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14 14:35: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我目光下的你》是一本由袁筱一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目光下的你》精选点评:●那句“我苍老的泪划过你年轻的面庞”,刻骨铭心。给三颗星,是因为,文字非常死人不需要分享。●一般。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100字

  《我目光下的你》是一本由袁筱一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目光下的你》精选点评:

  ●那句“我苍老的泪划过你年轻的面庞”,刻骨铭心。给三颗星,是因为,文字非常死人不需要分享。

  ●一般。

  ●喜欢她写杜拉斯 法国女人的写作状态

  ●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从不曾真正地在场,而他离开我们的时候却不曾真正地离开。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找到了!什么?永恒。那是闪耀着阳光的大海。

  ●情感过剩,做作有余

  ●真性情的人总是让人钦佩。直面惨淡的人生,又不至纠缠于虚无。有度也许可以支撑短暂的一生。

  ●依然袁筱一

  ●每当浮躁的时候 就把自己泡在纯文字的世界里

  ●这本书很好,尤其作者也是迷恋黑塞,让我心有戚戚,虽然有些提到的书没有读过,总体来说读了还是让人很有收获。

  ●文字绝好,只是目光有点窄了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一):她的文字纤细而不柔弱,透彻且带执着

  今天又开始下雨,特意又去找本袁筱一的书看。她的文字虽不华丽,但总有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她写到自己年轻时窝在宿舍读小说。说到自己爱读张爱玲,杜拉斯和昆德拉。这三个小说家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她的心境。虽然作者一再提及自己的小资情调,说到年轻一代对于责任的逃离,每当要承担什么,总是不自觉地逃开。但是谈到萨特,她也不无感慨地说到萨特的责任心,似乎是有所激赏。

  看到袁筱一写自己的学生时代,觉得她像个一瞬间彻悟出什么的女子。回首时她表现的既不是从容又不是唏嘘,而是一种近乎彻悟的情感。对于很多固有的条条框框,我们也许和她一样,在那些陈规面前若即若离,既无力冲破,又不愿沉沦。虽然她爱读的三个小说家都是我不怎么爱读的,但是她所述的一些难以言传的情感却让人感同身受。看到她提及黑塞,黑塞我觉得是和上述三位作家完全不同的一个存在,袁筱一既然也爱读黑塞,这也使得她的文字不流于那些小资类文字,其实她完全不像个小资作者或译者。

  从她的文字里,还可以看出面对时代变迁的空茫之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袁筱一大学毕业我可能刚出生,如今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时代,如果说在她的学生年代都对未来和理想有过这样那样的迷茫的话,那么在如今这样一个所有坚固的东西都正在被消解的年代,我不得不为我们的理想喟叹。不过我又想,每个时代都有它该有的迷惘与彷徨吧。

  看书看着看着都饿了,中午还惦记着吃饭。撑着一把旧伞走在雨中,人最终还是免不了做饮食男女,幸耶?不幸耶?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二):文字背后的真实性灵

  我相信我不喜欢一般学者那样理性的学术表达,可是袁筱一不是那样的一类学者。原来可以这样感性,感性的才是灵性的,也是我喜欢的。初次认识到袁筱一并不是因为她翻译的昆德拉或者勒。克莱齐奥,而是我喜欢的赫尔曼黑塞,他写,《一本我读过二十遍的书》,虽然无可避免的我闻到了其中有些刻意的味道,但我宁愿相信那是喜欢才能产生的刻意。

  流浪的人也要回家吗?其实我也一直在想,那些因为回不到家而终生忧郁的人,我会是其中的一个吗?黑塞的流浪真的好煽情,是我喜欢的味道。

  因为对法国文学不算太了解,里面的一些小说解读并没有唤起我太多的感触。但是在写勒克莱齐奥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因为我喜欢看那些作家的故事,他们是在现实里搭建自己心灵城堡的人,而我一直也在努力成为这样一个可以快乐安静搭建自己心灵城堡的人。有些文章可以读上好几遍,带点通透,还有哲思,我相信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而又时时在思考着自己的人才能有的哲思。因为期待,才有失望,因为思考,才有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挣扎背后的文字。

