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是一本由[美]霍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红字》精选点评:●二十世纪以前,小说家们的绝活少得可怜,没有存在主义,没有精神分析,没有意识流。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来讲,这些小
《红字》是一本由[美]霍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字》精选点评:
●二十世纪以前,小说家们的绝活少得可怜,没有存在主义,没有精神分析,没有意识流。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来讲,这些小说基本上只有历史意义:社会历史和文学历史。不过,美国文学从十九世纪开始平地起高楼,老人家写这么一本出来也确实不容易,费尽心机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独立宣言还没诞生的时候。
●一片黑墨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
●mark幼年读物
●红字成了她的十字架——是羞辱的记号,也是荣耀。A,adultery or angel.
●人赶不上时代变迁,时代照顾不了人。
●1731:爱情很虚化。重点是救赎和解脱。引言《海关》晦涩,越过之后读到正文才舒服。一个活泼美丽的天使珠儿,给海丝特•白兰力量,一个垂死的牧师最后时刻的惭悔解脱于那双复仇的魔掌,一个因复仇而牺牲的医生。
●熬过前章真是让人看的根本停不下来
●尽极辞藻浮华之能事,可读性一般,厂车上啃了一个月
●偷情
●电影结局没改多好啊
《红字》读后感(一):红字
我向来是个自由主义者。看影视剧中的人物。你喜欢哪个人哪件事就去做吗?哪有那么多纠结呢。在这个社会,我们拥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权力所以我们是幸运的。但是我们依然会面对很多纠结的事情。或许因为我们拥有的很多。
但是把故事背景放在那个年代。那里的人并不自由。我并没有女主人公那样的勇气。面对一群乌合之众,面对恶魔一般的丈夫。也无法带给所爱之人救赎。更无法教育好一个孩子。
我很喜欢书中这样细致的描写,关于人性的议论。带上红字相当于给一个人的一生贴了标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表现创造其他标签
《红字》读后感(二):“没有太阳光,却有月亮光”
“在无限纯洁的上帝眼中,我们都是罪人。这个寓言将教导他们,即便是我们当中最神圣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只不过比他的同胞略高一筹,能更清楚地分辨出俯视众生的仁慈上帝,能更彻底地否认表面上看来积极向上的人类美德的幻影。”
依旧是张老师几年前说的话,“每个人都是好人,但难免会做几件不怎么样的事”,近些时候,不管是读书还是电影,总频繁想到这句话,人性的复杂,性本善的延伸。
霍桑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是性恶,或者说原罪,与张老师常说的还是有一定出入,读《文学回忆录》的时候,木心评价“这小说没有太阳光,却有月亮光”,无阳光,则阴暗,阴暗之处照进月光,潋潋可爱。
2020/2/9-2020/2/12
秦言 于家中
《红字》读后感(三):The End
《红字》可以算是阅读外国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的初心了。大概是五年级的某次比赛奖品是一本精简版的英文《红字》,但直到六年级才怀着一种敬畏打开,一点点小心翼翼地读完。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充斥着那几天的生活,以至于这本书一直以一种“证据”般的存在,在我的课桌里被刻意地“遗忘”了很久。
第二次打开《红字》是在初中集中购买原版书之后,但草草翻了几页,便被枯燥晦涩的Preface劝退了,甚至还使我一度对所有原版书都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至今也还算得上是一段可怕的回忆。
第三次也就是现在,已经是大三前的暑假了。在图书馆漫无目标地闲逛,才发现内心还是希望攻克这座“高山”,看看它的全部风貌。不得不说,前言部分的“海关”即便以中文形式出现,还是难掩它晦涩的本色(抑或是我太久没有日常阅读的习惯,理解能力已经下降?)。啃了很久,甚至有些内容还需要翻来覆去地读,才能理清大概的含义和思路。幸好坚持了下来,读完了整本书。当然,全书的主题,即道德、伦理和宗教、法律之间的挑战,以及作者对在人物刻画中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当然还有象征、隐喻等种种写作手法,自然都赋予了这本书名副其实的经典价值。然而,给我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文字间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完成既定的阅读目标和完成埋在心里的阅读初心,我更多沉浸在情节之中,而没有对具体的文字“吹毛求疵”,但还是对一些心理、环境的描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表现,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内容中实际都有很多文字还需要更加仔细地阅读和揣摩。不过这些部分也许就要留给原版书的时间了,毕竟中译本可能还是会流失一定的滋味。
但无论如何,我都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弥补了多年来的阅读遗憾,也打开了2020的阅读模式。
《红字》读后感(四):良知的灯塔
忘记曾在何处看到一个影评,其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背负着道德的红字”,当时我并不知道“红字”的涵义,只是对这两个字有些好奇。有一天在网上逛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以“红字”为书名的小说。买来以后翻了几页,感叹作者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但是内容上不免有些枯燥,和我预期的以情节结构取胜的小说不大相同,于是被我扔到了书柜里,久无问津。
