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是一本由杨瀚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读后感(一):本书知识结构整理互联网领域的书里边,不注水不坑人的书就很少。能把一个领域的方法论完整调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是一本由杨瀚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读后感(一):本书知识结构整理
互联网领域的书里边,不注水不坑人的书就很少。能把一个领域的方法论完整调理的输出,更是稀有,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已经值得4星。
另外,工作时间久了,待过的公司多了,其实觉得无论功能产品还是增长产品,真正能做成事并不只在于方法论,而在于对不同类型团队和公司的理解。书里边关于增长团队本身定位、增长团队与其他职能团队配合的见解,或许比方法论本身更有价值。每每读到相关段落,回想自己在团队管理方面遇到的坑,会心一笑。
以下是思维导图: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读后感(二):增长何为?
“增长”这个概念在互联网行业火了好几年了,随着流量红利的逝去,最近几年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需求度,但是增长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一直以来作为一家公司的目标都没有过任何变化:提高收入。而如何提高收入,从最简单的模型来看,就是一道公式计算题。
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商业产品经理,负责某个模块广告收入的提高,收入有很多计算公式,比如对于cpc广告(按点击计费),简单的公式是,收入=点击次数*点击单价,那么为了提高收入,就有两个主要方向,对于点击单价,热门显眼的广告位可以提高定价,可以让用户竞价提高单价,对于点击次数,可以通过优化显示样式,例如增加图片样式吸引用户点击,例如优化商品名称和简介等信息。随着业务的复杂度加深,业务线多了,每条业务线客户愿意付出的成本不一样,就需要区分定价,可以在不同的模块增加广告位(列表页头部,底栏,侧边栏等),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进行更精准的推荐。随着用户需求的探索,用户对转化有更多的要求,于是有了cps广告(按销售提成),计算公式也随之更新,收入=成交用户人数*成交单价,而成交用户人数又可以进一步拆解(=触达用户数*转化漏斗率),这样每个职能部门的员工就有自己的主要目标了。
增长从一开始,往往更多的聚焦在了流量上,这也是为什么增长部通常和市场会存在一些关联,对于流量的获取,是两个部门争抢的肥肉,但本文又试图将这一概念放大,其中有一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实则一句废话,“我对用户增长的定义是: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这不是增长的定义,这是公司发展的定义,拿教育公司举例,核心产品功能是学习,这部分指标的主要承担者又是课程运营或者课导运营,于是增长作为单独部门的矛盾点就产生了。增长是手段,是目标,但不应该是组织结构,当然这一点也在本书的第四章简单提到过,增长和运营,产品,市场组的定位和关系,这是我看来最难处理的问题,高层的管理,中层的争权,一线的忙碌和迷惑。
书中从第四章开始谈组织架构,谈“战略”,但就像是教科书里完美的案例一样,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每个实际在公司残酷的战场上打拼过的人,都会知道为了达到目的,每一步都进行的多么艰难,最后几章的内容还需要各位进行更多的斗争,更多的管理学学习,才能够习得的。
综合来看,这本书很适合刚入行1-2年的增长相关岗位的同学阅读,需要心怀梦想,时刻告诉自己要有全局观,也可以多学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概念”写进你的方案和报告里。
20200719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读后感(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全书一共8章,前面4章内容比较具体实际,后面4章主要讲战略,架构,业务方向探索的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很多公司都有,但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者文中提出的一些方法都比较理想化,现实工作中,除非用户运营负责人在公司而不只是部门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或者人员配置比较齐全,万事不求人,不然很多方法论都是无法试行的。所以作者才在第一章就特地说明了增长组织保障的重要性。
作者主要观点:
用户增长的定义是: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
关键点在于“更多用户”、“更高频”、“核心产品功能”
既对用户生命周期进行积极管理:吸引更多的用户,引导用户产生HVA以提升每个用户的LTV,从而提升LTV总量。
增长目标是提升用户价值总量;增长手段是通过数据驱动的迭代测试把主观认知变成客观认知,用测试的冗余性换取增长的确定性;增长路径包括漏斗型增长、功能型增长、策略型增长和整合型增长。
Chapter 1:公司层面做用户增长的思路
