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0-16 09:44: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是一本由刘斌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9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读后感(一):原来史太浓是个人呀!千真万确,拿到这本书后看了没几页,我就发出了如上感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是一本由刘斌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9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读后感(一):原来史太浓是个人呀!

  

千真万确,拿到这本书后看了没几页,我就发出了如上感叹。原先在我的理解里,一直以为这本书的名字是设计史/太浓,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在书里自称“史太浓”,所以本书书名正确的断句形式原来是“设计/史太浓”。

第二个撕开塑封后比较惊讶的点是,这本售价59元,副标题为“创意国家漫游记”的设计史漫谈手册,居然没有一页设计作品的配图……这不能不说史本书最遗憾的一点,从英国的莫里斯和工业美术运动,到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和哥特式建筑,再到谈到设计没有人能绕过去的包豪斯,再到李西斯基的构成主义,这么多设计史上的瑰宝依次出场,光华绚烂,居然一张配图都没有!

书中唯一的配图,就是提到各位大佬时必然会附上的半身速写像,没有一个人物落下的,这倒不能不反映出编者的某种严谨(然而并记不住……

言归正传。客观来说,除了以上会让人产生迷惑的两点之外,这依然是一本非常好读的设计史盘点类书籍。作者盘点了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荷兰、美国、瑞士、意大利、日本、中国共11个国家近代以来艺术设计历程中较为出彩的大师及作品。和一板一眼、冷静克制的教科书式阐释不同,“史太浓”的表达里个人特色的成分很足,三分戏谑口吻、五分平实底料、加上两分跳脱而自如的视角切换,像文字电影似的带着读者游览艺术长廊,一会儿看到莫里斯在郊区肯特郡和朋友们一起琢磨着怎么盖自己的婚房,一会儿又站在十九世纪欧洲寻常人家的厨房里,看他们打开不同碗盏的包装纸,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副完美的浮世绘版画儿……

谈谈我最喜欢的几处吧,其一是法国站中关于哥特的介绍,从建筑范式到艺术风格,既翔实又明确。而谈到如何将哥特风格与平面设计相结合时,作者也总结了几点共性,比如一定有尖锐的角、华丽的装饰感、喜欢用粗细对比、造型偏爱不对称等等,这些对于建筑和欧洲艺术小白来说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其二是谈及设计史对设计师的帮助时,作者引用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将一团纸捏成一个形状,缩小了就是一个首饰,放大后就是一个雕塑,再放大就是一个装置,在继续不断放大其实就是一个建筑。

简直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看到这段话时的感受。现代设计,尤其是很多工业性强的设计,往往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而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珠宝设计、建筑、雕塑等等,大多强调不同设计者间的区别度。然而,李西斯基这类构成主义大师却能将同一个设计理念内核完美地融入到平面设计、家居设计、装置、摄影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去——毋庸置疑,将设计与设计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壁垒打破,甚至于将专业设计与非专业设计之间的壁垒打破,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狭义理解的设计只是视觉层面的表征,其实还有功能体验及思想、风格的部分。”正因如此,即便这是一本没有插图的书,不同国家在近代艺术设计史上所形成的不同特点,也通过作者活泼的叙述、有趣的例子在我心里落了根。对于致力于研究不同设计风格的人来说,如果缺乏了对这些背景的了解,也会多多少少有些缺憾吧。在我看来,阅读完之后按图索骥地把每个大佬作品补齐是最为推荐的做法。要是编者有个二维码或者链接作引导就更好了(dreaming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读后感(二):简明设计史&方法论

  

绝大多数的设计史都是以时间为轴线来延伸扩展历史的,以时间为线,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讲“史”的方式,但这也会导致在阅读中,发现到处都是重点导致难以记忆,并且在阅读距离现代年代越久的事件时,自然会觉得有距离,从而忽视很多历史故事中,其实也应该有的“人”的真实的维度。但是《设计史太浓》讲史是按照国家来分类的,以上两点就不再是问题——重点事件立即变得分明,而且由于事件分明,其相应的背后的人,也变得真实并不再距离遥远了。但是这种分类也有它的弱点:以国家分类自然有很多多国共同联动的运动被抹掉,另外为了区别主次,更多该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及运动,自然被置于次要或被忽略的位置了。所以《设计史太浓》最适合的,是对设计史不了解,需要入门的读者——如此浩繁庞杂的历史,先记住点重点总不会错。

作者在此书中化身“史太浓”带我们游历了十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特色与趣闻:荷兰的梵高受到过浮世绘的影响,是源自那时日本的廉价包装上浮世绘风格画的传播;法国妇女解放之父”竟然是位设计师:谢雷特海报中的妇女颠覆了当时的刻板印象,引起众人纷纷效仿;比利时的霍尔塔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时的人们直接把他的形象印在了钞票上,而另一个国家荷兰,因为钞票上没有具象的东西,也令他们的钞票在收藏界供不应求;而包豪斯的发展和其教学方向其实是直接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格罗皮乌斯就是在“构成主义”的影响下,从最初的表现主义转变为理性主义的;我们熟悉的“哥特”,最开始其实是意大利人对于摧毁他们罗马帝国的哥特人耿耿于怀的贬称;拒绝使用任何具象元素的“风格派”,只要你看到类似的用色和线条,大可放心的就下判断吧:它源自荷兰的风格派。

