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巅峰》是一本由[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JuliusNorwi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拜占庭的巅峰》读后感(一):不可攻破之城与无法推进的民族融合?
《拜占庭的巅峰》是一本由[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的巅峰》读后感(一):不可攻破之城与无法推进的民族融合?
读拜占庭历史时总有一些问题感到难以理解
1、充满变数的帝位继承
截至本书结尾,拜占庭已存续800年,然而帝位继承从来没能制定化稳定化。每次帝位更替都充满了随机性,虽然期间马其顿王朝一度连贯,但将军称帝从未中断,这固然是古罗马精髓,但显然不利于庞大帝国的稳定发展(似乎避免出现中国一样的改朝换代,可是对比来看,中国的改朝换代仍然是“中华帝国”的延续,只不过对比拜占庭这个帝位更替周期更长更激烈)。基督教的一夫一妻、短命皇帝、欧洲与亚洲的持续侵入压力等等一系列因素,可能使得严密的继承改革没能出现?
本书结尾时刻的文官当道与军方受压似乎有了那么一点“去罗马糟粕”的影子,遗憾的是持续的外患之下并无进一步发展可能,反而成了帝国衰落的征兆。
2、首都与国教中心的神奇分离
没能彻底实现父死子继的帝位继承必然影响拜占庭中央集权的实现,面对牧首缺乏斗争的实力,对西帝国的“放弃”也导致教皇的做大。
更神奇的是,把基督教立为国教,迁都后竟在古都出了个教皇,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能加冕新皇,这肯定是当初君士坦丁无法想见的。个人感觉,欧洲历史之混乱很大程度要怪罗马帝国的政教中心之分离。
3、狄奥多西城墙是否阻挡了巴尔干的民族融合 截至本书结尾,已有数个民族都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除了波斯人的认真围攻外,很多游牧民族连攻城的尝试都没有。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中央之国被五胡蹂躏,却也有民族大融合,大乱而后大一统。
因此想到,顽强的君士坦丁堡是否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巴尔干的民族融合?假如拜占庭选错了首都早早消亡,使得巴尔干轮流易主,各民族交融加速,是否也能出现一个统一的巴尔干国家呢?
当然这些都还没考虑到伊斯兰的西进,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范围远超巴尔干。巴尔干所面临的东西局势之复杂也超过了东方大陆,不可简单类比。
《拜占庭的巅峰》读后感(二):非学术著作就应该这么写
看的我非常愤慨,尤其是最后五章,巴西尔二世去世之后,拜占庭帝国像是中了邪一样,当年伟大的马其顿王朝只剩一个垂垂老矣的女人来支撑,而这个女人挑选驸马的眼光又不得不让人诟病。正所谓物极必反,毕生都厉兵秣马的巴西尔二世把安纳托利亚的大贵族以及帝国政府中的文官逼得走投无路。巴西尔二世 把帝国的疆域再次扩大,而且手段也足够强硬,同时也懂得安抚那些战败的族群。他的弟弟君八虽然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混子,当好歹在位了三年不到。最大的问题是二人没有给正统的马其顿王朝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要知道帝国继承人问题是关乎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一旦没有明确继承人,那么帝国必会陷入内乱。像拜占庭帝国这样的专制君主国更是对皇帝的要求极高,不是什么臭鱼烂虾都可以当的。让那些臭鱼烂虾当皇帝就是自掘坟墓。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挤破头皮,通过阴谋与奸计去追求那顶皇冠和那身紫袍。Zoe的三个老公以及一个最名不正言不顺的米哈伊尔五世使帝国开始走衰。用诺里奇教授的话说他们确实不坏,但是在那个周边局势已经风起云涌的年代,这样的皇帝终究当不了帝国的掌舵人。拜占庭帝国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必须要同时面对两个 ,乃至三个方向的敌人。欧洲战场上佩切涅格人,罗斯人以及死灰复燃的保加利亚人已经蠢蠢欲动,而帝国东部的安纳托利亚方向则要面对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当周边的这些族群都组织起来兵开始威胁帝国时,单纯的战争其实是划不来的,必须要恩威并施,当是罗曼努斯三世,君九似乎并不懂这个道理 。雪上加霜的是东西教会的分裂,当头疼的遇上固执的,傲慢的遇上小心眼的,灾难便不可避免。再加上意大利西西里战场上的诺曼人,拜占庭帝国可以说是在多个方向同时颓败。而最尤其的是,我们可以读到那个阴险狡诈,自大狂妄的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的编年史。看看这位自作聪明的史学家是如何为自己辩解的,以及他的目光短浅和阴谋诡计使帝国错过了多少复原的良机。历史就是这样的,诺里奇教授最后无疑在缅怀那个已经渐行渐远的拜占庭黄金年代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帝国依靠安纳托利亚肥沃的谷地和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之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商业,可以在失去埃及,北非,叙利亚之后继续存活近500年。但是当1071的惨剧发生之后,安纳托利亚也开始慢慢的远离帝国,巴尔干半岛北部早就被佩切涅格人,保加利亚人来来回回打穿了很多次,巴西尔二世时期给予威尼斯共和国的商业特权也在侵蚀着帝国爱琴海地区商业城邦的特权。更可笑的是 ,1071年之后,普塞洛斯以及杜卡斯家族的人还在首都窝里斗,普塞洛斯无疑在觍着脸告诉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说得罪谁都不要得罪手握笔杆子的人。帝国在它最危险的时代得了失心疯,这样他的帷幕开始慢慢的落下。50年后,罗姆苏丹人可以饮马马尔马拉海,100年后威尼斯人,十字军战士可以亵渎那座由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城池,150年之后,突厥人可以剑指小亚的最西端,200年后,皇帝更像是君堡周围的小领主。最后在1453年,帝国走完了它的历史。