根据公司战略确定增长的目标 —— 根据部门选择合适的项目 —— 将项目进行细化,形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方案并进行执行 —— 方案一般有四个方向:漏斗型,功能型,策略型,整合型——执行过程中根据数据表现不断进行调整和迭代
在选择项目和项目执行前,需要尽量保证公司有良好的组织架构支持增长工作,作为增长的负责人,也要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
Chapter 2:用数据驱动进行渠道投放(吸引更多用户)
渠道:SEO,SEM,手机预装,安卓手机预装,安卓手机厂商应用商店投放,安卓手机第三方应用商店投放苹果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积分墙,苹果App store的App关键词优化(免费),苹果App store排名冲刺,DSP(需求方平台)/网盟广告,安卓手机系统刷机等。
投放策略:低CPM/CPT,低CPC,低CPA/CPD,高LTV/CAC,高7日R/CAC或高ELTV/CAC
注意事项:
1,我们需要在各个渠道中实现动态平衡。比如,如果某个渠道的ELTV/CAC小于3,那我们应该减少这个渠道的预算,并把减少的这部分预算投到ELTV/CAC最高的渠道。因为只要某个渠道的ELTV/CAC明显低于其他渠道,就存在套利优化的空间。通过这种动态调配,最终所有渠道的ELTV/CAC都差不多,都大于或等于3。
2,由于大部分渠道的成本都是边际递增的,所以在看投资回报率时,我们应该看边际CAC,这样更合理。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每天能通过搜索SEM获取100个用户,每个用户的CAC是20元,用户的ELTV是60元,那么此时ELTV/CAC等于3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用户的CAC都是20元,有可能是下面这种情况:前20个用户的CAC是15元,中间60个用户的CAC刚好是20元,最后20个用户的CAC是25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100个用户的平均CAC是20元,但其实最后20个用户的CAC是25元。而这最后20个用户的ELTV/CAC是小于3的,所以在这个SEM渠道上,我们最好每天只获取80个用户,因为这最后20个用户的投资回报率是达不到我们标准的。
Chapter 3:基本方法论(引导用户产生HVA以提升ALTV)
对用户生命周期进行积极管理。引导用户产生HVA的目的是提升LTV,这是战术动作。
一些产品方向:
在设计用户增长相关页面及功能时,调动用户的系统1,让他们快思考、迅速决策、跳转到下一步,提高转化率。
-引导用户产生强烈情感:通过文案,图片,内容环节设计,让用户更有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
-默认选项引导
-先寸后尺:先找到容易让用户形成共识的点,再引导转化
-欲取先予——引发损失厌恶:优惠券,红包,特殊权益
-创造认知引力场
Chapter 4:用户增长团队与其他团队的关系
做好用户增长,需要较好的组织保障。
Chapter 5,6,7,8 主要是在讲增长团队人员构成及人员能力要求,公司内部团队壁垒,技术环境,系统基础等。
看完这本书,对作者一些话很能感同身受。
“用户增长的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的迭代测试把主观认知变为客观认知,用测试的冗余性换取增长的确定性。如果不能实现快速迭代测试,是无法形成增长势能的。靠提需求、走产研、大排期,是不可能实现快速迭代测试的。因此,这也是考虑用户增长组织保障的基础。”
“其实,推进贴吧内容搜索优化的核心不在于产品、运营或技术,而在于公司体系内部利益的权衡、沟通、协调。在大公司工作过的读者,应该都能体会到这是什么意思。”
“只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才能突破这种窘境,然而现实环境却不利于这样的人存活。”
“可实现性的最大阻碍往往不是技术,而是组织结构。”
一个公司,内部的各个团队和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KPI和利益考量,实际工作过程中,其实是很难站在一个统一的方向推进同一件事情的。很多时候一项工作的难度不在于工作内容本身,而在于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可以推动工作进行下去。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读后感(四):你以为的增长只是你以为,推荐《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首先,我打算一开始就不吝惜赞许之情:这是一本我读过的最真诚、最引人思考、最接地气的增长书籍,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共鸣,值得推荐!上次有这种心情还是读《产品逻辑之美》的时候~
这本《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从书名就能看出作者的“实在”,直接点明主题,整本书讲的,就是一名在一线做增长项目的专家,在如何盘活存量用户方面,一直以来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分享。
作者杨瀚清 ,美国杜克大学MBA,曾创业2年,有着亚马逊、IBM的外企背景,也在华为这样的非互联网公司工作过,还分别经历了纯线上业务的百度贴吧,以及ofo、滴滴和贝壳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的项目,可谓资历丰富,什么都经历过了。这背后也体现一个道理:好的增长人,真的是要涉猎广泛,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因为作者真的是很认真地在讲自己这几年做增长的一些思考,不像一些其他讲增长的书,一上来就各种模型、方法论,再拿一些早就被用烂了的所谓“成功案例”来证明。书中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有实操过的,提及一些理论时,也都是只讲自己总结提炼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书中原话:
“本章将会介绍一些我在之前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其中很多都经过了多次迭代。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AARRR,营销上的3C、4P、STP等理论,本书都不多加介绍了。不介绍这些内容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要,而是我不想在本书中进行无意义的复制。”读到这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作者这样坦率的性格了。再和大家分享其他几个我佩服作者的点:
1、很清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敢想、敢说、敢做
提及自己在ofo做增长的经历,毫不避讳地讲当时第一目标就是快速提升订单量,超过摩拜,在被收购前抢占市场第一,目的是收购后占据主动权。也承认自己的红包车是摩拜做了红包车后的“跟进”之作,但叠加了新的玩法,比他们更强。更难得的是,当大家都认为应该继续跟进摩拜做积分商城时,还能做到顶住压力,坚持不做这个项目,也有着一套独立的判断原则。
后来在百度做贴吧时,也很诚恳地承认,对一些老项目做优化,尽管存在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但出于理性人对确定性的追求,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别人走过的路,尽管效率不高,但足够“稳”,不容易出错,他自己也是这样,虽然无奈,但接受现实,这样的思考真的很真实,不装。
2、对很多行业困境,有着自己的认知
由于接触过不同行业,也经历过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什么时候应开始探索增长的第二曲线,什么时候会面临增长乏力,作者的观点一针见血:企业在第一曲线开始增长时,就应该探索第二曲线了,尽管这时很难争取到资源,失败率会高,但潜在收益会更大。如下图所示,应该在A点就开始介入。
而实际上,很多企业只在业务在下滑时,也就是C点,才意识到要寻找第二增长点,这时又会面临已有业务不能放弃的压力,再去做新业务,通常都没什么“创新性”可言,能带来的增量很小,以至于无法弥补第一曲线的下滑趋势。这一观点,我在360感触颇深。
另外,对增长这件事的理解,作者也一再强调是个日常失败大于成功的工作过程,要不断用测试的冗余性换取增长的确定性,这一点通常不被外人理解,以至于很多增长团队都以解散告终。为避免这种情况,需争取高层支持,并从心态上积极面对,不断通过数据验证实验效果,持续优化,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结果。这种认知,对增长负责人尤为重要。
3、有着不屈的正能量
我自己曾不止一次和各种人安利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很惊讶作者也是这本书的铁粉。尤其他推荐的扩大“影响圈”理论,我也是其积极的践行者。可以想象作者也有被“关注圈”困扰的经历,也提过做增长很容易被质疑,但由此强调的:正言、正行、正念的文化,我十分认同,他自己也是这么增长的,估计我们是一类人,哈哈~
4、引经据典
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提及的理念也都能找到对应书本上的解释,比如《创新者的窘境》、《跨越鸿沟》、《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反脆弱》等等,其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延展阅读书单。
最后再说下这本书的一些阅读关键点。
首先,理解这本书并不难,全书主要围绕一个理念展开:增长,就是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其中,更多,代表拉新;更高频,代表促活;核心产品功能,代表增长的目标:不断让用户触发高价值行为(HVA)。
第二,书中也会讲一些模型、方法论,甚至作者会凭空想象一些需求场景解释这些理论(主要在第3章)。可能你会觉得“虚”,我倒觉得这不是坏事,毕竟作者明确说了就是虚构,为了是说明背后的道理。建议抱着“启发思考”的角度,慢慢理解其含义,尽管你可能已经知道了,也不耽误再琢磨琢磨。
第三,刚开始做增长的同学,强烈建议看第4、5、7章,对搭建团队、协调资源、迅速开展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四,在重视线下的传统行业做互联网业务,如果你遇到困惑,建议关注下第6章,也许会有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总的来看,这本231页,12.5万字的小书,通读下来不过半天时间,但我在读的时候,会经常被带入自己的业务,很多之前没想通的事,一下子开窍了,也输出了很多心得在知识星球里,和会员们分享。这样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过实战的人才会有共鸣。这本书,值得每一名互联网人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
书评作者申悦,来自公众号:互联网悦读笔记,一名10年工作经验的老产品人读后心得分享。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