由于讲述过程中作者的在场,接近于口语化的叙述和运用符合当下时代的语句,让“史”变得轻松好读。作者的这种“在场”,能让他在讲述一些关键事件时可以穿插自己的思考,而这些问题,正是关于设计的常见问题,它不仅关于设计,其实对于整个艺术门类也会有所启发:

学习设计或者学习艺术,总要谈及“风格”,总会有人有疑问,这些对于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有什么用?“我想到了牛顿那句经典的话'想看的更远,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风格正是一个个巨人。”的确,每一位设计师与艺术家都希望可以不断创新,但创新并不会凭空发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才使得创新的瞬间发生可能。

那么同样,通过设计史,对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会有一定的启发。比如历史上的大师都不局限于一个领域,在此作者列举了一次交流活动中对他很有影响的一句话:“如果将一团纸捏成一个形状,缩小了就是一个首饰,放大后就是一个雕塑,再放大就是一个装置,再继续不断放大其实就是一个建筑。”设计不存在跨界,好的设计师应该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那么对于并不从事相应行业的人来讲,书中的一些探讨依然会给你一定的启发:以后不光看设计,看很多的艺术作品都不再只会觉得“看不懂”了:同样以设计来举例,设计构成分为意识形态(即思想)、功能、形式,这三个部分组成。大多数人看设计,都停留在形式这个层面,所以才会产生诸多看不懂的设计,或者说无法理解的设计。而了解了设计背后的这相辅相成的三部分,再看设计时,就会对作品多方面地了解与考虑,不会只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去做判断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随着设计史与艺术史其实一直在被人提问与探讨,掌握方法论,才是这本书最需要我们所收获的。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读后感(三):故事入门、干货标题、疯涨冷知识

  

提起设计,我至今都很难忘怀的就是考研时期的死记硬背。当年我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硕士 (简称MFA)。想要成为一名艺术硕士,首先得对艺术史有所了解。艺术到底有什么?瞬间的get艺术知识然后应付考试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学习一本书叫《艺术学基础知识》的时候,我被繁杂的内容吓到了。里面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舞蹈、戏曲、设计等八大门类。从每个门类的发展史到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的内容都要一一背诵。

这其中接触最少、也觉得很难理解的就是设计学。

以工业革命为基础,人类的发明与创造似乎开挂了。初次接触难以理解,再深入了解我开始知道了包豪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从设计的理论知识开始,接触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从建筑、家具、园林、流派、代表人物等等,设计带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处处有心意,一般不接触,一接触感觉生活处处是设计。

拿到这本书《设计史太浓》时,我和很多读者一样,以为是一部很浓厚的设计史的讲解,没想到翻开后才知道,作者自称史太浓,他来讲设计!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就是在拍大腿,为什么不早点遇到史太浓!如果在考研的时候遇到这本书,我就不会因为搞混那些设计大牛,到底是谁设计了什么?这个设计到底是属于什么运动的而烦恼。

这本书按照国家的方式来讲述,同时还会有很交叉。

读完后把这本书的亮点做了小小归纳:

一、用故事开启设计学启蒙

如果上来就讲什么叫设计?什么叫人因工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新艺术运动是什么时候?有什么代表人物?有什么显著的作品?设计史的发展脉络。你肯定不感兴趣。如果给你讲讲“包豪斯”的兴衰和影响,你可能立刻就会感觉被吸引住了。

比如包豪斯的第一位老大,也是创始人就是格罗比乌斯,作者在这里没先说这个人在设计上多么多么厉害,而是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帅,眼神可以对抗梁朝伟,深邃锐利,饱含智慧,充满大量的知识。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对格罗比乌斯的里了解欲。有颜又有才,谁都想知道他做出点啥事。

包豪斯作为政府出资的公立学校,在创建之初竟然是没有足够的经费的,学生都是住在教室里,一天只能供应学生一顿饭,教学团队只有9人,8个都是画家…

如果你没有设计学的基础,这本书简直就是开启你设计学的最佳启蒙读物,不鸡肋不单薄,不教条不功力,有故事有案例。

二、分国家写 清晰好懂秒get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叙述逻辑,有条理的讲述一个国家关于设计的内容。并没有按照发展时间来讲叙,如果像文学发展史一样讲讲文艺复兴讲讲启蒙运动,讲一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然后再掺杂一些不同国家的代表人物、作品,对于刚入门的人来说很不友好。

