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观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1-20 10:57: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唐老师》是一部由张新伟执导,唐鸿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唐老师》观后感(一):如少年,如清泉唐老师全片不讲过去,不理将来!只纪录老人的生活的当下,离老人90岁生日还有几天了,给大家的感觉却是我还28岁,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

《唐老师》观后感100字

  《唐老师》是一部由张新伟执导,唐鸿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老师》观后感(一):如少年,如清泉

  唐老师全片不讲过去,不理将来!只纪录老人的生活的当下,离老人90岁生日还有几天了,给大家的感觉却是我还28岁,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看到这样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一生的老人依旧像个孩子,想要为这个世界、想要自己努力的去做想做的事情。看完,想想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呢!加油前行,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唐老师》观后感(二):《唐老师》的珍贵

  纪录片《唐老师》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在台北的一次小说研讨会后,读者们纷纷围住作家李昂聊天,这时,一位看上去八九十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过来,用浓重的山东乡音对李昂说:我有个不情之请,我的身上有许多许多故事,我可不可以讲给你听,你帮我把它写出来?李昂勉强应付着:你可以讲给录音机听,自己录下来呀。老人失望地起身,一个人慢慢走远,只留给我们一个孤独的身影。他的高大身躯,硬气的北方话在这个温柔细软的岛屿显得格格不入,即使他已头发花白,在这个岛屿混迹近半个世纪,然而他的外省人身份,还是泄露无疑。那一刻,忙着和李昂说话的我,后来真的很后悔,后悔没有追上那位老人,听他讲讲他的故事。

  在那个岛屿,每个外省人的故事,说出来就惊天动地。在公交车上,咖啡馆里,我常会听到白白苍苍的老人,操着大陆各省的乡音,给有缘人讲自己的经历,像是急切地,强迫症似的,开闸一般泻下倾诉欲望,像是要拉住每一个新世纪时尚的年轻人:不要忘记我,我是那段你从未知晓的历史。我不要在被遗忘中死去。

  记录,抵住遗忘,像《唐老师》。老人的诉说,在那些并不完整的片段里,我们得以一窥神秘闪烁的历史,而历史的当事人,正在一天一天老去,连挣扎也不要,就平静地慢慢离开这个世界,再也抓不住什么。

  我至今都记得,爸爸眉飞色舞地告诉我老爷爷的故事,民国十几年,老爷爷买了几把枪带了一队人就去当了杂牌军,一去无回,后来同村人看见他的脑袋被挂在天津的城楼上。我也记得外公给我讲的大姥爷的故事,大姥爷十七岁逃婚离了村子,参了军,后来成了云南某大军阀的女婿,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我喜欢听这样的故事,隐秘残缺的部分,才是最最迷人之处。我希望这样的故事和人生,被记录、书写、关注。

  谢谢新伟导演,《唐老师》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老人平凡的生活与不平凡的故事,他的挟裹在大历史里荒诞的过去,他的无能为力的造物弄人的悲苦爱情,他的传奇家世和零落的才华,最终,都化作老人脸上那刻在皱纹里豁达平淡的笑,一生的甜蜜与忧愁,云淡风轻。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唐老师,就是那在尘埃里住着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却又那样的独特,这就是生命的魅力,也是影像的魅力。

  《唐老师》观后感(三):《唐老师》观影日记——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位九十岁的耄耋老人,身后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变,一定程度上,唐老师满足了我对这所谓“历史剧变下的小人物”的猎奇心理——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直系玄孙,多重混血的家族背景,学者朱光潜的学生,中学英文教员,文革中的劳改犯,至今流落民间潦倒一生,等等等等,这一系列身份,足以建构一个完成式的民国人物神话传记,倘若从任何一个脉络出发,总能勾勒一幅或悲戚或动人的社会生活图景,亦能建构出宏大的历史叙事,任何一个纪录片作者不会放过这样的题材,谁都愿意动听地将人物命运娓娓道来。

  然而,张新伟自言拍过这种版本的《唐老师》太多,唐老师在珠海亦是上过各大报刊头条的励志人物。

  换句说法,唐老师是一位90岁的老人,至今仍然坚持教英文,桃李满天下,他收养了一个残疾的儿子,父子相依为命的现状令人堪忧,唐老师安家在珠海闹市区的边缘地带,唐绍仪故居内,荒凉破败的庭院像极了今日惨遭拆迁之苦的城乡结合部。或许,这种故事会显得更加澄澈而动人。