  她说她曾经构思一篇小说,一个她理想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流浪画家梦想的人,渴望有一天爆发出梵高那样蓝色的忧郁。我就开始认定,或许袁筱一和我一般有着某些相同的情结。因为我曾构思一篇小说,也是流浪的画家,自由的作者,在佛罗伦萨,可是结局却是死亡,梦想抵抗不了现实,这是我一度有过的想法和我内心的绝望,又或许是我不成熟的心智而产生的呻吟。可是一切皆是想法而已,我始终没能让这样的想法真正成为一篇小说,只是等待着将来的某一天爆发,又或许像袁筱一一般永远成了未完成。

  我直觉的相信文字背面才是真实的性灵,或许我将来也可以这般成为一个不放下自己感性和悲伤的学者,我可以放任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和文字打交道。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三):喃喃细语

  该怎样说一说这本书呢!会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起它,大半的原因还是因为作者袁筱一的身份:法语系教授,翻译理论研究者。从前看过她的那本《文字·传奇》,知道她的文字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便毫不犹豫地拿起了这本随笔,其实多少也有些窥探的意思:窥探她的心路历程,窥探她的文学喜好,窥探她作为译者的心理活动。毕竟,这样一个才女,百度百科的词条介绍却很简洁,甚至连那篇让她获得殊荣的《黄昏雨》,据说都是她不愿提及的过往。

  做读者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投入文字中,或粗或细地咀嚼其中的独特滋味,任自己的思绪随意游走。

  这本《我目光下的你》,与其说是一本文集,不如说是一些思想的碎片,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静静地漂浮在空气中,不知不觉地让人沉迷。不能说有多深的哲学意味,也不能说有多华美的文笔,可的的确确是好文字,每一篇都值得细细体会。闭上眼,仍然能听到那些细碎的呢喃——这是属于女作者的声音,是一个女人成长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经历,用平淡的笔调写来,内里却是弥足珍贵的。有些文字,是只属于女人,只有女人,才会有那样任性的时刻、那样纷乱的思绪。

  书里头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长恨哪堪歌》,不必细想便知道,这说的该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一篇书评,对王琦瑶一生的解读。其实我尚未读过《长恨歌》,只听过未完成的广播剧,可是,对这个故事,大概也是了解的,旧上海身世沉浮的女子,总是藏着不寻常的故事。其实很喜欢这种感觉——追随的感觉,看到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书评,便想去找来那本书细细阅读的感觉。袁筱一的解读是典型的女性角度的解读,剖析着王琦瑶的一生,然后再说些自己的思考、体悟,并不新颖,但好在情真意切,让人愿意读下去。

  后面的一些文章,有些写的是我从未读过的书——说来也惭愧,作为法语系学生,我读的法国作家作品并不算多。不过,这些书评倒让我爱不释手,想着什么时候,也把这些书找来读一读,看自己会否有不同的体悟。

  书的结尾是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我是懂这种感觉的,自己私爱的故事,有无法继续的困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放到众人的目光前,其实内心或许有着惶恐和害怕,不知道别人的眼中,会如何看待这个故事。我并没有很仔细地把故事读完。看到开头便明白,这是受法国文学浸淫颇深的人才能写出的故事,彻头彻尾的法国小说的格调,从人物到说故事的方式。一目十行地扫完,直到最后。其实私以为这倒不算是个未完成的故事,最多只能说不完整,故事结束在最后那句欢快的“Hi”里头,其实是一个挺好的收尾。这样不完整的故事的好处就是,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有更多自己独特的解读。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也没什么实质的内容。总之,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喜欢在平淡笔触中透出的思索。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四):翻译是一种全心的交付与投入

  豆瓣上有以袁筱一命名的小组,但我敢说,知道她名字的读者数量,与熟悉当下文坛畅销书作者的,一定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她的很多译著大受欢迎,她在翻译理论界的知名度远甚于文坛。作为在两种文字之间游刃有余的译者,她似乎更愿意隐身于字里行间,极少抛头露面。或许,这样也好。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受那些文字以外的信息干扰,只管沉浸在自己的阅读空间里,静享这些文字背后呈现的成长印迹,包括喜悦、疼痛、忧伤,甚至,妥协。

  若说成名之早,1992年,袁筱一便以一篇法文短篇小说《黄昏雨》获得了“法国青年作家奖”一等奖。那一年,她十九岁。之后,她读书,教书,翻译,评论,偶尔写些随笔。“青年作家”的光环被她轻描淡写地扔在一边,从不提及,倒是在法语文学翻译的殿堂里,慢慢有了一席之地。曾经在《读书》上与孟湄遥相唱和的那篇《最难的事》,用诗化的、散文化的笔触探讨翻译问题,大约算是当年反响最大的一篇文章了,似乎正是藉由这篇宣言一样的文字,读者开始认识并欣赏这位个性鲜明的译者。而今仍用此篇作为书名,亦可见她本人对此文的认可与重视吧。

