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由[法]爱弥尔·涂尔干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精选点评:●还有些在意的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究竟是什么机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由[法]爱弥尔·涂尔干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精选点评:
●还有些在意的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究竟是什么机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典范。
●本以为是涂尔干前期社会整合理论在宗教上的反映 但是实际上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是在以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资料来论述宗教的起源 只有前言和关于宗教仪式的部分读的还比较懂 宗教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组织的教会 而仪式的目的在于将神圣的血液灌输到每个信众的身上 并且借宗教仪式将平日世俗生活的痛苦完全隔离
●“在人们的沉思默想中,也许可以精心设计出一种哲学,但是并不能创造信仰。 因为信仰不是别的,而是温暖,是生命,是热情,是整个精神生活的迸发,是个体对自身的超越。”
●宗教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神!阿米豆腐!
●连涂神也说社会学是不归路XD
●社会即神!
●看完了之前没有看进去的书,算一点点小进步吧。田野资料很扎实,关于各种仪式信仰的叙述有点让人烦躁。从定义开始入手,先批判泛灵论和自然崇拜是宗教的起源,然后提出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最终落脚点是社会是一切宗教的起源,科学与宗教别无二质。论点很宏大,中间思辨论证的过程还有再度理解
●有点无聊~
●每读一次,敬意多一分
●开山大作嘛……还会再见面的。。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标题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顾名思议作者表现的是宗教的起源和早期形式,当然还有着基本的表现等。 作者先给宗教下一个概念性判断,不是说有信仰就是宗教,无神论者或者共产主义者都有信仰,但他们信仰的不是宗教。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研究的是原始社会的图腾,也许图腾就是宗教的早期形式,作者认为的图腾信仰过程是先有集团制图腾,然后个人化,并且开始产生灵魂概念,就这样一步步成为宗教。同时宗教除了信仰本身还有着一定的仪式。很精深专业的社会学著作。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二):干巴巴的总结
涂尔干的书还是这么有条理,让人看着很舒服。主要依据的资料是澳洲和美洲的人类学材料。
整部书,先下定义,宗教的要素:
1. 信仰和仪式;
2. 教会。
第二部分论述信仰。
第三部分论述仪式。
第四部分是结论。
主要说明,宗教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神秘的、个人的。所谓“最简单的宗教”,即是图腾。书中大量的篇幅在讲图腾。
宗教与科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相同的目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宗教将知识的任务交给了科学。未来,宗教不会消失,而只会改变形式。
书还是很生动的,看起来不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三):两个涂尔干?!
见诸位为此书打抱不平,所以多说几句
第一,诸位说不注重此收可能与大陆的社会学氛围有关,在此不多言。第二,犹如马尔都塞评价马克思的知识论断裂,涂尔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帕森斯对涂尔干的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值得借鉴的,诸见《行为的社会结构》。第三,涂尔干作为实证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此书与之其早期的传统与相左之嫌疑,所以人们自然注意他所谓的代表性成就,而忽视此书的贡献。第四,我认为,尽管涂尔干的研究进路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但关键早期以《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为代表的社会本体论非常完善,而晚期以此书为代表的社会本体论借用康德的先验论很明显,且并未十分成功地将之转变为另一套社会本体论体系,因而只是更多的停留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下。
诸位如果有兴趣,请看看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海文教授的文章《晚期涂尔干》,发表于《二十一世纪》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四):宗教对社会构成的影响
涂尔干的学说不仅对社会学、人类学有深刻影响,近年来历史学科也吸取涂尔干社会学说来分析较原始社会。
涂尔干开篇指明研究宗教不能从已经成熟的基督教、佛教研究起,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宗教已经不再单纯,与其他文明杂糅,无法窥得宗教的基本形式。涂尔干选取了南半球尚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进行研究。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宗教的外在表现是图腾崇拜,部落选择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现象作为图腾,通过禁忌表现崇拜现象。这一氏族部落的成员通过禁忌行为形成、加强对图腾崇拜,同一部落的共同行为使其成为一个群体,并且部落胞族相联系,形成一个图腾网络,相应的也形成一个层级群体。原始宗教的再演化,就会形成早期奴隶制社会,宗教与社会演进是不可分割的问题。
涂尔干认为 宗教是社会性的,宗教的表现是集体表现,仪式是集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激发、维持、重塑集体的心理特征。宗教的主要作用在于将人联结成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又促进了宗教的发展。此种说法也恰好解释了16世纪中后期蒙古对藏传佛教的再信奉。
蒙古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始于忽必烈时期,八思巴为其行灌顶礼,标志着藏传佛教在蒙古社会的兴盛之始。需注意的是此时蒙古社会盛行的仍旧是萨满教,藏传佛教基本在蒙古上层流行。至元朝末期元室退出中原,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基本终结。
那么俺答汗为什么要受灌顶礼,重新信奉藏传佛教。事实上,俺答汗在位期间对宗教信奉进行了探索,本身的萨满教与明传入的白莲教都不能满足俺答汗的需求。此时的俺答汗军力强盛,目标在于与察哈尔争夺蒙古领导权。按照萨满教传统察哈尔的宗主地位是不容动摇的,而白莲教漏洞百出,又有碍于明朝,最后传入的藏传佛教成为了最佳选择。当时藏传佛教教派林立,俺答汗选择了对其有利的黄教而非元朝盛行的萨迦派。因为萨迦派明显传承元正统,这也就是为什么林丹汗后期改信萨迦派的原因。
俺答汗至青海会见三世达赖喇嘛,将自己与三世达赖的关系比作忽必烈与八思巴的关系,制造自己是忽必烈转世的说法,其目的在于利用佛教崇拜,联系蒙古各部,将自己推向领导全蒙古的位置,所谓的宗教信仰,是从政治方面考虑。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感(五):宗教的社會根源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社会、群体力量的投射和反映“宗教力的观念根本不是由这些事物在我们的感官和内心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印象所构成的(跟詹姆斯的理念一样,宗教不是理论和教条)。宗教力只是群体在群体成员中所激起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已经被投射到了体验它们的意识的外部,并且被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它们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比如图腾、偶像、神物等),于是这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但其实,任何事物都可以满足这一功能。”他还说“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
涂尔干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社会本身:
“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既然集体生活的这些重要方面都可以被看作是宗教生活的各种不同方面,那么很显然,宗教生活必然是一种卓越出众的形式,它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
这一论述虽然将宗教“祛魅化”,旨在去除宗教一直以来的神秘光环,但却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只要存在社会、群体,类似于宗教的东西就必定存在。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政权虽然打压宗教提倡无神论,但其实是为了树立另一种更强大的、更有力的国家领袖崇拜的宗教来代替传统的宗教。
不止宗教仪式有这种特点,其实所有的仪式都是因为其背后的社会力量而存在,今天民族主义国家也是一种社会力量、社会意识的结果,所以,国家的存在要通过种种仪式来强化这种集体意识。宗教依靠神话建立,国家、政治也是一种“神话”。涂尔干举出法国大革命时的“网球场宣言”为例,说明个体独处时的意识和感情状态与群体聚集时的感情状态是不同的,平时那些温柔敦厚的议员们,这时聚在网球场上突然变得个个情绪激昂起来了,因为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意识的控制。宗教作为一种群体力量的反映,在人类社会没有消失之前大概也不会消失。
http://gcontent.oeeee.com/a/a0/aa00b07e9b911a4c/Blog/a1d/baca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