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深河》是一本由倪湛舸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间深河》精选点评:●神学女博士●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呢,话说某小组里面还争论过倪跟钢琴的优劣,依我看,俩人完全没有可比性嘛,不一个
《人间深河》是一本由倪湛舸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深河》精选点评:
●神学女博士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呢,话说某小组里面还争论过倪跟钢琴的优劣,依我看,俩人完全没有可比性嘛,不一个路数的。
●好小说是把锤子,砸烂我们用以自我保护的硬壳,叫我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的虚无和这些人的虚妄,这些,我们爱着、依赖着、纠缠着、伤害着、想要遗忘却又恨得放不下的人。
●只有膜拜的份儿。。。
●敢不敢不要用“意淫”!!
●诗歌评论写的真好。
●影评书评要好于小说。
●单凭名字就一眼喜欢上的书。书中第一部分是电影评论,可惜我只看过一部罗生门,而作者作为宗教与文学博士,颇有新意地从女性放逐与母性的阉割的角度来评论。
●突然之间不识小说的肉味,赶紧读倪湛舸解毒(写电影的好玩,倪的孩童模样呼之欲出;写诗的,更多的是展示一种诗歌评论的方法;写小说的最好,节奏得当的文字像柳叶刀一下子刺中要害)。以前说倪文的好在于“有一种对生的贪婪”,《人间深河》多了一份对苦痛的体认(com-passion)的担当,尽管是颇为小布尔乔亚的——因为她知道个体的可能与限度。文风非常值得学习。
●书读太少...
《人间深河》读后感(一):只是单纯的说一说其中的第三篇:缺席者~
今天收到了刚买的书,是倪湛舸老师的《人间深河》。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从老兵为切入点,思考着如今看待他们的问题的第三篇,缺席者。 就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也做为些对他们的慰藉。 缺席者 你说他们存在吗? 我问的是那些缺席者。 什么是缺席者呢? 大约便是鲜花旁的落叶,盛着水的器皿吧! 可他们不都是存在的吗? 哦,存在着吗? 你看,没有叶的花怎么是鲜花;没有器皿的水还不是散开的沙。 哦,看来还是存在点欣慰的。毕竟,总有人还记得它。 ---------------------------------------------------------------- 没能及时买到一刷品,就从认识的朋友朋友那里入手了二手了,虽是遗憾了些,但纸页还算新,味道里似乎还有些陈旧的气息。 推荐给喜欢老电影的朋友和偏爱诗歌的人~ 晚安~
《人间深河》读后感(二):河,人间
在图书馆溜达时,无意中看到《人间深河》,其封面一条无家可归的狗的素描、漆黑的版面设计吸引了我。我接下来站着沉浸其中,直到工作人员将要关门的吆喝传来。第二天,我便早早的将其借出。
书中第一部分是电影评论,我只看过罗生门,无非就是人性的污秽、罪恶、忏悔到觉醒,我颇感新意的是作者竟提到女人的放逐及“母性”的阉割,还有“意淫她们的意淫”!其它的评论全当是电影推荐了,真为作者的国际化视野折服,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华语片,我有些失意。不过还是被文章所吸引,其眼光的深刻犀利、行文的肆虐感伤,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让我内心一阵打颤、震惊而又欣喜。
接下的诗歌小说评论及原创,作者不喜欢博尔赫斯式的学院作家,对有着丰富生活阅历及原生态的疏离文化背景下的“流亡”作家推崇备至!库切的《耻》,作者着墨甚多,他又代表着没有文化归属感,或有双重文化冲突背景的用文字来诉诸于个体存在的一群人。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苦苦的追寻,不甘心于失败,还有成功后的彷徨。我们在不停的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不管奈保尔“在空无”的背景前,用文字拼凑一个自己,还是奥齐克的我首先是一个犹太人,然后才开始写作,我们在不断的给自己定位,然后赋予它意义,让它足以承受起我们生命的痕迹。
“女童在发现自己没有阴茎时所形成的心态叫做乡愁-女人因为乡愁而成为女人”。姑苏慕容周而复始的是一首循环往复的哀伤之曲,慕容复的逃离、疏远、to be rent boy,只是想留着父母的残影,只因为活着的人都有影子,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中混淆了自己,别人活在自己的影子中已不认识自己。因为怕受伤,所以拒绝、冷漠面对。小说似琥珀色中的一片冰凉冷清,最终是跳出轮回,孤独死去!
