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一个清朝》是一本由郭厚英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的27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两个女人一个清朝》读后感(一):第二册比第一册更大气。读《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第一册时,说实在话,感觉作者的用笔有点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一本由郭厚英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的27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读后感(一):第二册比第一册更大气。
读《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第一册时,说实在话,感觉作者的用笔有点拘谨。这也难怪,那是第一册,一个历史大故事的开局篇,作者必须悠着来。第二册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日月山川,历历在目,恩爱情仇,激荡而来。难得这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一份呵护之情。她没有强加自己的喜好 于读者。对于这一段大历史中的每一个风云人物,例如,多尔衮、皇太极、崇祯、李自成、张献忠、林丹汗都抱着一份绝大的同情。不因成功者而过分溢美,也不因失败者而肆意贬低。这样的态度很好。历史过去了数百年,兴衰成败好比一出戏。只要在历史上努力过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也不可以任意地抹杀了他们。
书中喜欢的桥段,有杨嗣昌与张献忠斗智斗勇的部分,很精彩。杨嗣昌有无数次成功的梦幻,但就是抓不稳。张献忠一生最大的劲敌只有杨嗣昌。所以,黄虎张献忠恨得要戳杨嗣昌的尸体!
孝庄计赚多尔衮这一段也好看。多尔衮感觉被孝庄计算了,却既无奈又欣喜。这一份暧昧的心情难以述说。书中像这样的好情节有很多。
我评了第一本。第二本再读,忍不住再评。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读后感(二):哭泣的崇祯
读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我听到了一个男人压抑住的哭泣,他就是崇祯。
没有什么事情,比崇祯的失败更令人叹息了。那决定明朝势力潮起潮落的西北农民军剿进之役,于大明朝而言当然是一个关键棋局,崇祯有无数次胜出的机会,可是结局却仍然令许多的大明朝历史粉丝们扼腕长叹哦。
朱由检识才的本事在大明皇帝中是很厉害的一位哦。西北农民军剿进之役,他曾经大手笔地把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一批颇有本事的政治人才,陆续从幕后推向了前台。而且在“剿兵难撤,敌国生心。”的一种形势下,崇祯也明白杨嗣昌与满朝和谈政策是好的。他废掉了黄道周的功名,给郑鄤批了一个脔割处死。都是在暗中支援杨嗣昌,但是,他始终把虚名看得很重,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杨嗣昌的政治主张。如果他能向曹操学习,即使遗臭万年,也要不罢不休,也许崇祯就不要上煤山寻短见了。
书中作者在描写到崇祯的走投无路之时,真个令人垂泪:
”至十八日深夜,外面传言内城已经失陷了。这时,昔日人影绰绰的乾清宫,已经走散为寥寂寥无人。朱由检跟周皇后对影子成双人。朱由检凄婉酸咽地跟周皇后讲:‘廷臣惟争义气,全忘忠义。十七年辛苦,仍为若辈所误。朕惟一死报祖宗,但苦百姓耳。’
周皇后大约对于朱由检这类陈年旧辞听过一百遍了,此刻,大限来临,夫妻分飞,周皇后便大哭着埋怨了朱由检数语:‘毛文龙不诛,袁崇焕不杀,卢象升、洪承畴不必勤王,贼犹可灭。天运人事,一至于此。
其时,朱由检已抱定必死之心,人之将死,出语谦逊。于是,便弱弱地反问了一句:除却数人,竟无人可图大事耶?’
周皇后叹了一口气,幽幽地回答:‘早年求治太急,朝廷皆不安于位。后来已补救不及。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说毕,周皇后竟走入坤宁宫悬梁自尽了。“
很好的一段总结,只是无限江山,尽在无限凄凉的风雨之中。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读后感(三):孝庄,扶佐三个男人的智慧
从帮助皇太极说服诸多明朝大将投降,到在夹缝中运筹帷幄辅佐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从处理多尔衮事件,到扭转顺治皇帝去世后朝廷的危机;从辅佐八岁的小孙子康熙即位,到协助康熙平定三番奠定盛世王朝……
孝庄皇太后这些可圈可点的事迹,让后人无论如何不得不对其崇敬有加。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位皇太后就不会有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
不过,我感兴趣的却是《清史演义》中关于孝庄色降洪承畴的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
“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这一节,在历史中不过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细节,但对于清朝的兴起却干系莫大。孝庄能扶佐三代帝王,创下三百年大清江山的基石,其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读后感(四):历史也可以这样写 --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为《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作序
清朝以其三百余年(含入关前)的漫长岁月,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清史如同一座宝库,存储了无尽的文化宝藏;既有治国之经典,也有人生之百态;既有战场上千军万马的疾驰与厮杀,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斗智,更有满、蒙、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展示国家空前“大一统”的雄姿盛容……
清史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至改革时期大放光彩:它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学术界,研究热潮迭起,持久而不衰,以显出清史的浩瀚与魅力!
