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是一本由[英]查尔斯·亨利·卡芬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一):走进画廊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功课当我们看画展的时候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亨利·卡芬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一):走进画廊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功课
当我们看画展的时候我们在看的是什么?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 外行往往只能看看热闹。 假期里除了带娃去游乐场玩儿,我们有时候也想陶冶一下孩子的艺术情操,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地方转转, 只是这些地方的画有时候我们自己都看不懂还怎么给孩子讲明白呢?
两年前,孩子的课外班老师教他们画梵高的《星空》,稚嫩的笔下画出来的是别样的星空,火焰一样高耸入云的柏树,柔美的星空下安静的村庄。老师在课上给孩子讲关于梵高的画作和他的生平。 孩子们学画画的时间不成,个个画的风格都不一样。 也有发挥自己想象力,凭借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看到过的星空的。
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 带娃出去玩儿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有意思的, 好玩儿的游乐场、公园、体育馆或者是科技馆之类的地方, 那么带孩子看名家名画的时候,他们愿不愿意看呢?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些名画呢? 对于美学知识全盲的我来说, 怎么给孩子讲名画呢?或者干脆跟着讲解员的步子,一点点的听?
最近看了《上新了故宫》的节目,这档节目专门以故宫为主题, 每一期都有一个新的主题来讲述故宫的故事。因为之前和孩子去过故宫的原因, 很多的地方她还是有印象的, 所以也很愿意看这个节目。 喜欢听几个直播讲故宫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身临其境的缘故真的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方式呢。
那么对于艺术作品, 有没有这么一个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机会呢?
查尔斯·亨利·卡芬的《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是一本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如何欣赏名画的书籍。 《看画》一共分成18章,细细讲解了审美、构图、色彩、画法和动机等,书中还介绍了关于如何欣赏西方名画的内容。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相信这是一本艺术欣赏小白的入门级书籍。
通过查尔斯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创作作品的意图,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绘画的过程。走进展馆里,看着一幅幅的绘画作品,欣赏的同时也是一次艺术之旅。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二):看画,不仅是在看,更是在品
绘画究竟所指为何呢?从技术层面上来谈绘画,虽然可与科学、理性相符,但大概也会相对无趣一些;所以更多的时候,谈绘画,多半都是从艺术层面上来进行的,多半会涉及到美学、心理学等更多的学科知识。
但另一方面,假如绘画居然是如此之难、如此“阳春白雪”,岂不是会拒很多人于千里之外了吗?应该说这绝非画家的本意。绘画是一个很专业的行当,但当画作产生之后,就会兼而有之,也期望拥有更多的欣赏者,从而取得更多的认同、得到更多的知音。
所以,毫无疑问,这大概就是查尔斯·亨利·卡芬,这位英格兰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写作《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的本心。作者认为,之所以要学会欣赏画作,就是因为,“这些描绘重要人物形象与特点的肖像画或画作,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地点、服装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它们,也就是那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画作,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风貌”的一种“生动的呈现”。
作为一个欣赏者,当站在这些画作面前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觉得好而喜欢——多数情况下如此,因为所欣赏的多半都是名画——那无疑会是一种较大的遗憾;如果还能够再多做一些功课,比如了解一下画家创作的由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故事,或许对画作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当欣赏者对于画作“想要表达出来的主题与内容”有了更多了解的时候,他就不仅仅只是觉察到了一种美感,而且也才是“读懂”了那幅画,因而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愉悦感。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出发点”,所以作者希望借助《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介绍到了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更多的人“从画作、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寻到更多的美感”。做足了这样的一些准备工作之后,再有机会去与画作面对面,就能够不仅仅只是在“看”,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是通过画作本身,把自己和作者联接到了一起,从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收获。事实上,这样的收获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不仅适用于绘画,也同样适用于诗歌、音乐、雕刻以及建筑等不同门类的艺术欣赏。
