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之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1 18:07: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理智之年》是一本由[法]让-保尔·萨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4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理智之年》精选点评:●累●读的第一本萨特。●你的一生呀,只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间的一场没完没了的折衷,这两者就

《理智之年》读后感1000字

  《理智之年》是一本由[法] 让-保尔·萨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4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之年》精选点评:

  ●累

  ●读的第一本萨特。

  ●你的一生呀,只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间的一场没完没了的折衷,这两者就是一种其实很可怜的反抗与不服从主义的本质和内心深处向着秩序与心安理得-也可以说人之常情的向往。结果是什么呢,你一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大学生。马跌呀,你到了理智之年,你到了理智的年纪或者你应该是这个年纪的人了。

  ●读完啦!哈哈!

  ●真不愧是左派写的书

  ●一般

  ●还是这种“旧派”的小说看起来熨帖。

  ●理智之年原来仍然是不理智与不能理智的结合

  ●喜欢 心理描写出众

  ●人有时追着自由奔跑,以至于正巧越过了“它”。

  《理智之年》读后感(一):床上的萨特

  床上的萨特被我停停翻翻

  马跌 马尔萨拉 ……一票人组成的理智之年

  理智远非年龄所能达到

  也许都是在日渐迷茫中找到成熟

  在婚姻与非婚姻的矛盾中

  马跌选择后者

  在婚姻责任与非婚姻责任中

  马跌依旧选择后者

  马跌 三十而立的年龄

  二十而稚的逃避

  每个年龄都会经历的挣扎

  只才翻到不过一半

  却看到所谓现世者的悲哀

  《理智之年》读后感(二):有太多的人把这本书遗忘

  想想我喜欢的书太多了,而与这本书的相遇是最偶然的.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应该有十几年前了.那会新华书店的一二层是销售正价书的地方.三楼只售打折图.总想在里面淘出点宝贝来,所以一有点钱就去.想想当年自己真是可怜啊,会把父母给的仅有的一点点零用钱,全用来买书,同学在课间操往往吃各种零食,而我从不会加入其中的行列.那会书是我的动力之一.面对一本书,总是反复权衡才会买.所以在卖特价书的地方,好像钱就特别耐用了呢.

  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可以回忆起一点点.阴暗的一个楼层,到处是或在台面上,或在柜架里的书.而那本书是一种奇怪的绿色.显眼的,一大摞,看作者,没听说过,让保罗萨特,同样是一个莫生的名字,书的装订各方面全一般,我翻看序言,说作者是一个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那个年代是自己拓展自己认知范围的时候,总想在更广泛的层次上了解所谓的人生.总之,茫然之中,如发现宝物一样将它买了下来,只记得很便宜.

  然后就是阅读的过程.包括那篇前言,我也认为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最有文学意味的前言之一,译者亚丁.

  就这样,让保罗萨特走进了我的心,后来就开始了,一系列关于萨特的书或他创作的书的阅读.萨特成了影响我最深的作家之一.他关于人生的哲学现在还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我.

  接着说理<理智之年>.是关于一群人面对人生的危机时,各自的一种自我选择的书.

  《理智之年》读后感(三):並不是書評

  你為了自由拋棄了一切,那麼再前進一步,拋棄你的自由,你會得到一切。

  在這個世界裡,痛苦並不是一種精神狀態,用不著語言來表達它,那只是事物的表面。

  我的每一個舉動都不由自主地在未來準備下了一個正在成熟的頑固的等待。是我呀!這些等待。是我在十字街頭等著我自己⋯

  人的未來是由一個個未來所組成的,好比天體是由空虛而組成一樣。

  他的過去不斷地在受到現在的修正,每一天都在使這個舊時的偉大的夢更加失望,每一天又有另外一個未來,等待又等待,未來又未來⋯

  從來也沒有過什麼可等待的,一絲一毫也沒有;死亡從這些等待的後面猛撲過來,把它們一個個終止了。

  一縷灰暗的光線透過窗簾,一個人影充滿了整個房間。

  他盡了一切努力想大發雷霆,但是一個人從來也不能真切地對自己發火。

  她得到的是早料到的失望和更新的失望,她每次都要做出努力以安慰自己。

  你瞧,承認我所是的那個人,這是我唯一的自由了。

  即便是他不知所措地自暴自棄地聽之任之了,即便是他像個破煤袋一樣隨人擺佈了,他也要選擇他自己的自由,有接受的自由,拒絕的自由,隻吾搪塞和猶豫不決的自由。

  愛情,並不是一種特殊的感情,也不是他感情中的一種細微變化,倒不如說更像是處在遠方地平線上的一個注定的厄運,一個災難的開端。

  那邊,那道關閉的門;這兒,這把小小的扁鑰匙:世界上唯一的兩件物體。兩者之間,只剩下一些障礙和距離。

  一個小時:正好走到那個門並把它打開,這個小時的那邊,一無所有。

  可我呢?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白白地費勁,就像是有人把我行動的後果偷走了,一切事都白白地過去了,就像我总還可以重新嘗試一樣。

