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是一本由余纯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UnknownBinding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精选点评:●缺乏自律与毅力的我也想去西藏磨练●90年代初,而后的你却长眠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是一本由余纯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Unknown Binding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精选点评:
●缺乏自律与毅力的我也想去西藏磨练
●90年代初,而后的你却长眠于罗布泊
●很多很多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节选,造就了这么多年来的西藏情结。
●不是描绘多美的游记 文笔也不怎么样 但你知道么 别说在那样的年代 哪怕在现在 一个人穿行中国 又风雨无阻地徒步前往圣地 直到登涉到拉萨 实现多年梦想 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给予敬意
●书写的有点类似像流水账,虽然文字很简单,有时却也会被这样简单的情绪感染,没有非一般的毅力是无法完成这行动的,确实很佩服,最后魂归罗布泊,也算证明了他信奉的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很重要,一直在心里的书可惜丢了。如果能再找到那是多开心的是啊
●每天夜里让灵魂飞出身体跟着老余一起徒步跋涉,走向向往的终点。
●省去一些迎合ZG的文字外,还是很不错的游记!
●近年井喷状出现的西藏游记我一概不看,因为真心觉得自己都能用见闻+意淫拼凑出一本来,但上世纪最初走进西藏的那些人记录的文字却总是读得想哭。可能今天你再信誓旦旦壮志雄心大张旗鼓的要徒步西藏,你他妈就是个傻逼low逼矫情逼,但20年前这样做的余纯顺就是条让人肃然起敬让我泛起少女仰慕情怀的汉子。并不因为他埋在了罗布泊我们还活蹦乱跳,而是他一定比我们中的很多人走得纯粹。
●精神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一):路在脚下
曾经去过西藏半年,那里的地广人稀,人民淳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开车都觉得很累,何况徒步。余纯顺带着信仰,一路徒步历经磨难,实现梦想,至今而言是伟大还是固执,我们无法评论。只是那份对理想的坚持让我们动容。虽然文笔简单,但内容让人动容,不输文化苦旅。值得一读。
当前,人心浮躁,那些一心追求理想的人,总是让人觉得格格不入,甚至招来嘲笑。现实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差距太大,好多人就此放弃。如果在筑梦之路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那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呢?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二):离高尚甚远的勇士
此游记中作者不断重复路途艰辛,不想过一成不变的城市生活,向往西藏那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自己如何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作者不断吹嘘自己乃天下第一人,引来所有相遇之途人惊叹和敬佩。但我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感觉。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一个大城市人的精明自私与与娇情。他此行功利目的明显,还浮躁,还浅薄,离高尚甚远。如果作者能放慢脚步,而不是走马观花,静下心参与藏民生活与体会他们的内在精神,相信作者心灵会得到真正的洗涤而写出更好的作品。最后,我向这位以逝的勇者给与崇高的敬礼。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三):天不从人愿啊!纪念纪念
遥望远天的下面,总有许多要去的地方,
誓言徒步祖国四方,去实现儿时种下的梦想。
信念支撑意志顽强,面对死亡不畏困厄艰险,
就算有一天倒下,也要指向理想的终点。
征服世界第三极的高原,跨越生命难以存活的天堑,
超越生命,挑战极限,
这是一位壮士不变的诺言。
从无知走向充实,从狭窄走向宽厚,
一颗心充盈天地间,感受生命和宇宙。
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
一腔热血报国未酬,壮士英名响彻九州,
永留世间。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四):在路上的异乡人
