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今新疆地区)

发布时间: 2021-04-17 18:06: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区?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大肆掠夺殖民地,中国的边境...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今新疆地区)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区?

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大肆掠夺殖民地,中国的边境形势也开始日益紧张。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随后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边疆。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

自大唐天宝年间恒逻斯之战后,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力不从心,遂导致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陷落。后来虽然有张议潮收复甘凉十一州,无奈大势已去。阿拉伯帝国呼罗珊王朝以及后来西域势力的控制,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清朝立国的基础就是“满蒙一体”,蒙古各部(主要是漠南蒙古)的人口、财力和军力支持,以及蒙古高原的地缘优势,是满清能牢固控制中原的支柱之一

清朝征西域,实际上就是征蒙古。而征蒙古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蒙古部统治权。在准噶尔的眼中,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是蒙古族的败类,堂堂成吉思汗的后裔,居然向通古斯野人投降,奇耻大辱。而准噶尔在吞并其它蒙古部的过程中却又极其的野蛮,遭到了喀尔喀部的反感。因此导致喀尔喀向康熙求援,清朝第一次对西域用兵。清朝征讨准噶尔部目的很明确,就是直接掐死!绝对不能让“蒙古灭金”的历史第二次重现。

明朝的政治中心在明朝的等北部北京地区,经济中心在南方,西北本身经济落后,对明又不能够成致命威胁所以历代君王实际也不是很在意这个地方,清代主要是漠北漠西蒙古对西北甚至北京都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一度联合西藏敌对势力对清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铲除也是情理之中的。这里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清代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虽然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让中国遭受了巨大耻辱

网友们?你怎么看?

中国多民族的统一不是清朝一代完成的,而是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的大一统多民族的大融合才形成的,清朝不过是继承发展了下来。

为何清朝康熙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原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区呢?

对于清朝有好多人都对它的印象不太好,因为好多人都觉得是因为清朝的原因,才让我们中国落后一大截。其实这样的想法对清朝来说不公平,毕竟人家真的对我们中国的贡献颇大。像康熙,乾隆,雍正,这几位无比杰出的帝王,都是出自清朝。就是现在咱们中国的领土板块有如此的广阔,清朝功不可没。清朝皇帝康熙在位期间,就一直想要收复失去已久的西域地区。很多人就很纳闷,为什么呢?是因为西域地区的位置很重要,还是因为康熙本人很有雄心壮志呢,或者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现在咱们具体谈谈。


我认为这里面肯定有康熙本人的原因。要知道帝王的雄心和国家的实力,基本上是可以决定国家版图的大小。很明显,康熙帝本人是极有雄心壮志的,他也有这个能力,去把清朝江山给治理得很好,也有这个野心,想去把失去已久的西域给并入清朝版图。正好当时的清王朝被康熙治理的是风调雨顺,实力很是雄厚。所以最后康熙想去收服西域地区,也是很正常的。即使康熙做出这个决定,也有个外来因素,迫使他必须要把西域地区给拿到手。那就是虎视眈眈的葛尔丹,他对清朝本就不怀好意。


当时的葛尔丹已经在内蒙古特别猖狂。如果清王朝再不做点什么?很可能西域就会落到他的手里,到时候等他实力壮大,他又会转过身来对付清王朝。康熙那么睿智的,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当然是先下手为强,抢先收复西域地区。这样一来,收复西域地区迫在眉睫呀。而且西域地区可是个宝地,人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很多商人都会经过那里,经济潜力无限。而且西域地区已经失去近千年了,如果能够把它收服,能让边境的其他国家知道清朝不是好欺负的,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毫无疑问要想收服失去已久的地区,难度非常大,可是康熙就是敢去这样做。清王朝在扩张领土这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初清王朝,那么很可能中国现在的领土并没有这么大。康熙会选择去收服西域,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幸好他有这一伟大行为,才有了今天咱们的新疆等地区。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

