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随笔》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语文随笔》精选点评:●好书●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的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
《语文随笔》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随笔》精选点评:
●好书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的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讲了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朴实浅白,作文评改真的超细致啊……
●我觉得我学了个很没用的专业
●现在看来简单,但在一个文白交杂,语文教育尚混沌的时代耐心去讲阅读写作,是大家胸怀。
●篇幅不大,收文不多,文字浅易但不掩其严肃的态度与深厚的功底,时有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令人心有戚戚给人深远启发的论断。读罢深感像叶先生这样才配做一个语文老师!
●以前看过
●说话很中听,讲得通俗易懂。在 Kindle上,最后几篇评改没看完。
●章法。
●他的文章好朴实啊,可是有那么涓涓细流。语言这个东西,都是相通的。大量输入,大量练习。多多运用,才会熟练,文字才会从心所欲地表达。学到很多有关语文的大师的见解。就是后面修改啊赏析别人的文章是来凑页面的吧。不建议购买这本。
《语文随笔》读后感(一):语文课还得重新上一遍
(书中各篇文章本是分离的,其内容则贯穿着统一的观点,主要讨论了两对关系:阅读与写作,内容与表达,后一组关系又能体现在前一组之中。不过总体上看更关注写作这一方面。)
语言的运用有内外两个方面,有书面和口头两个途径,具体来说便粗略地分成:倾听、阅读、讲话、写作。
语言通过修辞和语法形成表达,这是文章的躯壳;内容直接或间接源于生活,这是文章的灵魂。(其实文章也并非简单的二分法就能解析得清的)内容与表达的成型过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文章写作的顺畅与否取决于内容成熟与否,如果内容不能在脑子里先确定好,表达时下笔便无可依据,只能临时硬套潜意识中的存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外在的表达就是内容的唯一体现,有高度重视其每一个细节,重视其形成和修改的必要。简言之,写作的目标在于“说明白”,其前提则是要“想清楚”。
要把想说的东西写出来,或者说把模糊的思维凝聚成形,也非想当然的事。首先应保证真实无伪的态度,不故意失真,这是作文讲话的原则;其次还要通过语法和修辞上的技法做到尽量真实的传达,这更是作者的本分;再次是保证别人读得懂,也就是保证文章符合一般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这是不得不为。
写文章最好做到文笔干净(论说文故应以干净为佳,但作文不尽当如此),这便要做到内容上的集中、明晰、条理和表达上的清爽、简洁、明快。其中容易用力的是表达的语法和修辞。语法使人说得对,修辞使人讲的好,虽是交流中自然形成的约定,却必须经过学习练习才能保证用的正确。在汉语的写作中应尽量使用短句,有意识的体现汉语写作中意群间的飞跃,少用复句长句和关联词;还应避免啰嗦重复,只要不影响意思的传递,则不必要的语句应尽量删除干净。
相比于表达,写作内容处理更加重要,也更加难以把握,这里简要说一下其构思的几个步骤。首先要意识到的是文章不是无所为而做的,有不得不做的背景,所以写作的起点是情境的揣摩和意图的分析,为文章定好基调和方向。其次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文章立意,解决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问题。在此之前,情境和意图都是模糊、具体的,经此环节就变成的确定、形而上的。接下来便开始搭建文章结构,进行说明或论证,解决文章怎样写这个问题的一部分。最后才是表达上的完善,走到作为一个工程的写作的终结。
写作是一个人内心世界输出的体现,承担输入职能的是阅读。
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间接经验的积累,因此不应是泛泛的浏览,而应力求真正的理解,注意其思路的展开,然后判断其内容的对错,借鉴其表达得失只是顺便之举。这就要求面对一篇文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坏在哪里为什么坏。对别人的作品可以进行批评,对自己的作品更要在批评后能进行修改。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当今普通人必需的能力,要把技法内化成自己的本能和习惯,需要进行刻意的持续反复练习。(最现实的需求是做到10分钟的讲演)
《语文随笔》读后感(二):我为什么这么BS你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zappyahwe.blogbus.com/logs/24329094.html
某些人常向四周夸耀说,我也有写BLOG的,你看过没?
