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呼兰河传生死场》精选点评:●呼兰河传用孩子的眼光叙述了当时的东北的一个小农村生活。生死场让人感到生的痛苦死的突然本只
《呼兰河传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生死场》精选点评:
●呼兰河传 用孩子的眼光 叙述了 当时的东北的一个小农村生活。生死场 让人感到生的痛苦 死的突然 本只有那一点点愚昧而简单的期望 却也被抹杀了。
●最初读的时候,总是被那后花园所吸引,总是被那纯真所抚慰,好像世界很宁静
●重温《呼兰河传》,必须要说我认为这是我复习现代文学以来看过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萧红和鲁迅真的有点像,同时和沈从文一样善于描写故乡和其中的男男女女。只是篇幅太短,大多是人物群像描写,因此刻画较弱。
●Day56:真实而无华,原始而质朴地描绘愚夫愚妇的生活。没有爱,只是糊里糊涂地生殖,又糊里糊涂地死去,在村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呼兰河传》,挺好。《生死场》就真的有文字上的代沟了,没有看完。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句话支撑我看完,《生死场》扣一分,实在喜欢不起来,等过些日子平静下来再看。
●那樣的寂寞那樣的苦。溫柔又不缺堅持的蕭紅
●荒凉,力透纸背
●心思真的太细腻了,膜拜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之间的写作时间相隔虽不算长,编在一起连续看完,可以看到她的成长,也可以看到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失的一些东西。确实是很有才华的一位作家。(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买的那套全集豆瓣上没有一本本分开的条目o(╯□╰)o)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一):挽歌
萧红不愧是鲁迅的弟子,文风都是鲁迅的影子,只是关注的格局小些,多了份女性的细腻。一直没读过萧红的作品,一是在了解了她的生平之后并不喜欢她的为人,二是中学读了张爱玲之后觉得年轻时读基调太阴郁的作品实在是会影响三观的形成。文风上《呼兰河传》要更亲切可读,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虽然是写的人世的愚昧艰辛,但是透过孩子天真的视角,就像是隔着一层彩色玻璃罩子,哀伤也被折射成淡淡的,但又更显得真切,使人心底涌起悲凉了。《生死场》真的是一部致郁的作品,大概是写的早,白话文水平不成熟,很多句子都有些生硬晦涩,但是作品本身写景叙事的水平很高,很多比喻都触人心房,甚至因为是要塑造冷峻苍凉的氛围,连那些磕绊的句子都仿佛是为了氛围的塑造而有意为之了。《生死场》里塑造的女性的种种悲哀,乡村的种种悲哀,革命的种种悲哀,令人屡次不忍卒读。尤其是女性的种种悲哀,月英,金枝,王婆……每一个女性的经历都让人头皮发麻,恨不得质问为何女性就有受苦的原罪。相比之下,不懂清理的麻面婆竟是最不不幸的了,聪慧坚强竟成了放大苦痛的助攻手,这如何不使人感到寒心呢。因为最近很忙,这本书拖拖拉拉半月才读完,读完觉得虽然不欣赏萧红,她的文字还是很值得欣赏的。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二):呼兰河传
“一个老祖父是那唯一的慰藉。别的也都是好人,中国所有地方都是千篇一律的好人。”全篇读下来,就仿佛回到了农村,不是我记忆里的农村,却依稀能感受到是这片中国大地上独竖的几个城市外的绝大地方,不同的地方,同样的人们。都有那样的纯朴温情,又都有那样的愚昧荒谬、可怜。(可也是可怜人不知其可怜。)前面大部分文字描述了记忆中农村简单日常的生活图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宁静孤独地存在在大地上的无数村庄共有的模样。开头是一个轻松亲切的馒头。记得有外来文化想要入侵(牙医),但如何敌得过祖祖辈辈上千年生活于此的人?后来改做产婆了。记得有大片大片的火烧云,是一家老少皆宜的愉悦。记得有晚上一黑早早就睡了。记得那被几个小孩儿的手抢来抢去又放回去的麻花最后依旧笑吟吟地唤作刚出炉的卖了出去…一个个场景活灵活现,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就有着一股天然的熟悉感:农村不就是这样子的吗。