西域很重要,它是中原王朝伸出去的“铁拳”,而河西走廊就是“手臂”,配合得当就相当给力,能够对西北游牧民族的腹部重重打上几拳。

这是政治军事上的优势,让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收敛不少,想当年安西都护府的唐军在高仙芝的带领下,翻过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夺取连云堡,攻入小勃律国。这一番豪情壮志,今人读史,依旧热血沸腾……

西域还是中原王朝的财路,不仅当地可以供给马匹、核桃、葡萄等土特产,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的商贸要地。这个丝绸之路的财富让人眼红,几次引发唐朝、吐蕃的西域争夺战,后来宋朝无法沟通西域去卖货,被迫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汉唐以来,对西域的经营,中原王朝也是下过一番苦功,这也从侧面说明西域的重大意义。然而,“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唐军内撤,从此数百年中原王朝失去对西域控制。

宋朝武力不行,中原汉地都无法保全,西域就更加是无力控制,这一点想必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时间到元朝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

从元朝皇帝是蒙古帝国大汗的角度看,那么西域是属于大汗治下的土地,毕竟控制西域大部分的察合台汗国还是名义上要服从大汗。实际上,忽必烈成立元朝那时起,蒙古各大汗国已经相当独立,所以只有处于直接统治下的西域土地是属于元朝。

到明朝的时候,朱家皇帝对西域的掌控又不一样,不像唐朝全占,不像宋朝没占,也不像元朝占一部分。然而,你又不能说明朝没有去管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406年,明朝在西域哈密地区先后设置“七卫所”,分别是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后来,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

当时,察合台汗国已经分裂,七卫所的西边是“亦力把里”,也叫“东察合台汗国”。另外,七卫所的北面是“瓦剌”,对西域也是虎视眈眈。所以,明朝政府经营七卫所,一个重大原因就是防止被某些敌对蒙古政权控制,从而威胁明朝的军事安全。

可惜的是,明朝由于政策不得当,最终丧失哈密等卫所,从此失去对西域的影响。那么,明朝到底怎样作妖呢?

原来明朝对西域的政策侧重于建立“羁縻体系”,简单说就是自己不管理、让当地人管理,甚至当地发生冲突也不干涉。明朝初年国力强盛,还能够对哈密等地实行有效控制,随着瓦剌强大起来,尤其是“土木堡之变”里明军惨败,导致西域掌控减弱。

最终,明朝没有保住西域,这也导致明朝中后期面临严峻的西北边疆危机。归根结底,明朝不能控制西域跟“贪小便宜”有关,企图用较小的代价实现羁縻统治,没有走心地积极经营西域,结果没有后悔药。

1644年清朝入关,夺取天下之后,也是多年来用心巩固政权,没有多余精力经营西域。可巧不巧,准噶尔汗国在西北的崛起,严重威胁到康熙统治下的帝国。

也就是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对西北上了心,用上劲。经过祖孙三代努力,乾隆终于灭掉准噶尔汗国,拿下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清朝的西部边界从康熙年间的吐鲁番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一线。

吧唧吧唧这么多,就是要说明西域是一块“肥肉”,中原王朝没有不想要的,只是有时候实力不济没办法控制。简单来说,西域在古代既是战略要地,也是商贸要道;放到今天来说,它还是油气资源的重地。你说它香不香呢?

因为西域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辽阔的一片土地,而且西域也存在着很伟大的文明和很多珍贵宝藏。

请介绍一下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之前的新疆(西域)历史

越详细越好,如果是从网上转载的资料给链接即可。如果是出版的实体书给出书名也可。最好有详细年表,特别是自吐蕃攻陷安西四镇至西辽建立,以及帖木儿病死到乾隆二十三年这两段。
新疆,古称西域,丝绸之路从境内穿过。历史上长期受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控制。中原王朝强盛时,也在此开设官府进行地域管辖,并对一些绿洲城市国家进行羁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 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王朝,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大乱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等地方政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高昌与喀喇汗王朝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地方政权。于阗是古老的塞人居地。唐朝以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

