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夹竹桃》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2-21 18:09: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白夹竹桃》是一本由[美]珍妮特·菲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白夹竹桃》精选点评:●装帧的惨不忍睹,不过翻译相当出色●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文字的张力●终于想起来找这本书

《白夹竹桃》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夹竹桃》是一本由[美] 珍妮特·菲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夹竹桃》精选点评:

  ●装帧的惨不忍睹,不过翻译相当出色

  ●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文字的张力

  ●终于想起来找这本书了,其实书已经翻烂了。也没买到过新版。买了这么多年,我都数不清重看了多少次了,每次出行我都会带着这本书

  ●非常感人,并且译笔优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青春期女孩的成长圣经。

  ●一本很有力量的成长小说,一个女孩的残酷青春书写。

  ●高中那会看了很多遍的书呀!

  ●太爱了

  ●求一本!

  ●初中曾经一时迷恋

  ●最爱的书之一

  《白夹竹桃》读后感(一):诗与画

  就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小说.看的是最早那个尚未成书,刊登在译林上的版本.这么多年过去,杂志早就掉了封皮,一页一页翻到烂掉.固执得用胶带粘起来,时常翻看,怎么看都看不腻.

  即使不提情节与内在,单论文字就极美.原作者用油画一般地笔触,将艰难的现实写得一如童话,原作本身就很美了.却难得译者以诗一般的语言,用汉语重又勾勒出一个细腻而精致的女性世界.沉在字里行间,似乎就嗅到了夏季的热风,触摸到白金色的长发,那一身代表着幸福的猩红天鹅绒礼服.....难得译林会出一本文笔如此美好的书,强烈推荐中译版.

  电影跟小说落差好大,其实电影也不错啦,但是和小说完全是两种风格.电影走写实路线,完全将小说中那些属于少女与艺术家的,精致而细腻的部分舍弃了,有点可惜.

  《白夹竹桃》读后感(二):白色剧毒

  这个小说很久以前在《看电影》上看到后,一直难忘那一段短短的开头,燥热的季风吹拂母亲门外的白色夹竹桃,我们彻夜未眠。隽永的好像杜拉斯 经典的 情人 的开头。我立即像发了疯一样到处找这本书,在那个互联网尚不普及的年代终未获得。可笑的是我竟然在我一个同学布满灰尘的书架上天才的发现了这本书,读了或者毒了,中了白色夹竹桃的毒

  a new soul came to this strange wolrd with a mother and poet。小女孩的妈是一个beat generation,高不可攀的白衣女人,眼神愤懑,淌出有毒的汁液,以白色夹竹桃之毒消灭了世上无数个丑恶中的一个后不幸入狱,留下女儿孤独的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小女孩从此在不同的家庭被收养,同时时不时的去探望白衣女人,然后成长,渴望走出母亲的阴影,成为一个正常的女孩,可惜母亲就像那季风中的夹竹桃,有毒的气味依然散布开来,紧紧抓住女儿,因为痛苦即真实,欢乐是虚妄,故事就在这样的张力下摊开,作者天才的妙笔层出不穷,母女之间及养母女之间复杂的感情写的丝丝入扣,扣人心弦。说实话,外国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总是感觉比较生涩,然而这个故事写得感人而真实,颓美的让人心痛。能让人生出这种感觉的对我来说,只有树上的男爵柯西莫站在树上高喊他要永远留在树上的一幕。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我永远都知道加利副尼亚的当地时间是几点。这是这个故事的结尾,西方是她妈妈的方向,爱的方向,无论何时,不离不弃。好像这个故事的别名——毒自美丽

  《白夹竹桃》读后感(三):爱的寻求 ——《白夹竹桃》读后

  少女阿斯特里德生来就是为爱而活,也是为爱而惑。她生于一个单亲家庭,自小没有父亲,母亲是一位漂亮却玩世不恭的女诗人。

  从小阿斯特里德就把母亲当作完美典范来崇拜,她的美丽优雅,她那空灵而有蛊惑力的语言,都是阿斯特里德人生的背景。母亲英格理德·玛格努森,在创作上唯美,语言清丽而富有哲理,努力严谨,可为思考使用冠词a还是the苦苦思考一下午,或是一星期以黄油饼干为食而浑然不觉。她在生活中有一套完美主义的准则。她有许多男朋友,但她拒绝轻易的挑逗,真爱也许对她遥不可及。(抑或这也是她颓废生活的乐趣之一?)但她一旦认定的事,就会狂热的进行下去。这些,对消阿斯特里德都有深深的影响 。她认为母亲是“最有天赋的人”,那她听上去有道理的话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心以她为人生目标,同时深深的渴望她的爱。