《拜占庭的巅峰》读后感(三):《拜占庭三部曲》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从君士坦丁的诞生乃至之前的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代讲起,在公元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收尾。在这近500年的时光中,这个罗马帝国见证了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等多位皇帝的光辉,也不断面临着周边蛮族的入侵和袭扰。自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来,拜占庭帝国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不仅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而且保卫了欧洲的学术之光,并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二部,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和罗马皇帝的封号赐予查理曼开始,在不到300年之中,拜占庭帝国继续经历着国内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动乱,以及来自哥特人、保加尔人、萨拉森人等外族的骚扰。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然而,本卷的末尾迎来了一个英雄般的救世主——亚历克修斯·科穆宁,他将再一次于危机之中拯救帝国。 “拜占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拜占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见证了基督教崛起的全过程,现在的欧洲世界是基督教文明的覆盖区。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全民皈依基督教作为开始的,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基督教文明无疑获得了胜利,曾经的穆斯林敌人在近代以来完败。 穆圣出生传教归真的土地上遍布美利坚基督徒,穆圣登宵夜游的金顶清真寺周围插满了大卫之星的旗帜。伊斯兰国家凭借石油获得了无穷的财富,而石油贸易的稳定却需要欧美基督徒的保证。 1453年基督教世界最富裕的国度,欧洲世界最发达的城市,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战士攻陷。从宗教角度而言,这一次基督教世界可谓是完败,对整个欧洲都是一次震动。 攻破金角湾的奥斯曼帝国被称之为伊斯兰信仰的守护者,这一次宗教战争的拉锯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趋势,拜占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他的崩溃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为什么拜占庭的崩溃几乎令所有人感到震撼? 拜占庭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渔村,基督纪年33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决定把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分的首都建立在这里。四帝共治,东西罗马的分裂,这是古罗马帝国自然而然的选择,庞大的地中海包容着一切,古罗马帝国硬生生把这里变成了私人游泳池。 在早期由一个强大的帝国控制地中海,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往来海域的商人们,可是惰性随之滋生。古罗马帝国终究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屠龙骑士最终变成了恶龙。从地缘格局来看,古罗马帝国的确突破了常规,庞大的帝国中枢建立在罗马城。可是自从罗马元老院成立以来,罗马人民就开始了分化。欧洲北部还是斯拉夫和日耳曼蛮族的地盘,南欧才是罗马帝国的基本盘。 罗马城的人的神话体系基本上就是从古希腊抄袭过来的,神的名字或有不同,那也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区别。神的职务类型完全相似,印了那句话,光荣属于希腊,辉煌属于罗马。罗马和希腊的继承体系非常明朗,这让古希腊的人们都觉得不自在。 最终,古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下,顺应了地缘格局,东西罗马解体了。这似乎是最正常的选择,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延续罗马寿命的唯一办法。罗马的遗产足够庞大,类似于东汉末年人心思汉一样,那时的欧洲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人心都思罗马帝国的名号。 