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月》是一本由[日]小池真理子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369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狂月》精选点评:●46岁的图书编辑片岗千津和49岁的建筑师仓田佟介的婚外恋的故事,文笔很美,故事很简单。●这
《狂月》是一本由[日]小池真理子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369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月》精选点评:
●46岁的图书编辑片岗千津和49岁的建筑师仓田佟介的婚外恋的故事,文笔很美,故事很简单。
●这本编辑太不认真,错字和连不通的句子到处都是,但毕竟小池真理子出品,回忆视角,三条线交织,把一段中年人的婚外恋情描述得非常细致丰满,干净柔美,又饱含炽烈真切的渴望,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结尾前保持很好的悬念,最后草率了
●小池老师的故事模型有点令人吃不消啊……把月亮与发狂的传说附会到虚构的无名耽美派作家笔下,为什么没有想到源氏物语里那些不详的月亮呢。又,结局竟然不是心中而是回归正常生活了真是╮(╯▽╰)╭难道这也是《妻子的密友们》那一类的反转?
●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在看中年出轨爱恋的小说而被同学质问,还不到20就在看描写40.、50岁的人的书,等到自己40、50岁的时候要看几岁的书啊。个人觉得小池真理子这样的小说家作品题材相似度真的很高,看了这本以后基本不想再看其他的..故事很不错的说,但是我真的对黄昏恋审美疲劳了
●惨白月光下的上吊者,难以磨灭的印象
●暴露在月光下的爱情。
●触动心灵深处的慌
●我以前都看这样的书啊。。
●久闻小池真理子的大名,读起来却有一点失望。她对世袭般疯狂爱意的把握的确很好,但情节就像凡常女作家一样容易落入俗套变得冗长无味,起码这一本如此。
●作为小说来说它不算均衡,可能因为是连载的缘故吧。小池真理子作品里的女性气质真是太迷人了,无数次地联想起户川纯。
《狂月》读后感(一):狂月下的爱情
据说月光照的太多,人有时就会发狂,看见幻影,产生错觉,点到现实与虚拟世界,然后就会很轻易的选择死亡。 丈夫为小说家的峰子与喜欢绘画的门胁陷入不伦恋情,最综双双自缢在沙罗树(据说也叫夏山茶)下,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千津的母亲瞒着身为学者的丈夫,与医生陷入婚外恋,最终在狂月中缠绕的恋爱,也同样是悲剧,她自杀了;而千津在与偶然遇见的建筑设计师柊介陷入爱情的漩涡后,因柊介妻子伦子的事情,千津选择了暂时离开,最终强忍着分开,没有走上母亲的道路。书中的故事不让人觉得新鲜,但把中年妇女的心情描写的似少女的心情,心理描写比较精彩。
《狂月》读后感(二):在狂月的照射下
我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一开始是因为它的名字,<<狂月>>.看了一下介绍,这个作者在日本还是很有知名度的.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特别.女主角是一名书社编辑,需要搜集一些早期的作品结集成书,她想到了在她年轻是给她留下很深印象的一篇叫"狂月"的作品,为了得到重新出版的版权,她想尽办法联系作者,于是她找到了身为作者儿子的男主人公.书中每一章节都会引用狂月的故事做为开头,在狂月照射下的恋人都会陷入畸恋,并且他们所生的孩子都会是妖怪.
这本书是一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所以描写十分细腻,写作手法也十分流畅,不会象日本其他作者有种看不懂或是另类之感.
《狂月》读后感(三):月光下的唯美小说家
小池真理子是我看过日本近现代女性小说家中最出色的.她保留了日本文学最内在的风格 唯美主义.
迷上日本小说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是一个语文读本上的《伊豆舞女》当时就忘我的进入了这个我看过的第一本日本小说,甚至我还不知道川端康成是谁。尽管如此我还是痴迷一样的看了整整一个上午。日本小说文字的细腻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唯美和温柔。
19实际80年代日本文化改革一批继承并改进了日本文学的小说家进入了世界的眼中,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 岛崎藤村 谷崎润一郎。但是!在战后日本战败被殖民式统治让一个战后危机的保守日本猛然间敞开了自己最为根本的'私处' 。实在是太讽刺了。 这让日本的文化 文学 进入的本质性的改变。过分的向新思想的学习和外来的文化的冲击。让整个日本发生了质的改变。日本同中国一样是一个保守的国家,甚至有过之。忽然间日本在泡沫经济和文化腐烂中慢慢的'新生'。过分的学习外国的开放生活,虽然至今日本仍然保留传统化但是质的改变已经让那些传统文化留在了'镜子中'。
现代作家 渡边淳一 村上村树等等现代作家,文学的主题都在表达着无聊的性,在以性为表现形式的方式吸引眼球,好似这已经成为了日本小说的主流形式,所以现代日本小说家 无不是在书中透露这性的文学。而丢失了日本文学的内在 唯美.。
小池真理子的小说是我放弃看日本现代小说家后看到的一丝希望。她的小说虽然多数都是中间危机的婚后恋情。但是女人视角的描写不同于渡边小说的放荡。女人细腻字迹和犹豫无不透露着 唯美。
虽然没有对这本书评价,但是对于作者的肯定。我相信不会让读者失望.