  但是,自从母亲杀了自己的情人入狱,阿斯特里德就从自己以前看起来优美纯洁的小世界里被推向了光怪陆离的美国现实社会。起初,她惶惑过,因为她从母亲的杀人行为中模糊的感到过去信奉的人生信条并非全然正确。于是,在第一个家庭中,她为了摆脱自己人生浮标的不定感,听从斯塔尔接受洗礼。她对自己说:“我必须有个信仰。”但她错了,意念中的上帝并不能真正人类约束人类“罪”的行为。斯塔尔德放浪行骇,她家庭内的冲突,让阿斯特里德见识了当代这种基督徒的虚伪——“基督被淹没在肉欲里” 。她再次惶惑了,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使年少的她渴望关爱,但她误以为这是对“爱情”的渴求。和母亲在一起,母亲行为的极端个性自由化使她整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感官胜追求理性,而常常把阿斯特里德忽略,认为她是只不过是自己生活的附属品,以至于阿斯特里德在被她关注时,竟有“第一束集射的阳光下披雪绽放的花朵一样感到无比温暖”的感觉——不幸而有可悲的表露。这一次,她又错误的堕入一场“畸形”的父爱。她对亲情的追寻方向错了。

  在玛维尔家,她感到了孤独,一种被人抛弃的绝望。但她的母亲却没有安慰她,反而告诉她这是走向强者的一步。她接近奥利维亚 ,后者却告诉她“妓女哲学”的价值观,奥利维亚若隐若现、不经考验的“友情”面纱再阿斯特里德被狗咬后彻底破灭。她对友情地寻求也失败了。

  和阿米莉亚再一起,她受到“非人”虐待,这使她重新审视生活中一切的基础,使她更为务实的面对生活,坚持自己的立场。

  与克莱尔一起的生活,是她寄养生活中最难忘的日子。克莱尔给了她最想要的关怀与爱,使她不安定的心重新接受了克莱尔式的纯洁信条。克莱尔使她的生活走向另一方向,她自己也承认现在和将来要拥有的都离不开克莱尔的帮助。她在鼓励中生活,也暗暗的把这位天使一样脆弱优雅的“母亲”和自己的生母相比。她看到自己生母冷酷、任性、消极、叛逆,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她开始反抗,因为她发现作为英格里德的女儿,她们之间还有那么多的不同。她珍视感情,而母亲却要她不要“期望成熟的不需要孤独,永远不要期望能找到理解自己得人”。但她的逃离却使她的母亲感到“背叛”的威胁。她利用克莱尔精神上的弱点,间接地教唆她自杀,企图维护对阿斯特里德的控制。但这却让阿斯特里德更加厌恶她。如果说英格里德的杀人是将阿斯特里德推出了安全平静的童年堡垒,那么这次她则打碎了阿斯特里德爱的天堂。对母亲的崇拜和爱渐渐削弱,阿斯特里德开始认清母亲的面目:自私、无情,宛若王尔德笔下的亨利·华顿勋爵,以美丽言辞的表象散播着妙语连珠的毒素。同时,克莱尔之死也让阿斯特里德意识到理想主义的纯洁高尚在这个充满赤裸裸利益的社会里是无法生存的。她对理想中的完美之爱的追求之路被堵死了。这使她冷静下来,思考如何适应冷酷的环境,来寻找生活的目标。她结识了雷娜、伊冯娜。前者偷去了她的骄傲,在变卖她那些与旧日的温馨相连的衣物时,她意识到现实利欲的冷酷,以及自己过去对爱的种种幻想在这个社会里是多么虚幻易碎。后者让她对母爱的认识达到圆满,她强烈呼吁,我们需要真正“伟大的子宫”……而在这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成长了,英格里德的魔力再也拘束不了她。阿斯特里德开始面对面的质问她,质问她的良心湮没,她的冷酷无情。阿斯特里德意识到自己与生母的最后的维系几近完结。但是生母毕竟是生母,她对自己的影响一生也无法逃避。她开始整理自己的经历,恰如母亲所言的“风凰的重生”。她和男友保罗开始了漂泊岁月,继续自己的爱的征程。

