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校释译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2-27 15:42: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尚书校释译论》是一本由顾颉刚刘起釪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206图书,本书定价:248.00元,页数:200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尚书校释译论》精选点评:●从学术范式来说,属于天ぷら风味的尚书研究论著,需要配合法棍避免消化不良●要籍

尚书校释译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尚书校释译论》是一本由顾颉刚 / 刘起釪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206图书,本书定价:248.00元,页数:200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尚书校释译论》精选点评:

  ●从学术范式来说,属于天ぷら风味的尚书研究论著,需要配合法棍避免消化不良

  ●要籍補錄。

  ●一个星是同情分,抄撮这么多材料,当年的确不容易。虽然失于剪裁,虽然拉杂不清,虽然材料来源不一经常前后矛盾,论断出处不一经常首尾失顾,虽然缺乏文献学的基本常识,虽然音韵通假只要不是引段玉裁基本全错,但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人生遇合真是难得的机缘。釪浮生荏苒,曾经行过万里路,也读过者可能及万卷书,最后迄今七八十之年,乃获遇足下,始瞿然惊觉世间真有美材,真有佳士,乃蒙不弃衰朽散材,殷殷然以问学切磋相顾,益感盛谊之弥堪珍视.

  ●写的极好,作者虽晚景凄凉,但也算做到了立言,可以无憾了!

  ●三讀經之二:不管怎麼說,本書對於歷代有關尚書文獻的整理是一流的。

  ●很用功

  ●现代注释对经学无用。

  ●给三星是书中资料很丰富。只给三星,是因为这本书只是资料丰富。作者书里的许多观点,不敢同意。

  ●图书馆借来读了一遍,又买了一套

  《尚书校释译论》读后感(一):作者刘起釪这么牛的人,现在还在南京的养老院吗?

  这是南京市的耻辱,也是南京大学的耻辱!

  哪个学校不能去配个科研室给他呢?

  就当是个读古文的学生,都还可以发个奖学金什么的。。何况大师。。

  这个才是真正的大师,可以让那些欺世盗名的人汗颜!

  《尚书校释译论》读后感(二):尚书·虞书·益稷,略及

  《尚书·虞书·益稷》曰: 水行乗舟。陸行乗車。山行乗欙。澤行乗䡅。《史記‧夏本紀第二》曰:陸行乗車,水行乗船,泥行乗橇,山行乗檋。

  其中差别,待大方可指点一二。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需要多少评论为长?三国志一人一生几字可评。此处需要多少?

  《尚书校释译论》读后感(三):刘老最新状况和一些治史方法方面的想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http://www.nfcmag.com/articles/2761/page/1

  我只说历史研究方法的问题。我是外行,我抛个砖头哈。

  都知道做工程研究的人,要讲系统论。(我是外行)可以节约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

  而搞古史料研究,肯定少不了各种考据,如果纯凭个人大脑,或者电脑,或者1,2个研究生助手来做,肯定会慢很多。

  我是做数据分析的,都晓得100%准确的数据但耗费大量时间,不如80%准确的数据,但快速出结果的 报告有价值。

  历史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穷根刨底呢。留些索引和不确定的地方,留给课题组的其他人,其他后人去研究,会死么?我个人觉得这是搞历史的人一个老毛病。

  譬如你像社会学科方面的费孝通,写个江村经济,如果照刘老的玩法,可能也得写个100万字。我承认历史是要准确,但后人要的不是一部字典,更多时而是一部索引。

  另外,在国学,历史(文史不分家吧?我是外行,别砸我)方面,可用的电脑化的工具太少,更别说可以协同,云计算的系统了。这块,才是我们青年才俊们该干的事情,这些基础东西做好了,大师们才可以真正多读点资料,多思考点问题,多出点研究成果。

  没有足够的工具和系统,凭一己之力,就算有钱钟书的记忆力和博览,穷首皓经,除了写一两部小说,做一两部学术著作,聊以自慰,与后人,与民族又有什么意义呢?PS:上面说的,也希望可以给清华简研究团队一点启发。

  号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爱自己的民族,希望中国富强的天下匹夫,行动起来,捍卫我们自己的民族历史和国学吧。

  1,有钱的出钱

  2,有力的出力

  3,没钱没力的,可以给个支持,给个围观吧。谢了。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钱穆《国史大纲》

  且不争论各家史学观如何。了解是正确判断的前提。认识上帝也是信仰上帝的前提,至少,完整的读一遍圣经吧。

  所以,爱国,先爱史。而不是搞大汉主义,搞地域歧视。弱也罢,强也罢,都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有奶才是娘,大国才是我们的根这种眼光,不敢苟同。

  吾,生既为中国人。死,亦为中国鬼。变乱兴衰,命矣!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尚书校释译论》读后感(四):经孔子编定的中国“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理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尚书校释译论》读后感(五):孔子编定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尚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本文标题: 尚书校释译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0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 (1916-1955)读后感锦集《幻想笔友2001》经典影评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