如果不幸被这么雷的问题辐射到,我总要送出一副无辜相:我,怎么,不知道啊。。。由于经常练习,我装无辜的水平居然还不低。
万恶的MSN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好功能,就是头像前的小星星。这样,瞄一眼就能知道这个博是什么成色。不是我眼力毒,而是文和文的差别实在太大:
反面教材——“这个寂寞的深夜,在床上辗转难眠,他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出处不表)
正面教材——“通常半夜打来的电话,不是奸情就是险情。”(摘自毛利博客:看上去很猛)
反面教材中,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幼儿园级别的。大家都是有生活体验的成人,说到半夜,自然会产生一系列对半夜的理解,包括无聊乏味寂寞,以及暧昧躁动等等等等。如果你不打算也没能力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那样用整整前17页来一一细数主人公夜半骚包的思绪,那用“半夜”这个简单的词,把背景留给观众理解,才是王道。非要用“这个寂寞的深”6个字,不仅罗嗦,还自宫了一部分背景层次,更主动把作品降级到小儿女层面。
写小儿女层面当然不是不好。回想下,奥斯丁怎么写小儿女作品开篇第一句?没错,正面教材有意无意地学习了《傲慢与偏见》开篇的第一句(It is universally known that ……),“通常半夜如何如何”这样的句式,铺开了一个引人兴趣的话题——半夜来电,作为背景。丰满的背景深度,不需要很多字。
开头才半句话,就拉开了天壤之别。
我们继续。电话没有不突然的,电话的内容才有突然不突然,这个“突然”让我突然想抽作者。辗转难眠当然是在床上,难不成在马桶上?并且,成语虽是高度概括的好词,但仅限于发明者第一次使用。如果你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读者》杂志用稿,那请放心使用成语。否则,还是去想想福楼拜是怎么说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个放大“打酱油”、“俯卧撑”的网友很有才,折服之,您觉得现在无数打酱油、俯卧撑的跟帖有才吗?
当然,普鲁斯特也说过,“如果别人口中说出了好段子,为什么我们不去引用呢?”可是普鲁斯特这么说的前提是普鲁斯特也能写出好段子,所以有权偶尔引用。
反面教材中的“他”:最严重的失败出现了。这个字把读者关在门外,感觉在说,这是老娘日记,你来看啥。这么高调的让人偷窥,姿态实在可恶。正面教材中“通常”则是张开双臂:来来来,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姿态上就让读者很亲切,看似平和,但才气凌驾在大美女之上不知多高了。
据说反面教材的作者其实是挺漂亮一姑娘,身材好的风一吹能漂起来,心灵细腻的拔丝香蕉般一缕一缕。为啥写出来的文反差如此大?难道上帝真是公平的?好好琢磨一下写文章的定位吧。好的作者是细腻的观察者,应该不是细腻的自恋者。在我的文中有你的喜怒苦痛,才是让人舒服的文。就算做不到篇篇发人深省(做到了就无趣了),也要有点乐子,否则谁有兴趣听你“辗转难眠”的叽叽歪歪?当然,接下来爆猛料或艳照的除外,但已不属于文字范围了。
就文字来说,分出高手和庸人,看开篇第一句话足矣。
再次感谢MSN的小星星功能,让我们瞄一句而识烂文,节省了大好光阴。
《语文随笔》读后感(三):【笔记整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此书,深感前辈大师对治学和写作的态度之严谨认真。本书其实是叶圣陶的一些关于写作的发言、点评的合集,从非常基本的层面分析了学习写作的要点,而点评部分之细致,则让人感觉像回到了小学上写作课。我们是成年人了,也都上过写作课,可这些基本功是否都练到家了呢?未必。
道理其实是浅显的、甚至大部分可能是已经知道的,但是浅显基础的道理也往往中肯、实用,重点不在知道,而是践行。如果学写作的过程中能一直踏实践行这些道理,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能不能写得出奇的好,在乎灵气;但至少若遵循本书原则,多半不会写得出奇的差。
学习写作,一要学,二要写。
学,自然是向好文章学习。
- 遇到好文章,要精读,不可草草看过就算;可以出声地念,精彩的段落最好读到能背;要“美读”,也就是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表达出来,孟子所谓“以意逆志”;
- 要详细深入分析文章结构,包括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怎样开头、结尾?每段在写什么?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联系的?详写略写的用意何在?等等。
- 通过多阅读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遇到不明白的词,要查字典,要搞明白它的不同用法,或者典故(如:与历史有关的词,可依据历史知识把那个时代的事迹想一回;若是地名,翻地图辨认一下;若是典故,把出处了解一下;若是专业名词,则把相关知识了解或温习一遍——也是治学广识之法)
写,注意点如下:
- 写作过程:
动笔之前先要思考,两个方面必须先想清楚:1.对象 2.立意。先知道要写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意思/情感【一定要有感而发,有想法才动手写作,语句要言之有物,不要无病呻吟、无中生有】;
然后列提纲,理清思路、文章结构;
最后才动笔;写完念几遍【自己的想法:写的时候可以跟着思路一气呵成,写完读的时候再根据以下注意点来进行用语的修改。若第一遍写就瞻前顾后,恐怕会阻碍成文】