元朝前后,察合台汗国系王侯控制当地人民。1757年,清朝征服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反叛,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

1875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占领长达11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设立新疆省,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后来在乌鲁木齐成立比较独立的新疆地方政府。1949年9月25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乌鲁木齐,新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1955年改为自治区。
《新疆地方史》
是新疆大中专院校通用教材,每个在新疆读大学的人必修的。
新疆史鉴 作 者:马大正 等著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疆、亚欧大陆的腹地,全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边界线。新疆古代时属于泛称的西域,历史上,这里是欧亚人口迁徙...
当当网
仅就我看过的资料和你说一下吧,好就给分~
最简单的,看二十四史,都有涉及,特别是辽史、金史、元史。《蒙古秘史》这本书也有讲,民国有一本《新元史》也可看。
至于现代人的著述,有套“源流史”的书可以一看。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可以看,陈寅恪先生部分论文有涉及。
瘸子帖木儿和明王朝的关系由本小册子很好,叫什么《帖木儿王朝和明王朝的外交关系》,好像是这个名字,你到当地中华书局看下,应该有点帮助。
最后是年表,去看翦伯赞的《历史年表》吧。
想到的就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别白打好多字。
去翻阅清史稿吧!

唐朝具体是在那一年失去对西域的控制的?

我看过《唐书》有关的记载,只提到是在贞元年间安西北庭相继失陷,却不知具体在那一年,那位先生可以给我解说一下。

公元791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标志着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

唐朝自公元702年设置都护府到公元791年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北庭地区在回鹘人经营下历时三百余年,宋代属葛逻禄。

扩展资料:

唐王朝初期对西域的控制: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

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戌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

