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卿如晤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18 15:44: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卿卿如晤》是一本由路益師(C.S.Lewis)著作,雅歌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幣180元,页数:2000年1月第三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卿卿如晤》精选点评:●遗憾没有早些时候遇到。现在也不是很能读懂,然而早点读到的话,它肯定会击碎

卿卿如晤读后感1000字

  《卿卿如晤》是一本由路益師(C.S. Lewis)著作,雅歌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幣180元,页数:2000年1月第三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卿卿如晤》精选点评:

  ●遗憾没有早些时候遇到。现在也不是很能读懂,然而早点读到的话,它肯定会击碎那些愚蠢的自我沉溺和虚假信仰,这对我真是太重要。浪费的时间让人心疼。

  ●事实证明 只要不看专业课 看一个老先生悼念亡妻絮絮叨叨我也是看得下去的。

  ●喜欢这个版本~~

  ●信心是向着事物的真相张开爱的双臂。祂一直都知道我的圣殿是纸叠的房子,唯一能让我察觉这事实的方法是将它砸碎。神的爱和祂的洞察人心是密不可分的,祂之所以能洞察是因为祂爱,所以即使看透了,也还能爱。现在的她像神一样,无法理解,超乎想象。——看刘易斯这么说,比看纯真博物馆里土豪将炮友提高到真主高度的强行升华舒服多了。而读前言和后记真是不顺心,为此减一星,这个出版社偏自由派偏得太明显。

  ●感同身受

  ●还未有至亲去世,而我读此书全然为了哀悼ar—虽他不需要—或也为安慰自己。我几乎可以想象此书的写作过程,与我记日记的遣词用句方式一样,但显然作者语言优美深刻得多。除了丧妻之痛,刘氏用更多篇幅拷问基督信仰;对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来讲也太啰嗦,送他中国一句古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翻译有些难理解。可是细读之下,更能体会路益师的心路转变。失恋只需要三十三天便可痊愈,亡妻却可致使信仰的崩坏。

  ●信仰是对未达欲望的折射?取悦容易安慰难。一看就是台湾人的手笔。

  ●悲伤直到神来安慰……

  ●可供消化的东西太多了。背景音乐是蔡琴《庭院深深》、陈思思《自君别后》。也想到城山三郎《原来,你已不在》,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山盟犹在,锦书难托。你要相信,「现在的痛苦也是过去快乐的一部分。」

  《卿卿如晤》读后感(一):虐得很有水准,比虐情小说后劲足,苦逼深

  如题。

  才看了前两章。第二章看不完了。因为鲁氏思辨,我是实在自惭形秽跟不上阿。

  我看英文发现自己英文阅读能力太差,看中文又嫌翻译得太饶,真想打自己一耳刮子。唉,其实这本书的翻译,已经很雅很雅了。民国时期的行文腔调扑面而来,年代气息十足,也十足美丽有范儿。

  这前两章,鲁益师还在各种决绝的悲恸中徘徊着。看到他这样,一边有出众的理性思维力挽狂澜,竭力让自己不陷入自怨自怜;一边又对那潮水般的思念无计可施。唉,这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不在热恋时,更在悼亡时。

  所以这一虐,虐得极有水平。把它和各种虐情小说一比,就像凤凰碰见了脱毛的鸡。因为《卿卿如晤》,不仅在感情上虐了,而且上升到世界观、神观、哲学阿、什么什么形而上的层面,虐大发了,诶⋯⋯

  可怜的鲁老师阿⋯⋯

  《卿卿如晤》读后感(二):什么书,可以安慰死亡

  在抽屉里找见GZ从一个小记事本上撕下来的两页纸,是2005年底的几则日记,她经常随手写,本子写了几页又空着或者换了用处。

  其中,12月26日写道:

  “欣然得知考上心理咨询师,随手将当初乱买一通的书拎起一本看……

  《卿卿如晤》快看完了,也是好书。看好书是很幸福的事。

  我甚至想,如果有一天我S了,*如果还爱我,还在我身边,我临走前就把这本书留给他看。”

  昨天,是追思会的日子。早晨5点醒来,在床上翻腾几下,打开台灯,把这本不长的小书从头看到将近完。快中午的时候,两个外地的朋友打“飞的”来,其中一个男人站在阳台上背对着房间流泪。不知说什么,不知谁该被安慰,谁该安慰谁,于是把他们丢给其他亲友,回到房间接着看到完。