  但是,张新伟选择做了减法,这也不是他眼中的唐老师。历史背景一笔匆匆带过,因为这种巨变,早已镌刻在老人沧桑的面容之上,是丢不掉的记忆和哀伤。现实生活中,唐老师却难以用“饱经沧桑”来形容,唐老师有着和导演张新伟一样的灿烂笑容,这笑容背后,是那颗“执拗的童心”。

  唐老师至今单身,靠教英文维持生活,6000多块的退休金成为全家唯一的生计来源。他饱满而热情,对待英文研究孜孜以求,对孩子们近乎苛刻,幽默的谈吐使你不难联想到民国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唐老师的这种气质似乎是与生俱来,伴随着30多年的社会政治变革,他没有苟延残喘,没有呼吸不畅,没有哀怨悲愤。

  命运总是跟好人开玩笑,唐老师便笑着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如果说《老张》是张新伟对家庭叙事和解剖父子关系的一次初探,那么这从这部《唐老师》开始,他怀着“执拗的童心”去凝视这位世事变迁中的老人,不再“口述历史”,丢掉“民间记忆”,在长达6年的影像记录过程中,他们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唐老师不仅仅对张新伟,对所有观众莫不是一种鼓舞。

  影片结束于唐老师90岁生日前的十几天,片中,唐老师总是谈起自己的生日。我想,张劳动一定忽略了!唐老师虽然想平淡地度过自己的生日,,也难以掩饰垂暮之年的孤独。

  九曲回肠的巷子深处,拐进唐老师家,手持镜头小景别的拍摄手法,将唐老师的内心一览无余。唐老师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绿色的植物,一些凋零,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你很难把此情此景与“历经磨难”联系到一起。

  于是,一个生机盎然,童心未泯的老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眼前。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些报刊头条天花乱坠的报道,此刻已苍白无力。

  衷心祝福唐老师。也祝福张新伟。

  《唐老师》观后感(四):纪录片拍摄:怎样去拍老人?

  我拍摄的纪录片《唐老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放映结束后,有一位叫苏聪的同学提问,他想拍摄自己的祖父辈,因为我的纪录片也是在讲一位老人,所以,想问怎样去拍老人?拍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到他。时间仓促,可能回答的不够全面,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写成下文,与大家分享。

  引子:

  我的纪录片马上剪完,想邀请一位教影视创作的老师来观看

  给她发短信:老师,我的纪录片《唐老师》即将放映,您有时间可以来观看吗?

  她回:好的 是珠海唐家那位老先生吗?

  我答:是啊

  她回:我已经看过三个关于他的纪录片了(她的学生拍摄的)。

  一

  我觉得,每个老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的故事,走进他的人,只要耐心,他会跟你讲他经历的事情,把他叙述的故事串起来做成一个片子。

  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比如说大家去拍同一个老人,你的视角怎么能够不类同于别人的?你的思考怎么能够不止于表面?哪些是你能做到的而别人做不到的?

  比别人更足的耐心,不打断老人,让他自由的讲述,有些故事的细节就能在等待中被老人讲出来。

  比别人更多的关心,我们不是去“抢银行”,这个老人有故事,我去拍他,然后拍屁股走人了,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与老人除了拍摄和被拍摄的关系以外,多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

  比别人更强烈的热心,老人身体不是很好,想出门买点东西或是找别的朋友拿东西都不是很方便,热心的去跑上跑下,完成一些我们随手能完成的事情,让老人觉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关心不是只是出于索取的目的。

  保持一颗平常心,谁也不比谁重要,每个个体都有他的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你是大官我去关注,你是个平民百姓我就不关注,平常心的去看待老人,站在老人的视角去观察,去体会。

  还有一点,老人的故事固然重要,他的现在呢?他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做到上面我写的四个心后,你的影片里呈现的老人打动了观众的话,作为一个观众,融入到老人的生活的话,他必然会去想老人现在怎样了?老人的子女孝顺么?老人的朋友多么?老人靠什么生活呢?回答观众所想的问题,使观众在影片中得到答案。

  我很喜欢一位年轻导演罗兵的片子《罗家屋我和任定其》。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片子是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老人通过自己书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出过去,但是,在现实中,老人的回忆录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他人对于回忆的支支唔唔或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在过去他们做了什么,这点也会让观众产生反思,现实是未来的过去,在现实中不去对自己所做的每个决定负责,在未来,怎么可能问心无愧的去回忆过去呢?

