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页数:353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国人》精选点评:●受益匪浅●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解读很准确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很喜欢林语堂对中国人性格的概括:老成温厚,遇事忍耐
《中国人》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页数:353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精选点评:
●受益匪浅
●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解读很准确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很喜欢林语堂对中国人性格的概括: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每一章讲述一个侧面,内容之间都是内在联系的。最后一章“中日战争之我见”非常有远见而且有情怀(虽然没预见到国民党倒台……)。翻译大赞。
●值得一读再读的人文经典。林语堂的英语果真是已臻出神入化之境,亏得又有此才情和性情,写出一两本全球畅销书是水到渠成。
●需要关注到此书写成于中国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期。作者不求学术,但求基于中国本土经验上的自我认识,当然会引起不同的看法,但也不能否定这是一本诚实地书写中国人的书。
●多少次和我爹饭后笑谈。献给林语堂。
●内省
●原来南方和北方。天南海北,我在寻找自己的根。 林语堂
●非常非常有意思;很多时候浸润在自己都没察觉的文化中,这本书就照镜子一样地展露.也很不容易,薄薄一册书,浩大繁复的中华文化很多居然都巨细无靡的包容了,非常有趣味.
●中国人就是吾国吾民,只不过是翻译问题。
●精彩,幽默,对中国人的性格、生活,中国的文化、艺术的评价十分精辟,但翻译还是不尽如人意,值得多读。
《中国人》读后感(一):何謂中國人
在國外呆了幾年, 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 其中不乏黑頭髮黃皮膚的亞裔: 韓國人, 日本人和華人。 華人又分成港台和大陸的 北方的南方的,都是中國人。
按照普遍的邏輯都應該是到了國外就更愛國。 我的感覺是更深刻的意識到自己是華人是中國人。 愛國又是甚麼呢? 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愛國理應指我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國家方針政策, 跟著黨走聽黨的話,etc. 我不是偉人,沒有廣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 所以我的愛是對黃皮膚黑頭髮,對四音節的中國話的懷念。 我的眷戀僅僅局限在家鄉路邊的餛飩攤,吆喝的店家匆匆的路人。 我愛的是伴隨我長大的文化以及被文化撫育滋養的人。我的愛是情感,於政治無關。
《中国人》读后感(二):年轻与年老
钱钟书曾经说过:“早熟的代价就是早衰。”与尼采不同,长寿的中国社会——不是未曾经历过浪漫和刚烈的青年时期,而是持续不断的挫折与苦难的轮回以及基因中早熟和消极的分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没有在经历精神的不断毁灭与重生中走向疯狂,而是保持这种缓慢沉着的步调将能够适应新境况的品质又一次发挥到极至。这种强制性的古老传统将成熟的要求提到了极高的地位,这势必导致生命的反动和逃逸。“青春永葆”的只是傻瓜或糊里糊涂的天才,他们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的退路和归宿,从而使之趋于平衡完满。青春的姿态只是张弛有度的表演,下台后还隐约怀着一丝兴奋和追念,踏踏实实地重新做人。
或者,如我,干脆逃向一个年轻民族的怀抱。在那里,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消极的老猾者,对一切怀着迟疑、嘲笑、无所作为的态度,只是欣赏着生命的律动,观赏贝尔克利、叔本华、尼采、狄尔德和斯宾格勒的作品,为之惊叹和陶醉。但——这仅仅只是一种炫目的、服从本能的暂时性麻醉,他的生命态度与其说是彻底的迷失和狂欢,不如说是用收放有度的刺激组成平衡中庸的清静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由此观之,字里行间所流溢出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桃源梦者。那个波澜激荡的时代,只有这样的人才具有热肠挂住,冷眼看穿的智慧,能写得出这样真诚而中肯的评论,只是那抹闲逸底下,仍然弥漫着一股超脱老猾,一种趋于虚无和空白的绝望。
《中国人》读后感(三):跨越80年的经典——《吾国与吾民》(《中国人》)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就在林语堂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在书的封底,有《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的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 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中国人》读后感(四):校記 by xiaosheng
原帖地址:http://bbs.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15228&page=32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1.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8)
“人種混合最明顯的影響也許是表現在現代北方人的語言和體格上
他們的語調有了變化,輕輔音也變爲濁輔音,身高增加……”
與“濁”並舉,“輕”當作“清”,然“清音濁化”又不可解
是書著譯皆學者,必不繆,恐出版社誤耳
疑“濁輔音也變爲清輔音”之倒訛,惜未能徵乎英語原文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4.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82)
“反映”當作“反應”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6.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84)
“分”前衍一空格
“我們業已指出,通情達理基本上是直覺所使然,與英國人所謂庸見①大致相同”
頁腳:① 庸見(Common Sense),亦卽“常識”
排版不當,顯然,本書中“庸見”並無貶義,對于正確理解作者的論述有大關系
然前文無數次出現,皆無注釋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7.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16)
“子”當作“予”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8.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42)
“與”當作“于”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699.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49)
“地”當作“的”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00.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57)
“我們給了他們【聲案:政府官員】以無限的權利”
“利”當作“力”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01.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67)
“千”當作“個”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02.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76)
“我們有權利感到失望”
“利”當作“力”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03.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08)
“地”當作“的”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04.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12)
“但人們對他的反映卻比較冷漠”
“映”當作“應”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18.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32)
“地”當作“的”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21.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47)
“地”當作“的”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23.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52)
擬作“它給我們的牙齒鬆脆或富有彈性的感覺”
或“它給我們牙齒以鬆脆或富有彈性的感覺”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30.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81)
“做”宜作“作”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48.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06)
“采自法國、英國、美國的援助也會日趨重要”
“采”似當作“來”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50.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08)
“他們處在反對黨的地位上,自然會贊成反對黨通常需要具有的民主權利——換言之,要求政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要求言論和集會自由的權利,以及批評國民黨的權利”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69.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09)
“利”當作“力”【得黃聖君指謬,非誤也】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71.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11)
“漢學者倘欲把理想中的中國描繪出一幅畫圖是容易的”
“畫圖”宜作“圖畫”
http://bbs.lehu.shu.edu.cn/Uploads/UserDirs/1/1/333/IMG_3772.JPG
(林語堂著. 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11)
“又如想象一幅全盛的‘夢中的中國’,她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中國,早晚他將臨到對于現實中國的迷惑”
不解
.S.粗校完一遍後的感想:
恩師康橋先生的這本譯作交由學林出版,真是可惜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