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盛宴》是一本由严锋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感官的盛宴》精选点评:●从中间开始许多是作为游戏玩家经历,最后三篇是访谈(?)谈得比之前深入,有几篇有点《美丽新世界》的味道。严锋老师
《感官的盛宴》是一本由严锋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官的盛宴》精选点评:
●从中间开始许多是作为游戏玩家经历,最后三篇是访谈(?)谈得比之前深入,有几篇有点《美丽新世界》的味道。严锋老师就是个隐宅、深宅、技术学术宅。原来胡戈做馒头的那个DV还是问他借的啊哈哈。
●没什么文笔
●午后,明亮,吃肉,读严锋随笔,等着上课。人无癖不可与之交,确也。
●我一点也不喜欢精装书
●严峰一刚
●我干嘛读这书啊!没意思,游戏网络,只有几篇好看
●中午很困,又不想睡,随手挑了这本书,坐在躺椅上看看,没想到几页下来,居然不觉得困了,很神奇,:)
●短小而浅显
●有点意思
●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学者
《感官的盛宴》读后感(一):文理相通
前半部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些文章生动活泼,能让很多同道中人倍感亲切,后面的文艺评论则有些阳春白雪,所以这本书的受众不会很广。
另外作者在当时为了体验游戏的快感,花1500元去买声卡,真是让人惊讶,不愧是性情中人啊!
《感官的盛宴》读后感(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动
昨完花2小时读完了《感官的盛宴》(再次感慨下自己慢如蜗牛的读书速度),感觉没有传说中的好。
整本小册子只有《冷热足球心》和《MATRIX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2篇和作者找到了共鸣,其他的则基本无法感同身受。我想推荐这本书的应该是男性居多吧,因为无论是网络还是足球,对于一个女性而言,都是很难排上前3的东西。
最喜欢《MATRIX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篇。记得当年看《骇客帝国》的时候,完全是当娱乐片来看的,看了作者的文章才意识到这部片的现实意义,心痒痒的想再去重看了。
就这么多吧。
《感官的盛宴》读后感(三):盛宴大餐包括电影、游戏和文学
书中有几篇文章可以看做是作者对几款不同类型的游戏的介绍,而对于我这种文科生,又不喜欢玩游戏的人,这几篇文章实在不能深入我心,我也看不出文章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可能这几篇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来为之后作者思想深度的加深作铺垫吧。
通过自己曾经亲身实践,是个过来人,来看待如今这个时代,网游对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好有坏,好多一点还是坏多一点永远也没有人可以直接诉说。只能说是说出自己内心的一些担忧,让人避免踏入雷区。更好的对待网络所带来的影响。
文章还有关于一些电影、音乐的文章,也觉得写的不怎么样。
而至于《关于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的对话》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里面所讨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与文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确实值得令人深思。究竟网络文学的产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文本文学所带来的影响究竟会如何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是继续发展网络文学还是应该杜绝呢?未来会给我们答案吗?
《感官的盛宴》读后感(四):一个好玩的老男人
说起来有些缘分在里头。
前些日子和一个60年代的大哥交谈,我说,你们那一辈的写字人,我最喜欢严锋。为什么喜欢呢?因为,他先是一个好玩的人,才是一个写好文字的人。在91年只赚100元月薪的时候,他舍得花1500元去买一块没过多少年就一文不值的声卡。看看他推荐的书,玩的游戏,听的音乐,好像还是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的趣味,渴望着英雄,传奇,魔幻,偶尔来点小小的感伤。
他的文字有一种可贵的纯粹气质,只有心地纯良的人才能锻造出来吧。读起来很自在,没有一点可厌的味道。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评价。当代的中国作者里边,除了王小波,其他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讨厌,甚至包括我自己。
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见到严锋的书,只是在网上见过零星文字。
那位大哥哈哈的笑。他说,巧的很,我也喜欢严锋。我手头有全部的《万象》,我把有严锋文字都借给你看。后来,他借给了我10本万象。
今天在书店时,一下子看到了《感官的盛宴》,我翻了几页,验明正身后,给那大哥打电话,严锋出书啦。大哥说,你给我买三本。
因为自己刚出书,所以比较关心书的印数之类,一看是5000册。但装帧与设计堪称精美,价格又很低廉。
这个世界,好人总要受些委屈,好书难免耐点寂寞。但是,只要,有人悄悄地喜欢,也还不错。
《感官的盛宴》读后感(五):喜出望外
用了两个周末读完了《感官的盛宴》,喜出望外,本以为是部讲现代生活的小品文集,充斥着品牌和夜生活,掩上书却发现,我误会了作者。严锋还是个很有责任感的文化人,他玩网游,痴迷imax,典型的玩物丧志,但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关注人性、命运的文学青年。
就内容而言,文章充分体现了学生时代作文中“以小见大”的要求,严锋思考生活,也观察生活,敏感却不保守,这是少见的,他接受新事物,并很快能成为新领域中最活跃的一员。他探讨男人和游戏的关系让我心服口服。
“生存和死亡,创造和破坏,轻松和焦虑,他们注定要成双成对的出现,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意义的源泉,如果缺少了他们,生活将毫无乐趣可言。”
“专制、暴政、权力的意愿再每一个人心理上的积淀是怎样估计都不为夸大的。也许上帝永远也消灭不了,他只能被分割、打散和替代。”
书最后的两篇文章,关于王安忆和余华,除了探讨文化责任、写作与音乐等问题,我最关注的是自己的阅读。阅读是有层次分阶段的,内外行的区别始终存在。我最初的阅读是从小说开始,金庸与琼瑶,世界名著,这个时期吸引我的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抛开专业书不谈,第二阶段的阅读一感觉为主,文字及字里的情绪要打动我,是否言之有物倒在其次,这个时期的我关注的是文字所引起的共鸣,喜欢的是三毛、张爱玲、村上,等到阅读于秋雨、钱钟书和余华时,我关注的东西已经变成文字本身,细节是不是丰富?利益是否深刻?结构安排是怎样独特的?任务设计又有哪些悬念?比较突出的读了《在细雨中呼喊》,余华对小说结构的编排布置吸引我胜出了对迷惘少年的精神探究。但严锋与王安忆、余华两位谈到的阅读与创作是更高的境界——用音乐去理解文学,小说的整体、节奏、旋律性我还不懂。其实艺术本就是相通的,凡高能从喧闹的音乐中听出安静的味道,进而迸发创作的灵感,我是个乐盲,也是个不够高段的读者,正如我会分辨王朔与钱钟书,却无法用门德尔松或巴赫来寻找其精神的内核。
严锋的语言挺流畅,不像余秋雨也不像钱钟书,但我可以肯定他读过不止一本王晓波和王朔。
作为口袋书,这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