  我的片子《唐老师》是拍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我想的落脚点就是,老人,不管他过去的历史坎坷也好,辉煌也罢,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他要经历的是渐渐老去的过程,作为一个朋友关心他现在的生活,他给我带来的感触。

  二

  首先设备不重要,我用的机器就是松下的家用DV。画质是720X576.后期处理后,投影播放,效果还过得去。

  其次,拍摄时面对拍摄对象不要先入为主。我的第一个纪录片拍摄的主角是我爸,利用寒假,拍了一个月。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家会认为亲人是熟悉的人,但当你回看摄像机所拍摄的素材时,却会发现很不一样。不要认为你对他很熟,而打断他的讲话。不要这样,比如他在讲述他的一段经历,你打断他说,你这个经历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换一段别的讲吧。这样是对被拍摄对象的一种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到被拍摄对象的情绪。

  第三,是为一种私影像。拍摄自己的亲人将拍摄者自己的生活搅了进去。去掉了纪录片被预先植入的所谓客观,所谓的人性关怀。你就是拍你周边的故事。拍摄的时候中也带有自我疗伤功能,你和你的亲人在探讨本家族因为某一个事情带来荣兴或是衰落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自我梳理。

  第四,为什么你拍一个亲人,别人会有感触?纪录片作者虽然拍摄的是个人生活,但是,个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人们也在关注个人生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以《老张》为例,父亲当过兵,在国企内退,面临中年危机,这些在中年人之中是有普遍性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不景气,造成父亲的公司举步维艰,有些贸易行冒风险大量囤货,这些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背景,父亲对于《百年孤独》的解读,也很有意思,《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父亲从这本书中读出了物极必衰,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过一段萧条时期。

  最后,不要担心,拍摄了我的亲人,别人会嘲笑他。你的记录是有意义的,比如我拍了50岁时候的父亲,50岁时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永远不会重来。

  在我拍的时候,我不可能知道拍一个老人要拍多久,说不定他在某一天就不在了,我唯有在我有限的时间里多拍多思考。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打住就可以了。我们拍纪录片不单纯是为了一种索取,更多的是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影像的方式去完成。

  我还是想说的是,我们在老人身上获取的,远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

  《唐老师》观后感(五):关于制作纪录片《唐老师》的记忆碎片

  做完《唐老师》这部片子已经将近一年了.我是2019年3月初回到广州后开始剪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初剪.五月初去了北京,参加草场地瑞士导演工作坊,进行放映.接着六月又回到广州,再用大概一个月时间完成了精剪.后影片入围北京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展映单元.又因缘巧合,半年时间做了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巡展.

  一直没有整理关于拍摄和后期剪辑的文字.再不写我怕真的就快忘光了,好在,很多记忆的碎片经常会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唐老师小传

  唐老师,名鸿光,民国十二年(1923年)生于北平,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唐家湾镇人,曾祖父靠贩卖茶叶发家,四叔公为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母亲为大学英语教授,父亲为京张铁路工程师.幼年家境殷实,入读美式幼儿园,接受良好西式教育,显露语言天分,英语水平突出日军占领北平后,母亲不愿与日人合作,在家做小甜点贩卖维持生计.唐老师赴南京投靠亲戚,在汪伪政府短暂做过一段低级公务员,

  1943年,任教于南京明德女中,和大多数在日人统治下的青年学生一样,向往光明,曾三次投奔新四军,均未能如愿.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入读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新中国与苏联交好,俄语专业人才短缺,唐老师转入俄语专业,后赴安徽,任教于合肥工业大学,与一名俄罗斯女子结婚,六个月后离婚,未再娶妻.

  反右时期,唐老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接受劳动教养,后被发配回原籍,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文革期间,当过赤脚医生,烧砖工人,画过宣传画,1978年得以平反,任教于珠海市第一中学,因身体原因,退休.一直利用周末时间教授孩子们英语知识,2000年前后,回到唐家祖屋,与收养的孩子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在一起.晚年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自己总结的英语教学方法整理出来,继而出版.

