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 Literacy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1-25 13:21: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BitLiteracy》是一本由MarkHurst著作,GoodExperience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22.99,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BitLiteracy》精选点评:●说到技术层面

Bit Literacy读后感摘抄

  《Bit Literacy》是一本由Mark Hurst著作,Good Experience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2.99,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it Literacy》精选点评:

  ●说到技术层面现在看已经局部过时 不过意识对 提醒自己别被碎片撕扯坏咯

  ●比较实用的技巧。如何处理信息过载?Let the bit go! 如何处理照片,如何管理文档,如何给他们命名,等等~ 吸收了足够的技巧,而且坚定了换mac的决心

  ●读这本书很累 因为要从很多“切 我早就知道了"和"我用的工具比作者推荐的还好"的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 ... 倒数第二章推荐的几个Mac下的工具 还有Dvorak使用体验还不错 ... 还有那个用定时的TODO List实现Follow Up的技巧也不错 ... 其他的好像没了

  ●说教的味道略重,但是所提出的信息过载问题值得重视。精华在倒数第二章。

  ●比特素养确实是个问题。

  ●作者主张把求职简历直接写在邮件正文而不是作为附件发送,不知道这样算不算 #low逼# ?[挖鼻屎]

  ●邮件管理和文件管理方面可以试试

  ●废话基本上,遣词造句尚可

  ●主要讲了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适合对互联网信息处理入门的人们看,关于文件命名的部分有所参考,但整体来看对于我帮助不大。

  ●四星。上信息素养要求读的书。比特素养。邮件这一块比较实用~

  《Bit Literacy》读后感(一):完全用IT实现GTD

  与GTD概念相同, 脑力工作者如何完全依赖IT 实现GTD.

  email, todo list, + archive documents 实用方法.

  贬低纸笔系统, 按本书概念, 实际中使用OutLook + iPad + iPhone + Evernote + google App 非常理想

  《Bit Literacy》读后感(二):人人皆要面对,但我们没使劲的面对那些问题

  这书开始出的时候,有点小轻视,后来是 抱着 体验 唐茶网站购买 的30%心态 买来看的中文版。(觉得自己是 “比特素养” 高 的 那一小撮人。)

  翻开以后被“佛心自在,于微机之电路。。。”的 卷首箴言 小小的打到了,不过没几秒钟又恢复到一副快速阅读的眼动状态。

  基本上,看着看着就意识到 作者多少有点絮叨的在讨论 【人人皆要面对,但我们没使劲面对的那些问题】:“邮件,照片,媒体食谱,文件命名和文件格式”

  一些没地方讨论,但其实每天都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事情。

  ******美丽分割线********

  我有时候在想,中国人是不是太追求 “智慧”级别的东西了,所以老在一些小事情上 掉链子。。。

  《Bit Literacy》读后感(三):‘比特人’何马克

  美帝人士何马克(Mark Hurst),早年因提出过‘用户体验’而小有名气。在这个词儿已经烂大街的今天,他仍经营着一家叫做Creative Good的公司,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己任;他还主持一个叫做Gel的年度会议,每年邀请在商业、科技和艺术领域有造诣的人来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共同开发‘Good Todo’,广告语是:世界上最好的todo list;最后,也是最有趣的,他每年都会提供一个送礼指南(免费下载),告诉你最棒的‘科技与生活’。

  但真正认识Mark还得从一本书说起。Mark几年前写过一本叫做Bit Literacy的书,没有假大空的道理,仅仅是从细节之处培养大众一种‘有效处理信息’的技巧。虽然书中讲到的多是关于’邮件、文件、图片等着‘比特’信息的处理,但他已然将这种信息‘泛化’,从根本上树立了一种追求高效生产力的观念。今年四月,Mark和老一代无产阶级极客KK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东西论坛’。我有了面对面观察他的机会,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会议行程结束后,我陪同Mark参观了一所本地著名中学。由于时间充裕,Mark又加了一个目的地。可帝都在那一天偏逢车展,堵的一塌糊涂。一路上他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做两件事:一,看表;二,回邮件。当时我只能理解为,他心里焦急,只能通过工作排遣。我一度建议取消最后的行程,他只是不停地看表,然后重复说,‘we're good.'最后一站最终还是圆满结束。这时,他才表情略带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在10分钟内出发回酒店。来的路上一共花了50分钟。如果拥堵没有缓解,我们至少还要花50分钟回程,甚至更多,你看,雨越来越大。鉴于回去原本有1个小时的午饭时间,我们还可以压缩20分钟。所以至少目前看起来万事OK。”我这才明白过来,这一路上他都在计算着时间,弹性处理行程的变动,让一切可控。所以当我们到达酒店还有10分钟富余时,我只能说,’你抢了我的工作。时间计算的刚刚好。‘他接受褒奖,’我习惯这样。‘

