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西藏》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香港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藏的西藏》精选点评:●佛苯之争,前因后果。除了震撼,对西藏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西藏历史,必看。●不错,虽说是一家之言到也长见识了。●源于对西藏的热爱,对西
《西藏的西藏》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香港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的西藏》精选点评:
●佛苯之争,前因后果。除了震撼,对西藏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
●西藏历史,必看。
●不错,虽说是一家之言到也长见识了。
●源于对西藏的热爱,对西藏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向往,打开了对苯教的了解,看着虔诚的信仰者,看着文化的坚守和传播者,,,,,
●严谨又不失想象的纪录大片!超越文献上的西藏,直抵7世纪以前的秘境之地,让我们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野下大胆探索古象雄文明!我好想去阿里……
●浮华的世人嘴里没有历史,只有今天的家长里短,但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带领我们身临其境的走过这些遗迹。相对中原历史,这些文明算不上长远,距离我们也算不上久远,偏偏是这种神秘感吸引我们,甚至是世界。神奇的雪域高原上,还有这样繁星一闪的文明存在,令人惊讶不已,还好我们能感受到历史之前的历史。
●高原地区总是能够发源出惊人叹为观止的古文明
●终于从这里理清了藏传佛教的真正来源与发展轨迹,也重温了旅游时学习的西藏历史。
●有点意思,了解一段不大为人知的历史和一个被遗忘的宗教,对阿里和冈仁波齐有了另一番认识。佛苯之争,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姑且不论,穹窿银城、象雄王朝、苯教文明……这些故事还是挺引人入胜的。 PS:苯教的那个舞蹈看着有点像印度的一种祭祀舞蹈。 (22)
●阿里,象雄,苯教,佛苯之争。除了稍有拖沓重复,很扎实的纪录片。
《西藏的西藏》影评(一):西藏科普
苯教 阿里地区 象雄王朝
松赞干布 大唐文成公主 尼泊尔尺尊公主
赤松德赞 古什仁波切 喜瓦措
密宗 白玛桑巴吗 认可土著神 融入百姓 苯教仪轨 佛教没什么仪轨
古入江寺 苯教昌都寺 穹窿银城 德格印经院
伏藏(土藏,水藏,岩藏)
“雍仲”是指“卍”这个符号, “雍仲”是藏语,因为“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这个佛号的佛教。雍仲“卍”是佛祖的心印 (“雍”是胜义无生,和谐永恒的象征,就是诸法的空性与真谛;“仲”是世俗无灭的意思)
苯教传到印度,婆罗门教诞生佛教,佛教又回传吐蕃
冈仁波齐 世界的中心
藏医 藏文
古格王朝
《西藏的西藏》影评(二):西藏的西藏,历史真的可以被还原吗
观看了5集纪录片《西藏的西藏》,虽说制作并不是特别精良,讲解也有过于堆砌辞藻之嫌,但是它还是精悍简短地向一个不了解西藏的人展示了西藏的神秘和这片热土上的爱恨。如今,曲终人散,昔日繁华的穹窿银城已经消失,只剩下那些象雄碉楼、悬空寺庙、酥油花祭品,以及散落冈底斯山周围的苯教教徒,无言地诉说着几近逝去的象雄文明。
雪域高原上诞生的苯教,以艰苦修行为其宗旨,激烈的辨经,在林间、在烈日下、在悬崖峭壁间自我修行,也许正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更能够去接近生命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修行炼造出的苯教僧人才使得苯教在受到政治抑制和扼杀时苯教未曾消逝。
看了这一期记录片使我想起之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苯教教徒转山转湖的习俗,心中感叹原来如此,此时才将二者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相信转山转湖的艰辛可以化作他们来世的福报。一直以为青藏高原子民的精神世界是藏传佛教所统领,而这期记录篇又很好地阐释了在佛教未来到这片疆土时这儿的人是在怎样的精神世界中生存。其中有一种观点极为有趣,认为苯教其实是佛教的根源,后来印度的佛教又回流到西藏,所以这儿的人民对着佛教有着天生的亲切和归属感,使得佛教得以在这里落地。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想,历史真的可以被还原吗?没准历史还真的是这样呢。
《西藏的西藏》影评(三):苯教与万字符
宗教历来不是纯粹的信仰,政治是其始终绕不开的途径。从象雄和苯教的发源时间和地理条件来看,苯教确切地是先于任何东方宗教产生的。纪录片中提到的婆罗门教,耆那教,甚至都有从苯教传播中吸收教义。这些宗教所留存的印度、尼泊尔,甚至是阿拉伯地区,都是高度政教合一的。
特别注意到苯教中蓝色是永恒不变的意思,而这种意象的使用在伊斯兰教中尤为突出。可以大胆推测可能伊斯兰教起源于七世纪左右,在佛教入藏之后,苯教不仅向东流向四川,向北进入青海,向南进入印度、尼泊尔,甚至向西进入阿拉伯。政教合一其实是所谓世俗化的说法,该是教政合一,宗教诞生地不仅是里太阳最近的地方,更是因为神秘诡谲的物象来震人心肺,苦修便成了与其紧紧相束缚的方式。
