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23 08:32: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维纳斯的诞生》是一本由[英]莎拉·杜楠特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维纳斯的诞生》精选点评:●一本以15世纪佛罗伦萨为背景的女性小说。爱情、私生子、同性恋、政治斗争、宗教极端主义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1000字

  《维纳斯的诞生》是一本由[英] 莎拉·杜楠特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纳斯的诞生》精选点评:

  ●一本以15世纪佛罗伦萨为背景的女性小说。爱情、私生子、同性恋、政治斗争、宗教极端主义,可以说《维纳斯的诞生》具备了畅销小说的诸多元素。

  ●“普通人也能部分地参与创造历史”。原来西方作者创作小说也乐于借历史人物的东风。在八卦这一点上,全世界人民同归一途。

  ●比烟花散尽要好看点。因为第一人称,而且和画家的爱情比较有力量。同性恋哥哥和丈夫间也够狗血。

  ●我将永远无法忘记亚力山德拉与她的画家 我好像能明白他们在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有些人你见他第一眼就知道他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亚力山德拉很幸运能够在她才华横溢又叛逆的年纪遇见了画家也很不幸地被人欺骗嫁给一个同性恋 我为她与画家的感情心潮澎湃 思绪起伏 很庆幸他们的女儿选择拿起画笔

  ●就是字太小……

  ●有种为了猎奇而猎的感觉。

  ●太美了

  ●这本书十分的易读,情节跌宕起伏,但是缺乏悬念。看到开头就能猜中结尾。闲来打发时间还可以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是女主的自白,语言很有代入感,描述也有画面感,翻译的很赞,生动的描述了女主在那个时代的经历。

  ●所以最后还是不知道画家叫什么名字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一):阳光背后的神圣与背叛

  印象中的佛罗伦萨,阳光、空气和水都散发着令人感到惬意的艺术气息。这座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欧洲文化艺术中心、歌剧的诞生地、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因拥有蜚声世界的全球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和众多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而成为令全世界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神往的艺术圣地。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二):2019年新版译者附记

  十二年前的夏天,我在上海某杂志上班。杂志处于筹办期,工作轻松,所以当朋友问是否有兴趣翻译一部以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为背景的小说,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汗颜与感激兼而有之。

  说汗颜,是因为当初年少轻狂,有着莫名其妙、近乎盲目的自信。我前一年才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虽然看过许多外文图书,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哲学社科类著作,另外也缺乏相关经验。是的,我读书时翻译了几篇专业论文,工作后从事过海外文化报道,不过这些零星的积累其实不足以支撑我称职地用汉文再现一部长篇英文小说。然而那时我不明白,只用一个多月,便向出版方提交了译稿——就是你已经看完的《维纳斯的诞生》。

  说感激,是因为我的第一部译作顺利地在2005年5月上市,上市后竟然有许多读者给我写邮件,说他们喜欢这本书,有的甚至说喜欢我的译笔。这些素昧平生的朋友也许从未想过,他们随意发出的感想,给初出茅庐的我带来了多大的鼓励。虽然过去十二年来,我始终走在文学翻译的道路上,内中有种种机缘,只是归根到底,我愿意相信,《维纳斯的诞生》获得的赞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我写下的感激他们未必能看到。

  现在这个版本修订了旧版中大量的错误。惭愧之后,我感到释然。因为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门匠艺,和其他所有匠艺一样,需要长时间在实践中不断地犯错和改正才能得到提高。那些错误是年轻的代价,毕竟没有哪个凡人刚生下来就能跑会跳。然而我不奢望你的谅解,我只期盼你,亲爱的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宽容地对待年轻人的错误。

  至于我,我很幸运,不是每个应该“结束铅华归少作”的人,都有机会去改正年轻时的乖谬。尽管我不能保证这次修订过后没有错漏,但请相信我已经尽力;如果你有任何指教,我也愿意倾听。