如果是想找本西藏旅游指南,这本书就算了。这本书虽然是余纯顺记录他徒步走西藏的历程,里面也有风光的描述,但是这绝对不是为观光旅游者写的书。如果你想跟随着旅行家的步伐,从他的文字中,体验到苦难与孤独,并从这种苦难与孤独的体验中获得升华,那么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关于苦旅的书,绝对不是人们早已习惯的,用甜得发腻的文字包装的起来的,打着文化的大旗的苦旅。这是真正的苦旅,一个孤独的男人,完全靠他的双腿,一步一步的走在世界的屋脊上。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苦,高原气候的苦。更苦的是要和饥饿做战。要和疾病作战。要和鼠疫做战。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经济上的困境。他在路上,有好几次,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不得不立刻给朋友和家人打电报求援。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我想,余纯顺被人们誉为“壮士”,不仅仅是因为他靠着自己的双腿走西藏,而且还在于,他是在那样的一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要粮没粮,要钱没钱的困境中,靠着希望的力量,带着少年时代就怀有的梦想,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屈服,终于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照他自己说的,“走在有的路段,走了八年,到是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余纯顺是真的勇士,他不仅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还有着一股悲天悯人的侠骨柔情。在文中,让我深受感动的一节,是余纯顺在面临自己都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下,在行走的路上,碰到四个从家里跑出来,要去西藏朝圣的孩子。尽管自己都吃不饱,但是看到这四个情况更惨,处在危险中的孩子,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境就心安理得的放下不管,而是肩负起了成年人的责任,照管起这四个萍水相逢的孩子,直到这几个孩子找到他们的亲戚为止。对于那些生活在困苦与艰辛的人们,余纯顺总是抱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这种同情和理解来源于他自己也饱经磨难,更来源于他那颗善良而正直的心。这种同情和理解不是浅薄而廉价的塑料花,用来点缀自己的道具,就像是某些城里人带着猎奇的心理去偏远的地区,看到当地人的落后而怀有的同情,这种同情除了让他们自觉道德感优越外,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想,余纯顺能够完成壮举,成功的因素固然有他自身意志的坚强,也在于他真挚的同情和理解为他赢得了朋友,那些香浓的酥油茶温暖了孤独的异乡人,让他有力气,背着行囊,走下下一站。
这是一本深深打动我的书,我想,它一定也能够深深的打动每一个怀有梦想,追逐梦想的人。这本书里,勇士的勇气,决心,爱心,柔情,让受到挫折的人有动力坚持下去,让对这个世界愤怒的人感受到心灵的平静,让那些对现实失去信心的人看到,现实也许很强大,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只有束手就擒。我们每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都是个异乡人,怀着爱和勇气,我们也能够像勇士那样说,“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要说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序是由余秋雨写的,即没有真情,也没有文采,更谈不上真知灼见,完全配不上这本凝重大气,勇士用生命写就的书。让这么一个人写这么一个轻飘飘的序,大概在于他的名气,出于市场的考虑。但是看了这个序的人,也许就会误会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我非常希望,如果这本书能够再版的话,换一个不用太有名,但是一定要认真读了这本书的人做序,写一篇能配得上这本书的序。让勇士的故事能够在世间流传下去,让我们被尘世麻木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五):徒步日记硬生生成了侠义温情的历险记,如果再有一次,余哥,责任和想做的事情你怎么选?
徒步日记硬生生成了历险记。看《余纯顺孤身走西藏》前的一个月,我看了部分的藏地密码,后因其内容拖沓悬念不够略显浮夸就没有再继续了。翻开《余》,看到的是余秋雨的序,很久以前看过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和《山居笔记》及《文化苦旅》的一小部分(后来因为实在太有文化,所以没有坚持,以后可能会读完),猜想作者是否也跟余大师相仿的游记。打开游记第一页,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本日记!
日记开头会以几月几日,天气如何进行开头。可以说,这时我第一次每翻开一篇都很认真的去看当天的天气究竟如何,事因高原地区,一日四季,夏日也会下起暴雨冰雹。《余》里面的文字朴实原始,即便是对自己内心感悟的所用的辞藻也不算丰富,却能用只能片语牵动人心,诚因真实和这个旅程本书就极其精彩。从他过开始翻越二郎山的那一天起,我就跟着他的日记里面的日期,心里关切的想知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从二郎山隧道开始。因为二郎山隧道是我心中第一个空间隧道。川藏线318国道我坐着汽车旅行过,穿过二郎山隧道让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那次是雨季末,在穿过二郎山隧道前是潮湿温润的四川盆地的气候,身上感觉糊了一身的水汽,周围绿草葱郁,就如同一首歌的歌词“风到了这里就是粘,黏住过客的思念”,在穿过短短的二郎山隧道之后,眼前马上置换了一片天地,空气变得干燥而且稀薄,葱郁的绿草变成了高山草甸,来时是阴雨天气,过了隧道马上就阳光普照,那只是隔了一座山而已!短短的一个隧道的距离,嫣然不同的两种气候。坐车穿过隧道都有如此惊讶的体验,那在那个还未打通隧道的1991年,徒步翻过这座在川地人提起都生畏的险山,那会是有怎么样的奇遇。川藏线至今为止在雨季都是比较危险的一条入藏线路,主要危险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山路险峻,而且地势不平,一天坐车就要翻3-4座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下上下的,并不是一马平川,供氧系统受得了,胃也未必受得了。果然,在1991年就徒步从川藏线进藏的旅程,即便是简单记载的日记都有着冒险记的精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个自己说,这不是小说,这时真的,这时真的,实在是刺激。刺激程度我觉得是大于藏地密码很多的。