当那一个街里大坑的故事的展开,传统文化中那更广的与人更近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却硬生生持续了上千年的一面,逐渐拉开幕布……绅士旁边笑,扶不得衣服会脏。农人每每帮扶,但就是没人会主动解决这个问题。(这里的雨慢慢形成的大坑这个过程描写,竟让我想起了马孔多的那连下几年?的雨…)毕竟这样就可以有便宜的死猪肉吃,毕竟自此就再也不会有瘟猪肉了,毕竟连小孩也这样知道。到后面团圆媳妇,一个正常烂漫的儿童硬生生被她婆婆折磨至死,也不是她婆婆,而是她婆婆的婆婆,也不是她婆婆的婆婆,而是那背后挂了上千年的枷锁……印象深刻的是有大段的篇幅描写了团圆媳妇婆婆由于五吊钱?而产生的想象与纠结,到后面开始第一步给那真人交出钱后后面的“不假思索”形成鲜明对比,说着平常事般,作者的讽刺也藏匿在背后了,这种平常语气带来的淡淡疏离却使得读者有一种可怜可笑。这样的事情在当今不亦是存在么?到最后,告别的那一场风雪后的寒冬终有一丝温暖。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三):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这地方的人,物显得如此的平静,又平静的让人无奈!
在萧红笔下,她鞭策这里的人物,但又对她们感到可悲又可怜。她们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精神麻木的牺牲者,但这又是没办法的,是历史给予她们的,是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她们没办法去改变......
萧红以她小时候的角度去描述这一切,所以文章的字字间间,描写得轻轻松松,好像作者毫无经历过这些事似的,但越读下去,才越感觉沉重。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的,不然不会写的如此轻松,读起来那么冷。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以及对祖母的不喜欢。她们既不回头看,也不向前走,得过且过,注定给不了爱在萧红的童年。还好,祖父对她的慈爱,在她的童年里,留下一丝美好的回忆,以致她的童年是孤独,而不是寂寞吧!
在呼兰河这个小城,每年都有车马陷进大泥坑里,这些事情年年都发生,并且一年之中抬车抬马,不知抬多少次,但没一个人想解决这个大泥坑的。王寡妇儿子的死,染缸房里的不幸,对她们来说都是茶余淡饭,毫不起波澜。王寡妇哭过之后,还是要继续吃饭,睡觉,卖豆芽。当事人都如此,更何况常人呢。也许生老病死,对她们来说,都是平静的,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或许这一切她们都认为是命中注定的,改变不了。
老爷庙,娘娘庙里的泥像设计,显现出来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可悲得是,连女性都对老爷庙的虔诚,娘娘庙的敷衍。她们认为她们从一开始就是卑微的,这个社会应该是男权社会,应该是男尊女卑。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死, 死得悲哀,死得委屈。她的死,表面跟这个城的人有关,本质是传统思想害死了她。她的婆婆打她,只不过是她长得方,见人不知羞,吃饭吃三碗......所以要管教,打她。这些原因是能成为打她的理由吗,她们从没思索过,或者,她们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而思索吧。在小团圆媳妇病了之后,个个都给她出主意,而这些主意,都是害死人的主意,都是一种迷信。但她们不懂,也看不透小团圆媳妇的病得根源。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场面,表面是救人,实则如杀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应该还有一些生机的吧。你看,一年之中,不是还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是热闹的节日吧。不,节日是隆重的,外面是热闹的,但她们的内心是寂寞的。她们内心的寂寞,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给予她们的,历史给予她们的。任何的东西都唤醒不了她们内心的热闹,更唤醒不了呼兰河这座城的生机。