博士三年级的寒假,虽然毕业论文还剩下最后一章没写,但返校以后我迟迟不想着手这种过于学术的作业,这个时候我竟然想到了《红字》。重新阅读,起初的体验一如昨日,不过和更枯燥的学术书比起来,毕竟要好得多,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几天以后,我读完了,期间还重温了一部曾经看过的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两者在某个方面的一致性让我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霍桑在《红字》中说:“表面的贞洁不过是骗人的伪装,如果把一处处真情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话,除去海丝特·白兰之外,好多人的胸前都会有红字闪烁的。”这段话用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也同样鞭辟入里,虽然海丝特并没有被殴打,但胸前的红字却成为最沉重的枷锁。
于是我理解了那句影评的含义。
如果抛开西方天主教的“原罪”说,生活于尘世的芸芸众生,有几个敢将自己的心灵坦露于阳光之下,然后大声宣称自己一点过错、罪恶都不曾有?如同阳光照在大地上必然会产生阴影一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阴暗的角落,其中隐藏着人类的弱点:贪婪、自私、嫉妒、邪念……而在阴暗中有一盏灯,灯光微弱,却试图将幽暗的烟雾驱散,这盏灯就是道德。道德的审判权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包括宗教在内的超自然存在,不管是西方天主教的天堂、地狱的审判,东方佛教的轮回之苦,还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冥冥主宰,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类似法律惩罚的威慑。“在无比纯洁的上帝的心中,我们都是相差无几的罪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忏悔,才可以获得上帝的原谅,才能使自己恢复道德良知的辉光,从而实现生前的平静和死后的光荣。另一个是内在的自我良知。不管良知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天禀赋,还是由社会生活而来的后天习得,它是一个代表着正义、善良的内在自我,我们畏惧它,但又试图取悦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两句话包含了最朴素的道理。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扯得有点儿远了,回到小说本身。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心理的精微细致的描写,还有就是文学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一切优秀的小说都要归结为对人性的探讨,(即使以动物为题材,其隐喻意义亦在于此)而展示人性的最好平台就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海丝特做针线活》一章中,作者描写配带红字的海丝特面对镇上人们的冷漠、嘲讽和谩骂时心中所起的变化,“她感到或者想象着,那红字赋予了她一种新的体验。她战战兢兢又不由得不去相信,那字母让她感应到别人内心中隐藏着的罪孽。”所幸她天性善良,所幸她相信“世人还没有像她那样罪孽深重”,因此才避免堕入沉沦。人的情感思绪最复杂,剪不断,理还乱,古人常有“辞不逮意”之叹,而作者却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构建起了两个主角——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牧师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点。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陌生化”一词,即通过一种奇异、变形、扭曲的方式赋予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鲜感和新奇色彩,从而增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体悟。文学化的语言就是“陌生化”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加工,增加我们的感知难度,使我们重新或加深对世界的理解。霍桑在描写小溪时说:“所有这些大树和巨石似乎有意为这条小小的溪流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或许是害怕它那喋喋不休的多嘴多舌会悄悄道出他所流经的古老树林的内心秘密,或者是害怕它那流过池塘时的光滑睡眠会映出其隐衷。”多么美妙的语言!霍桑曾经为“一向脱俗的所有富于想象力的愉悦,也从我的头脑中消失了”而感伤消沉,但是当他面对这部小说的素材时,“那些曾经似是十分旺盛和活跃、后来又悄无声息地休眠的思绪,往往再次萌生。往事在我心中复苏的最值得注意的一次机会终于将其带进适宜的文学法则之内,于是就产生了我现在正撰写的这篇奉献给公众的随笔。”文学关乎一颗敏感的心和一支生花的妙笔,二者缺一不可,霍桑其人和这部小说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部小说并没有给我预期的阅读体验,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文学化的语言取代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说实话,读起来还是比较累的。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罪恶滔天的尘世,该如何实现自我的救赎,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呢?这部小说或许提供了某些答案,不过它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它给我们的是类似黑暗海面上灯塔一般虽微弱却足以安慰人心的微光,这就够了,剩下的要靠我们自己的心灵舵手,看它会将我们带往何方。
最后要说一点,胡允恒的翻译确实不错,很多语言都经过了文学化的加工,但是其中的一些地方却依然有点儿不通顺,或许是直译的原因,亦或许是迁就于西方的长句语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