕是朱元璋活着,朱棣也是要那双鞋的。可以肯定的说,朱棣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这是他的立身之本。如果朱标活着的话,他也要强行削藩,那朱棣还是得反。也就是说,造成朱棣造反的,并不是朱允炆,而是削藩的政策罢了。
这里没有任何对错之分,朱允炆作为皇帝,自然是希望藩王都交出权力,自己可以号令天下。朱棣作为藩王,自然是不希望交出权力,那就要造反起义。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
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肴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明史》
两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绝对利益,才会选择做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没有谁是绝对正义的那一方,所以也就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朱棣在造反的过程中,把原本安宁的大明王朝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点他的确要背锅。至于朱允炆,没有能力平定藩王之乱,也只能承担灭亡的后果。朱标活着的话,若是他要把朱棣脚上的这双鞋给脱了,那朱棣也绝对不会答应。因为这是他保命的东西,他是绝对不会做出让步的。
总结:朱标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吗?很多人都认为朱标的能力人品都非常不错,所以如果活着的话,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这话的确是有道理,朱标就是朱元璋按照皇帝接班人的水平来培养的,所以自然是有条件做一名好皇帝的。可就算是朱标活着,他还是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藩王之乱的问题。
藩王的问题不是朱允炆的问题,而是大明朝初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朱标如果活着,依旧要选择削藩。不过削藩的力度可能就没有朱允炆那么大了。毕竟朱标是这些王爷的大哥,而且以仁慈著称。若是不削藩,那么等待大明王朝,就是后患无穷的内乱。就算朱标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不会发生内斗,可等到多年以后,他们的下一代呢?
这些王爷之间可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一旦动起手来,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了。所以削藩是正确的选择,只是削藩的过程值得考究。朱标就算活着,我觉得也未必能够解决好这件事,毕竟这件事汉景帝、康熙都没有解决好。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无法扼杀一个人的狼子野心。之所以没有反,那是因为时机还没有成熟,至少可以再有几年喘息的日子可以过。一旦日子过不下去了,谁还顾得了谁啊!
参考资料:《明史》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谋反篡位呢?
朱棣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永乐大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明朝的发展,还多次出征,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在明朝,甚至是整个封建王朝,治国能力可以排在前列。不过,虽然朱棣当皇帝有圈有点,但是有一点却一直备受诟病,就是朱棣这个皇位,并不是从他父亲朱元璋那继承的,而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那夺来的。通过靖难之役,朱棣当了大明的皇帝。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他呢,反而传给了朱允炆?其实这也是根据一直以来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继承大统的人选就是原太子朱标,可惜的时候,在朱元璋还没有来得及把皇位传给朱标,朱标就病逝了。而朱允炆作为皇长孙,也就被定为下一任大明皇帝。朱允炆从小就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长大,能力和父辈差远了,而且初登大位就要削藩,引起了各地藩王不满。实力最大的朱棣起兵反抗,而朱允炆能力平庸,再加上没有一个有能力的武将班底,战役打了3年,朱允炆失去了皇位。
不过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有个疑问,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敢造反吗?朱棣是不敢的,因为这三点,朱标足够让朱棣大气都不敢出。哪三点呢?请继续看下去。
第一点,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最重要的是,朱标得人心,他为人谦虚仁慈,对待兄弟友好,也能礼贤下士。朱标威望极高且得人心,有朱标在,朱棣不敢造次。
第二点,朱标能力出众。朱元璋从小就给他安排最好的老师教育他,朱标也非常争气,朱元璋为了锻炼他,也有意让他多次监国,或者让他外出视察。朱标每次办的事情都能让挑剔的朱元璋满意。除了理政的才能外,军事能力上,朱标也不逊色于朱棣。虽然他并不尚武,但他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并得到猛将徐达、常遇春的指导。
第三点,朝廷兵力远超于朱棣。朱棣起兵时才几万人,而朝廷有几十万人。朱允炆之所以会输,是他并不擅长军事,且不会用人。但朱标就不一样了,就像上面说的,他有足够的能力指挥大军。而且如果他不死,他的武将集团也会被保留下来,比如蓝玉,在有猛将有明君的情况下,朱棣根本没有资本与之抗衡,所以必定不敢造反。
综上所述,这三点,足够让朱棣乖乖做个王爷,不敢做篡位之事。
假如朱标不死,由他来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朱棣还会造反吗?当然不敢。朱标不死,明朝的很多功臣不会死,明朝的朝廷势力也不会变弱,朱棣自然就没有底气和能力去造反。
一,朱标的朝廷地位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属于创业阶段,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到来是十分高兴的。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朱元璋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动力。朱标和朱元璋的关系就如同普通父子关系一样,朱元璋对朱标给予厚望。
朱元璋把朱标按照君王的要求来培养,让他和很多的开国功臣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也是利用一切让朱标和大臣们的关系更加的融洽。
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对天下大事的处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让朱元璋非常喜欢和放心。朱标是满朝文武大臣和众多皇子中唯一一个敢和朱元璋顶嘴的那个人,当他和朱元璋发生不同意见的时候,朱标会不顾朱元璋的情面立马站起来阐述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就单凭这一点朱标的地位在文武大臣和众多皇子里是无人敢超越的,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宠爱也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二,朱标不死,开国功臣不会死
朱元璋为了朱标能够守护好大明江山,给朱标是配备好足够的人才和将领。可是朱标却去世了,朱标死了朱元璋性情大变,将这些功臣和将领们全部除掉,最出名的蓝雨冤案。
朱标如果不死,这些功臣们也自然不会死,那么明朝朝廷内部也不会出现缺乏有担当的人才,朱棣也不会趁虚而入。相反朱棣会好好的巴结朱标,努力为大明朝做贡献。
如果朱标不死,去削藩的话,朱棣是绝对不会去造反,甚至他想都不敢想。
假如明太祖嫡长子朱标不死削藩的话,朱棣会造反吗?