  誰也沒妨礙我的自由,是我的生命把它吸允掉了。

  《理智之年》读后感(四):一些诗意和哲学的片段

  萨特不愧为哲学家,用哲学方法描述感觉、驾驭文字,很精妙,别具一格。选上几段供路过的看官品品:

  在他这满是污垢的身体之上,在他的生命之上,一个纯洁的意识翱翔起来,一个没有自我的意识,只是那么一点点的热气;它在翱翔,是一个眼光,它在看这个假浪漫鬼儿(主人公马跌),这个仅仅抱着他的舒适生活不放的小市侩,这个错过时机的知识分子,“非革命者,反叛者”这个被自己松软的生活纠缠住的心不在焉的幻梦狂。

  我打过哈欠,我读过书,我做过爱。这都带上了标记!我的每个举动都不由自主地在未来准备下了一个正在成熟的顽固的等待。是我呀!这些等待。是我在十字街头等着我自己,在交叉路口,在第十四区市政府的大厅里。是我坐在那儿的一张红椅子里等自己。我等着,我来这儿,穿着黑衣服,带着硬假领;等着我来这儿热得死去活来,来这儿说:对,对,我同意娶她(玛尔赛拉)为妻。

  她(劳拉)死了。她的意识泯灭了。但她的一辈子没有死。她的一辈子被那个长久占据着它的柔软而温和的动物遗弃了,这个空白了的一辈子只是停止了,它在飘忽,充满没有回答的呼叫,没有结果的希望。

  空虚。躯体又拖拉着两只脚向前行走了。沉重、闷热,夹杂着阵阵惊颤,怒火的灼烧,烫在咽喉,烫在胃。可是已经没有人在这躯壳里生存了。街道好像通过一个排水槽流空了,刚才充塞着这街道的某种东西被吞掉了,物体还原封不动地滞留在这里。但是,它们的束缚已经解开了,它们都象钟乳石一样倒挂在天空,或是象史前那些不可思议的糙石巨柱一样从地上升起。它们全体那没完没了的低声恳求与微弱的呻吟都在空中消散了,它们沉默了。不久前曾有一个男人的未来向它们撞击,它们把它反射成一片片各种各样尝试的碎片。未来死去了。

  《理智之年》读后感(五):一场“自由”的救赎 ——读萨特的《理智之年》

  七年以后,马跌终于面临丧失自由的危险,不得不将自由典当在他的爱情里。他被自由胁迫着拯救自由,而爱情,不过代表他同样不忍放手的虚弱的自尊,在他的最后一次挣扎中与圣洁的自由玉石俱焚。

  《理智之年》是萨特的一部长篇小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问世。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马跌辗转于他的朋友和亲人之间,为了借钱给女友玛尔塞拉打胎这一线索展开。马跌和女友交往了七年,他们有着规律的约会时间,保持着稳定的关系。从他得知马尔萨拉怀孕的一刻起,对将要失去自由的恐慌便开始奴役他一步步走下去,直到最后他偷走了朋友劳拉的存款。

  这部作品写于二战结束以后,战争对萨特的观点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在这时,他对于“孤独”与“自由”观念有了转变。战前,萨特把自我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并否认他与社会存在的关联。他的小说《恶心》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并以“孤独的个人”作为理论指导。萨特后来明确地说过:“1939 年以前我想的、我写的、我亲身经历的一切,都以此为基石 。 ……《恶心》是‘孤独的人’的理论在文学上的结穴。” 而战争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他此前的理解 “战争正好把我的生活分成两截 。……它向我披露了我自己和世界的某些面貌 。 ……我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 ,转向社会主义。这是我的生活中真正的转折点:战前和战后。”