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查尔斯·亨利·卡芬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再加上不同时代——主要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名画,从而告诉更多的人,应该如何去学会欣赏世界名画、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正如所谓的“诗家语言”一样,画家在创作时,勾勒描绘之间,也不可避免地要倾注很多东西,比如对色彩、光和影的运用,比如某种通感,比如内心的爱与憎等等。了解了这些如何去欣赏一幅画的基本知识之后,再返过头来看待那些画作,是肯定会有所不同的。
当然,查尔斯·亨利·卡芬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里介绍的主要是西方绘画作品,和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国的国画等绘画作品之间难免会有远近不等的距离,也不能等同视之。这一方面,倒是可以向李叔同等人学习学习——学成之后,那可就足以称得上是学贯中西了!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三):行走在西方艺术的殿堂上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一书分为十八章,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剖析,引导读者欣赏世界名画,进而提高对绘画的鉴赏水平。
书中启示读者看到一幅画时会思考这幅画作是否只是简单地表达出画家意识到的自然界的宏大与美丽呢?还是画家想要通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呢?相信每个读者看完此书后,会更好地探寻不同画家的创作动机与观点。
本书作者查尔斯·亨利·卡芬(Charles Henry Caffin,1854-1918),英格兰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从事学术和戏剧理论工作多年。他的文章和作品总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艺术及其艺术哲学,写作风格非学究型,所以更能被普通的读者和艺术爱好者接收。同时,卡芬也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机制的建立和走进课堂做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摄影艺术》《美国绘画大师》《美国雕塑大师》《如何欣赏戏剧》《为生活而艺术》《现代画家研究》《读懂名画ABC》《如何欣赏建筑》等。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这些描绘重要人物形象与特点的肖像画或画作,都记录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地点、服装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它们,也就是那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画作,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风貌”的一种“生动的呈现”。
如果说,要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那么到一个地方旅游,参观那里的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就是最有性价比的方式了。但是作为我这样的美术小白来说,怎样才能让艺术鉴赏更有价值、更具欣赏力。
这本《看画》就向我们普及了有关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家画作。
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向我们传达了对美的认知方面的知识。
回到艺术最开始的地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知道画家们为什么会画出这些让人或困惑、或感动的画了。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人只有在完整而自由的状态下,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而美育中所包含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正是影响一个人情感、趣味与气质的关键因素,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为人准则与行事风格。
常人的观点是:我们对所有艺术产物的欣赏,在没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一窥全貌。但为什么有时孩子比我们还能看懂画作中的含义?是大人想的太复杂了?还是画中本没有表达这么深的含义?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绘画是用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彰显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向世人揭示出美或丑的本质。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很多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人物,也将他们不为人知的事迹和内心世界剖析给我们看,就像中国的诗词作家,他们之所以创作出属于他们的代表作,让我们一眼就辨识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的经历,所处的历史时代,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品行和内心世界,这才有流传千古的作品问世。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这本书,对于学习美术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鉴赏书籍,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它又向我们传达了西方历史上一些标志性的画作。值得一看哦!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四):人人皆为艺术家:从画作中学习美,到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 人人皆为艺术家:从画作中学习美,到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