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下,全面崩溃,这是一个蛮族狂欢的时代,日耳曼人各个分支部落在西罗马帝国的残骸上纷纷建国。无数的蛮族部落占据了西罗马的土地,蛮族们改变了西罗马的面貌,虽然他们主动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且无限渴望罗马帝国的名称。 拜占庭的人们看着西边的这个双胞胎兄弟,无限的感慨。西罗马的崩溃有着许多的历史原因,不过罗马作为古罗马帝国的首都,本来就是矛盾的中心。东罗马就幸运的多了,不算古罗马帝国时期,单单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算起来,东罗马存在了一千一百二十三年! 君士坦丁大帝是一个“半神”。释迦摩尼创造了佛教,东亚东南亚是佛教信徒所在地。穆罕默德缔造了伊斯兰教,横跨北非中东南亚。耶稣的基督教一直不温不火,在迦南被订上了十字架,在欧洲人人喊打。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奉为国教,随着东罗马帝国的逐渐基督化,西欧北欧东欧的人们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也成了基督的信众,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也是基督教传播的一千年! 当下,覆盖地区最广,民族类型最丰富,实力最强大的就是基督教。而这一切都和君士坦丁大帝息息相关。在全民信仰基督教之际,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在拜占庭修建一座上帝的城,这个城市也是基督教的中心,更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让拜占庭有了新名字。后人们逐渐把这东半个罗马帝国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而把君士坦丁堡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是一个对拜占庭帝国了解很透彻的人,在《拜占庭的新生》这部书中,君士坦丁大帝无疑是光芒万丈的人物。 《拜占庭的新生》从诸多的蛛丝马迹探究这个帝国建立之初的故事,拜占庭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帝国。之前的古罗马帝国和之后的奥斯曼帝国的知名度远超过他,而拜占庭也被人各种污名化。曲解拜占庭的人并不是讨厌他,而是没有真正发掘这个帝国的真像。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是一个对小问题很在意的人,他敢于打破常规,也乐于突破桎梏。在《拜占庭的新生》中,他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有意无意的淡化耶稣的存在,而是把自己打造成基督教的神。对于宗教至上的人来说,君士坦丁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罪孽深重的。 太阳神,耶稣基督,阿波罗,违和又和谐的存在于拜占庭,这是君士坦丁大帝有意为之。这种对众神和一神的强行结合,无疑是告诉人们,君士坦丁自己才是至高无上的。英国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对这个观点有自己的看法,他没有和宗教人士那样一味的抨击这位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也没有和乐天派一起,为君士坦丁做掩护。他全面客观的把拜占庭的新生做了细致的解读,分析君士坦丁大帝这样做的历史渊源。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这种不逃避,不粉饰的态度是《拜占庭三部曲》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我们不能用后人的价值观去定义一个公元332年的人,也不能用现在的基督教思维去批判一个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拜占庭的新生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皇帝去处理,接受基督教信仰,本来就是顺应趋势,基督教的做大拜占庭的精英看在眼里,一神教相较于多神教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君士坦丁大帝急需一剂强心剂,基督教信仰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拜占庭的新生阶段,是这个王朝最容易崩溃的阶段,君士坦丁之后,查士丁尼和希拉克略成了很棒的继承人。关于这两个传奇君主,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对他们的描述占了很大的篇幅,更多新颖的观点请关注《拜占庭的新生》。 拜占庭帝国安稳的走过了三分之一的岁月,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逐渐成型,基督教信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拜占庭的巅峰时期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拜占庭的巅峰是所有精罗激动万分的时刻,这个事实上的罗马帝国继承人,在古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扛起了罗马精神。屹立在金角湾的君士坦丁堡,成为欧洲几百年的财富中信,这个欧洲亚洲交界的地方,成了西欧北欧东欧中欧的崇拜地点,也成为了南欧的新地标,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城成为了蛮族的角斗场,重现罗马辉煌的就是君士坦丁堡。 