  如果说这只是惊鸿一瞥,那之后去纽约拜访Mark时我观察到的一些细节,终于让我开始正视这种‘观念和技巧’给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它甚至可以重塑你的思维和逻辑。

  第一次到Mark家做客。他计划在他妻子下班回家前的半个小时里,准备好晚餐,带我们参观neighborhood,还有一个小博物馆。在这之前他已经考虑到,如果参观在晚饭后进行,外景就太暗了。尤其是他引以为傲的几处老建筑,在夜色里显得面目模糊。他花了几分钟准备食材,然后在焖饭需要的17分钟里,带我们出门走访。路线也非常经济,绕了一个圈,不走回头路,把河边的小公园、老建筑、街心公园和博物馆一网打尽。你要做的就是跟紧他,然后听他清晰简洁的讲解。回到家中还没坐下,叮,他的妻子回来了。

  一日在MoMA约Mark一起用餐。由于下午还有约,午餐时间也就非常有限,而馆内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内。Mark提前为我们买好了门票,省去了漫长的排队时间。一路奔去5楼的餐馆才发现需要等位。于是迅速决定转战2楼的简餐。下面就是这一行的精华部分。我们没有乘坐电梯,而是从5楼步行到了2楼,一路上我们看到了MoMA所有精华展品。你很难想象你在一个不经意间偶遇毕加索,或者和《星空》面对面。我们也没有错过特展,也就是只在特定时间展出的展品。Mark不断解释着MoMA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什么会如此受大众欢迎,讲着它的历史和特色,精华和价值。当我们消化完毕这些信息时就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简餐的点餐台前,“Hey,给我一个意大利蘑菇挞,外加一份沙拉。”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Mark对于‘城市’这个整体信息库的筛选和利用。我们最后一站是在中央车站约见一个合作伙伴。纽约令人晕眩的地铁入口已经让我们走了不少冤枉路。但跟着Mark绝对不会有错。他会找到最近的地铁入口,找到特定的车厢,然后告诉你,‘下车时这节车厢对着的就是我们要走的那个出口。’地铁来了,他会仔细地数one two three,上车,最终也会在他想要的那个出口稳稳停下。他也不会忘了地铁沿线值得探访的景点,比如堆放柏林墙的纪念地,某著名教堂。参观完毕再次深入地下,重新猜火车。当然,所有的时间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绝无差池。一路走下来,他仿若行动中的todo list+Google map+metro app合体,飞速高效地处理着信息群,并最终梳理出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

  在观察完这一切后,我又有些怀疑Mark是否是在有意加工或者利用这些信息。换句话说,其实他的脑内已经有一个强大的系统,过滤无效信息,抽调有效信息并组合,使用并评估,最终系统存档,等待下次调用。这样一个系统的生成,我想最初肯定是靠技巧的累积,当形成观念之后就会逐渐融入到思维和逻辑中的,最后变成一种程序化的指令。也许,这也是另一种‘比特’的存在。

  《Bit Literacy》读后感(四):let the bits go-- 第六章

  求知欲和食欲、情欲不同,是被大家赞美鼓励的美德,似乎多多益善、百利而无一害。但《Bit Literacy》第六章-传媒节食中,MIT的校歌这样唱“接受MIT的教育,就像用消防水管喝酒(getting an education at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hose)”

  与其说我们面对“精神饥饿”,倒不如说是“信息超载”:看不完的好书、免费财经新闻、金融数据库、人民网经济论坛、科幻世界、“哈佛公开课”、比特流不付钱的电影(愧疚)、豆瓣红人、天涯八卦、人人分享、朋友微博、科学松鼠会。。。有时候反省,读书读多了是否就像贪婪的饕餮之徒,精神臃肿,像美国的肥胖症的一坨肉山?