去国外旅游,必去目的地之一就是各种博物馆、艺术中心。然而,每每走进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神圣之地,很多人就会莫名犯憷,心里没底。
究其原因,是我们自认为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艺术教育和熏陶,去看这些画作、雕塑等艺术作品时,只是抱着一种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心态,对于那些大师的经典名作所呈现和表达内容没有认知。
殊不知,这种带着目的性的欣赏和解读,让我们陷入了对美敬而远之的误区。
对于艺术作品,如何去欣赏,意大利艺术家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学习怎样看,才能懂得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一书中,作者查尔斯·亨利·卡芬坦言,自己创作的初衷很简单,即给大家普及一些画作欣赏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我们不仅能从画作中,更能延伸到自然以及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美感,并且能够表达出这种对美感的享受。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家只是用某种具有美感的形式,将具有美感的概念表达出来的人而已。
他们并非高高在上,他们的作品也并非“曲高和寡”,相反,当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与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培养和拓展我们的感知能力,便是成功了。
作为一名作家、艺术评论家,早在1897年查尔斯就多次在《纽约邮报》《纽约太阳报》等刊物刊登文艺评论作品。不同于绝大多数艺术评论家的故作深奥、卖弄文采,查尔斯总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哲学的美。这一点深深到广大普通读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好感。其中,他还致力于艺术通史启蒙教育,他的多部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作品成为了美国中小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读书目。
在书中,作者结合了大量的世界经典名画,如拉斐尔的《圣礼的争辩》《法治社会》、米勒的《播种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他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将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动机等多个方面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述,引导我们读者走进欣赏世界名画的大门,不断提高对绘画作品的鉴赏水平。
比如讲到画作技法中“明暗对照法”,即光线与黑暗之间的对比参照,作者举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伟大的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画作中基督头部所处的透明视觉消失点、其中人物眼部明暗对比等等方面。
并以此告诉我们,一个有体积的物体,其最接近光线的部分会反射绝大多数的光线,离光线越远反射的就越少,而那些完全没有接触到光线的部分,看上去则是一片黑暗。这种明暗的认知根植于每个画家心中,也成为了他们看待物体视角,渐渐形成绘画技法,最终在他们的画笔下呈现。
当然,对于毫无绘画基础的小白来说,要读懂这些绘画的概念,鉴赏一幅画还是存在困难的,但是不要紧,我们只要能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一幅画作,懂得单纯从画作的形式与色彩去欣赏其美感,感受它的主题,了解它的动机与表达的观点,便已经是很难得了。
所以,关于一幅画该怎么看,作者提到了很关键的一个点,即普通人与艺术家其实某些本能是共享的,比如对秩序与组织追求的本能、对平衡和愉悦追求的本能,以及对韵律性与重复行为追求的本能等等,这些都会增强我们的愉悦感。
意思是,即便我们不甚了解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所用技法,也能够通过这种视觉呈现的魔力,陷入无尽的想象,这种对美的感受便是我们作为普通人,靠近和追求艺术真谛的动力。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五):世间名画那么多,这本书让你不再当“画盲”
这张画是我在巴黎旅行时拍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蓬皮杜。在见到这张画的前两天,我去了卢浮宫和凡尔赛宫,那里的画每张都能让你品上老半天。
所以你能够感受到我见到这张画时的想法吗?
第一个想法,“这么简单一幅画,也能称得上艺术品?”
紧接着就是第二个想法,“我也能画啊。”
再看看另外两张:
是不是觉得看不太懂?
但仔细一想,这其中一定运用到了我不知道的美学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在我的盲区中,所以我只能用最朴素的眼睛去欣赏。现在想来,这种品味缺失,真的是一种遗憾。
之前看到一个段子说,人一定要有文化,否则,同样是晚霞和鸟,你只能说,“哇好大一只鸟”,而别人会说,“落霞与孤鹜同飞”。
其实艺术方面也是这样的,同样一件东西,我们只会说好看,但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能说出为什么它好看。这种鉴赏能力也许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却能为生活增添滋味——试想一下,你与喜欢的人一起逛美术馆,告诉ta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不是会让ta另眼相看呢?