阿里地区的穹隆银城遗址中之所以没有苯教太多的遗迹,可能除了象雄王国覆灭,年代久远以外。最重要问题在于它起初是一个农耕文明,古老的灌溉痕迹从山腰赫然显目。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特点是入世的,生活相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安逸地多,因而也更注重的是人的世代传承,而不是完全地皈依于宗教,尤其是苯教这种有原始巫风的早期宗教。四川阿坝州昌都寺李西活佛,提到了藏传佛教与苯教的两个很大的区别。苯教多的是世间法,是积极入世的,有内明与外明之分,内明是自我的修持,外明则是诗学、绘画、雕刻,各种铸造技术;而佛教是出世法,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还有一点是仪轨式,印度佛教是没有很多仪式的,而藏传佛教有,这些中有吸收自苯教的。
纪录片一开头,最为醒目的是万字符,这个符号,可能最让人动容的是,斜万字符是纳粹标志。万字符被人理解为太阳,自然也是万物重生,造物之义。这个符号曾在世界多地的文明中都有发现,也许真的是神意。当然现代科学并不会承认这是神意,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可依赖的工具技术。但是当银河系的旋转方向被现代技术发现时,万字符也就理所应当地被重视起来。
值得深思的是,汉传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展起来。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盛时也被尊为国教。但是后来很快就废除,到唐时,再盛行一时,汉传佛教的体系也趋于完整。其本质上而言,唐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血统的,这就是有区别于农耕文明的精神气质。
2019/12/29
《西藏的西藏》影评(四):关于西藏的西藏总结如下-永恒的苯教
去过很多次青藏高原,看了这部片子才对算了解西藏
1. 敦巴辛绕---苯教
2. 象雄文明诞生苯教然后传入印度,渗入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诞生佛教传入西藏。
3. 魏摩隆仁是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而冈仁波齐恰好具有魏摩隆仁这种理想天国的影子。
4. 苯教修行的地方大多比较接近大自然,比如悬崖上的悬空寺,园林,山顶等。
5. 四川阿坝州金川县的昌都寺是如今苯教最具代表性的寺庙
6. 古如江寺是阿里地区唯一遗留的苯教寺庙。
7. 五明学科:工艺学,语言学,医学,佛学,天文学。
8. 苯教的《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
9.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其吐蕃后裔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
10. 苯教供奉敦巴辛绕佛。其它佛教供奉释迦牟尼佛
11.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代王,引入佛教,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12. 松赞干布时期是苯教的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当时“教权高于王权”的现象,于是松赞干布引入印度佛教来征服苯教,政教合一,在这期间,松赞干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象雄王做间谍,在象雄王离开穹隆银城例行视察那曲时松赞干布用里应外合的机会击溃了称雄北部的象雄王国。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延续了两百多年。
13. 松赞干布开始并没有大规模打击苯教,直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大量引进佛僧,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苯教与佛教的辩经活动,最终佛教占据上风,这是对苯教权威的一次公开挑战和沉重打击。后来赤松德赞大力推行“崇佛抑本”的政策让苯教遭受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法难,
14. 李西活佛新甲旦真在第四集20分时含着眼泪说到:“作为苯教活佛,作为苯教信徒,我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法难是不可思议的”。后来苯教与佛教持续旷日持久的博弈,更有几代赞普因宗教斗争而死,到了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大肆禁佛,佛教转而成为被镇压的对象。时移世易,此消彼长。此后的岁月中佛教吸取了苯教的众多仪轨,成功完成了本地化,最终成为西藏高原上的主流宗教。
15. 苯教逐渐边缘化,移到了青海,四川嘉绒地区(昌都寺)等地,嘉绒地区(甘孜,阿坝州)是如今苯教比较集中的地区。如今苯教也在这些地区和尼泊尔的曼日寺等地得到了完好的传承。象雄文明的踪迹任然渗透在西藏极其周边地域的文化基因中。也正是因为象雄,我们得以更加接近神秘西藏的源头和灵魂,而苯教崇拜与象雄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将如同一条延绵无尽的大河持久地流淌,流进西藏的西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