改革开放催生出学术文化的多样性。阐释清史,也是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诸如“正说”、“实说”、“戏说”、“讲坛”之类,都是近三十年来的“发明创造”。可惜,徒有其名,未必真实可信。当然,最坏的做法,莫过于“戏说”,公开把清史当儿戏,以此来娱乐大众。影视、小说、戏剧等,纷纷界入清史,推波助澜,把清史演绎得真假不辨,多属“史盲”一类的胡说八道。
一言以蔽之,现今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极坏风气,以虚假的胡编滥造,充斥着唯心的胡言乱语,搞乱了人心,其危害之大,莫此为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多卷本的新书《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女作家郭厚英的新作。这个书很特别,与众不同。它不是论证式的学术专著,也不属于历史小说。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清史书呢?依我的看法,此书是一部集描写、叙事与议论为一体的新清史。换言之,它具有学术的思辨,又具有小说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描写。将此两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一部形象化的清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据她在“引言”中自述:她是以一个女人的眼光,写出她对清史的感悟。她说:“女子写东西则往往只凭直感。”照此说来,本书应是作者“直感”清史的面面观吧!
无论文艺创作,还是学术著作,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真实性。对于史学著作而言,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舍此,历史就会被扭曲或不复存在。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无论真人真事,但它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这就是说,离开了真实的生活,胡编滥造,这类作品必败无疑!故史学与文艺作品两者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即真实性却是一致的。
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就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亦即唯物史观。这就要求人们不造假,不歪曲,一切皆以事实为据,据事而断,又据事而说理,是谓实事求是。这应当成为我们衡量或判断一个著作或作品的主要标准。
本书可贵处,首先是其真实性,当为它“立足”的基石。《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说的是开国为孝庄,末世称慈禧,恰好是一个起点,一个终点。重要的是,两个女人在清朝的兴亡过程中,各据特殊地位,各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两个女人“构成”了一个清朝,即真实,又颇具形象。
全书的内容,依清朝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次第展开对清史地描述。看得出来,作者以重要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作主线,抓大放小,就是抓住大人物、大事件,舍弃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使其主线,主题更突出而鲜明。如,《丛书》之第一册,共设十四章十四题,以孝庄嫁皇太极为首篇,其下,主要人物有努尔哈赤、皇太极、阿巴亥、袁崇焕、朱由校、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以这些人物为中心,编织成清入关前史。它的真实性就在于:这些人物抓得准,涉及清入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的人物,一个也不少!再说,这些人物“出场”的次序,准确而不乱。还有,对每一事件的历史定位、对主要人物所处“角色”的规定,同样是真实而无误的。仅举一例:第十一章列题“皇太极与朱由校斗狠,掉脑袋的却是袁崇焕”。三个人物,彼此的关系,既有主次,亦有因果,因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相。至于具体内容的描述,也是按历史的本来面貌,逐次展开,直至最后圆满地结束对此次事情的叙述。
本书的作者尊重历史,循着历史发展的线索,追踪人物的实践活动,力求展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其真相,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当然,我并非说本书所写的每一个事实,乃至细节、每句话都是真实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为再现当时的一幕幕场景,作者据史料做合理地想象,并用文字写出来,就使历史活灵活现。这类内容,颇有感染力,有助于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至于当时场景是否如作者所描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能起到“助读”的作用,也能为读者所接受。
从学术的视角来评说,《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是学术著作的“另类”,学术界是能够接受此书的特殊写法的,但两者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如体例,如语言文字,如史料的运用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化多变的时代,学术开始走出书斋、课堂,进入社会,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以何种形式阐释历史包括清史,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是关乎社会思想与风气导向的大问题。前已指出,学术界与文艺界已“创造”出多种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戏说”是一种极坏的做法,此风不可长,人们不能接受。还有冠以严肃的题目,却贩卖“戏说”的假货,同样应予拒绝。
本书与“戏说”一类的信口胡说划清了界限,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一种历史责任感。在当前学风败坏、文艺混乱之时,尤见此书之可贵。
读本书,颇多感受,是为序。
2019年中国人大静园
李治亭:1942年1月13日生,山东人。1965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辽宁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兼及明史。 主要著作有:《清太宗全传》、《明清战争史》、《吴三桂大传》、《中国漕运史》《清康乾盛世》《关东文化》《关东文化大辞典》(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主编)、《二十六史精华》(主编)、《吉林省百科全书》(总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