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就能系统、快速地学会这个技能,那我一定要推荐这本,《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正如书名所说,这是一本教你欣赏世界名画的书。
作者叫查尔斯·亨利·卡芬,是一位英格兰裔的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之前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示设计部工作过,后来成为了纽约多家媒体的艺术评论家。他的文字深入浅出,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读完,他的许多艺术类启蒙书,也成为美国中小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读书目。
《看画》一共分成18章,细细讲解了审美、构图、色彩、画法和动机等,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小白,也能让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为创作增添专业性。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用了大量的插图作为案例,一步步、一点点带你欣赏。
例如,在第五章《几何构图》和第六章《几何构图(续)》中,查尔斯选择了拉斐尔创作的《圣礼的争辩》,为我们讲解怎么分析画作的结构,以及了解这样的结构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感受。
查尔斯用了整整两章,近20页篇幅,从整体到局部,带我们观察这幅画。
先说第五章。
首先,观察整体。“他运用了一些曲线,然后在外部区域不断重复这样的曲线... ... 他还引入了水平线,重复了底部区域的线条,与垂直线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书里给出了示意图,曲线、直线都画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手把手”啊。
再来,观察局部。首先要看到的是近中间的金黄色小圆形,它的效果是,“让我们非常肯定一点,即创作的某些部分要么在上方,要么在下方。”
接着,查尔斯先后讲到了上方更庞大的圆形,半月形的外部曲线,云层上的曲线,两名天使形成的曲线,下方祭坛处的曲线,人行道上的直线... ...
查尔斯一一讲解这些线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进而推动想象力的。
最后,查尔斯讲解了画作的主题,其实是“对神圣天主教堂的寓言”,接着,一一讲解画中的各个元素:祭台上的容器装着圣餐面包,罗马教会将之视为耶稣的身体;祭坛上方盘旋这一只白鸽,是圣灵的象征;做在宝座上的是耶稣基督,两边坐着的,分别是圣母玛利亚和受洗者圣约翰,从画面的右边到左边,站成一排的,是门徒、圣人和殉道者... ...
在第六章中,作者更细致地讲解了重要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的衣着、表情、动作,以及背后的象征意义。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勒布龙曾说,“名画首先是一种呈现,欣赏者对这种呈现该是观看,而非看见。观看能立刻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发问力。”
我想,欣赏名画最重要的,是仔细。仔细了,才会用心,而很多东西,用心才能看到,用心就能看到。不断地看,不断地学,日益精进,在欣赏艺术品时,被真正的美所震撼。
再次向你推荐《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希望你也喜欢。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六):《看画》:在“入画”与“出画”之间——卡芬美术思想管窥
《看画》书影英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查尔斯•亨利•卡芬的《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孔宁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5月版)是一部颇有见地的佳著。这部原本列目美国中小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读书,所涉绘画理论和绘画鉴赏原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有助于对青少年美育教育和美术兴趣的培养与启迪。其实这本书的读者对象绝不仅限于青少年,著作中对于美术作品的覆盖及作者美术思想的辐射,相对成年人的艺术审美需求,同样是一本具有理论滋养意义的不可多得的读物。
《看画》书中涉及美术作品150余幅,较之浩如烟海的世界名画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但这些足以引领读者步入一座缩微的美术殿堂,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解读这些名画自然是本书的题中之意,也是作者美学功力的具体体现。与其他同类著作有所区隔的是,卡芬在本书中对于一幅幅世界名画的解读,不是就画论画、“看图识字”式的耳提面命,而是游走于“入画”与“出画”之间,举一反三地将自己的艺术主张、美术思想融入文字的解读中,感性的提纯与理性的归纳兼而有之,渗透、传递给读者的过程恰似“晓看红湿处”,“润物细无声”。中国古代先哲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来本书作者不但也深谙此理,运用起来也游刃有余,无怪乎他曾底气十足、直言不讳地坦陈心迹:“我的目标是教会你们用一种抽象的方法去欣赏一幅画作。”“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感知能力,让人生与工作都充满了美感与智慧。很多人其实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这样做。这也是本书希望帮助读者实现的一个目标。”这一点实令笔者刮目相看、钦佩不已。