  这种完全的改观在《理智之年》中体现为马跌在选择面前的迷茫和软弱。马跌坚定的守护着它的自由,而自由的信念越坚定,它所带来的可能性越密集,这如同置身于一座封闭的迷宫,看似有无穷多种选择,而这当中却没有一个能带他走出去。波里是马跌的一位好友,他艳羡马跌的自由,敬佩他的渊博。书中,波里显然不谙自由本意,相比于马跌,他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虽然马跌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但他们所受到的束缚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波里来说,他始终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自由因为它的触不可及而充满神秘。这未必说明他不比马跌自由,或许他只是不懂自由。而于马跌而言,这种不自由来源于他现有的自由本身的压迫,这是压迫,是警惕,是忧虑,是对于自由之不可侵犯的紧张。他害怕失去自由,而这恰恰证明他的自由是多么的空洞而顽固。马跌与玛尔塞拉常谈论到自由。“ ‘如果……如果我不尽力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的话,我总觉得活着是很荒谬的事。’ ” 马跌认为,只有当他完全地服从于自己才算是自由的,因此在他作出决定以前不敢寻求别人的意见,否则就是对他思想和意志的侵犯。所以他似乎一直在探索一个一尘不染的纯粹来自于他个人意愿的出路。而玛尔塞拉的怀孕,便是一个考验的契机。关于解决这件事,从结果上看,马跌一定要达到把孩子打掉的目标,因为留下孩子事对他自由的长久威胁;而从内部过程来讲,马跌必须找到一个“自由”的手段搞到钱。讽刺的是,钱是自由最大的敌人——对于马跌的处境来说。因此,每当他开口借钱的时候都同时受到来自内心的强大的阻力。无论是他找到哥哥那里时,认为他装作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而产生的气愤,说了几句话便想 “他要说不行了,只要他快点拒绝,我就可以马上逃走了。” 或是找到好友达尼尔时遭到拒绝的释然,都体现了自由——这根结实的橡胶绳,随时准备把他拉回来,这是他所遭受的,自由本身反向撕裂的煎熬,然而当他终于决定重回劳拉的家中把钱偷来的时候,马跌的自由已几近失去了弹性。

  “ 他走出来,感到那女人的眼光压迫在他的后背上。他真想笑呀!”那一瞬间,马跌是挽救了他的自由吗?而紧接着, “他大步走着,双腿发软。他害怕,口干舌燥。街道太幽暗,天气太温和。……割除畜生。……刮脸刀。刮脸刀。” 长段的心理描写似乎在暗示我们马跌想要自杀,在这段描写中,唯一的人称只有“他”,但马跌的自杀动机看起来并不合理——他释放了自由,他终于完成了这场营救,挽回了他最重要的东西。但字里行间又隐含着他想要割除生殖器之意,又让我们为他找到了理由——马跌的愧疚感难道破天荒爆发了?可惜不是,作者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主角原来是达尼尔,但这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疑问。

  故事的结尾,当玛尔塞拉得知马跌为了找到钱为她打胎而不惜去偷时,愤怒地将他驱之门外,慌乱中马跌脱口而出要娶她——这个曾无数次闯入他脑袋的想法。可是为什么呢?在这时候?自始至终,马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他的自由——打掉孩子,铲除威胁,恢复与玛尔塞拉的情人状态,一切回归平静,并且如波里所说,“马跌什么也不恋。” 没错,作者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他甚至有时产生对肉欲的恶心,在与伊维琦的感情中亦是如此,每当他快要触及那根神经前总是马上迅速绷紧理智的神经,爱情似乎只是他偶尔迸发出的性欲挟带而来的附属品。我们的期待,无一例外地均没得到他的同情。那么马跌为什么要娶玛尔塞拉?或许是因为她拒绝突然间封死了他维护尊严的自由。这个拼上自由的挣扎终于让他两个撕裂的自由针锋相对。当然,好在玛尔塞拉拒绝了。

  最后,达尼尔来到马跌家中,告诉他自己将要去玛尔塞拉为妻,并说自己是性欲倒错的人,马跌并没有表现的很吃惊,反而认为达尼尔是恨他的,但他能做的只有一句牵强的忏悔 “我更加厌恶我自己了 。” 马跌望着达尼尔消失了,心想:“ 就剩下我一个人啦。” 一个人,但并不比以前更自由,他昨天还想呢:“ 要是玛尔塞拉不存在多好哇。” 可是,这是一个谎言。“ 谁也没妨碍我的自由,而是我的生命把它吸吮掉了。” 这也是萨特借马跌之口,重新认识了自己对于自由的认识吧。

本文标题: 《理智之年》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4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文学史 新著(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文学部唯野教授》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