  但到此,我依然不知道,阿斯特里德爱的寻求是否有了答案。看着她在物欲横流、人情日渐冷漠的社会中不断修正自己爱的航向,我不知是对是错。

  《白夹竹桃》,美国当代作家珍妮特·菲奇的长篇处女作,语言精致富有诗意,意境悠远。

  (成文早于2006-05-26,大概是上高中时看的,十年之后回头看:艹,这是我写的?!)

  《白夹竹桃》读后感(四):你会想抱着她,叹息一声说我懂。

  一个女孩,从11岁到18岁,换了6所寄养家庭。

  她的生活里有什么?母亲的狱中来信,艺术,诗歌,画画,想象,希望;也有毒品,枪杀,性,乞讨,挨饿,辱骂,失望。

  现实中看到这样一个非主流女孩,你会避而远之吧?

  可读完这本小说,你会想抱着她,叹息一声说我懂。

  连着一整天的时间,把厚厚一本《白夹竹桃》读完。

  这不是夹竹桃的季节,夹竹桃在夏季盛开,此时是冬季。

  然而冬季,那些有着夹竹桃一样青春的孩子,该是过着最难熬的日子吧?

  夹竹桃一样的青春是怎样的青春?

  听起来很文艺很美好——

  “夹竹桃,夹竹桃科,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枚轮生。夏季开花,花桃红色或白色。叶、花、树皮有毒,含强心苷。”

  大多数人的成长,是一树桃花:美丽,纯洁,却庸常得没话说;

  她的青春,却是一树白夹竹桃:美丽,看似纯洁,但有毒。

  太喜欢的是译者侯萍在译后记里的一句话:“先生,夹竹桃是不是入画不入药?”

  既然提到译者,就不得不提它的译文。

  我真的,太,喜欢,了。

  要有着怎样的心境和文笔,才能如此恰如其分地在字里行间渗出它应有的感觉?

  只为了这文字,我愿意一个一个字敲下来给你看:

  “圣安娜风热乎乎地从沙漠上吹来,吹得春天留下的最后几片青草也变成了连鬓胡子般灰白的枯草。唯有夹竹桃依然盛开着,它们的花朵娇嫩而有毒,它们的叶子匕首般墨绿。我们——我和我母亲——在这些燥热的夜晚难以入眠。半夜醒来,我发现她的床空着。我爬上屋顶,一眼就看见她那一头亚麻色头发在大半个月亮射来的光芒的辉映下宛如一团白色的火焰。

  ‘这是夹竹桃花盛开的季节,’她说。‘相互残杀的恋人们现在会把他们的行为都归罪于这季风。’”

  书中,“我”(阿斯特里德)的母亲是一位女诗人。诗人么,狂放,讥讽,不羁,才情,女巫般的言语和想象。

  “我”么,诗人的女儿,单身诗人的女儿,入狱单身诗人的女儿。“我”继承了这艺术的天赋,却没有继承诗人的自由天性——作为一个孩子,她一心希冀的不过是,妈妈的注意,希冀妈妈的爱,希冀一个归属。

  她的家在哪?

  “你没有家。我在哪,你的家就在哪。”妈妈如是对她说。

  女诗人为什么入狱?