  平素对新书的腰封向来是随手扔掉的,但这次例外,不仅因为上面极少见地登了一帧作者小照,更因为其中的一段话——

  “作为一个翻译人,如同作为一个女人,我只给我给得起的,给我想给的人,我没有答应过,对任何人,给他一座玫瑰园,我的梦想是一枚硬币的梦想。”(《玫瑰园的梦想》)

  这当然还是当年在《读书》上那么激烈地质询:“爱,怎么可以不平等?”的袁筱一,还是那个自信又执拗地坚持“直见性命,交付自己”的翻译姿态的译者,只是,随着岁月的沉淀与累积,其深切的生命体验与笔下的文字愈发接近和交融,于是,我们得以在感性的文字背后看到思想的深度,在诗意的故事当中觉察细节的美好。

  在这风生水起、众声喧哗的文坛,她始终心无旁骛地悄然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领地——翻译和教学,也因此,有了恬淡个性与丰溢才华的完美对接,也就有了她收获的成果——个个颗粒饱满、滋味醇厚——《杜拉斯传》《流浪的星星》《生活在别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兰西组曲》等一系列译著。

  而那本由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的《文字•传奇》,以她既是译者也是著者的双重视角,涵盖九位法国现代经典作家及作品的精心解读,“处处是偶然的情境,却透着生命的鲜活”,堪称惊艳。难怪有她教过的学生,在豆瓣小组里提起他们的袁老师,语气中总是掩不住的钦佩。

  在袁筱一的文章中,她喜欢将翻译与爱互喻,“翻译就像和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谈一场寻常恋爱一样”。她常说:翻译是一种全心的付出与投入,“爱,的确是最难的事。只是再难,也没有人可以避而不做。”于是,在这本几乎全是由翻译衍生出来的文章汇集而成的《最难的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作为译者的感性与投入,同时又饱含着作者的体温和态度。就像她的译著中有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全心的交付与投入,翻译,对她而言,已然不仅仅是件工作,更像是一次语言和语言之间的牵手,是作为译者的她与原著者之间的一见钟情,以及著译者合二为一后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另一本《我目光下的你》多为读书随感,收录了袁筱一译著之外的部分文字,有一种干净澄明的味道。只因,生活的杂质,被她用文字过滤掉了。

  从书中得知,她曾一度选择进入与专业不甚相关的商业领域,以为可以从此彻底离开。那段时间,她偶尔发表的文字虽然署名“袁紫衣”,但文笔依旧绚丽感性,还是习惯性地有着对于生活本质的追寻,想躲也难。这段她自称为“出走时期”的文字,真切地记录了她丰富而又细腻的心路历程,对应到文字中,应该就是这篇两万字的实验性小说《非你非我》了,其中,人物的情绪、思维始终飘忽而又沉淀,既开放又封闭,十分耐人寻味。倘若抛开小说本身语焉不详的情节,似乎仍是她一以贯之、念念不忘的翻译悖论。当然,结论已经摆在那里,她的选择便是:用文字的方式直面烟火的现实。所以她在自序中会说:“文字再物质,也比人来的可靠。”

  这并非毫无意义的悲观论调,而是经历过诸般别离、挫败甚至伤害之后的痛定思痛。无论是杜拉斯、萨冈,还是玛丽•尼米埃、卡米耶•克洛代尔,袁筱一用优雅流畅的译笔,为读者复述着她们的喜乐悲欢,同时,透过文字,我们亦窥见了她与她们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类似的相遇与相知,同样发生在我们与勒•克莱其奥、昆德拉、阿兰•罗布-格里耶……之间,当然,借助于她的翻译,被她称作“寻找、接近、澄清、相融和分离”的过程。

  相比起袁筱一已经出版的一系列译著,我更喜欢这两本属于她自己的小书。面对这样令人心仪的译者和作者,我愿意引为知己,也更愿意享受私人阅读的静谧时光。只因,字里行间,能够看到文字与精神的纯粹,能够听见生命拔节的气息,并能与之一同欣赏生命中美好轻灵的部分。

本文标题: 《我目光下的你》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0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松鼠先生和第一场雪》读后感1000字《汪曾祺小说》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