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的合肥正处于什么时代背景

发布时间: 2021-05-12 18:08: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什么时期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

合肥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的合肥正处于什么时代背景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什么时期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扩展资料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

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

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国史网——“一五”计划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6年12月)
1957年12月7日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选b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953到1957
望采纳

请问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谢谢!

请问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谢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结束。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扩展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开始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而制定的。要全部实现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只能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社论)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以重工业为核心,经济开始腾飞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每个五年规划的起始时间是什么?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每个五年规划的起始时间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21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21-2021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21-2021

扩展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第一个开始时间:1953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0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年-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年-1990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年-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年-2000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年-2005年)
第一个开始时间:1953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
中文名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外文名
The first five year plan
国家
中国
时间
1953—1957年
快速
导航
计划内容制定实施完成成就
制定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
计划内容
具体内容详见参考人民网资料:[3]
制定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人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21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21-2021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21-2021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合肥始于什么时代?从什么时代开始繁盛?什么时期疯狂发展?有哪些历史人物曾在合肥?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大将军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土城,史称唐城、金斗城(得名于古城内金斗河)。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刺史路应求以古城皆土筑,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砖砌城垣。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横贯城中,合肥城扩大了几倍,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毁。佥事马世德提请宣让王及高昌公,发公私钱十万贯,将城作了整修。至明弘治年间,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由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修葺。据嘉庆《合肥县志》载,此间合肥古城,周围长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墙皆缘冈地,高2.4丈;东、南、北三面城墙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宽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东壕深1.9丈,宽42丈;城西壕深2.5丈,宽29.5丈;城南壕深2.3丈,宽30丈;城北壕深0.8丈,宽35丈。河水环城通流。全城计七门二水关(后为七门三关)。东二门,左曰威武门,五楹,高二层;右曰时雍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西二门,左曰西平门,五楹;右曰水西门(明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塞西水关,导水为北濠,又塞水西门,使之为旱西门,另建水西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南二门,左曰南薰门,三楹;右曰德胜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北一门,曰拱辰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此次重修,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
二十一世纪初合肥开始了迅速的大发展。
具体资料你可以点击参考资料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7504.htm#3
春秋时期吴国北伐筑城、东汉繁荣并疯狂发展。张辽镇守合肥
三国较为出名吧
本文标题: 合肥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的合肥正处于什么时代背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04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美化历史人物有什么好处​从恋爱分析到混沌理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