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2021年3月4日★北京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将继续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等...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2021年3月4日 ★ 北京
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将继续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是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文旅焦点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先回顾下国家文化公园的历程把!
2021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021年:展开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逐步探索了我国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
2021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公园衍生出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
2021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确定了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2021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增加了黄河,最终形成了“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全面布局。
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大家在热议的同时,对于它们如何建设也充满了好奇,接下来将为你逐一解惑。
一、国家文化公园是什么?
国家文化公园是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载体,是国家的象征。拆解国家文化公园的字面含义能看出,政治、文化和组织管理三股逻辑根源协同演进。
▲ 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讲求还生态、还文化、还园于民的理念,其特征是突出创新性、公益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 大运河
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特征
1、具有国家文化性
以“民族文化”为重点,围绕群众认知基础广泛的“文化 IP”,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增强文化自信。
2、具有人民主体性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过程应符合基础实际,得到大众认可,建设真正的为人民享受,展示中国风貌,承担中华精神文化工程。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中国军网
3、具有文化辨识度
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黄河母亲河”的文化辨识度,彰显文化特质,将“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黄河文化”发扬光大。
▲ 壶口瀑布
4、具有贯通融合性
四个主体作为主线,对其沿线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保护、利用,“贯通融合,点面结合,促进区域发展”。
三、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建设
1、注重价值和主题的提炼,品牌的打造
对线状文化遗产进行分层考虑,梳理出全国同类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以及价值定位,并思考其空间展示方式,展示沿途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将全国各类文物、文化资源进行展示。
▲ 故宫文创产品
通过整合各地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聚合效应,统一品牌形象、文化语域、传播表达,提炼国家层面的文化 IP集合,形成文化生态圈,如日本,国有飞鸟公园通过设计公园 LOGO及文创产品等,增强国家文化公园的品牌影响力。
▲ 日本飞鸟公园
2、跨区域协同管理体制
突破部门与地域界限,避免政出多门,在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中,明确国家文化公园内涵与边界的基础上,构建国家主导、地方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
推动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实现全民参与,完善文化管理体系。
3、创意引领、融入生活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比如建立一些有特色的IP资源,创造一些有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等,让人民在游玩中就参与文化体验。
增强文化自觉性,建立全民参与的遗产激活模式,将遗产沿线居民吸纳到公园建设中,使其成为公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方便地接触到体验和感受到的文化,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形成以点带面、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
建立以"园带点"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公园载体,在空间结构上,以核心元素为基准,展示园集中展示,外围呈现特色展示点,形成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展示体系。
以“开放式文化旅游走廊”为中心,整体为大开放,小封闭的整体结构,在具体建设中要立足本底,突出特色,实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5、追求差异化产品打造,发掘各自竞争优势
将沿线国家文化公园的各种资源需要进行整合,追求差异化、因地而异、尊重地域发展差异、挖掘自身竞争优势、继承和表现好自身文化特色。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旅融合的一项有益实践,对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以文化为导向,塑造品牌形象,使文化真正“可游”、“可感知”、“可理解”,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表达能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