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思路》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2-01 13:2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哲学史思路》是一本由(德)马丁·摩根史特恩(德)罗伯特·齐默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哲学史思路》精选点评:●书挺好,翻译太烂●相当高度概括啊●门外汉的优秀读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精选

  《哲学史思路》是一本由(德)马丁·摩根史特恩 / (德)罗伯特·齐默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史思路》精选点评:

  ●书挺好,翻译太烂

  ●相当高度概括啊

  ●门外汉的优秀读物

  ●难道这是一本笑话书?

  ●大学时候看的,做了一些笔记。。。还是自己对于哲学历史的一些个人爱好,可惜自己记忆太差,并不能深入。。。

  ●人大的,还不错。

  ●比较清晰

  ●虽然也类似文德尔班一样把哲学的问题用来贯穿在整体中,但又有些不同。。

  ●2007-6-28 20:00:15借书

  ●细分哲学涉及的众多领域,在按照时间顺序阐述各个领域内的发展史。很不错的分类。但是打碎了每个哲学家的思想轨迹,有点混乱,翻译也很别扭。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一):好像看过这本书

  在图书馆里面借过。看完之后马上还了,当时感觉这本书讲的很浅显易懂,比我后来买的《牛津哲学史》好多了。但是现在想想看,具体讲的什么大多忘了。啥时候自己买本回来再看一遍。

  缺点是印刷装帧的好像有点粗糙。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二):人类的大宗师、哲学始祖苏格拉底(Socrates)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三):难道这是一本笑话书?

  首先,标题所要传达的正是“可笑”一词的反义。因为鄙人认为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抑或是论述哲学问题的书,它首先是严肃的,并且应该是严谨的。本书的主旨显然也建立在该基础之上。标题《哲学史思路》,副标题“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这种梳理的热情和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我们是走在一条以解答一切终极问题为终点的道路上吗?”作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引领读者对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作了回顾。这种回顾是严肃的。而作者使用问题史的研究方法,有益于使这个“思路”清晰化。可以说清晰化本来将有助于这两位哲学教师的教学。但本书的优缺点都太明显了。

  “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常言道。

  如是观之,则哲学史与哲学即使不是等同的,也大差不差了。因而他老人家在自己最后的哲学生涯中,不再专门著述,而是回到苏格拉底的方法,只把自己的演讲稿出版。进而,我们发现,哲学史抑或某种意义上的哲学,正是一种对话-辩证——此间,读者与哲学史教师对话,同时,又在其引导下,登堂入室与哲学史上的大师对话。谢林说:“要想尊重一个哲学家,就必须在他尚未从其基本思想中得出进一步结论的地方去领会他。”哲学史的任务就是去领悟。

  将哲学史线条化,有利于我们较清晰的获得某种宏观视界,同时,我们也较容易与大师的真实思想擦肩而过。本书在还原这一系列思路时因为过于重视对一个问题的简要回答,而多少有些过分简单,从而忽视了这种更深层次的对话。而变成了,你讲,我听,没有什么思想的碰撞。质言之,线条化本身是好的,而作者的缺点恰恰在于不够线条化。本书的总体框架是好的,而每一章节的论述则差强人意,甚至过分的琐屑。蛋糕本来切成块会容易食用,但变成面包屑后就难以下手了。作者对宏观线索的把握并非不准确,却始终被哲学史上的人头们绊住双脚。而每个人头都浅尝辄止,并无助于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空洞的术语。

  由此我认为,本书的优缺点都太过明显。

  但这并不是我所谓的“笑话”。这里的笑话出自于本书的翻译。

  我很怀疑该书是在极其草率和匆忙之中完成出版的,因而书的质量让人汗颜。窃以为该书译者不但不懂哲学,没看过哪怕一本哲学史著作,甚至完全不懂历史常识,并在不了解该德文或英文(不了解本书译自何种文字)的情况下,用极其生涩的中文将其译出。这无疑使本身并不出色的本书更加令读者难以下咽。

  译者面对某些哲学史上的人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是不够准确的,比如汉娜阿伦特,文中称为汉娜鄂兰,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则被生硬的译为先天的组合性判断,哥白尼式革命成了哥白尼式的转折……当然这也许并不算很严重的事情,如果你略通哲学史,你当然可以分辨出尼古拉斯·库斯就是大名鼎鼎的库萨的尼古拉斯,波埃修斯和波伊提乌是同一个人,而卡西雷尔就是卡西尔等等……不过,下列这些常识错误就无法让人理解了。

  在第一章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及其存在的规律的“四因说”一节,有这样一句话“亚里士多德引用中世纪拉丁语来表达这四种原因。”亚里士多德固然伟大,但也不可能预见到若干世纪之后会有个中世纪,并在那个时代会有个语言叫拉丁语的大兴其道。这个引用从何而来?