- 如何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语言要本着节约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有关就写,无关不写【例:朱自清《背影》只写与背影相关的场景和必要的背景交代,之前父子出游情况等不写,父子俩说的无关的话不写】
- 语言文字:要用熟习的而不是似懂非懂的词;要生活中通用的,不可自己生造字词用法;选词要贴切、必要,虚词、语气等不能乱用;比喻若不恰当不如不用;去掉不必要的夸张;不要用一些套话、陈词滥调,如“时代的巨轮”、“紧张的心弦”等等;不要篡改成语;不要乱用标点。
- 文章不要过于纤巧,不要在一两个字眼上过分推敲(用词依然要准确,但是重在表达清楚意思,不用非得选“高级的字眼”来堆砌辞藻)。要注重文字的力量、活动、自然。【老舍:下笔前先想好几句,要顺当,看一段一节的意思是否显明】
- 为读者着想:写文章要让人看得懂、便于理解。少用长句、拗口的表达方式,尽量把话讲明白(实用型作文尤其如是)
- 写见闻:抓住当时的感觉,顺次写下来,就能使人身临其境。不要流水账,什么都写还加一番分析,则缺乏画面感。【例:鲁迅《社戏》写戏园的热闹:“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
- 写人物、情感:多用动作、语言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而不要直接写出来,也少用形容词!说话作文都不要冗余。【例:朱自清《背影》,全篇对动作都是实写,只有一处虚写“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来点明心情,衬托动作。全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但是感人至深。直接写“父亲多么爱我”“我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之类的句子只会造成读者的情绪断层,显得尴尬而低级】【《背影》一文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一个“了”都是必须用才用,值得多读】
注:本段掺了我自己的想法,有些不是原文观点。
其他
鉴于本书写作的年代和背景,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作者说到文中不要用文言词汇,举例说“步xxx的后尘”这样的句子人们需要想一想才能听懂,可是我觉得这个用法应该不难懂,我想几十年来群众的文化水平还是高了不少的吧(当然也可能是我想当然)。还比如“当xxx”,作者说这个用法不够日常。我是觉得,这虽然确实不是日常口语用语,但引用的原文是一首诗,“当”这个字用在诗里,还是挺正常的吧。作者写这些意见,是因为他面向的主要是新闻人、领导干部这些人群,他们需要的是把事情讲明白,要能让劳动群众理解。随着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的变化,应将这些意见灵活应用。当然,总体而言还是很有教益的。
《语文随笔》读后感(四):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
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作品简介:
《语文随笔》主要是叶圣陶先生在中学教学时候的随笔集,收录了十四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的教育看法和见解。本书以随笔、名篇评论、作文评改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推荐理由:
1.书中重点以名家文章作为案例讲解,其中收入鲁迅、矛盾、朱自清的经典文章。突出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抒写一篇流畅的文章,清楚表达写作的含义,学习语文很重要。
2.在学习语文方面是漫长的积累过程,欲速则不达,练习好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自然而然形成流畅的状态。
3.《语文随笔》主要是叶圣陶先生在中学教学时候的随笔集,收录了十四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的教育看法和见解。本书以随笔、名篇评论、作文评改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这本书大部分完成于上世纪前半叶,篇幅不大,内容精炼,在学习语文方面是启发性极大的作品,当下我们看来也不会过时,经典书籍。
学习语文很重要,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作为小时候上学学习语文课也好,还是当下这个进步飞速的时代,最近几年盛行的新媒体时代,很多写作好的伙伴都通过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底选择了喜欢的行业,从事了爱好有关的工作,如果写作能力差,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就不能成为好的写手。再者在这个推崇全民阅读的时代,有些人看书是看不进去,有些人看进去了,可是也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精神。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二字的解释非常到位,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学习语文的意义应该是学以致用,经过不断的学习与进步,在阅读方面会比以前读得透彻,而不是不能理解重点和文章主旨,写文章会比以前写的更通顺,而不是语句不通顺,让读者不明白你所写内容要表达的精神。