  李继宏

  2019年6月12日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三):维纳斯的诞生书评

  个人认为,很多人对此书的简评有失公正,完全,几乎概括的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完全是为了吸引一些对爱情迷茫,或者是懵懵懂懂憧憬的小女生而扭曲事实而写下的东西。而书本身则要伟大的多,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时代,一个齐声合唱哈利路亚,万千个声音合为一体的时代中,那个孤独的声音被世人聆听到。

  而这个孤独的声音不仅仅来源于文艺复兴,来源于人文主义,自由,叛逆,也来自于亚历珊德拉。

  为了能够表客观而全面的给这本书一个评价,我在豆瓣上面搜索曾经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写的短评,看到有部分读者认为本书描写了亚历山德拉传奇的一生,要我来谈,其实说传奇略微夸张,我只能称其为不同一般,可能是我对于她最终选择留在修道院,并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结局感到无法释怀,我经常将这一个抉择,与一部由狄德罗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修女》作比较,并曾自我对这样的做法给出一个解释:《修女》的电影中,苏珊她就算她厌弃修道院,再不愿意当一个修女,在院长剥夺了她的袍服,十字架,并且剥夺了她祈祷的权利,她还是会虔诚的祈祷。

  所以,亚历珊德拉这样选择的原因就是:深入骨髓的信仰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我又认为,无论是苏珊还是亚历珊德拉,虽然她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她们都有去追求世俗幸福的权利,而且实际上,苏珊面临的压力比起亚历珊德拉更大,因为,读过《巴黎圣母院》人们就会明白,埃斯梅拉达在犯下杀人罪(虽然这个罪名是被冤枉的。),但只要她躲在巴黎圣母院内,就可以躲避法律的裁决,也就是说,众所皆知,狄德罗是倡导法治的,宗教是不受法律所管辖的。苏珊选择了想尽一切办法,联络外界,与压抑人性的不合理宗教戒律抗争,离开修道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亚历珊德拉没有。在我看来,亚历珊德拉有热情,有天赋,我多想她能和画家一起远走高飞,去往罗马,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她选择了最终留在修道院,并在最后服毒自杀,除却纹在身上的毒蛇和男人的脸,什么都没有,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恰好契合了孤独之声,我却认为,这恰恰没能使她成为传奇,更像是无偿出售了自己未来的时间。

  虽然如此,这样的结局赋予了这本书不一样的色彩。

  因此,我就曾戏剧性的设想,年老的亚历珊德拉,为了装病带着那一大块的猪BIAO,躲避着一些清规戒律,只是为了好玩而装作不舒服的大叫,心里上实际上乐得不行,虽然这样的快乐包括了她沉积多年的复杂的情感,比如远在罗马不可碰触的爱情,已经死去思念也见不到的母亲,还有被疏远了的自幼在旁的伊莉拉,等等,所以认为戏剧性的同时,想来也倍感悲凉。

  或许她的人生,就是契合了她的个人所说:“痛苦的对立面是庄严,而不是快乐,快乐总是世俗的,而与地狱相连。”

  本书亚历珊德拉是一个个性非常的强,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追求新鲜事物,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子。其实对于人文主义,个体自由的追求,抗争,争论,从未停止,从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思想界对于个人理想的压抑,到现在,个体自由和追求与社会大流,制度管理的抗争,先是文艺复兴时期,从中世纪呆板,题材单一的宗教画中解放出来,开始出现了人性和人欲,人们开始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世俗幸福的追求, 到世纪一直往前走,不断兴起的女权运动,愈演愈烈的妇女解放,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和充满争议并不断发展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雪莱写过一首诗,叫《云雀之歌》,他是通过这样描写,来表达自己是如何向往自由的:我们瞻前顾后,

  为非是之物心神憔悴

  我们最诚挚的笑声

  也充塞了某种痛苦;

  我们最甜美的歌,

  是最能表达哀伤的曲调。

  不止雪莱,勃朗特姐妹中,艾米丽。勃朗特,曾写过这样的诗歌:

  倘若我要祷告,唯有祈祷

  还能让翕动嘴唇张口:

  “让心灵淡泊,远离尘嚣,

  并且,赋予我绝对的自由。”

  哦,当我飞驰的光阴临近末日,

  我全部的恳求只有一个:

  请赐予不羁的灵魂以勇气,

  去耐心地穿越生死的边界。

  其实,无论是这些人,诗人,画家,还是普通人,这些歌颂自我,歌颂自由的声音从来不是孤独之声,其实他们属于我们每个人。

  《飞越疯人院》中迈克勇敢的和医院刻板的规章制度进行抗争,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虽然最后他被强行实行了脑白质切除手术,(这里解释一下这个手术:这个手术是是一种切除脑前额叶外皮的连接组织的神经外科手术,亦称脑白质切除术、脑叶切断术等。脑白质切除术在1930年~1950年主要被用来医治一些精神疾病,这亦是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治疗客体包括精神分裂症、临床抑郁症及部分忧虑紊乱症,还包括一些被人们认为有精神疾病征象(如喜怒无常、年少轻狂)的人。病人术后很可能患上精神幼稚病,这个手术在一开始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疯狂的追捧,一切被认为不服从者,甚至只是同性恋,青春期叛逆期少年少女,都会被实施这个手术,比如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仅仅因为青春期叛逆,就被家人骗进了手术室,做了这个手术,在手术后,她的智力退化到一个两岁幼儿水平。)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但是受他的精神感染的酋长已经醒过来,用枕头闷死了迈克给了他解脱,并搬起曾经迈克试着搬动却失败的洗手台砸开疯人院的窗户,奔向了未来,和自由。

  而这样的追求,这样的抗争从来不会被打倒,他们也只会随着我们的成长,个人意识的觉醒而变得更强大,电影《V字仇杀队》中,当V身上挨了很多子弹后,他依旧站的笔直,对前来镇压他的军队说:“这具面具下不再是肉体,而是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人文主义和个体思想的自由,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并不断唤醒着我们,其实我们在内心深处都在渴望着属于自己的天地,旷野,和那一片星空。

  鄙人之愚见,为何这本书会取名叫维纳斯的诞生?其实我被书中的某一种名叫时代沉积的东西所震撼了,里面所包含的力量和宗教情感,是一个多么有质感有厚度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本书所描写的这一个小小事件,就是文艺复兴的序曲,亚历珊德拉便是整个文艺复兴开端的维纳斯,肉体的维纳斯死去了,思想上维纳斯,就诞生了。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四):自由,是人性歇斯底里的呐喊

  看完《维纳斯的诞生》,感触很深,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之所以看完这本书让我思绪翩翩,大概是因为女权微弱的萌芽在黑色镇压下的挣扎让人触动,女主渴望自我,永不妥协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意义。

  女主亚力山德拉生活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早期。整个佛罗伦萨的商业欣欣向荣,富足的市民用宗教壁画装饰教堂,用雕刻装饰广场。人们开始崇尚艺术,贵族更是热衷于招揽画家。她出生富裕,受到良好教育。虽然她的拉丁语流利无比,功课甩开两个哥哥几里路,但却并不讨人喜欢。家人对于她爱读哲学书籍,她的倔强脾气通嗤为古怪,哥哥以羞辱她为乐,母亲则告诫她学会顺从谦卑以及女性该有的一切美德。她把贴身女仆变成自己的共犯,躲在自己的房间,用女仆偷偷寻来的颜料画画。她深爱波提切利,无时无刻不向往能像男子那样学习绘画。在中世纪教义强压的佛罗伦萨,女子连独自上街都是不被允许的,向男性学习绘画的这个愿望太惊世骇俗,争取受教育与男性的平等,无疑是女权思想的最初萌芽。