《人间深河》读后感(三):人间深河
前年读倪湛舸,是因为突然对神学感兴趣。读她在美国的生活,她读过的书,看过的碟,听过的音乐,记录的梦,诗歌,还有掌小说。印象深刻的是她洞见人性的惨恶:“……今天的阳光多么的灿烂啊。灿烂的阳光里,我看到草地上躺着一只没有头的松鼠,空洞的颈口漆黑一团。所以,这一片草地没有人。人们兴高采烈地来了,看见了,走开了。我真的看见了那只松鼠,没有头。我用我的头瞠目结舌,却不能思考。在我美丽的教会学校。”
以及,在信仰面前人类的虚弱,人性里的真善美和大邪恶。
读到“黑暗”的意义:人总在黑暗中渴望阳光,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幸福?多像一个优雅的诘问。读完,冷彻骨髓。
其实,我对神学、人类学七窍不通一窍的,这本《黑暗中相逢》却不管,硬是挤满了陌生的符号和名字,读到最后我已陷入巨大的昏沉。只不过,才看个开头,就已经像一根大木棍击中头部,痛得我哑口无言。警醒、明晰、爽利、干脆、辛辣、有趣和充满爆发力。——她是我喜欢的那种作家,而且是一下子就喜欢上的。
倪湛舸的文字刁峭透彻,剑走偏锋,人却是大巧若拙的,如她自嘲:“做一个勤恳而手艺好的匠人,是我徒劳人生里的唯一奢望”。
她是个善于制造妙句的作家:信仰其实很简单,简单得让我做不到。爱情和信仰何其相似。快乐的人不需要偌大的一座美丽牢笼。美丽越甚,痛苦越深。痛苦是腐尸,美丽是花。所谓放荡,实在是郁闷到了无望……
奇的是,她是以“朴实”当家的。朴实地传递智慧的灵光和美感。但我却读出这背后的凉薄和悲悯心。她几乎不抒情,即使抒情也使用巨大的克制,却很多次看得我心酸欲哭。但终究还是没有哭,她已写下文字替读的人哭过很多遍。在这难以安生的年代,连哭也很奢侈。何况爱。
爱,在人间,已失百味。
在青春被哀悼,在与黑暗相逢之后,有些东西,终于懂了:某个比生命更脆弱的东西,终究比生命更广大。所以才是致痛致苦的。
倪湛舸的阅读量的庞大和知识领域的宽广是她文字品质的一个重要保证,但我却恰恰信任的是这背后的天赋。她不是那种容易被模仿和任意篡改的作家。
今年的新书《人间深河》还是一个结集。收录了电影和小说评论,她创作的诗歌和小说。我发现我还是喜欢她不动声色就削过头顶的剑气。
挑剔、细腻、任性、讥诮和调皮还是她的,苍凉和痛楚也还在,高傲和狂妄也更理性了。在评论部分上加强了深度和延伸性,更自由和更逍遥了。
除了天赋,她所持的勤奋同样叫人兴叹。除了完成学业范围的论文,她还写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像是对能量的极限挑战,又或者是在写作与拯救之间寻找平衡。
“回来,流离失所的鸟
俯瞰,水里失去重量的钟和吊灯。
死比水更软,像是没有身子的衣裳,只被空撑满。
我记得你唇上的霜,那些突如其来的封印――
一月里下完了四月的雨,一把铜铸的伞
沉到声音的背面。 可以睡,可以平安。”
作为诗人的倪湛舸她的文字异常美。这种美,是诗歌意象前提下的美。同时,又是一种不甘于通向虚无的痛楚的挣扎。
《人间深河》读后感(四):从头黑到脚
老师对我说:道家里有句话,意思是,你不到那个层次,就不要做那个层次的事情。我才深有体会。
所以说这本书离我太遥远了,比起《黑暗中相逢》给我带来meditation般的愉悦,其实并不像书名所言的那么黑暗…反而反复在厕所中独享其中的乐趣,一遍又一遍看着红黑搭配的封面刺激又诡异,咦,那不是伯格曼的死神领着众使徒前行的剪影么,,,嘿,上瘾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他其实让人觉得轻松许多。
直到《异旅人》,(因为在下是一名全集爱好者)浑浑噩噩在火车上匆匆读完,最后才发觉这部小说作者几乎是没有考虑读者的(倪也在书中明确过吧),确切说是没考虑读者阅读时的感受,这是对的我一点不反驳。但既然这样没错的话,再拿去出版就是你的不对了,是不是有点矛盾了,反正搞神学这茬的人一般都在地球另一边的斗室中思考有关拯救与忏悔的宗教话题,更何况我一直以为神学和哲学不分家的,矛盾的问题在所难免。假如说第一本《黑》是玩票性质的话,这本打着自言自语旗号的非小说个人觉得太过认真了又。
话说回来,除了扉页之上的献给“XXX”,可以被那些无论从网上还是书店购得这本蓝皮小书的买家意淫为还算是勉强的一本实验文本。恕我拙见,前些天翻阅了最后一本目前官方出版的倪湛舸的评论集《人间深河》,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崩溃感,客观上我依旧看到了倪湛舸令人瞠目的阅读量,尤其是获得那种评论话语所需要的专业书籍的枯燥程度,已让自己汗颜和钦佩的不行。至此,这其实已经是一本神学笔记,一本关于我搞不明白的救赎和解脱的天书,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显然这摞纸是撒旦的化身飞到我的眼前,世上真有通灵人?把在留在伊甸园的散落在地狱的原罪召唤到一本书中?无疑这一点倪湛舸已然让我心悦诚服,我非标榜,只是这本集子,罗列了鲜为人知的黯淡,我实在看不到一点光彩,灰的很,沉得要死,甚至没法使我有完全读完的能力,和评价他的资格。我怕读完会没心情上课,没心情吃饭,所以读,也是围着人读,担心一个人会走火入魔的胡思乱想,言过其实么?夸大其词么?只要想读的话,试试就知道。