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10岁就被立为太子,但是英年早逝。如果他还在世进行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朱标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的性格完全不像朱元璋,反而朱棣才是最像朱元璋的。可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却偏偏是最不像他的朱标,而对于朱棣却非常忌惮,甚至不念父子之情。如果朱标没有死,他做出削藩这件事,历史上清君侧依然会发生,不过时间肯定会更早一些。
历史上的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努力洗白,并不承认自己的皇位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可是朱棣的洗白手段太低,这些招数都是李世民玩剩下的。从这样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朱棣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以至于他的后半生都在维护自己的光环。他当皇帝期间明朝鼎盛繁华,正是他的功绩让后人抛开了对他的偏见。
而历史上的朱标是一个仁德的太子,10岁立为太子,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打压之下,朱棣的野心藏在深处。朱标具有一个帝王该有的品行,但他的手段比起朱棣来说还是差了很多。如果不是朱元璋站在他这边,又为他打压朱棣的势力,即使朱标将来登上了皇位,也不可能稳妥。
建文帝的性格被评价为和他父亲很像,所以即使他登上皇位之后也没有听朱元璋的话削弱四叔朱棣的势力。不过他的包容却并没有被朱棣接受,反而成为了一个机会。所以说假如这个皇位是朱标来坐,他有可能和建文帝作出一样的决定。不过对上朱标这个大哥,以朱棣的性子想必不会给他时间思考,朱元璋一死他一定造反。
靖难之役是塞王朱棣与中央朝廷之战。其实在当时塞王根本没有反抗中央朝廷的资本,中央朝廷的军队基本上是碾压塞王,不然朱棣不可能在朱允炆削藩时装疯卖傻的骗他。之后起靖难时也是朱允炆不会用人,放着战神徐达之子徐辉祖还有太祖养子平安等人不重用,非要重用李景隆,结果一败涂地,使朱棣屡战屡胜。即使如此朱棣也扩大不了战果,只能僵持着,最后还是兵行险着直下南京城成功的。
由此可见中央朝廷对于藩王的碾压,只要朱标正常发挥,绝对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打烂一手好牌的。
朱允炆登基后,朱元璋四子在当时是实际上的诸王之长,他之前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已经先后死于洪武年间。所以朱棣某种程度上接替了朱标的嫡长子地位,成为诸王中最有威望之人。
如果朱标没死,那么朱棣的威望会大打折扣的,面对大哥的削藩,只会认命,而不会造反。
朱标不是朱允炆,别太低估这位英年早逝的开国太子,如果他活着,只有削藩成功,没有藩王造反的。
如果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当皇上朱棣会造反吗
应该不会的
第一,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首先体现在朱元璋对他的重视。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高兴的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自其出生,始终对其疼爱有加。
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到立朱标为太子时,命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亲朝临政经验不是朱允文能比的。即使朱棣以军功在诸王之中十分抢眼,比起朱标还是差的很远,这点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差距不同。
第二,朱标甚得人心,朝野上下倾心。
朱标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气火爆,而朱标温文尔雅。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之。
不止对群臣,对宗亲也是。朱标为人友爱,作为大哥十分爱护弟弟们。老二、老五等诸王犯了不少事,老朱把他们招回京城要惩罚他们。太子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调节,维护他们才得以返回封国,有人告发老三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他求情,朱元璋被感动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不止亲弟弟,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马皇后视为己出。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朱元璋虽然十分暴虐但是非常听信与他患难与共的马皇后的谏言)。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综合原因一二,可以得知。
朱标威望极高,人心所向,这一点就让燕王造反的企图消了一大半,靖难起兵“清君侧”就已经挺牵强的了,朱标在位燕王还能打出什么旗号?朱棣道义上要败。
朱标有执政经验,做储君多年,朝中群臣愿意听命,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但以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胜算渺茫。朱棣在军事上要败。
朱标天性仁慈,真的是个宽厚有爱的好大哥,即使迫不得已要削藩,反抗也不会像朱允文时那么激烈。以朱标的性格,削藩也不会对弟弟们下狠手,剥夺藩镇和兵权同时会用其他丰厚的封赏代替,大家兄弟一家其乐融融在京城享乐岂不美哉!(朱棣!你想抢这样一个好大哥的位,你还是人吗?)
朱棣综合考虑,起兵不占道义,打也打不过、自己良心也过不去,不如搬去南京享乐去吧。
下面夹点私货。
洪武后期,明初的功臣元勋要么逝世,要么被老朱屠戮。剩下最后一个能打的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老朱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孙朱允文能镇得了的,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哪有李景隆这厮什么事。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会打的朱棣一头毛驴都不剩。
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朱元璋不把功臣杀完留下一两个朱棣同样没机会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