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不是今天听了几小时别人讲解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就能解决问题。作为年轻人都希望学到就会,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没有这么快,是要不断积累的,通过自己去摸索,发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阅读不同的书籍。别人推荐的书籍,可能只是适合他自己阅读,每个人有自己的阅读喜好和不同的写作方式,一定要自己去尝试,也就是说分析自己更喜欢什么书籍。比方说,我喜欢散文和哲学,那么就会买这方面的书籍,在挑选书籍的过程,我又会想看喜欢的作家写出的作品。选好书之后,通读一遍,在书中圈圈点点,再重读一遍,看看那些作者的故事和观点是自己印象深刻,引发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什么样的新思考,最后再读一遍,写出自己的理解到的读书笔记。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阅读三遍,一般小说类型阅读两遍就好。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学习语文要练好基本功,写一篇文章,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都尽量圆满,写完一篇文章后不要着急发表,检查一遍,看看那些坏的语言去掉,错别字改正,整体的结构,明确的主旨,清明的思想。逐渐通过这样认真的态度,等到写起文章很顺手,自由的状态,就养成了好的习惯。
每天几千字,让阅读写字成为习惯;每天认真工作,常年积累成为独特的一员;每天多关心一个人,以后才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柳妹昨天让我很惶恐,首先说要问我借书,这妹子突然变了一个人说爱看书了,我答道阅读的类型不同,距离太远实在浪费运费。然后一句出书赚钱吗,多少钱,差点气晕,虽然这个时代普通人出书很正常,但是不该先动笔踏踏实实写几十篇文章,写几十万字,甚至一百万字,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吗?都还没提笔开始又想着结果,这样不如换其他事情做,赚钱还更快速更容易,然后她说原来什么都赚钱难,我说虽然写字的门槛很低,可这是长期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可能有的人通过写字实现财务自由,但这也是少部分,大部分人都是长期在坚持,最后可能不圆满。
我自己从来没想过要通过写字赚钱,因为这实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阅读和记录成了多年的习惯,让自己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要说到赚钱,宁愿努力工作升职加薪,这比写字赚钱容易太多。今天当我再给她推荐书籍和别人总结的书评经验,她却说:“生活中就是一个家庭主妇了。”然后我不会再和她讨论这个话题。
年轻人能踏实做一件事,坚持一件事,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想太多不如静下来看看自己适合什么,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
文艺作者要动脑筋,创作好的作品,这是一项思维活动。有的人擅长写小说,得布置情节,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描写景象,最终目的反映生活的实际,凭借他观察到的人物,场景,用他的人生观和才能把语言用的活灵活现,文章结构组织强,主旨清晰,还有好的语言,这就是好的作品。
小时候语文课,老师会讲很多语法和修辞,当下很多写字的年轻人不注重这些,照样有很多读者和极高的阅读量,但是是什么样的人阅读什么样的作品,看什么样的书写什么样的字,这都是自己的选择和写作的态度。
修辞就是把话说得很正确,有道理,很完善。而不是在一篇文章用大量的网络语言,用不恰当的词,写不通顺的句子。写好的语言,因为说废话就是不愿意对读者负责,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神,我是很反感,文章中用网络语言,带骂字的词语。那样的东西不是文章,不想写不如不写。
多看、多读、多写,这些看似老一套的方法,是打好基础的根本。读写结合才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基本功过硬才能走的更远。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战,读是盖房子打好的根基,写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基础知识赋予某种精神,写出真正有血有肉的文章。
一段时间无心阅读,而唯有静心的方式还是翻翻写写,每个人的性格和精神追求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反映出他的性格。我是闲人,只读闲书,散漫而自由,自勉自娱。年幼思索生命的意义,以为是让自己永存本真,安静即是意义;现在经历过亲人的离去,年龄的增长,才觉察生命的意义是因为死亡的存在。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特别喜欢的是三毛,龙应台,因为喜欢女性居多,其实没有最爱的作者和最喜欢的文章,主要还是在某一刻相遇,激起了存在于我内心的东西,所以偶尔相遇又是似曾相识的老友惺惺相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