有时沉沦于其形而上的文字堆砌和编织出的诗歌意象(以我英文水平实在没法感受那些诗句能有这么丰富的意思)有点混乱了我的审美。为了制造出不同于时代的声音,对我来说这种文字评论行为俨然成为了一种噪音艺术,姑且算是艺术,因为假设其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虚妄学说成立的话:他让接触过的人觉得刺激和清醒。特行特性很太亲民,是这本书的个性所在,是这本书的框架。
然后有扔掉这本书的冲动,我也可以自圆其说了:这冲动也许正中此书之下怀也难说哦……最后还是想想,1000个哈姆雷特的那句话,把这本书藏在角落里,与角落的黑暗紧紧呼应去吧。
是的,我在批评她,她真的很像一包古柯碱,我明知罪恶不可取,却又容易沉沦不自拔,假如她还有第4本出版,我继续要购买,人至贱则无敌。记住她,名字好像叫倪湛舸的阿姨。
《人间深河》读后感(五):姑苏慕容周而复始
姑苏慕容周而复始
书名:《人间深河》
作者:倪湛舸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
《人间深河》是一本很个人的文集,内中收有倪湛舸的电影评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与小说。她北大毕业,留学美国,现在在芝加哥大学读宗教与文学的博士——这在通常眼光看来,应当是一条很顺利也很光明的路。但翻开书的第一篇,评维斯康蒂1961年的电影《洛克和他的兄弟们》,她几乎是痛哭流涕地写:“我心里也积着好多事,因为想要守住一些准则,只能尽量地承受,尽量地忍让;说穿了,也许只是因为这个人世太丑恶,而我不想陷入这丑恶所以只能转过身去,像洛克打拳那样找件事情拼命地做。像洛克打拳那样,我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作。可是,假设有一天,我终于像洛克一样胜出,那时唯一所能做的,好像也不过是坐在场外的台阶上痛哭:这多丑恶,这多丑恶!为了逃避这个世界的丑恶,我只能寻找一项所谓的‘事业’去‘正大光明’地闭上眼睛。”
事实上,在她读书与写作时,也不见得能对“丑恶世界”就闭上眼睛,只是更让她动容的,是那些弱小卑微的,身体与灵魂的挣扎。也因此,所有她写作的“艺术评论”,根基打在她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与同情上,她狠得下心去挑开血淋淋的疮疤,却又因为“人”的痛苦而泣成不声。这么说来,她的艺术评论应当不那么注重形式,而直指艺术这面镜子之后的真实幻影,与读者达成共鸣的,是人间深河的寒冷彻骨,以及人在其间的坚忍与脆弱的沉浮。在这一方面,她的评论超越了许许多多以艺术为享乐的评论,沉溺于感官与思维的乐趣中找到自身的满足感的评论。而另一方面,她又绝不仅仅只是情感的渲泄,在对艺术形式的感受与理解上,她天赋极高,她的着力点不在这里,但她的素养与眼光使她对细节与风格的把握都准切之极。
倪湛舸的英语诗歌评论,在我的视野看来是以汉语写作英语诗歌评论中极其精妙的。她只抄来原文,没有翻译——在她看来,诗还是很难翻译的,并且常在评论中辩析英语词汇的用法及产生的效果,这是她的天份,也是她从外语系毕业并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学习,才能有这样的能力。而她的汉语评论中显示的她对汉语的运用能力也极其漂亮,举个例子来说,她评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罗塞蒂对死亡有近乎病态的迷恋,她笔下的死亡却大多呈现着托体同山阿的自然、清新。”——“托体同山阿”这句古诗被作为一个形容词嵌在其中的用法,是让我这样一个中文系学生觉得敬佩的。在两种语言里这样出入,让原文与评论相辉映,使她的诗评可以是与诗歌相独立相平行的文本。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她写的小说,《姑苏慕容周而复始》——读起来很让人觉得晕头转向。对比她的评论,她的小说反而让人觉得单薄,虽然在文字上是很好的(对文字,她既有一种直觉的熟稔运用,又经常进行一种符号学式的观察,这两者混合在一起有一种对照的,矛盾的美感),但生活场影那部分太模糊或者太理念,有如梦境。虽然也可以说,这个小说本身是梦境式的,却依然暴露了她过于学院,缺乏丰富经验的弱点。——在写评论时,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傍依,但在写小说时,文字只能与情感互相借力,象是两枝藤蔓互相缠绕生长,但没有一棵大树居中镇定。
有一回她回苏州,过杭州和我见面,我看到她时,觉得她真小啊。我们同龄,而她象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努力做出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的样子。她站在这个世界里的空气里,总是稍微有一点紧张,忍着痛——这个痛是她的心脏的一部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