波斯高原和欧洲之间的夙怨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地缘政治的碰撞,东罗马帝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大部分都在波斯。罗马和波斯争斗不休,七世纪伊斯兰教横空出世,大马士革弯刀在阿拉伯战士手中挥舞,穆斯林异军突起,覆灭了波斯之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了前线,这里成为守卫欧洲的盾牌。 基督教世界的形成和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有密切关注,可以说是拜占庭帝国造就了基督教的兴盛,也可以说基督教完成了罗马拉丁文世界的整合。 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地缘角度来说,拜占庭帝国的巅峰就是在度过稳定期之后,皇帝们不断的开疆拓土。那时候的宗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人们的宗教归属感非常强烈。君士坦丁堡是五个基督教宗主教所在地之一,在天主教东正教分裂之后,拜占庭的巅峰就是东正教信仰的传播。 斯拉夫人是异教徒,这群渔猎民族居住在大森林里面,在见识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后,别彻底折服。辉煌磅礴的教堂让他们相信这里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东斯拉夫人成为了东正教的一份子,这就是宗教上拜占庭的巅峰。 拜占庭帝国的北边和东边都是无穷无尽的游牧民族和信仰各种神灵的异教徒。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人,他的使命就是重现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在宗教感特别浓郁的时代,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们在开疆拓土的同时,给自己的行动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传播东正教信仰的同时就会让希腊文成为各地的学习焦点。 天主教在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之后,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而拜占庭帝国所在的东欧地区就是他们的目标,军事上达到巅峰的拜占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仰! 拜占庭的巅峰时期涌现了一系列的军事家,明君和强将是一个王朝兴盛的标志。东罗马也不会例外,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在第二部《拜占庭的巅峰》中详细的描述了这些伟大的人物,作者非常的留意其中的细节,顾及了所有不起眼的地方,让我们对巅峰时期的拜占庭有了全面的认识。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拜占庭的巅峰来的那么突然,消失的也是那么突然。我们甚至无法在一千年的岁月中找到这些转折点,各种描述都是后人的表态,东罗马的辉煌还没有来得及光芒万丈就突然陷入泥潭,成了精罗泪目的低谷类高潮。 拜占庭的衰亡从巅峰时期就开始了,拜占庭帝国作为最早的基督教五个教宗所在之一,本来就要向东南边的地区传播东正教信仰,在阿拉伯帝国止步不前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向拜占庭挺进,突厥人在皈依伊斯兰之后,取代了曾经的波斯和阿拉伯,成了新的敌人。 游牧部落本来就对定居文明有极大的优势,弱势一方取代定居文明也是常见的事情。面对各种势力的轮番进攻,拜占庭帝国前期的行省制度则有些手足无措,一直是被动的一方。 行省的制度的优点在于军政分权,平时互不干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却在军事上无法快速有效的击退敌人的进攻。 1077年布利恩努斯和伯坦尼亚迪斯发动叛乱迫使皇帝退位;1320年约翰·坎塔库支持小安德罗尼卡发动叛乱,迫使老皇帝退位,直接导致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迅速下降,给周边国家入侵提供了良机。地方的各个实力派对拜占庭的中枢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拜占庭的衰亡最直观的就是皇权继承的不稳定,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有12年左右,三代终结的王朝则是数不胜数,皇位的频繁更替会导致政局的不稳定,不利于制度的推行。 加剧了皇室内部的倾轧,拜占庭帝国90多个皇帝之中,有40多个皇帝是死于非命的,或死于暗杀或者流放,在剩余的皇帝之中也有很多皇帝是通过“军区制”的弊端而成为皇帝的,皇位之间残酷的争夺由此可见一斑。皇位的争夺直接导致国内局面动荡不安,这就给外部势力入侵创造了条件,最终庞大的十字军东征击垮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拜占庭三部曲——《拜占庭的新生》《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衰亡》,表现的是一千多年的历史,千年岁月,多少的人和物都变了模样,天主教徒会咬牙切齿,斯拉夫人会依依怀念,阿拉伯人会选择性遗忘,奥斯曼人则成为了集大成者。更多的读者则会零距离接触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帝国,精罗必然会泪目,新生的激动,巅峰的呐喊,衰亡的不舍。这就是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给了拜占庭三部曲的一切意义所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