  书的第一章里,亚力山德拉的父亲从北方带回一个画家,这就注定了他们的纠缠。她先想法设法偷偷溜去画家的房间,想见识一下画家的模样。年轻的画家皮肤苍白,不会说意大利语,甚至不会与人沟通,从未和女人说过话。他的举止笨拙,可是他的画作深深打动了少女。男女之间如果要发生点什么,那么一定是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女见识到画家的才华后便想着拜师学画,这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法国人与佛罗伦萨开战,一旦法国士兵进驻最危险的就是处女。所以,必须赶紧结婚才行。在此之前,亚力山德拉从未想过结婚,甚至对自己未来月经感到庆幸。伴随着初潮的到来和法国士兵的抵近,她迎来了自己的婚事。柯里斯托佛罗无疑是个绅士,他相貌英俊,风度翩翩,知识渊博,热爱艺术且有政治天分。但是真正打动亚力山德拉的,是他的承诺‘在婚后给予你最大的自由’,暗示婚后她可以自由的绘画。新婚之夜,事情才暴露出本来面目,她的新婚丈夫是个同性恋,情人正是她轻浮浅薄英俊的哥哥托马斯。正是因为法国占领佛罗伦萨,政府会抓捕亵渎神明的人,逮捕通奸者和鸡奸者。教会认为:但凡是上了年纪又有钱却保持单身的人,都是嫌疑最重的。所以,他们必须在法国人到来前找一个挡箭牌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与当时女性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又渴望着自由的亚力山德拉便成为了这对同性恋人的目标。

  对爱情的向往让亚力山德拉对婚后生活极度失望,与柯里斯托佛罗的精神沟通无疑是愉快的,她曾幻想过婚后生活,天真的认为爱情和自由都能属于自己。但生活可笑的戏弄了她,把事情又推回了原点,她借结婚斩断懵懂的情丝来做一个世人眼中得体的贵族女性,可是荒芜的爱情,无人引导的绘画技巧,都让她思念着画家。婚后再次见到画家,两人都已经明白了自身的渴望,情感猛烈迸发出来。画家和亚力山德拉都选择了不同程度的自残来惩罚自已,企图控制情感,但是死亡的威胁反而加速了爱情的脚步。他们于对方,不仅是爱慕,是欲望,更是彼此救赎,是理想之光。一个从小生长清规戒律之间的修道士,除了拉丁语连话都不会说,生活除了向上帝祷告就只绘画的青年。一个从小就想逃脱俗世纷扰,向往着逃脱婚姻制度做一名修女,渴望自由的学习绘画的少女。这样两个人,前者可谓是圣洁,后者连欲望都泛着纯洁之光,但是他们却通奸了。画家一次次抗拒着对少女的渴望,对她举止粗暴,拒绝教她作画。亚力山德拉则选择了俗世对她规划的一切,将绘画的热情,对画家的渴望压在心底。但是命运总是把他们妥协的道路封死,对爱情,人欲,美的渴望,冲破毕生信仰,冲破宗教血腥镇压,如一颗石头下的种子,曲折蹒跚的在阳光下绽放第一片嫩绿的叶子。

  书中爱情有三条线。亚力山德拉和画家之间,是冥冥中注定会纠缠,如同从亚当的肋骨中生出夏娃般的契合与吸引。他们的爱情是浪漫式爱情,到书中结尾画家功成名就后回佛罗伦萨寻找到形容枯槁的女主,两人之间的吸引力一如初见,这份飘荡不安的爱终于有了终点,成为完美式爱情。

  亚力山德拉和柯里斯托佛罗的爱情,是彼此欣赏与默契,彼此信任相托,到最后柯里斯托佛罗也抗拒不了对亚力山德拉产生了爱情。这样的爱情是伴侣式爱情,有温存有信任,有承诺有互相付出,但是没有激情。当托马索感到情人心意动摇,出狱后染病选择下落不明时, 柯里斯托佛罗痛下决心抛弃了女主抛弃了一切选择追随。

