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十六法》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为学十六法》精选点评:●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想来该是本好书,可惜与我所学相去甚远,有难度。●都是做學問的心法秘笈
《为学十六法》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学十六法》精选点评: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
●想来该是本好书,可惜与我所学相去甚远,有难度。
●都是做學問的心法秘笈,見解精到,極力推薦!
●两三天来翻读此书一遍,甚好,让人想读史,读经、子了!有些重复之处,但也正是有见解之处,总体读来是轻松愉快而感到切实可行的!
●初读书 当如略地
●实在是受益匪浅 受益匪浅
●一直在读~
●大多是文言,不很通俗。
●对《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读史方舆纪要》推崇不已,不知安利了多少次。
●沉潜刚克, 高明柔克. (感觉文不对我路, 主要是史学 粗看了若干页, 理解无能.
《为学十六法》读后感(一):可在入手史部、子部等书时参看
吕先生是钱穆的老师,好像不若钱氏淳厚,但眼界开扩,同为史学大家。本书主要讲的是史书读法,子书读法,均可作入门知识。吕先生在史学方面造诣尤高,所以本书对史部之论最多,如如何入手读史书,如何搜辑史料,如何考证,如何作史等等。笼统的看一遍似乎作用不大,可在入手读史部及子部书时,对照参看,作一印证。
《为学十六法》读后感(二):金针度人
吕思勉先生是我特别钦佩的学者,博学、通达,不失精深,又不故作高深。此书谈治学方法,极有益于后学。
但也有一点点疑惑:治史取材太倚重史部书。旁及经、子,也只因其于治先秦史不可或缺(第53—54页)。实则秦汉后的历史,集部书(还有子部小说类等等)史料正多,几乎不用,虽然可能限于精力,总是一大缺憾。
最明通的见解是:“先读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吕先生是非常重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书,后读古书”,“然后在常识完备的条件下,了解古书”(第13页)。此系言其大致次序,不必拘求。但读古书要打一点现代科学的基础,诚为不刊之论。
《为学十六法》读后感(三):很好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编者对文章的选择很好, 读起来一点也不艰涩. 书中所说的读书和学习的方法让人体会最深刻. 还介绍了很多相关知识.
吕思勉是传统史家, 但思想和视野与钱穆有很大不同. 吕先生的思想客观公允, 发展连贯, 开放大方, 颇具远见; 虽不像梁启超那样讲求经世致用, 但字里行间中气质非凡, 和梁启超可算作同一类人.
学习传统, 应该以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 否则很容易"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世上缺的是独立和进取, 最不缺的是抱残守缺之人.
个人最喜欢一二五六八篇.~
《为学十六法》读后感(四):墨香味
虽为后人所编,读来仍有很大启发,而且有感动有敬佩。那个时代一些学人的白话有种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也许因作者旧学的功底与新学的方法,还有包容的心态。
父亲并非历史学人,但对吕思勉、钱穆尤其喜欢,几乎是买了全集。但他递给我这本书时,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没有想到其中提到的关于读书,关于治史,关于学习国文的说法真是让人喜欢。一句“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学人应常放在心上。
方知吕思勉并非旧派人物。可以说对胡适那一派有不同意见的人并不像想像中那样老古董。所谓“容忍与自由”仿佛在吕思勉这样的学者笔下还看到多一些,尽管偶尔会黑黑胡适,呵呵。
《为学十六法》读后感(五):閱讀經史子集的順序和方法
一、讀書的方法
由面及點,由淺入深。
先精讀,后略讀。(把書讀厚,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
二、青年何以報國
先讀科學書,再讀古書。
三、整理舊籍
經史子集。
入手當從目錄學始:清《四庫書目》、張之洞《書目答問》。
四、讀經之法
經子價值相同,但經之註疏多,故先經后子。
治經當從漢人之書入,當分清今古文家數。
入門書目:皮錫瑞《經學歷史》、廖平《今古文考》、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禮記·王制註疏》、《周禮註疏》、陳立《白虎通疏證》、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日讀一小時,速則三月,至遲半年。
經傳皆可信。
五、呂思勉學習歷史的歷程
少時得益于父母師友。14歲讀《通鑒》《續通鑒》《明記》,15歲讀《史記》、後四史、23歲讀完正史,匆匆讀過。
社會科學是史學的根基。
六、讀中國歷史
章太炎:“史書文義平易,兩三點鐘之功,足閱兩卷有餘,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讀兩卷,一日不脫,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須以此自勉。”
三大門檻:1.昔人所重者亦重之,2.今日研究不能以昔人重者為限,當補昔人所未備,3.初步門徑仍不可不略事探討。
讀史三法:
正史暫可緩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明記》/《明通鑒》、《清通考》,《通志·二十略》,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前四史,南北史和新舊史第一遍只讀一組。古史、四裔必藉他部或近來之書補正。宋羅泌《路史》、劉恕《通鑒外紀》、馬骕《繹史》。外國史另從大家。讀史方法,亦參考今人著述。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顧炎武《日知錄》、趙甌北《廿二史札記》。(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亦要學習)七、乙部舉要
正史:治亂興亡:編年史:司馬光《通鑒》。朱熹《綱目》。紀事本末:《通鑒~》《左傳~》《左傳事緯》《宋史~》《元史~》《明史~》《西夏~》典章制度:三通:唐《通典》宋《通志》元《通考》會要會典禮儀律禮別史外國史讀史:《通鑒》《續通鑒》《明通鑒》《通志·二十略》《通考(有用之門)》《繹史》《讀史方略紀要》,日讀三時,三年可畢。
八、讀舊史法
門徑:《資治通鑒》《文獻通考》
初讀求速不求甚解。
九、治古史
治經子:讀經本文,略知訓詁。知漢宋之別。
疑古、證古。
十、作史
搜集、考訂、編纂。
十一、史學研究五法
常識:社會學、考古學、地理學、文學。
觀念:史事是進化的,不是循環的;馬克思;西洋科學;知崇古之利弊和由來。
研究出社會的法則是史學的最大任務。
史學研究五法:
史家宗旨古今不同:古人偏重政治、英雄、軍事,用以獎勵道德、激勵愛國、傳播神教、偏重生計、偏重文學。皆史家之弊。當重平常人、平常事。史材:史籍、家語、金石、文集、傳述;人體、古物、圖畫、政俗。搜集:本不以為史材者,向以為史材而不知關係者。考證:設身處地,注意時空,絕對證據,小事見大,作者境況,進退大勢,科學定律,取易摒難,不取別有用心之語。論史:因果關係。古人論事粗,今人論事精。十二、讀子之法
讀子順序:《老子》《莊子》《管子》《韓子》《墨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
求其大義,隨時札記,嚴別真偽。
十二、先秦諸子
可分家而不可分人。
十三、學習國文
文學:古文(先秦)、駢文(漢至南北朝)、散文(唐以後)。
中學治國文:一二年閱集類(大小蘇、老蘇、歐公、南豐、半山、柳州、昌黎),三年史類,四年經子。
十四、中學國文教學
略
十五、大學國文教學
略
博客原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