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庭大都护府

唐朝极盛时西部疆域最远到今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咸海和阿姆河以西地区,接近里海东岸,与波斯(今伊朗)为界,所以唐朝时的西域范围远不止是今天新疆地区。为了管辖这片广阔地区,唐朝先后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说到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那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的,不是刚好在哪一年便全都丧失。
其过程如下:
(一)公元650年,波斯被大食(阿拉伯帝国)所灭,唐朝开始同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帝国毗邻。起初尚且相安无事,到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石国王子引大食兵东犯唐朝。唐大将高仙芝率蕃、汉三万兵出击,与大食军战于怛罗斯城。相持五日,由于手下葛罗禄部叛变,高仙芝大败。怛罗斯战役使唐朝从此失去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这一战也使得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不少人认为自“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都护府就不复为唐朝所有,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尽管长安一带失守,东西阻绝,但安西、北庭将士仍“泣血相守”。直到兴元元年(784),安西大都护郭昕、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仍在任上;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
三)西域最后的丧失是在公元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0年,已经占领了葱岭以西许多地方的吐蕃攻占北庭。接着吐蕃有攻占安西四镇。至此唐朝便完全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唐朝的都护府设置(其中安西,北庭处于西域):
——————————————————————————
唐朝的疆域并不限於它的正式行政区。随著军事行动的一次次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这六个都护府是:
~~~~~~~~~~~
单於都护府
开始称为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置,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圣历元年(西元698年)并入安北都护府。
~~~~~~~~~~~
安北都护府
开始称为瀚海都护府,龙朔三年(西元663年)移燕然都护府於回纥本部(蒙古国今杭爱山东端),总章二年(西元669年)改名。辖境约相当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二年(西元686年)移置今内蒙古。
~~~~~~~~~~~
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西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於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西元656—663年)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后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
北庭都护府
长安二年(西元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包括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裏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乱后辖境丧失。
~~~~~~~~~~~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底(西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裏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西元670年)治所即内迁於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西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有今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西北今云南地渐为南诏所有。
~~~~~~~~~~~
另外,唐朝在正式政区范围外的部族地区设置了边州都督府,如东北设於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于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於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地区,但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北庭失陷的具体时间:
----------------------------------------------------
据《旧唐书·回纥传》:“贞元六年(AD790),……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
至此,"北庭大都护府"结束了它88年的历史。

http://www.e521.com/blue/jpzbls0023.htm上关于北庭失陷的更详细描述:
----------------------------------------------------
葛逻禄南迁之后,西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食帝国仍然控制着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四镇、北庭以及西州还掌握在唐朝守军的手中;吐蕃政权西据伊吾,东有陇右,占据河陇地区,隔断了四镇与朝廷间的联系;而回鹘汗国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并进而左右着北庭地区的局面。
由于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这时唐朝西域守军与唐朝政府的信息往来以及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道"到达长安。安西、北庭因为不得不"假道"回鹘,所以被迫"附庸"回鹘(据《旧唐书·吐蕃传》),以作为自存之计。但是由于回鹘人"征求无厌",激起了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逻禄、白服突厥勾结吐蕃共同进攻北庭。
789年(贞元五年)冬天,吐蕃军队以葛逻禄、白服突厥作为向导,联合大举进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军由漠北西进,援救北庭。回鹘军队与吐蕃军队在横口遭遇,回鹘大败,恰好这时颉干迦斯得到了回鹘可汗被暗杀的消息,于是在790年(贞元六年)6月撤军返回漠北。失去回鹘的援助之后,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节度使杨袭古率残兵二千人逃往西州。
同年秋天,颉干迦斯在处理完漠北事务之后,又率领五、六万军队匆匆踏上了西征的道路,谋求夺回北庭。但是回鹘军队又大败于吐蕃,士卒死亡大半,无功而返,(《资治通鉴》记于贞元七年,791年,秋)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也随同回鹘军队参加了这次战役。兵败之后,杨袭古本来打算重返西州,但"颉干迦斯诒之曰:'且与我同至牙帐,当送君归本朝也。'袭古从之,及牙帐,留而不遣,竟杀之(《旧唐书·吐蕃传》)。"北庭终于完全失陷。与吐蕃联合攻取北庭之后,葛逻禄乘胜取回鹘之浮图川,回鹘震恐,悉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资治通鉴·卷233》)"大体上与此同时或稍后,西州等地也被吐蕃攻陷,从而结束了唐朝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经营西域的活动

在同一篇文章稍后有:
~~~~~~~~~~~~~~
790年(贞元六年),葛逻禄与吐蕃联军攻陷北庭,维持西域唐朝守军与内地之间微弱联系的回鹘道被彻底阻断,此后唐朝由于战乱频仍,一直没能恢复对西域的统治,790年是唐朝势力最终退出西域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北庭之战以后,吐蕃又在790年至791年(贞元七年)连续攻陷了于阗、西州(疏勒失陷的具体情况史无明文),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原来由唐朝控制的西域重镇大多都落入了吐蕃与葛逻禄联军的手中。

另据http://paper.studa.com/2006/5-17/15282532.html
~~~~~~~~~~~~~~~~~
《资治通鉴》(7522页)记北庭失陷后称“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之,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表明唐廷已无安西各镇的消息,正史中确实没有其余三镇陷落时间的记载,[3] 西州陷蕃晚于北庭,敦煌出土的P.3918(2)号文书《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的跋文为“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于贞元九年(癸酋岁)所写,跋文中有“其经去年西州倾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一句,从跋文判断,这个甘州寺户赵彦宾是“去年西州倾陷”以后被掠卖到甘州的,“去年”即贞元八年(792),西州陷蕃。
~~~~~~~~~~~~~~~~~~~~~~~~~~~~~~~~~~~~~~~`
上文中的注释[3]为:
[3]3薛宗正据元缜、白居易《缚戎人》诗,断定龟兹陷蕃于元和三年(808),可备一说,《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29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
综合以上,关于此问题能得到如下解答:

790年(贞元六年)北庭陷于吐蕃

至791年(贞元七年)吐蕃陷于阗、西州(疏勒不明),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
808年(元和三年)龟兹陷于吐蕃
龟兹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所以808年可看作安西最终失陷的年份
公元790年(贞观六年),北庭大都护府失陷,唐朝对西域失去控制。
《资治通鉴》(7522页)记北庭失陷后称“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之,唯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表明唐廷已无安西各镇的消息,正史中确实没有其余三镇陷落时间的记载, 西州陷蕃晚于北庭,敦煌出土的P.3918(2)号文书《佛说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的跋文为“西州没落官、甘州寺户、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于贞元九年(癸酋岁)所写,跋文中有“其经去年西州倾陷,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一句,从跋文判断,这个甘州寺户赵彦宾是“去年西州倾陷”以后被掠卖到甘州的,“去年”即贞元八年(792),西州陷蕃。
在贞元六年(790年)北庭被吐蕃攻陷,大体上与此同时或稍后,西州等地也被攻陷,从而结束了唐朝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经营西域的活动。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昏聩,内用佞臣李林甫、杨国忠,外用叛将安禄山、史思明,755年造成安史之乱,国家势力一溃千里,才使得伊斯兰一统中亚、西域,造成今天的新疆各族都被伊斯兰化。
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的衰退并退出西域。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据记载,756年(至德元载)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其中李嗣业、段秀实率精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马磷精兵三千,三支军队共一万五千人返回凤翔,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见《新唐书》各人传记)
除了西域边兵之外,唐朝还征发了西域各国本地的军队帮助平叛。《资治通鉴》卷218记载,756年肃宗在征发拔汗那兵马的同时,又使拔汗那“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明确见于记载的有于阗王尉迟胜率领的本国兵马五千(《旧唐书·尉迟胜传》)。另外与拔汗那一起发兵的还有大食等国。最晚到 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们就已经行进到了河西地区(《资治通鉴·卷219》)。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乌那多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册府元龟》卷973 《肋国讨伐》,参见《新唐书·吐火罗传》]。西域边兵大批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
这时西域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御能力的衰退,给他们提供了入侵的时机。但是大食势力并没有趁机东进,而是派兵助唐叛乱,这说明大食从一开始就无意(或无力)进入葱岭以东的地区。对吐蕃而言,这时唐朝不仅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边兵,而且也调回了陇右、河西防备吐蕃的军队,入侵陇右、河西要比进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于是吐蕃大举进攻河西。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军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到763 年(广德元年)时,吐蕃军队已经尽陷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资治通鉴·卷223》)。此后西域守军与内地的联系断绝,但仍然奉唐正朔,坚守西域(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发掘简报见《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有广德四年(相当766年)年号。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联系,不知长安改元永泰。)。而且四镇在这时还保持着一定的兵力,765年(永泰元年)左右,河西唐军抵挡不住吐蕃的进攻,遣使前往四镇,“索救援河西兵马一万人”(敦煌文书P.2942《河西节度使判集》),这至少说明西域的形势这时要比河西稳定得多
大概到了768年(大历三年)左右,西域守军又与朝廷恢复了联系,朝野上下对他们“忘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得“酸鼻流涕”、唐朝宗">唐朝宗下诏褒奖,并向西域唐军通报内地情况,赞扬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指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护曹令忠、尔朱某)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