虽然系统性的学习某一时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刚开始还是要领会每个国家的不同风情。这样有了基础,再去交叉认识,就会容易很多。

比如讲到英国的时候,会说说莫里斯;讲到法国的时候会说说巴黎圣母院的设计;降到德国的时候重点说说包豪斯;还有瑞士的表;以及意大利的奢侈品设计;讲到中国的时候还会说说包豪斯在中国的发展。

三、冷知识抓人眼球

这里要称赞一下整本书的小标题,非常的惹人喜欢。一个标题一个设计内容,甚至一个标题都可以当作一个可以向人转述的知识点。

印象最深的就是“地球上最受欢迎的字体”,竟然世界上有至少70个全球知名品牌都用了这种字体,这个字体就是Helvetica(海维提卡)字体。它最初的设计师来自瑞士,经历了不同人的改造,最后创造出一套有21种不同大小字号的新无衬线字体,命名为“通用体”,字体的特点就是21种字号在高度是相等的,所以那些大logo集合在一起,都不觉得违和。

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读完感觉自己捡到了一个知识宝库,而且说实话如果你要给家里置办点东西,你要给自己家里做点什么小设计,或者像提高自己的审美,读一下这本书,会帮助你找到一些可以学习和效仿的途径。

在这里也提出2个小小建议,一是,书中如果多一些图会更加好;二是装帧如果更考虑人的翻阅,体验会更佳,整体装帧篇板硬,很难固定在一页。

当然本书也如同它的全名一样《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带着你漫游了不同国家的设计发展,如同我们走近故宫,纵使你不能深入了解一个文物的前世今生,但是你可以因为了解它的故事而感到欣喜,会因为知道了一个冷门知识而感叹“原来如此”。

对于一个设计学小白,这本书值得一读,也足够友好!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读后感(四):The Story Teller For The History of Design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生活中无处不在都有设计,我们中很多人也都从事着设计相关的职业。毕竟世间的事物无非分成两类,纯天然的和人为加工的。

大到一个城市公园,小到一张门票,都有设计元素在其中。它是那么的常见以至于我们以为这都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当我们翻看设计史,才发现近代的设计理念不过是从300年前才逐渐兴起。

《设计史太浓》这本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大家普及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史,在我看来是极好的设计史通读读物。本书没有采用常规的时间线顺叙泛泛而谈设计史的变迁与演化,而是从几百年的历史中截取了几个有重要意义的结点切片,娓娓道来。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以11个国家为“坐标”,“漫游式”梳理现代设计史,以便大家可以快速检索到相关知识,阅读后将其形成“块状”记忆。

总体来说,这类工具书,实用性是首位的,如果太过艰涩难懂,那就达不到传播学识的作用。本书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在史学这一枯燥严肃的课题下,尽可能的做到了寓教于乐。全书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英国,主要给我们介绍了现代设计的源头为何能发源于英国。在这一点上,“史学”的属性变得尤为突出,作者从18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结构讲起,为我们深入浅出的分析列举了英国能够孕育出现代设计的原因。

第二章法国,由巴黎地铁站作为引子,着重介绍了法国设计师为现代设计理念做出的贡献。其中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极大的影响了平面设计,以至于如今市面上仍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哥特式风格电影,图书和游戏作品:这其中有哈利波特的书籍封面(尤其是封面的logo设计),电影《剪刀手爱德华》,动画《僵尸新娘》。作者概括了哥特式建筑的五大特点:

l 尖肋拱顶

l 飞扶壁

l 十字平面

l 花窗玻璃

l 束柱

这些总结在我看来就很有心了。另外多说一句,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4月突遭大火,尖顶被毁。法国下令重修,而育碧出品的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因为严谨的游戏模型数据,对帮助复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算作是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完美联动了。

第三章德国,毫无疑问包豪斯是重要的知识点。现在设计界公认的设计开山鼻祖就是包豪斯。但是世人大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包豪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学校的名字。包豪斯就是德语里设计学院的意思。

包豪斯设计三大理念:

l 形式追随功能

l 忠实于原材料

l 少即是多

这三条都非常经典,其中第三条在我平日里的工作中体会尤深。在做UI设计时,一味的堆砌内容通常会适得其反,用户很容易迷失get不到重点。而简洁化的设计往往更胜一筹。

一言以蔽之,设计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并从“大艺术领域”剥离出来,全部仰仗德国设计师们的探索。

到这,现代设计的曙光已经出现,比利时,俄罗斯,美国,荷兰,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国家依次登场,为设计学成为如今的模样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想知道梵高的《星空》为什么跟日本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搭配来极其和谐?瑞士是怎么成为世界腕表中心的?抑或是意大利为何诞生了诸多奢侈品品牌?《设计史太浓》里都有答案。

如果你想学设计,或是对艺术方面的事物感兴趣,这本书你都不容错过。

本文标题: 《设计史太浓 创意国家漫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6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更新版)经典读后感有感有一种体谅,叫换位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