《狂月》读后感(四):不谈主义,讲一点点儿问题
近年来我已经很少读当代日本小说了。这几年认真读过的除了宫本辉,也就剩下小池真理子。小池真理子显然是那种需要挑选读者的小说家:她所描述的世界你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怎么隔着毛玻璃,拼命向内张望也没法破门而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有着文学修养的腐女子大概都能够理解她作品里的那股激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里所说的,女性简直是毫无道理的生物,女人的情欲,那个子宫和神秘相连。这是我打从心底里赞同的“观点”——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向内窥视自身时作为灵感一掠而来的领悟。在这一意义上,我怀疑这世上的大多数男性和一部分女性恐怕都无法完全欣赏小池真理子的小说,大部分人只是隔着毛玻璃观看里面的风景。夸赞一声它的冷冽、清幽或刺骨的美。这个想法偏激否、傲慢否我也不在意。但若你问一个女人,是否能理解激情的爱之中,已经完全不在意她恋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了,我想未必。
她所着力描绘的,不是“社会性”上的那个女人,而是“动物性”上的女人。日本文学这一点确实做得很好。我个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小说必须是这样的。男性的动物性和社会规则、政治、征服等等挂钩。女性的动物性不和现实挂钩,只和死与神秘挂钩,古希腊神庙里的祭司都是女人,女人的身体是一个通道,直接与神意,命运相连。据说瑞士正在做一些实验,在一些小学校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实验教育,让他们相信除了生殖器官的差别外他们没有任何不同。我觉得这种完全否认男女性别的做法太过观念化,非常愚蠢。
但这本小说写得不好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和《恋》那本相比,这本小说结得简直是个败笔。至深的恋爱就是发疯,通往的路途只有死亡。当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激情的湍流中,完全可以看见自己正身不由己地踏往死亡之途,他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自己的死?作者给了一个敷衍了事的答案。一段冷淡期,一个宿命式的被中断的约会,一个向自我的道别。它简直把之前描写的激情和纯情都糟蹋了。我怀着满心期待看到结尾,虽然在途中就察觉到了不祥的预感,但看完最后一页还是难掩淡淡的失望。
对此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激情的尽头,除了“升华”别无选择。这本小说,我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作者对于这个激情漩涡的产生以及无法令它奔流入大海消解的客观背景进行了说明。女方的家庭没有孩子,因为这个而被罩上阴影的丈夫一直让自己活得像只老山羊,并把那股无法排遣的攻击性落实在了性行为上。“没有孩子”本身就阐释了一些问题:即,两个人的激情之中如果不能孕育新的生命,它就只好像个胎儿一样,在羊水里成长,长到不得不出来的那一天,化为一具死胎,用小说里的那个形容,就是妖异月夜下的一条白蛇。“升华”这个词是人给自己造的,为了避免死,只好把激情转化为别的东西。一个孩子,或者作品。要么死,要么升华。第三条路是忍耐,算不上解决途径。而这个故事提供的结局居然是这个第三条路,等于没有给个出口,烂尾是难免的。
所谓烂尾,是和它贯穿始终的巨大激情相比的说法。故事本身说实在的很无聊,拍成电视剧肯定也很无聊,而且不知所云。激情全在文字本身,小池真理子确实写出了我一直想写却不知道如何去写的东西,可能日本国那股湿乎乎的空气令他们本能地理解“情欲”并能够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女主人公母亲的故事和小说《狂月》的穿插,在我看来多得有点儿腻。好像作者生怕读者无法理解自己所试图传达的东西,拼了命的向毛玻璃那边的人拿出各种各样的展览品似的。
不过在《恋》里面,她处理这股子激情的手法就很好,将它与狂热而不知所踪的70年代学生运动相挂钩,异色的恋爱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隐喻。激情的核心需要激情的故事作为载体。《狂月》里面表面波澜不折内里狂澜涌动的表达手法是失败的。
小池真理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于“象征”的手法太过单一。这里月亮的象征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恋》里面则每一章都要写一句扑火的灯蛾。你说“贯穿全书”确实也像一句赞美,但它难免让我想起了高中生作文。此外,没完没了的景色描写,都市爱情小说里男女约会的惯有桥段,一些毫无意义的细节,对主角以外的出场人物进行刻画却不够充分,背景描写里很多作为象征的东西,明明可以好好利用却被搁置在了一边等等,都是令我感到“不够均衡”的缘故。但这也许也是因为连载的缘故,没有更大的精力进行更好的雕琢。一边进行杂志连载一边写全书,那种被限制感真的是毁灭性的……我连载过才明白了这件事。
以上所说的瑕疵不掩美玉光泽。我还是挺钟爱她的。我还没看到一个女作者像她一样,把女人的动物性写得这么深刻,当中居然还没有自恋的成分存在。不自恋,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特质。在心理描写之中她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用一双冷静的眼睛观察着自己内心涌动的种种波澜并一一记录,把崇拜留给读者来做。要知道心理描写丰富的小说是最容易引人厌恶的,和“矫情”只有一线之隔,一不小心就沦为江国香织之流。而小池的冷静、细腻、感性与激情,这几种其实极其容易打架的素质融合得恰如其分,很了不起。
最后的最后,读她的作品实在太容易联想起户川纯的歌词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