  第二章最好的国家及其宪法的苏格拉底提出“公正的本质”这个问题一节,译者这样说道:“柏拉图在雅典人民法院宣读了为苏格拉底撰写的《辩护词》。”我很怀疑译者是在什么书上得出这个宣读仪式发生的结论的。这个辩护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的?

  而究竟是不是真有一个“教母”(p80)对异教的奥古斯丁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任何哲学史著作中都并未看见。难道不是他那虔诚的母亲的影响?

  伏尔泰的《论英国民族的信札》(p184),我实在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书。书上标明的时间1733年,与这个时间相联系我只能猜测这就是著名的《哲学通信》。

  可爱的还有弗雷格的理想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受到罗素积极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和卡纳普的影响。”

  想想时间吧,在本书译者这里永远是后来者“影响”他们的前辈,哪怕他们那时已经作古。

  这样的错误不胜枚举,(如果你问我,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很多)你可以把阅读本书作为一种纠错游戏,如果你有耐心,说不定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不过鄙人没有这个闲情逸致。

  据说本书的出版社在拿到了劳特里奇哲学史的中文版权后欢呼雀跃,可是如果只是以这样的水准去译介西方著作,究竟是否有益于学术推进,我很怀疑。“翻译是一件危险的事业,但对于现代中文思想来说,这场危险时必须蹈赴的重生之焰”(柯小刚语)这项危险的事业更需要认真去面对。

  翻译不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冷笑话,哲学更不是如此粗制滥造的产物。不过,想想最近读的何兆武先生译的康德的《答“何谓启蒙”的问题》吧,一样是语句不通。也许,我们在大兴翻译之时,是否应该慢下来,提高质量,毕竟欲速则不达。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四):《哲学史思路》概要

  《哲学史思路》概要

  【关于文本的说明:该书名称为《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这是一本比较有特色的哲学史著作。它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不是按照单一时间的推进而将哲学史一堆堆地往前叙述,也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年代表式的思想,而是按照哲学课题,对哲学史进行分条理地叙述。这大概算是优点吧。但是,中译本却是个残次品,有很多翻译错误。这样的译本,很可能会让严肃的人感到愤慨。不过,对待哲学史比较严肃的人,也不会只依靠一本哲学史来为自己的哲学史观做支撑。这样,带着批判和幽默的眼光,阅读这个残次品一样的中译本,也是有趣的。】

  第一章 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及其存在的规律

  ——西方哲学在希腊的起源

  1、哲学的起源

  思想与文化的广泛交流→反思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经验和理智找答案→在对世界进行理性解释的基础上,哲学诞生了。

  2、有关组成现实世界基本元素的问题

  希腊哲学起源于对世界基本规律或起源(arche)的探讨。

  随着探讨的深入,此问题分离成两个问题:“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以及“决定其存在形式的规律”。

  由此,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奠定了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基础。

  3、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世界存在的规律。

  数字是现实世界存在的规律

  这把数学、形而上学、宗教结合起来的理论,打上了毕达哥拉斯的烙印。

  它对柏拉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在纯粹的运动变化之中。

  万物流变

  世界理性,逻各斯

  5、巴门尼德把世界看作是纯粹的存在。

  现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纯粹的存在。

  把现实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现象世界(经由知觉可以感知的)和真实世界(通过理性思考而存在的)

  这种思想在欧洲形而上学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恩赔多克勒

  7、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和唯物主义

  原子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却不是万物本身。

  德谟克利特认为,精神是原子的复合体,因此他的原子学说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学说。

  8、柏拉图以及古代诡辩学派的挑战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不同,他不仅限于对伦理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与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也不同,他与诡辩学者进行对抗,特别是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柏拉图发展出自己的“理念”学说,在其中保留了巴门尼德首创的理论:现象世界与真实世界是相互对立的。

  9、柏拉图的理念学说。

  在理念(或形式)中,事物的存在是不可改变,永恒的真实存在。

  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则是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的非本质存在。