  我怎么与唐老师相识

  由小传可以得出结论,唐老师像一座宝藏一样,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了.那我又是怎么认识的他呢?

  2005年,我从北方来到南国的小城珠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影视编导专业,唐老师就居住在位于学校半小时车程内的唐家镇上.

  开学不久,我有个师姐要拍摄一个关于唐家镇的纪录片,找到我们几个学弟学妹去打下手帮忙,在拍摄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故居时,偶然发现,从故居旁边走来一位老人,他就是唐老师.之前我们是没有想到过有这样一位老先生的.听说,唐老师是唐绍仪的亲戚(唐绍仪为唐老师的叔公),我们就跟唐老师去到他的客厅。

  他的客厅很有意思,客厅被做成了教室的样子,有两列课桌,大概将近二十个座椅,正前方是一个黑板,黑板上面有几层木结构的阁子,阁子里摆着佛像.

  这里除了会客吃饭以外,在周末,就会变身为孩子们的英语辅导教室.这几年,唐老师的身体不是很好,来上课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平时也就三两个,那些课桌已经不见了,这都是后话.

  唐老师对这一块小天地很满意,他说,这种义务教学,不收费,工商局管不着,不是强制性的,学生出于自愿,教育局也管不着.我们采访了他大概半小时就告辞了.师姐他们再也没回来,而我却被唐老师深深的吸引住了.因为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因为他老骥伏枥的事业,可能最最本初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英语很差,我想要是在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师,我的英语会不会好一点呢?

  没想到,这样的开始后,不知不觉已经和唐老师相识了八年了.

  以后,周末没事的时候,我总会坐公交车,去唐家镇去拜访唐老师,有时候带点水果,有时候干脆就空手去他家蹭饭.拿着从室友老杨那借来的索尼家庭dv,我开始了对唐老师的拍摄.

  用了三,两盘dv带,我以唐老师为人物,拍摄了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刚开始制作,没有任何拍摄和剪辑经验,完全胡来,记得影片开始片名出完以后,一个黑屏上打出了十几行的字幕,介绍唐老师的生平,读完这些字幕的时间,我估算了一下得有两分多钟.不管怎样,片子就做出来了.

  可能是因为其他同学的影像作业都是关于学校故事的剧情片吧,我的片子在老师眼里很"特别".也得到了一

  些鼓励.也是因为唐老师,我开始走上了做纪录片的道路.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

  唐老师的故事我还要讲多久

  07年10月,我去了上海,参加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在上海的巡展,我看了一大批优秀的独立纪录片作品,感觉

  到,纪录片真的就像是作家手中的笔一样,可以自由的去"书写",这也坚定了我做纪录片的决心,陆续的又做了关于一座村子在城市化改造中消失的片子,讲述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幼儿老师的片子,毕业论文我做了题为《中国私记录片-用镜头对准自己的生活》,并创作了毕业作品《老张》.接着,毕业,在广州工作.唐老师,我却一直没有和他断了联系.因为,在和唐老师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我愈发的觉得,我们真的是难得的那种忘年交.

  我喜欢听他讲他过去的故事(虽然老人家记忆力不是很好,有的故事对我重复讲过三四遍,但我总耐心的去

  听完),我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事情,做什么决定也喜欢和他进行分享.记得,08年,决定和朋友利用暑假时间,骑单车从珠海到北京,也跟唐老师聊过,唐老师很支持我的计划,他又怕我在路上遇到坏人,要给我一个气吹,说里面灌上肥皂水,等坏人走过来,趁坏人不注意,拿气吹喷坏人.赶紧跑.09年我毕业,离开珠海,我那时候已经在家里找到工作,可能以后很难见到唐老师了,总觉得这段缘分要断,机缘巧合,没想到一直坚持到现在.

  《唐老师》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个人的意义特别不一样.因为,唐老师伴随了我读书求学的阶段,也伴随了我工作独自生活的阶段.八年间,我在成长,唐老师却一天天老去,我特别想去影像把与他共处的时光记录下来.唐老师,算是我的精神支柱.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时,也总会想去找唐老师倾诉.他也不厌其烦的开导我.有时候也会给我讲他的故事.

  2019年冬天,我有一段很艰难的时候,之前,广州的事情完结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还没有着落,遇到一个喜

  欢的女生,在一起短暂的时光后又分开了.去找唐老师吧,我对自己说.接下来,我集中了半个月的时间去拍摄唐老师.