米勒的《播种者》比如对于知名度颇高的米勒的《播种者》,作者明确阐释“米勒创作这幅画作的本意,不单纯是让我们知道这位农民在做什么,而是想要给我们的心智留下能够给我们带来美感的印象”之后,作了若干鞭辟入里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仅局限于目光所见的画面表层,不仅仅停留在一个行家对画作的“技术性分析”,而是于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个阅读者浓郁的情感温度。与此同时,作者的观点阐释、见解抒发却又不是牵强附会、直奔主题的,所言如是皆又源于目光所见,皆亦基于画面“技术性元素”所传达出的题旨。这恰似一枚硬币的AB面,相反相成,相得益彰。说来还是作者自己总结概括得到位:“《播种者》这幅画极好地阐述了我本书开头阐述的观点,即一幅画作的美感并不取决于画作的主题,而是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个主题表现出来。”据此,我们似乎可以说:看画者面对一幅画,重要的不是你对既有主题的无条件接受程度,而是你是否找到了恰当的视角、掌握了理解主题时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写作本书时的初衷与告白:“我希望本书能够激发你们的想象力沿着很多全新的方向前进,帮助你们不仅从图画,而且从生活中找寻更多的美感。”“我们研究画作,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研究画作,而是要将这视为一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圆满与美好的手段,……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心态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读《看画》获得的启迪意义之一,恰在于此。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也是美术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先决条件。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向来是创作者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艺术理论家们所热议不衰的研究命题。结合所涉名画,卡芬也阐释了自己有关“真实理念”的诸多见解与主张,同样颇具价值。他认为,自然与艺术方面的美感,就像一对孪生姐妹那样密不可分。但是,“自然事实与艺术事实并不是等同的”,“艺术作品与自然界本身的画面构成是存在差异的”。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会将他已知的事实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而是根据这些事实本身带给他的视觉印象去从事创作。事实上,画家是无法以模仿的方式将自然界呈现出来,只能通过取舍有所选择与割弃,并借助意象将艺术化的自然呈现出来。因而作者反复强调,艺术不是生活的机械复制,不是自然的无条件照搬,“自然的一大特点就是丰富多彩,而艺术的特点则是选择与甄别”。这里谈到的选择与甄别,便是艺术提炼,便是典型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真实,亦即有希望最大限度地达到艺术真实。作者深信,“真实不仅要比任何虚构来得更加震撼人心,而且要比任何人为虚构出来的效果更让人印象深刻,以简单相互的方式说出来的真实话语,以简单的方式做出来的真实动作,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可见,真实理念在卡芬心目中的份量与位置之重。
美是什么?美感来自哪里?古今中外不乏多种阐释。而“美是和谐、平衡与比例”则是影响深远的重要阐释之一,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大师都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本书作者卡芬也承其衣钵以自己的表述为这一观点张目。卡芬认为,普通人与艺术家共享的本能大体有三点:首先,是一种追求秩序与组织的本能;其次,都有一种追求平衡与愉悦的本能;第三,当平衡伴随着韵律性重复行为之后,这会增强我们的愉悦感。既然如此,在绘画领域创造美与欣赏美之间便存在一座沟通的“桥梁”:“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将自然界的某些画面呈现出来,更是要让他创作的内容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感受。”“杰出的艺术家都深知,普通人可以从事物的感受中获取多大的快乐。因此,他们都愿意耗费很大的心力去描绘事物的表面……将事物的纹理展现出来,从触觉中得到快乐。”“所谓的创作就是对画作空间进行的安排,哪些地方应该填满,哪些地方应该留白。画作呈现出来的美感取决于填满与留白之间是否处于一种和谐与平衡。”“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则就是追求平衡性。……当我们保持了平衡感,特别这种平衡感是具有旋律性的话,其实就制造出了一种美感。”总之,“艺术家会遵循实现美感的原则去选择与安排这样的事物,使之实现和谐的目的”。这样讲,并不意味着美的存在与美感的获得之间可以画上一个天然的“等号”,欣赏者的接受力是存在极大差异的。看画是一项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综合工程”,形象思维占比会更大。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修炼、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至关重要。因而卡芬谆谆告诫读者:感受美感“只能通过你们的眼睛去亲自感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我的意思是,你们应该养成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这个世界的美感的习惯。”获得理想效果“捷径”便是贴近创作者的情感,“尝试进入创作者的心灵,找到他的创作动机,站在他的观点去看待画作的主题”,“通过创作者灌输在画面里的个人情感,从而感受到更强烈的美感”。