  求知欲让你逃避那些排斥的东西,逃避变坚强,这就是求知欲的缺陷。 那些你排斥的东西,才是你从脆弱蜕变的契机。一旦能在排斥中感受到爱,你的盲点就得到了修补。无谓的痛苦是要坚决抵制的,但必要的痛苦晚吃不如早吃。。

  读书原则原则:

  1、你读它是因为它对你重要。它精彩与否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建设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被作者的重点牵着鼻子走,看着它建设自己的思想,盲目跟从。

  2、忽略所有无关的富裕的资讯,它也许像个钩子一样吸引你的注意力,勾起你的好奇心求知欲,诱惑你读下去,就像连续剧的上半集一样,但是你真的看下去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噱头。有价值的资讯不是取悦你的(当然这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为你提出中肯的建议。

  3、阅读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越切题越好。这个组合就像是你雇佣的一队智囊团,告诉你世界的讯息、并且给你建议指导。你就像一个老板,你要对他们面试、雇佣、周期性的评价每个资源的工作效能,用你唯一最稀缺的资源,时间。

  4、抽出时间吃吃杂粮,一些与你目标毫无关系的知识。就像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特殊维生素一样。若要超越,便要翻越常规。但要控制好尺度,不要随心所欲,迷失乐不思蜀。

  5、越少越好。足够你活下去就够,保持半饱主义让你保持渴望、保持饥饿、并且头脑清醒。并且,由于饥渴,洞察力反而会增强。

  智囊团组成成分分以下几部分。

  明星员工:通常是一个好书店,一本杂志,一个网站。他们支撑你的信念、给你力量。并且配合你的事业让你拥有在社会立足的独门技艺。

  1、业务及后勤:完成日常需要。比如一份报纸、一个微博、一个图书馆。他们安慰你、指导你、娱乐你、让你开心。

  2、技术人员:当你需要专项任务时需要的,完成项目、特许技能需要的具体指导。比如如何修电脑、C++、如何美容之类。

  3、临时工:你一般会尝试录取新鲜力量,看看新的媒体出版物有没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贡献。你需要有目的性的考察他的活力、思维角度、涉猎领域,同时,每当你录用一些临时工,你需要剔除一些正式工,保持公司队伍的绝对精简。

  4、熟人推荐或机缘巧合:有些“关系户”会推荐给你一些适合电影、书籍,另外你可能就碰巧到些一次性的资讯,电视访谈、单行本、讲座,留出时间,让你的视野更开阔,这时,常常会有惊喜哦。

  日常维护。

  书上提到了赫斯特法则:不受控制的比特流倾向于离题万里。(Hurst's Law: An unbounded bitstream tends toward irrelevance. )

  每本书都是一个“no”。拒绝才是常态。保持空灵的心,才能容纳高强度的思考和敏捷的反应。你的智囊团倾向于废话连篇,他不知道哪句对你有用、哪个多余,你不能逐字逐句的阅读,只因为“他们摆在那里”我不想错过什么。你需要skip,略过不在于难易与否,而在于对于我需要的主题“相关有益”与否。

  物质上,You are what you eat。据说一个人每隔七年,身体将会全部代谢掉旧的细胞替换成新的,也就是你的食物。倒不如说是You are what you digest. 你消化的最终才能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那么精神上,与其说You are what you read.倒不如说You are what you belief. 你就是你的信念。不论你经历过什么,你的信念,才是唯一武器。若是你读过上万本书,却在现实的打击下匆忙缴械投降,怀疑摇摆,那么,你读到的一切都是“垃圾食品”。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理都是动态的、难以言述的,真正的理解定义也都是变幻的。人只有在现实的洗礼下才可得道,真正“懂道”的人是不多说的,不是不愿说,而是“不可说”“说不清”,一说便是错,不如让你进入道中自己去悟。尽量少读多行。

  书籍并非多多益善,请节制你散漫的求知欲。 stay foolish, stay hungrey。 此话献给那些正在向两脚书柜迈进的书痴们。

本文标题: Bit Literacy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5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铄古铸今》的读后感大全《误入世界》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