  书是GZ05年12月13日在香港基道书楼买的,台湾雅歌出版社的版本。据说,这本书曾经安慰了许多人。GZ显然也是希望如果有那么一天,是的如果有,也能安慰我。

  这一天真地来了,书也看了,我很难说自己受到了安慰。当然,看这书的时候多少有点一目十行,急切地想找到一句警语,振聋发聩或醍醐灌顶,令眉间到胸口间的酸烦立时散掉。

  路易师因爱妻之死(骨癌,我知道那是很痛的一个品种)而对上帝的责骂与怀疑我看着都还顺耳,其实我自己根本还没顾得上去怀疑责问祂,那有用吗?那是自私的其实,因为那不过是一次自救的努力,不过是活人与这个让他的爱人死掉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的所有道理和解的过程。最后,他经历这一番折磨之后重新与神和好了。我没什么特殊的观感,只是觉得不尽兴,就这么几页,就完成了如此重大的一项工程。当然,或许因为我没有与神那么好过,所以也就谈不上和好,和好也就没那么容易,和好的场面对我也就触动不大。

  不好说我失望了,我只是没这么容易就放过这件事,一个人就这么不在了,有空儿我还要再琢磨琢磨。所以对这本书暂且随手加上一个“还行”的评价吧。临了想起书里印象最深的,倒似乎是序言2里点破的那层存在主义神学的意思,上帝总有些不可解的行为,而信心只是承受痛苦的依凭,而不是靠能够避免痛苦换来的。更直白说,祈祷最好是用来祈求获得对苦难的耐受力,而不是要求豁免权。所谓成熟,就是某天我们不再就一些无解问题提问,信仰领域同样适用。

  《卿卿如晤》读后感(三):20190907 研究生开学第一本书 也是第一次决定开始记录自己的读书过程

  今天在图书馆转了很久,总是想要阅读,却不知道看些什么——不知道看些什么作为开学的第一本读物

  最后 选择了这本 关于死亡 关于纪念 关于神 关于爱

  我想 死亡往往是一个枷锁 窟住人们 让他们无法前行

  死亡 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但人们悲壮的向死而生才能更加珍惜一切而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算是对自己开学的一个期望吧

  本以为 卿卿 这本书会是一本无聊的 纯粹痛苦呻吟纪念亡妻的哀悼文

  但并不是如此

  翻开第一页 他对失去的描写是如此敏感准确——一种类似脑震荡的晕眩感 悬空感

  仿佛有一层帷帐把他与世界隔绝 或许也是他自己愿意与世界隔绝

  点燃了我的兴趣 继续阅读 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不同于一些认命般的自言自语

  他与自己对话 问自己 问亡妻 问天

  若仅仅是怀疑与质问 那不过是连续不断的感情发泄

  而作者却是带我们去思考 什么是爱情 这种感受是如何产生的 神又是怎样对爱情发挥作用的 通过一些对问题的阐述 相互问答 碰撞出了火花让这本书鲜活了起来

  作者对悲恸的感受是透过纸张也能感受到的

  悲恸 像是恐惧 更严格地说 像是等待 一颗心悬着等待某件事的发生

  而初受打击的时候人会是什么反应 忽而抑郁 忽而咆哮 继而小心翼翼想要把碎掉的部分拼凑起来?——看到这段的时候,想到了今天查法考成绩时候的自己,突然觉得不孤单了。

  人为什么会产生悲伤的情绪 会想要宣泄情绪书里却没有说 这大概是心理学的范畴了

  书里还对这种心理的悲痛举了例子

  就同于肢体 他的腿被一次一次的切割 一次一次的愈合 但是究竟什么是愈合 割掉的腿也许可以用假肢代替行走变得美观但他永远没有痊愈

  当我们不再为人的死亡感到伤心的时候往往替代悲恸的感情是愧疚 这份愧疚是觉得 为什么我没有以前那样怀念了 难道我是这样薄情寡义之人吗亦或者怀疑人的所有情感 是否都是一片虚空

  一段感情 从开始强烈都必将走向平淡无奇 但他并不是不存在了 也并不是痊愈了 而是更加平淡得学会了和伤口相处

  这大概就是“我与神和好了”