看画者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我们面对的作品形形色色、琳琅满目,其中有一些未必为你所需求、所喜爱。“你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即在欣赏优秀画作的时候,要接受画作里很多画面上看上去好似没有收尾的效果,要接受这些画作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包括粗糙、高雅、大胆、时髦、谨慎、柔和、灿烂或是中庸等。因为这些杰出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背景。对一名画家而言,他使用画笔的方式,其实就是表达个人独立性与对生命的看法,因此也能将他所描绘的事物生命与品格呈现出来。”面对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画作,欣赏者要有广纳百川的胸襟,“我们最好还是保持开放的心灵,更好地欣赏这(写实主义、理想主义)两种理念画作的美感。”卡芬所言,不仅适用于读者欣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传统美术流派的作品,也同样适用于读者在鉴赏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美术流派时心理尺度的把握。
总之,欣读《看画》,不仅好似上了一堂名画赏析课,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理论课。就后者而言,卡芬对于绘画理论和绘画鉴赏原理的表达与传递尤为独特、尤为成功。所以说《看画》虽然以一种通俗版本、普及版本的面貌出现,但可视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与一定理论深度的好书。
《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读后感(七):近距离观察,抽象性理解,欣赏世界名画,品读名画魅力
前不久,有一些因疫情在家上网课的小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作业:模仿世界名画。
具体操作方法是:自行挑选一幅名画,真人模仿名画里的人物造型、动作、神情,然后将对比照片展示出来。
活动一经发布,学校群、家长群立刻掀起一番热潮,学生和家长都兴奋不已。
据统计,有3000多名小学生参与到模仿世界名画的活动中,并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学生在模仿世界名画的过程中,得以仔细观察世界名画,揣摩名画所包含的意义,名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与重视,网友也得到了欢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需要用心去观赏和体会。在喧闹过后,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何欣赏世界名画?
艺术是人类对美感所带来的欢乐的最高表达形式。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将自然界的某些画面呈现出来,更是要让他创作的内容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感受,获取生活的美感。
英格兰裔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查尔斯·亨利·卡芬,在《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一书中,以各画派产生时间为主线,以作品技法和背景故事为副线,教我们用一种抽象的方法欣赏画作,品读名画的魅力,懂得单纯从生活中寻找美感。
《看画》卡芬著,孔宁译1、近距离观察:我们最重视的画作主题,或许不值一提
查尔斯·亨利·卡芬在书中写道:一幅画作描述的主题与表现这个主题的手法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当然,这不是说画作主题不重要,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关注、过分解读主题本身所宣扬的思想,更注重画作中的抽象美感。
一般来说,根据画作的主题,可以将画作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宗教画作、人物肖像画、风景画、历史主题画作等。
主题画中的每一副画,又是按照不同方式创作的。而这些创作的方式,最终取决于画家的创作动机与创作观念。因此,感受画作主题最简单的方法,首先要了解画家的创作动机与观点。
《孟特芳丹的回忆》柯洛的这副《孟特芳丹的回忆》,就是一副典型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
柯洛是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19世纪留下画作量最丰富的画家之一。《孟特芳丹的回忆》便是柯洛晚期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
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1850年前后,柯洛经常涉足此地,欣赏田园美景,这幅画就是对孟特芳丹美景的回忆。