侠义及温情的字里行间。1991年,朦胧地回想起(暴露了年纪),推算估计那时的中国,余纯顺的徒步真的算是一件新奇、不可理解的事情(不像今天,而且我在想今天的徒步西藏的人,会不会认为中国徒步西藏的鼻祖就是余纯顺)。我在想,那个时候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在他们的1991年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是怎么样的反应。本书除了旅途的惊险吸引了我,在日记里让我感动的是余纯顺在一路旅程上遇见的人,他在险境中都铤而走险帮助的孩子,在他的险境中拔刀相助的朋友,给他一碗饭吃的朋友。一路走一路交朋友,一些碰见过一次的人,大家心里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详见的人,都嫣然成为了各自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的人。以后日子里余纯顺的生死,关于他的消息,都会成为他遇见过的人在乎和关切的部分。而一路上,遇到的人的善良很有原始的朦胧美,那种善良莫问出处,就像余纯顺旅途中经过的山水一般,圣洁自然,那种因善良而生的美,感动了我,深深地。真情在不算精致的辞藻间鲜活得让人舍不得放走时光。我曾经在川藏线走过一段,那时我心里有不少的疑问,比如10多岁就开始跑川藏和青藏线,那年才30出头的司机,有一种与年纪不相符合的淡然和对对他人如同关心亲人的关切,我还记得他跟我说,藏民大多数都是很非常善良的,见到他们记得跟他们说扎西德勒。他跟我们说四川大地震时他正在跑川藏线,那种语气里有种死了就死了的坦然。大多城市里的人都感受不到这种修为。那时候我不理解。但是回来后的很久,我好像有点懂了,那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爱,对善良的爱护,对生命的珍惜和坦然,就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珍惜和随缘。
第一人视觉的文字。如果亲历过高原的人,会因为这本书的文字,回忆起亲历高原的细节,包括气味。之前看任何旅行介绍的书籍,都从未有过这样的重现感。我是喜欢高原的,可以说我的最爱的就是高原。在高海拔,我的心有过在平地里没有的安静,耳朵也是,那种安静在从高原回来后不断的回味和企图再次拥有那样的静谧。我也思考过为什么唯独高原才能给我那样的静谧,我自己的结果是,空气稀薄,太阳的力量更直接,高原的景色没有人工的雕琢,大自然给它赋予的景色也并不是精雕细琢,而是质朴大气,让人会产生一种信赖和坦然,而且大气中空气稀薄,连自己的呼吸都比平日里听得更清楚,自己脑子里的想法仿佛飘在空中,直接与自己进行对话,没有任何杂音杂念打扰,就算脑子里的想法暴露在了高原的空气中也觉得安全,而且安安静静,生命不就是那么简单,来就来,去就去,想就想,一切都安静而坦荡。就这么一个高原的下午,太阳直射,空气稀薄,静谧慵懒,让我至今不断回想。这本书的文字,在一定程度把我带了回去,这不是所有游记都能做到的。
徒步了八年,责任呢?写到这里竟无从下笔。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就是:留下来在现实社会面对落入俗套的各种俗务与面对人类社会的阴暗面的压力,承担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如作为儿女的责任,父亲母亲的责任,朋友的责任)和徒步壮举相比,哪个更需要勇气?对我个人而言,前者更需要勇气。书中余纯顺写到,他因徒步未能照顾年迈的母亲,还有父亲。因一次失火,痛失母亲,他感觉这个世界上以后再也不会有家。因为他的这句话,让我在读完这本书的好几天里都心有余悸。是啊,母亲般的爱真的仅此一次,这个世界上就这个一个人会这样爱着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爱,大概你永远都不会相信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可以这么深这么真。经历过这样的爱,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向善。一个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被深爱过的人往往更懂得去爱人。作为已经感受到父母深爱却没有尽到儿女责任的遗憾,看得心里直发疼。余哥,如果你能再选一次,你会不会顶住压力,侍奉在母亲身旁?可惜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这本书的记录是简单的,沿途的感受真实有现场感。还有,它会让人思考,勇气和忍耐到底怎么样才恰到好处。那些放弃一切都想去做的事情,但即便你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但如果这一切里面包括了你要负起的责任呢?生命到底是不能承受那样的重,还是不能承受那样的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