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49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有助于了解那段历史,亲眼读读皇上的文,也是很好的●溥仪,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而已。也所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49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
●有助于了解那段历史,亲眼读读皇上的文,也是很好的
●溥仪,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而已。也所幸,他不是一个皇帝。
●前面是你自己写的,后面是逼你写的吗
●“政府坚定地相信多数人可以改造。”个人暴露出的无知无能,愚蠢的天性遭遇群体的阻击,只能显出人的无能为力。思想被共有是思想史上的浩劫,人类的梦魇。我作为人,同情溥仪。
●其实很多材料或多或少都从其他的书上见过节选,而且不是一次。这次基本上完整看了。最后一个帝王,可以从他的叙述中体会到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有时候觉得其实也不能怪他,都是阶级属性决定的吧。当然,历史的罪责是有客观来审判。
●前面很好。后面既然不能说真话那就没意思了。
●那个时代的那个身份若是不反复无常怎能苟活
●这是一本可怕的书。前半部分可怕在溥仪身不由己的大半生,后半部分可怕在自传中也要歌颂,不能说真话,肉眼可见的假、大、空。
●“末代皇帝”经历了很多,也因为这个称号,使他被更多人所熟知。一个皇帝被改造成了普通百姓,很难想象这个过程。历史总是要被记录的,对于没有经历过的封建社会的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中去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事情。
●溥仪的文笔挺好的,除了中间满洲前后那段我实在没兴趣之外,其他部分对我来说都很有可读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
无法说生在皇家是喜还是悲,无法去评述一个人的一生,人生有太多的生不由己。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神秘的紫禁城的一些往事,但个人觉得后半部分太过官方,不知原稿是否如此,但有点失望,有点文革的感觉。作为一个皇帝,溥仪也不想国破家亡,但是他别无选择,他远比光绪,同治幸运,至少他还活着。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无奈孤独,所以一声叹息
看过尊龙电影后来看这本书,发现电影中好多情节都在书中描述过,没办法讨厌溥仪,为他感到难过。看他的故事,为他的孤独,挣扎于大大小小监狱中的一生而难过很久。
恰逢今天这节中国近代史课讨论“侵略有功论”,听同学说很多理由,很显然应该反对日本这样无耻的观点。
可是我内心却是不安的,只是十分气愤并且更加痛恨被溥仪形容长着丑的要命的瘦脸的西太后慈禧。国难当头,用海军军费为她修建颐和园,也全然不顾当年京师特大水灾。这个对步步侵略的入侵者只乞求着人家只要不反对她的统治什么丧权辱国同意的老女人,真是脑子有gai吧。自以为聪明地利用义和团牵制洋人,又用洋人杀义和团,害死同治后(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她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又囚禁难得开明的想要变法维新的光绪,杀死戊戌六君子,错过了清代中国最后一次可能奋起直追的尝试,作的中国山河破碎。我常想着没她多好啊,然后一声叹息。
回头来说溥仪,我始终觉得他可怜啊。3岁就进宫的孩子,只是哭闹想回家的吧。然后被囚禁在紫金城中,一次次想走出去却又被拦住,也是想尝试变革的却被百年封建的压抑逼退在紫金城黄昏的阴影中。紫禁城,禁的只是他一人。我想象着那个渴望走出囚禁自己紫禁城,渴望去牛津大学留学,渴望家庭渴望亲情渴望陪伴的少年,在童年少年和我差不多的年纪承受的孤独和惶恐,然后开始变得很难过。
语言真实质朴,可我分明读到无奈悲凉。
历史不能改变了,所以一声叹息。
哦下课了,就到这。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这个经历最为丰富的男人
这是我决心重新开始读几本书后看的第一本,而这本书也算是经过老师的推荐后产生了兴趣。书本算是很厚,几近五百页,不过这和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描写满清的部分和对闹革命以及复辟的时期并不精彩,因为大家也都熟知,像是写历史书籍,可以一看的当然是溥仪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书中的几个部分,溥仪都描写的绘声绘色,读的时候不禁让人感叹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换是如此的惟妙惟肖。