整个画面展现的是湖边森林的一个角落,右侧的巨树与对面的小树倾斜方向相同,彼此交相呼应,增强了整体画面的平衡与节奏感。
两树的中间展现出一方平静的湖面,岸上身穿红裙子的女子正仰着头采摘树干上的草蕈,两个孩子也在一旁附和着,情景交融之中弥漫着田园诗般的梦幻情致。
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柯洛对自然的热爱,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就是爱”,从生活中提炼出他所发现的美。这是他诗意般风景画的秘密所在,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创作动机与创作观点。
欣赏画作最好的方式,就是近距离地观察一幅画作,认真观察画作里呈现出的画笔,尝试进入创作者的心灵,找到他的创作动机,然后站在他的观点去看待画作的主题。
2、抽象性理解:探究艺术创作两原则,平衡性与韵律性
查尔斯·亨利·卡芬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一幅画作的美感,并不取决于画作的主题,而是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个主题呈现出来。
常见的艺术创作包含两个原则:平衡性与韵律性,这是很多艺术家采用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人性的本能驱使。
走在独木桥上的时候,为什么要张开双臂?很明显,这是为了追求平衡性。
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扭动起来?这是在追求韵律性。
我们都有一种追求平衡与愉悦的本能,当平衡伴随着韵律性重复行为之后,就会增强我们的愉悦感。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圣礼的争辩》拉斐尔的《圣礼的争辩》,完美地实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衡,几何构图的平衡。
拉斐尔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起被称为“文艺复兴艺术三”。《圣礼的争辩》是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一幅壁画。
《圣礼的争辩》在画面上被分为两个层次:天上和人间。在天上,上帝占据顶端位置,两侧是诸位天使;耶稣位于上帝下方,两侧分别是圣母和施洗约翰,后面坐着的则是使徒与圣人。在人间,圣徒们正在争论弥撒圣礼。
在几何构图中,半月形空间呈现出神圣的天主教堂,包括尘世的教堂与天国里的教堂。中心位的圆形、云层上的曲线,以及“天上人间”的人物,无不呈现出一种对称与平衡的美感。
拉斐尔擅长使用这些重复的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与曲线,构筑整幅画面的平衡感与几何感。这也是艺术创作原则的重要体现。
当你对这些画作效果深入研究之后,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一步,认真审视画家为实现这些效果所使用的方法。
3、欣赏世界名画,把握艺术创作三元素,平衡、重复与对比
当我们近距离接触世界名画,抽象性理解了其中的创作原则,就可以仔细考量画家所使用的三种基础创作元素:平衡、重复与对比。
其一,平衡。形式与内容的平衡,画面与主题的平衡,主要构图方式为:对称式构图、中心式构图等。
视觉元素上下相对、左右相对的构图形式,构筑画面的平衡感与结构感,强化整体布局,实现视觉美感。平衡元素的代表作品包括:《圣礼的争辩》、《耶稣受洗》等。
其二、重复。重复不是杂乱,其目的在于统一,增强整体的视觉效果。视觉元素规整和变化的重复组合,有利于增加构图效果的生动性、丰富性,增强我们的愉悦感。
其三,对比。艺术家们运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事物的多样性,并将事物的形态与品格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生活乐趣,让我们的品格变得更加强大与高尚,
艺术家通过光线明亮与阴暗区域的对比,将内容分出主次层级,使得内容呈现更加真实,同时让我们对物体的形状与大小产生一定的印象。
《纳税银》马萨乔的这副《纳税银》,就巧妙地利用了阴暗法,即光线明亮与阴暗区域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形象。
马萨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首位使用透视法的画家,他的壁画是人文主义最早的里程碑。
画面中的门徒以耶稣为中心,环绕成一个半圆,马萨乔运用“透视法”使得耶稣的头部处在一个透视的消失点上,与位于画面右侧的建筑延伸的直线重合。这种处理方法,使耶稣作为中心位在整个画面中得到突出。
画面中的征税人(红衣短装男子)出现了两次,这是马萨乔运用“异时同图法”的效果,即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人物展现在同一幅画面。《纳税银》的明暗处理与空间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秩序感。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假如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又在哪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感受被传达到艺术上,艺术品因人的参与有了意义,并反哺到生活中,使之产生美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艺术如何融入生活,似乎仍是一个大难题,而这本《看画:如何欣赏世界名画》或许会给你给启发:
懂得从生活中寻找美感,近距离观察画作主题;抽象性理解艺术创作原则,探究平衡性与韵律性;把握艺术创作三元素:平衡、重复与对比;从而真正品读世界名画的文化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