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外,水长流》是一本由聂华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5.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千山外,水长流》精选点评:●母亲的故事更好些●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小时候读过的书,那时很喜欢很喜欢●实在是不喜欢聂华苓。这部
《千山外,水长流》是一本由聂华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5.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山外,水长流》精选点评:
●母亲的故事更好些
●我最喜爱的书之一
●小时候读过的书,那时很喜欢很喜欢
●实在是不喜欢聂华苓。这部比较淡
●记得大约12.13岁的时候在“啄木鸟”上看到的连载。哇!!好感动啊!最近突然想起从网上重读了一遍,仍然被深深打动!
●我接触的最早的爱情小说,最喜欢的书之一。
●1.到了二十岁觉得自己的生命的过程其实和莲儿很像 从在一个城市里拥挤着朝夕相处地本能排斥自己家的人 到越走越远 跑到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 开始漫无目的无所顾虑地想家 想知道和了解家族史的每一个细节 距离的美好全在于看不见的蓦然想念吧2.不是聂华苓伟大 是那个时代 所有的年轻人为了政治为了革命为了血腥的抗争和最后纷纷以内战以文革以种种尸骨粉碎精神消解的悲哀太伟大3.所有红楼梦式的小说结构都是大悲剧 因为所有的人物命运你从最开始就知道 喜怒哀乐悲欢离散 读来都只有悲哀4.结局真好 聂华苓的小说全是电影 简单的语言拼凑出来的全是给想象留白的画面
●千山外,水长流。万水千山走遍,我终将将你寻觅
●从香港的学校毕业之后,去深圳工作时读的。那时那么喜欢聂华苓的文字,看了她很多著作。
●全是陈词滥调,迂腐的几度看不下去。看在是老太太写的份上,忍了
《千山外,水长流》读后感(一):一曲围绕政治的爱之歌
偶然得知这本《千山外 水长流》,我就对故事有很大的兴趣,我也不想长篇大论的讨论,总之是围绕着爱的主题,虽然整篇文章都谈论历史,谈论政治,但我丝毫不觉得无聊,大爱在风浪里才更显珍贵,然而那一份对家的理解,对自己的找寻都令我需要回味一下。
《千山外,水长流》读后感(二):温暖的爱情故事
那一代旅居海外的作家,文革前后的背景是他们跨越不过的创作基础。但是,我得承认这个故事不错,背景不是重要的,无论什么时代的人,感情都是可以相通的。喜欢这个故事,首先它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喜欢彼尔,喜欢风莲,还有那温暖张开怀抱的小石头城。
《千山外,水长流》读后感(三):旁友,你听过翻译腔吗?
话不多说,先上图。
《千山外,水长流》读后感(四):有关青春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重读这本书。很小的时候在家里一本旧杂志上看到这篇连载小说,当时可看的书籍极其匮乏,有限的几本说读了又读,这篇连载小说的片段也映在我的脑子里。当时没看到结局,大学时找到完整版,一口气读完。昨天下午不知怎么突然想起这篇小说,又重读一遍。
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对文学作品是那样痴迷,从文字中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呢?文学于我们,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从小就被身边的家长大人教训,少看闲书,多学习。工作后现实告诫我,少做梦,多研究人情世故。年近三十,生活不算如意,一个人,不过也过得去,没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没什么受不住的波澜。这些年读过的书,究竟给了我什么呢?
快乐,真实的快乐。我承认自己有些悲观,有时懦弱,相比现实世界更爱幻想。读一本喜欢的书时,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差异中体会不同人生。书是文字,而文字写的是人,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是活生生的生活,无论现实中是否存在过,都是一个人通过观察人写出来。我们的世界,历史,国家,宗教,哲学,经济,发展等等,都离不开人。都说书呆子避世,其实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
回到《千山外,水长流》。重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鲜活的青春。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我的青春正在流逝。这几年经历了很多,终于可以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可能最近比较消沉,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段低谷。而自己不会就这样轻易认输的,也在悄悄努力,虽然不开心的情绪总会占据上风。那又如何呢,我活着,活一天少一天,所以每一天都是珍贵的,我要珍惜,要享受。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是,无论世界怎么变幻,人心中那些珍贵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陌生人之间,都还有一些温暖而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坚持。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而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母女两代人不同的爱情经历。年轻人真的需要爱情呢,催婚逼嫁在任何朝代国家都存在吧。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耳边都是现实各种条件的条条框框,可是婚姻的基础不是爱情吗?如果没有爱情,怎么可以忍受跟一个灵魂陌路人同床共枕几十年?没有一开始的火花,又何来以后亲情合伙人的转化呢?书中说的好,爱情是朋友之情,手足之情,情欲之情的合体。愿生活中多一些纯粹的真感情。
《千山外,水长流》读后感(五):何幸,何不幸
《千山外,水长流》 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小说,描写了母女两代人在各自的时代所经历的爱情。
母亲风莲在抗战到解放前夕与爱国青年金炎、孙启亮和美国人彼尔之间的感情。女儿莲儿由于混血儿身份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后来前往美国后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感情创伤逐渐愈合的过程。小说的精华部分是风莲写给莲儿讲述与三个年轻人的感情并附有莲儿眉批的信,展现了中国近代那个纷乱年代里年青人的理想、生活和爱情。他们单纯、热情、执着、忧国忧民,是多么纯真又可敬可爱的一群人。
小说的第二、第三部分我读了不下五次,某些情节印象分外清晰:金炎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前,对风莲说:“你要好好的啊!”他对风莲的一片深情尽在不言中;风莲穿着阴丹士林旗袍和母亲的黑大衣,围着桃红围巾在南京玄武城墙上缓缓走向彼尔;孙启亮和风莲一起享受吃红油抄手的快乐,在油纸伞下对她说:“我会等你的,风莲!”;彼尔严肃地对风莲说:“我——彼尔·布朗——爱你的优点,也爱你的缺点;爱你的头脑,也爱你的脚丫子;爱你的宁静,也爱你的疯狂;爱你的思想,也爱你的身体。”他们都是多么懂得爱的人。莲儿总结说:“爱是亲情之爱,朋友之爱,情欲之爱。”如果你真正爱那个人,你会不计前嫌,不顾危险,只愿与之相爱,保护他(她)不受伤害。然而,金炎和孙启亮把救国的理想放在了爱情之上,金炎去了延安,临走前隐忍不言,没有向风莲表白,回来后,面对身怀彼尔孩子的风莲,他说的第一句话是:“风莲,我们结婚,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最终,在文革中由于与彼尔的一段友谊和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许多无法说明的问题,被打成反革命,死于狱中,连尸骨都找不到。孙启亮身为学生地下党员,为了保密而表现对政治的淡漠,忍耐着风莲的误会。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营救风莲,后来身份暴露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也许正是他们的隐忍,成就了彼尔与风莲。在风莲参加学运被国民党政府追捕的时候,彼尔保护了他。他在学生反美、反饥饿、反压迫的学运洪潮中,不顾自身安危,一边履行记者的职责采访报道,一边积极地帮助学生。最终,在学生与军警冲突中重伤不治,弥留之际与风莲行婚礼。风莲何幸,遭遇三段爱情,热烈真挚,撼动人心;风莲何不幸,生逢乱世,爱人一个个离去,徒留刻骨铭心。
那些年代已经逝去,曾经轰轰烈烈演绎着的故事也已经湮没。爱情的主题在今天依旧继续,盛世繁华下的人们上演着各自的人生戏剧。只是,那个时代,那些爱情,总有别样的感动,忍不住一读再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