  《卿卿如晤》读后感(四):当把爱人拉下神坛

  我们读过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也在年少时把爱的模样顾自塑造千万遍,仿佛这世上所有的好都被爱人所占尽,仿佛爱情拥有其他所有情感所不具备的超凡能力,能够战胜世间一切的矛盾、不快,与恩怨,甚至生离死别。 已过耳顺之年的路易斯似乎也如此笃信着,直到死亡将她的妻子与他分开。他被推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在洞穴里,路易斯无法继续用五官,用最寻常的方式了解他的爱人,他的生活也因失去这盏明灯而变得踟蹰不前。与妻子共同经历的甜蜜,以及他对爱情力量的笃定,都无法成为解药。他说,“天堂是一个境遇,在那里,从前的总总都已譬如昨日死。” 爱人的离世被划在他六十余年的生命经验之外,他成了一个迷茫无助的小孩儿,跌坐在地上,时而嚎啕大哭,时而呢喃自语。“到底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事物的真相会在这儿那儿随处开放(或化脓),形成一种可怕的现象,叫意识?”他转而向神去求助,就像过去千千万万次遇到困苦试图与神对话一样。然而这一次,他发现神不愿意帮他,“神像一扇门紧紧闭着”。他开始咒骂神,把对自己的不幸的责任推到另一个虚无的意象中——“神是良善或宇宙的虐待狂,生命是无止境的空虚一场”。这哭泣和咒骂都毫不讲理,但却有一种接近生命底色悲凉的真实。 而当他发现自己的生活除了哀悼亡妻外别无其它时,当他被这单一的情感捆绑得动弹不得时,理智却如初春的花苞,漫上了他的心间。他领悟到,是他自己那对亡妻过分强烈的眷恋,和对神惶乱的索求,将洞穴里的那扇门上了栓。“当你的灵魂里除了求救呼喊之外空无一物,也许正是神无法给你救援的时候——就像溺水而无法获救的人……也许,是自己重复的呼喊使你耳聋了,听不见想听的声音。” 我将这一段,行文至书本过半处视为作者自我救赎的开始。他用他所熟悉的对神的情感类比于那陌生的对亡妻的哀悼。最后他发现,他的哀伤是基于一种超越真相的对偶像般的思念,这种超自然的情感免于被审查,允许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而在这反复的过程里,亡妻,被蒙上了与神一般的面纱。他发现他正“退缩回去爱自己的过去、回忆、哀愁和无忧,甚或爱情”,而非爱妻子本人。 正如他与神对话,其实是为了满足内心对圣洁和崇高理想的想望,而非敬仰神本身。亡妻和神都仅仅是作者真实所向的那些抽象事物的外壳,而为了保持抽象事物的本体性纯洁,亡妻和神(如果神有的话)的真实性被牺牲了。 扔掉强烈的感情,譬如悲恸,而让生活归于平静,是使一切情感流露它本真的前提。因为强烈的感情只会激起生活的紊乱,而紊乱需要理智和理想去安抚。在“理性化”的过程里,具象与本体之间的偏差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抹去。 "愈不哀悼她,愈能接近她。"路易斯是要把爱人拉下神坛。 可是悲恸之下,舒张的血管和恍惚的神情,分明真实存在啊。悲恸到底来自哪里,又会走向何处?这年逾六十的学者是如何不因为妻子的死亡而失去对爱的信心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为何没有因为无疾而终而失去存在的价值?苦苦受这尘世煎熬的人啊,眼里分明还有着对理想和极乐世界追求的光。 路易斯告解说,最好的办法,是合理化这悲恸——”死别并非婚姻之爱的阶段,而是固定会发生的一环,像蜜月一样。我们所应期许的是好好享受婚姻生活,然后,忠实地度过这一悲伤阶段。如果它让人心痛(绝对会的),便应接受痛苦乃是这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more, only the life I've lived. ......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 (from Shadowland.) 而丧偶或者失恋的痛苦,只是众多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这部精妙的小书打动我的地方还在于最后,它从最初的,由神到亡妻,只为求得此刻的切身解脱,进阶到了由亡妻到神,试图去宽解更宏大的人生命题。 “当我把这些问题摊在神的面前时,并未得到任何答案。不过,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没有答案’。不是拴紧的门,比较像一种默默不语,但绝非无动于衷的凝视。好似他摇着头,不是拒绝,而是把问题挥开,意味着:安心吧,孩子,你不懂的事,多着呢。” 这番描述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我与一位白发苍苍的哲学老师的交流。在面对留学生活的压力而怀疑自我之时,我问面前的老者:我们想要的和渴望的东西,是不是总是和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相违背?老者缄默数秒。然后告诉我,孩子啊,有很多问题,我想了一辈子,也没有想明白呢。 “没有想明白。”这仿佛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也许在将爱拉下神坛之后,我们离参透人生,依然很远很远,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索之后所暂时抵达的那个点,却足以宽解眼面前的忧伤。直到,直到下一次的悲伤袭来,像这严酷的责打,催促人再一次走向探寻真理的路径。

本文标题: 卿卿如晤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2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野火》读后感1000字《关于相亲后的那点事》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