  之前拍摄唐老师,我的状态是比较随意的,有时候,带着摄像机去找他,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开机,都

  在跟他聊天.当开始拍摄的时候,我的镜头也基本靠的很近,因为我和唐老师的距离就是摄像机跟唐老师的距离.一个人的拍摄,就是朋友跟朋友之前的聊天.唐老师推心置腹的话语,唐老师为人处事的方式.都让我学习到很多.

  我愿意把唐老师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大家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可爱的老人,他在坚持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坚持去做,那点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

  我尽我所能的让更多的人看到《唐老师》,联系做一些地方的放映.这部纪录片,最近也把片子挂在网易视

  频.希望大家都喜欢唐老师.我愿意把唐老师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但是,我也在思考,到底这部影片结尾在哪里呢?我个人是不希望等到老爷子仙逝以后结束以后的.第一,我

  希望他也能看到这个片子(两个月以前已经送给他了).第二,我觉得,唐老师状态最好的时候停止拍就好了.还有,片子初剪版放映后,大家提了一些意见,我回去又拍了一段唐老师,但是,我会说,唐老师,有一些事情您讲的不是很清晰,能再重复一次么?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关系不那么好玩了.有点太急功近利,于是决定,文在当止时候即止.

  《唐老师》的剪辑思路

  《唐老师》这部影片的素材量其实不很大,也就将近30个小时吧.但是,时间跨度很大,最早有06年的素材,

  也有12年的素材.有夏天素材也有冬天素材,怎样把素材剪辑在一起,刚开始我也没有谱.

  剪辑的时候,我在广州的一家青年旅舍作义工,做些很简单地接待工作.在前台,我新配了一台台式机,每天早晨上早班的时间,也就是我剪辑的最佳时间,早班人少,比较安静,那时候思路也比较清晰.等到中午或者下午客人多的时候,要忙着去接待,只能时断时续的剪辑.这种方式我也挺喜欢的,因为不断的抽离,不断会有一些新的思路跳出来.也很感谢古粤东山青年旅舍,让我在这里认识了对影片提很多好的意见的小米,帮我免费做英文字幕翻译的不路兄,不是不路兄熬夜翻译的话,影片也赶不上参加草场地五月的瑞士导演工作坊.

  四月中旬我作出第一个版本,剪辑的很乱,好像要把所有事情都讲完.我置身其中,当然明白故事和故事之间

  的关联,但是,如果一个普通观众来看,那是相当的一团雾水.我在想问题出在哪?

  我曾经邀请一位教授影像的老师看我的片子,老师问:"是关于珠海唐家的唐老师的纪录片么?我之前已经看

  过四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了."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我的影片为何与众不同?我拍唐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想了很久,我觉得,唐老师的一生固然很传奇,跌宕起伏,随便找出一段故事,都能做出一部纪录片.但是,我

  为什么要拍摄他呢?我的经历有什么别人没有的呢?我突然发现,与唐老师的交往过程.反而最不容易被人复制的

  也最特别的.于是,我把片子分成了四个部分,教书,故事,感情,渐老.

  这四个部分的顺序,也就是我对唐老师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因为他做着免费私塾式的教育,才会让我认

  识他,决定去拍摄他,接着,我发现这位老人有那么多的传奇的故事,坐在火车上,遇到铁道游击队炸车,过淮河,三次投新四军,差点被水淹死,第三次已经投靠到了,结果为了照顾在路上生病的朋友,又离开了组织.在听唐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和他慢慢成为了朋友.开始分享他的感情生活.与母亲将近半世纪的分离,没有结果的初恋,被劳教的生活.我和唐老师的关系更密切了,最后,我发现,一位老人,无论他的教学方法多么独特,他的故事多么的传奇,他的感情生活多么丰富,他总是在渐渐老去.我开始为他担心起来.他却说,"你看到墙上的铁环了么?我如果真的得了癌症,我就吃点好的喝点酒,爬上梯子,一下就拜拜了."这就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于死亡的看法.

  后记

  感谢为纪录片《唐老师》提供放映机会的各个机构,感谢为这部纪录片提供过帮助的人.我希望,还能一直做纪

  录片下去,因为,我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我喜欢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

本文标题: 《唐老师》观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2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闪灵经典读后感有感禅宗与道家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