即使21世纪的我们,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呼兰河吧。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四):《生死场》
《呼兰河传》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 这个大泥坑子一直在,坑过这条街上的人和动物,人们对它却是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封建迷信,也来自于愚昧无知,但他们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在坑的周围继续着平淡中又带点起伏的日子。 而且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每次经过这条街的时候都怕掉下去,都小心翼翼的从边上绕过去,却从没提出把这个坑填平,就又搞笑又奇怪。 也老有马掉下去,好心人们哼哧哼哧地往上抬。 他们买便宜的猪肉,就说是掉进这个坑里死了的猪,然后吃了得瘟病,但他们仍然觉得不关坑的事。 冷清寂寞的胡同里,一个卖烧饼的也在寂寞的叫卖,五个孩子开门买麻花,然后因为抢食儿而一阵鸡飞狗跳,最后被母亲罚跪。 还有跳大神,七月十五放河灯,八月十四野台子戏,正月十五跳秧歌,都一一详细描写了。 讲我和祖父在花园里耕耘的时光,祖父给我讲的那些事,我的童年都在后园子和对祖父的回忆中。后园子里种了韭菜,可祖母没等到韭菜成熟就去世了,祖母去世后,祖父教我学诗,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 讲废弃的猪槽子,大缸子,铁犁头,野蒿子,破房子,做粉条,房子的响声,凄凉的打梆子,赶车的车夫,鸡啄食的声音,黄昏里卖豆腐的叫卖声……这些都是烙印在我成长岁月里的存在。 隔壁老胡家的婆婆打坏了团圆媳妇,然后跳大神,团圆媳妇受到惊吓,行为举止惊慌,又被跳大神,被按在热水缸里强行洗澡,围观群众还伸长脖子看她死没死,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被虐待折腾的昏过去了,还没到可以搬家的二月,小团圆媳妇就死了,据说她的鬼魂变成大白兔在龙王庙东角的大桥下哭着说要回家…… 讲我古怪的二伯,孤家寡人,无子无孙,被石头绊一下还要蹲下去和石头理论半天,最后把石头扔出去…… 还有磨坊里面住着的冯歪嘴子,做的黏糕好吃,我经常跑去买。但磨坊主人不允许他带老婆和刚出生的孩子住在磨坊,他就搬到草棚子去了,邻居说三道四地嫌弃他的媳妇眼睛不好看,力气太大,辫子太长……但在两三年后,他媳妇生了二胎,身体不好,没多久死了,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街坊邻居和我的一种生活状态,讲述的是我和我的祖父,我的二伯之间的回忆,讲述的是众生皆苦。 通过回忆这些心酸苦涩又微微发甜的往事,作者将自己的一种悲悯和思考。 《生死场》 《生死场》创作于1934年。表现了东北一个小村庄中一群人生生死死的生命状态,展示了人生最为残酷也是最为真实的一面,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原始的乡村生存图画。这里的人们处于完全不自知 的“生与死”的轮回中。 在萧红笔下,生活着许多为“生”而挣扎着的生命个体,他们织成了一幅让人悲凉的生存图画。 生死场中的男性形象,始终以直接而粗暴的行为,对女性施展着自己的男性权威。对于这些男人而言,女人只是工具和奴隶,丝毫没有人格和生命保障可言。 女性“生死场”上,触目可及生存苦难的疮痍,随处可见凄苦无望的生和惨不忍睹的死。 生死场中充满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解释和人们精神死灭的焦虑,这是一群以本能生存的人,他们以原始、野蛮、动物性本能的方式活着。他们的不自知的灵魂痛苦流淌在每一个意象、每一行文字之中,颤抖在每一个人物的声音里和眼神里。这是一部寒冷刺骨的作品,尽管如此,萧红还是试图用绝望的悬崖上残存的那么一丝微弱的温热,包裹着这个世界的冷硬与寒凉,试图寻找这万劫不复的生死场中残存的救赎。 《生死场》中没有太多温情脉脉的东西,它所展示的乃是人生最为残酷的也是最为真实的一面。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赏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