  因为她爱上了她的情人巴里,而她疑心巴里背叛了她。

  月亮。背叛者的月亮。

  “她向着烤焦的月亮扬起脸,沐浴在它那炽热的光束里。‘渡鸦眼月亮。’

  ‘娃娃脸月亮,’我反驳说,头靠在她的膝盖上。

  她轻轻地捋着我的头发。‘那是背叛者的月亮。’”

  于是她把他杀了,下毒,优雅、温馨而浪漫的毒法:在白夹竹桃盛开的季节,她用白夹竹桃和治疗关节炎的药品,一起煎熬成汁。

  还记得么,“相互残杀的恋人们现在会把他们的行为都归罪于这季风。”

  母亲英格丽德因谋杀罪入狱。2岁就走了父亲的女儿,11岁再次走了母亲。从此,与母亲之间只有信件,探监——从盼望,到害怕,到拒绝的探监。从此,成长就在想念渴求母爱与挣脱母亲鬼魅阴影的两端中挣扎拉扯,谁也没有赢了谁,因为无论是顺从还是抵抗,每种选择无不渗透着母亲的影子,深入血液,潜进骨髓。

  而成长,这样艰难的、在寄养家庭和孤儿院中几经流离辗转的成长,你可曾想象?

  大多数人不行。大多数人,生活经验有限,想象力也有限。

  所以我们只好读书——借此来感知在个人狭小经验之外的,广阔而复杂的世界。多一份感知,便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也多一份心生庆幸,天,我实在不知道,自以为艰难的忧伤青春,磕磕绊绊的成长,原来已经顺利至此。不过自然,冷暖自知,人与人之间的经验,本是不可比较的。然而总是要去比较,以求一份安慰,一点虚无的自我鼓励和信心。

  《白夹竹桃》便是这样一本书。

  这不是一本适合儿童看的小说。甚至,它也并不适合青少年读。

  它反倒最适合那些,正绞尽脑汁和一个叛逆孩子斗智斗勇筋疲力竭的人。或者,对世界的复杂性和黑暗面有好奇心,试图去理解那些边缘人的人。

  读之前,看到耳钉钻排、眼影浓重、衣着暴露甚至生活糜烂的女孩,你或许也避而远之,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人,根本不可能沟通理解;

  读之后,你才知道,她们不过也只是女孩,也只是缺少爱、通过自己的方式想要去得到爱和关注的、极其善良的女孩。

  无论小女主角阿斯特里德做什么,她的动机都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渴望: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我永远都知道加利福尼亚当地时间是几点钟。”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忽视,是淡漠。

  是孩子兴高采烈对你说“妈妈看我画的画!”时你眼皮都不抬一下的冷漠语气:“噢画得真好。”

  孩子知道你看没看,知道你心在哪。

  想把爱的人越推越远?

  简直干得漂亮。

  《白夹竹桃》读后感(五):是毒药,还是解药?

  菲奇的诗意如此固执,像极了圣安娜风。我是一株植物,裸着,被摇撼。我惊悸,我战栗。

  奥利维亚对阿斯特里德说,凡是你擅长的,你都能得到乐趣。很功利的论断,但无比正确。阿斯特里德,母亲,都不擅长生存,所以她们在生活中都得不到乐趣。英格里德深陷囹圄,阿斯特里德身在社会的囹圄中。

  英格里德是个卓荦不凡的诗人,她绝对有权利傲洁、骄矜,那是因为她不适合这个尘世,她本应活在歌里、诗里。她的孤傲使她成为一张坚韧的弓,纵使怀有再多的爱,也会像箭一样射出。夹竹桃是毒花,就像她。没有人能真正拥有她,包括她的女儿。她也没法拥有别人。她饮自己的毒,她是夜孕育出的一只雪白的蝙蝠。她不是普拉斯,不是塞克斯顿,不是皮扎尼克……她是她自诩的自焚而再生的凤凰,她是女版的迪兰˙托马斯!