其实就历代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吐蕃攻陷关陇之后,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区,西域地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全唐文》卷464 《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将领朱泚又发动兵变,占领了长安。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请求援兵,吐蕃借机提出以径、灵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为交换条件。德宗应允了吐蕃的条件,与吐蕃签署了誓约,并且准备派遣沈房、韩朝彩等人前往西域办理交割事宜。拟将西域将士、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撤回内地,然后将西域交割给吐蕃。令四镇、北庭将士“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同时“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亦任便住,各进所安”(《全唐文》卷464《慰问四镇北庭将士敕书》)。但是实际上由于吐蕃军队在战争中观望不进,阴持两端,而且又趁机劫掠武功,所以唐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以吐蕃没有履约为由,拒绝将四镇北庭交给吐蕃。
从已有的线索分析来看,西域唐军并不知道交割西域这件事。唐德宗发布撤军敕书的时间是784年(兴元元年)(据《旧唐书·吐蕃传》),但是在于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却发现了有建中八年(相当787年)年号的汉文文书,唐德宗建中年号只有四年(780一783年),784年改元兴元,785年又改元贞元,直到787年(贞元三年)西域仍在沿用建中年号,说明不知道两次改元的消息,换句话说,沈房等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西域。李泌在上疏中还说:“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番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并以此作为反对将西域交给吐蕃的另一个理由。其实就当时的客观情况而言,安西、北庭即便起到了“分吐蕃之势”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很有限。西域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不坠,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自身如何强大,而是由于吐蕃势力在此期间正全力经关陇地区进攻关中,没有全力进攻西域。唐德宗最初痛痛快快的就答应了吐蕃的要求,正好为李泌的说法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总之,一直到了788年至789年(贞元四、五年)之间,唐朝驻守在安西四镇,北庭、西州的军队还控制着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
在西域边军大批内调,四镇、北庭孤军坚守期间,西域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回鹘(Uighur)汗国的西进,一是葛逻禄的南下。这两个事件都对西域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鹘原来是臣属于东突厥的游牧部落联合体。开元末年,漠北东突厥(后突厥)汗国渐次衰亡,回鹘势力逐步兴盛起来。744年(天宝三载),回鹘叶护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可汗,占据了漠北草原,取代东突厥成为漠北草原游牧部落的共主。此后,回鹘汗国的势力迅速向西延伸,到达了东、西突厥的传统分界线金山一带。原来居住在金山附近的葛逻禄部落在回鹘的压力下开始向南迁徙。
突骑施苏禄政权被唐朝消灭之后,唐朝虽然不断地册立突骑施各部首领,但由于突骑施内部四分五裂,内战频仍,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到大历年间(766-779年),南下的葛逻禄部落就已经占据了原来由突骑施控制的西突厥十姓故地。《新唐书·突厥传》说:“至德(756-758年)后,突骑施衰,黄、黑二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方多难,不暇治也。乾元中(758- 760年),黑姓可汗阿多裴罗犹能遣使者入朝。大历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今中亚楚河),二姓(即指突骑施黄、黑二姓)微,至臣役于葛(逻)禄。”比较清楚地构画清楚了葛逻禄南迁的过程。唐朝在西域的守军在这一时期大体上只能孤守据点,所以葛逻禄部落很顺利地臣服了突骑施以及西突厥部众。
葛逻禄南迁之后,西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食帝国仍然控制着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四镇、北庭以及西州还掌握在唐朝守军的手中;吐蕃政权西据伊吾,东有陇右,占据河陇地区,隔断了四镇与朝廷间的联系;而回鹘汗国则占据了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并进而左右着北庭地区的局面。
由于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这时唐朝西域守军与唐朝政府的信息往来以及西域各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往都不得不改道,经由北庭,通过回鹘控制的“回鹘道”到达长安。安西、北庭因为不得不“假道”回鹘,所以被迫“附庸”回鹘(据《旧唐书·吐蕃传》),以作为自存之计。但是由于回鹘人“征求无厌”,激起了葛逻禄、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葛逻禄、白服突厥勾结吐蕃同进攻北庭。
789年(贞元五年)冬天,吐蕃军队以葛逻禄、白服突厥作为向导,联合大举进攻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军由漠北西进,援救北庭。回鹘军队与吐蕃军队在横口遭遇,回鹘大败,恰好这时颉干迦斯得到了回鹘可汗被暗杀的消息,于是在 790年(贞元六年)6月撤军返回漠北。失去回鹘的援助之后,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节度使杨袭古率残兵二千人逃往西州。
剩余唐军继续在分散的继续坚守,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标题: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今新疆地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6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券商实习怎么找)英国“四步走”解封计划发布,3月8日开始实施李嘉诚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