  柯里斯托佛罗与托马索的爱情,是教会绞肉机器下疯狂的同性之爱,沉迷于肉欲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是占有式爱情,柯里斯托佛罗对托马索有着狂风暴雨般的激情于迷恋,托马索则对他有着极度强烈的占有欲,容不得他半点懈怠。虽然知道彼此之间不容于世,没有未来,可是这份爱情如同烈火将两人吞噬。

  书中多次提到波提切利:亚力山德拉对波提切利的喜爱,柯里斯托佛罗收藏的波提切利《神曲》插画手稿,最后他把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交托给了妻子。而书名正是取自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赤裸的秀美女神无邪的从海上升起,脸上神色无庄重无妩媚,只有忧郁的沉思。亚力山德拉在进入修道院之前,一直是优雅的,喜欢沉思且惆怅。作者没有描述她的肉体之美,相反她自己常常觉得自己丑,哥哥嘲笑她个子高脖子像长颈鹿一样长,她也学不会窈窕动人的舞姿。可是她的思想,她的气质,有种让人倾倒的灵魂之美。相比之下,托马索是肉体之美,书中不只一次说他相貌英俊,追求时尚,善于打扮自己,佛罗伦萨所有的女子都迷恋他的美丽。而这两兄妹,这两种美,都彻底抨击了教会专制腐朽的禁欲论。

  结尾时画家历经三年在佛罗伦萨修道院找到老去的亚力山德拉,在她的自卑中膜拜她的肉体,在上帝眼皮底下做爱。白天交流绘画,晚上交流身体,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爱穿过了时间,穿过了肉体,穿过了一切阻碍。当亚力山德拉经过修道院清苦的十多年终将整个礼拜堂都画满壁画,当她的女儿跟随着父亲画家到了没有宗教迫害的国外,她的一生圆满了:心愿已了,所爱之人安好。她再一次彻底违反教义:送别爱人后的锥心之痛使她选择将画家留在身上的画用刺青永远保存,一条绿色的大蛇从乳房盘旋身上,下腹的蛇头是画家的脸,完成这幅刺青后她选择自杀。这幅刺青在她入殓擦洗身体时大白于天下,是她禁锢的一生对教会最后的嘲讽。

  亚力山德拉一生亵渎教义,也一生纯洁无比。教廷的权利纷争,贵族的浮华享乐,政客的尔虞我诈,平民的愚昧麻木,她从未沾染丝毫,她一生追求的只有真正的爱情和美轮美奂的艺术。

  人性的挣扎,如同美神从海面诞生,当她崭露头角的一瞬间,她的美俘获了所有人。亚力山德拉终生对自由的追求,用裴多菲的这首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她一生渴望自由,自由的爱人,自由的作画。这份渴望使她的灵魂散发出神性之光,经历一切磨难也无法玷污这光芒。人的欲望,对美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不应该被清规戒律所压抑。我们灵魂中伴随而来的天分,不应该被性别被阶级所扼杀。而我们的爱人也不应该由金钱和性别来选择,只要我们相爱,只要我们彼此矢志不渝,哪怕他身无分文,哪怕我们性别一样,我们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

  我愿意相信,柯里斯托佛罗与托马索在某个偏僻的乡下隐姓埋名,平静生活,而不是被人举报被教会所迫害。他们俩脱离束缚完全拥有彼此,顺畅的度过余生。

  我相信在亚力山德拉死后,上帝会感动于她的赤子之心而原谅她,她亲笔所画的圣女、圣母和天使从墙壁上翩然降临,引领着她上升天国。

  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事业,自由选择自己的爱人,但是金钱生计和主流思想父母意见还是常常阻碍困惑我们。而几个世纪前在昏黄灯光下,用鱼骨头磨粉画天使报喜图的少女,却用她非凡的美和勇气让我们感动。

本文标题: 维纳斯的诞生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9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的建筑有多重?经典读后感有感《兰科植物的受精》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