从庄士敦开始教导溥仪开始,故事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你也能感受到这位“大清”最后一位皇帝如何在叛逆期又正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便倔强地和王公大臣斗智斗勇,就像我自己在青春期和家里老长辈对一些文化习俗、封建迷信发表不同看法一般。不同的是,溥仪毕竟是当时的皇帝,所能经历的不是一切人都可以摸得着的,就像各种古董,各种字画真迹。虽然从他口中说出是那么的平常,但普通人听起来还是不得不大为感叹。
在溥仪身边活动的政客、军阀多为招摇撞骗,溥仪出身在清,自然为清洗脑,所以才不时被人以复辟所利用。从这个角度讲,溥仪是可怜的。溥仪当然是空有一身架子,为人们所利用,除了身边服侍他的几个奴隶是真的可以任他打骂,别的人也顶多是嘴上的恭敬而已。
在溥仪后期身边活动的人物,无非有三个:郑孝胥、罗振玉、陈宝琛。他们的思想当然不是一尘不变的,对溥仪的忠心自然也不是从始至终的。溥仪复辟梦的破灭过程,也是他们复辟梦破灭的过程。
书中有不少书信引用,夹杂不少文言文,令人头大,读不下去,不过不太影响,一般全都在正文提过大意,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想必也不必太过执着于这些内容。溥仪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资料,离不开在他所认为的“新的一章”时期文史馆员的工作,也离不开他特殊的人脉,这些在书本的最后几页都有提及。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铭记历史,不再被侵略,谋中华之复兴便足够。但当我看到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人的专横,屠杀、暴行、掠夺等等,简直气得不行,对日本人(应该是日本战犯)恨之入骨,立刻想起靖国神社之流,完全是罪恶的存在,只不过现在是被那些政治活动者蒙上了信仰的面纱。
溥仪从当了战犯,不管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疑心病都是只增不减,脾气也变得乖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身份的特殊性给他带来了一些好处,这也是这本自传得以闻名的原因,因此他受到了中外记者的欢迎。历代帝王不知道有谁写过自传,奴隶制的最后统治者也更不会有自传的意识了。
读者的情绪会随着书中时局的转变而转变,一部分归结于我们自身对于历史的了解,一部分归结于书本文字的确有这种魅力。
溥仪学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艰难的,习惯了受人伺候肯定难以练习会基本生活技能,也自然会以为自己身份仍然比人尊贵。即使在他真的在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之后依旧会受到周遭人的怀疑与嘲讽,从这点来说他又是不幸的。
在看到接受改造那一段,心情是沉重的,因为那种过集体主义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危害,这种心理打击策略的效果是很管用的,不过这的确有可能是后来发展成左集体主义的源头。人们在一些层面没有了私人空间,全变成透明人,这也是它的弊端。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文化教育是根本,而不是单纯思想教育,那样容易走向极端。
人们在一边反迷信思想的同时,又陷入了一种新的迷信思想,一种固定思维。就拿溥仪放生苍蝇那件事来说,居然能联系到因果报应和怕杀生。在这种集体居住的地方,没有众口难调,倒是有不少集体压力。所以从这里看起,对于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是多么的必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所犯的错误也都是历史的必然。
再次回归冷静,看日本人的罪行,我们的确不能忘记那段血腥的历史,但也不能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新的时代有新时代的做法。
溥仪特赦后,认为自己从旧溥仪变成了新溥仪。他开始了新生活,重新结了婚,算是第五任妻子,从他的婚姻史来说,他是悲催的,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选择,而当初看到他在婉容与文秀之间竟然是选择了文秀,也是令我惊诧不已。从常识来说,漂亮的脸蛋更容易受人青睐。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溥仪不得不重新选择了婉容,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也算是最合适的选择,既成全了婉容热爱名号的要求,文秀在后来想必也庆幸可以离婚远离后来婉容随着溥仪的颠沛流离,过上原本属于贫穷女子的生活。
溥仪是聪明的,聪明到令人不相信他是真的改造好了,但他的的确确变成了社会主义的人。自食其力是最好的证明,他认为的新中国的伟大也是证明。
总的来说,溥仪的经历是丰富的,丰富中夹杂着幸运与悲痛,不凡与折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