  英格里德和女儿之间的爱又是如此矛盾。阿斯特里德就像她母亲的一滴泪,一片云翳中的一粒雨。一个童年多舛的孩子怎能不变得软弱?然而,英格里德给阿斯特里德的回信言辞却至为凌厉,似乎要掠走女儿所有的文字。然而,她掠走女儿所有文字的原因是因为她想将自己的文字赋予女儿。英格里德的文字就是那自由的、蔑视神的、向命运挥剑的、笑对任何信仰和教义的北欧海盗的语句。保罗在他的漫画中把心爱的人画成一个超级英雄,没错,就像漫威电影中的英雄们一样,阿斯特里德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女英雄,她的对手是命运。然而比命途更难对付的,是她母亲畸形的爱,是她那锋利如刃的灵魂,那峭丽的山脊。小说结尾,摆脱母亲羁绊的阿斯特里德身在柏林,可她心灵的罗盘却再次指向加利福尼亚,她依旧无比系念母亲,依旧对曾和母亲共度的髫龄时代想往不已。也许母亲既不是她自己描述的那分娩后即虚弱殆尽的河流,亦不是阿斯特里德定义的体魄宽大的河流。她根本就不是河,而是河床。——“哪里有我,哪里就是你的家。”

  阿斯特里德自称是一个生存主义者,其实她母亲也是。一个拒不向命运妥协,一个恪守着自己的信仰。她们的悲剧都源于爱。如果不是遭遇婚姻的失败,英格里德也不会对薄幸的情郎起杀心;如果不是缺失父爱,阿斯特里德也不会爱上父辈的雷。她们母子所渴盼的,是正常的生活。然而,谁才拥有正常的生活?是因妒忌而失去理智的斯塔尔,还是犹在戏中的可怜的克莱尔;是让低贱身体做高雅灵魂主人的奥利维亚,还是表面自由实则行尸走肉般的雷娜。生活的严苛源于情感的复杂。“文字明确而具体,然而当人们谈起感情时,文字便显得太生硬,它们非此即彼,它们无法包含全部的意思。”感情是很难被定义的。就像雷叔对阿斯特里德的爱兼有呵护和欲望,就像阿斯特里德对母亲的爱恨交加;就像敏感的克莱尔对希望和绝望的取舍;冷峻的伊冯娜对孩子赤血般的母爱……

  “他怎么能允许太阳在葛底斯堡升起呢?”上帝不仅允许太阳在横尸遍野的战地升起,上帝还允许阿斯特里德累遭不幸,允许一个白皙、柔弱的女孩儿变成冷漠、刚毅、不可触碰的冰美人。那是因为根本没有上帝。有的是书籍、画作,阳光和雪山,歌剧、木雕,有的是披肝沥血却无法磨灭的回忆,唾手可得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有的是爱。“她终于没有让自己的情感世界落入冷寂和荒芜。”(序)阿斯特里德的心并没有变得坚若磐石,相反,愈加纤敏。爱把英格里德击垮,却让阿斯特里德强大。母亲没有给女儿翅膀,是女儿自己长出了翅膀。真正促使我们皈依的,不是上帝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上帝的。

  阿斯特里德在陪伴伊冯娜分娩时,在心中随着所有被母亲遗忘或遗弃而又将成为人母的女人一同呐喊着母亲。真正的母亲,“是能够为了我们而战斗,为了我们而杀戮,为了我们而捐躯的母亲”;真正的母亲,是燃烧的古罗马,是康定斯基燃烧的画布,真正的母亲会说,现在洗劫我吧,女儿!(而不是“现在去洗劫它吧,母亲。”P329)

  卢梭曾说,为了了解自己的内心,必须从读懂他人的内心开始。阿斯特里德始终在用画笔描绘他人,她在读他人的过程中读懂了自己的内心。不仅读懂了她未曾拥有的母爱,还读懂了原谅、感恩和心怀希望。作为“自焚而再生的凤凰”,英格里德欲焚毁过去的一切,美好的也好,痛苦的也好。而阿斯特里德却重建了手提箱里的圣坛。我们的头脑就是一个手提箱,回忆就是手提箱中的物什。生活是阿斯特里德真正的母亲。“世上并不存在空白油画布这样的事物。”世上同样不会存在绝对的复生。为了毁掉痛与罪,英格里德把爱也一同焚毁;而为了留住爱,阿斯特里德把苦与恨也一同保存。 英格里德是夹竹桃,虽美,却有毒,因为她的爱是自私的。阿斯特里德是无毒的白夹竹桃,她的爱是无瑕的,无私的,她的爱与希望,恰是疗愈她心灵创伤的一剂解药。

本文标题: 《白夹竹桃》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7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的潜能和价值经典读后感有感《马赛克日本》经典影评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