  人类经由感官了解到的是“观点”;精神体验认识到的是“知识”。

  10、“洞穴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讲了一个“洞穴喻”,用以阐明理念学说的基本思想。

  11、数学是真实知识的典范。

  理念学说也建立在数学基础上。

  希腊术语eidos:理想的形式

  12、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另一个根源,是对事物本质或概念的探讨。

  13、“灵魂不灭”的论证

  与理念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柏拉图的灵魂学说,这是他在继承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柏拉图把“灵魂不灭”和“生命轮回”的观念结合起来。

  灵魂是非物质而永恒存在的。灵魂从一个肉体转移到另一个肉体,不断变得更加纯净,知道解脱为止,一旦解脱,它就回到了使自己得以产生的极乐世界中去了。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对灵魂不灭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证。其中一个论据认为,数学知识不可能通过经验产生(经验中不存在“圆形”或“三角形”这样理想的形状)。因此,柏拉图认为,只有一个假设能够解释人们拥有的数学知识,即:灵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具有数学观念,现在,它们的数学只是是通过回忆得到的。数学知识是经由对生前看见过的事物的回忆而得到的,柏拉图把这种观点作为证据,证明灵魂不灭。

  14、柏拉图理念等级制度的思想。

  处在理念等级制度顶端的,是善,既是现实世界的最高原则,也是行为的最高准则。

  《巴门尼德篇》

  15、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影响。

  理念学说,兼顾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在所有此类学说中,柏拉图是集大成者。

  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形而上学;共相辩论

  现代数学中,“承认存在理想的数学形式和概念”这种态度,仍被称作“柏拉图主义”。

  他的“灵魂不灭”思想的影响。

  他把数学融入自然哲学之中,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先驱,同时,他也把物理法则和几何学联系起来。

  整个哲学史不过是在为柏拉图做注释而已。——怀特海。

  16、“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产生

  在探讨哲学问题时,希腊人用这个概念“meta ta physika”,含义是“在物理学之后产生的知识,或经由物理学得到的知识”。

  “形而上学”这个名词是公元前一世纪一位书籍发行者首先使用的,用以命名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述现实世界的起源以及存在规律的著作所编辑成的一本书(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这一概念)。

  17、亚里士多德提出“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亚里士多德本人把“形而上学”叫做“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存在的存在”基本原理的问题(现代人称之为本体论);二是有关“最高存在形式”的问题,即有关上帝、上帝的特征以及上帝与世界关系的问题(神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和神学。

  18、对概念的定义是本体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首创“逻辑学”,有三个部分:本体论,推论学说,证据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为一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应该先确定与它最接近的较高种类(核心种类)及其特征(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征)。

  19、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要为一个概念下定义,必须有更高级、更普遍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级、最普遍的概念本身是无法被定义的,这类概念是基本概念,也即是“范畴”。范畴反映出事物的最普遍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划分出十类范畴。

  20、事物普遍的本质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普遍性概念和基本概念所反映的不是理念中的个别领域,而是事物普遍的本质。

  个别事物会发生改变,但无法克服普遍性本质的影响。和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亚里士多德坚信,真实的存在,永远不变。亚里士多德在其本体论中,对比进一步的阐明,对哲学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牢不可破的元素看作“本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本体是指永恒的元素,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石”。

  21、“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来说明事物存在的规律,并认为四种原因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存在。

  如今,自然科学中对现象原因的解释,对应于亚里士多德的所谓“动力因”的解释。

  22、亚里士多德认为上帝是客观的主宰。

  亚里士多德认为,上帝是世界最初的原因和最终目的。上帝是世界的精神原则。

  亚里士多德理解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有本质的区别。

  23、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世界观

  “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中具有核心地位。

  24、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种运动的、对物质产生影响的“形式”,或是一种影响物质的力;植物、动物、人都有灵魂。

  柏拉图在谈到“人类灵魂不灭”时,更强调个体灵魂的不灭,而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宇宙理性”的永恒。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灵魂看作“宇宙理性”的一部分。

  25、亚里士多德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最先把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以及美学等学科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还首创“本体”,“动力因”,“质料因”等哲学词汇,丰富了哲学的专业表达方法。

  亚里士多德对中世纪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现代的影响。

  26、希腊思想是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基础。

本文标题: 《哲学史思路》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8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倾城之恋读后感锦集大奥 (第1巻)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