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特想听》是一部由耿杰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不好说特想听》精选点评:●无意中看到第四期天天和他母亲的对话时,我刚刚在与父亲的矛盾中被镇压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希望能有更多人
《不好说特想听》是一部由耿杰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好说特想听》精选点评:
●无意中看到第四期天天和他母亲的对话时,我刚刚在与父亲的矛盾中被镇压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教育问题。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从属关系不应该再是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模式。
●父母与孩子总是会存在理念上的沟通,这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真正的爱和宽松,去最大可能的理解和接纳彼此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尽量成为孩子最信任的朋友而不是指指点点的控制者,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贵在真实,而且每期嘉宾都在控制情绪强调交流,很难得
●赤裸裸……
●非常讨厌
●状态真实,亲子关系本就是有爱、矛盾结合体,大多人以爱名义绑架自己和他人
●很真实,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好的家庭关系真的不是对峙状态吧,希望天天能够变快乐,感谢四组嘉宾真诚沟通
●第二集创业者第四集时尚公关 这两集冲突性最强最典型 而且只有这俩集是母子对谈 剩下俩都是爸爸跟孩子对谈 看来妈妈确实比爸爸难搞
●把父母子女的关系抛在你面前,这应该是一个现代大难题
《不好说特想听》观后感(一):一切强迫都是耍流氓,哪怕打着“爱”的旗号
很好的节目,看到乌鸦电影推荐,马上去刷完。
大多数父母,都自认为是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你好!”
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剧情”里。需要看看李雪的《走出剧情》。
因为他们的“为孩子好”的那些行为,本质上就是不尊重孩子,而只是希望孩子听他的,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虽然他们的经验可能比孩子多,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孩子乐不乐意?千金难买我不乐意,没有自己的人生,自己不能做主的人生,会让孩子没有存在感。
没看第4集的时候,觉得第2集里的那个妈妈控制欲有点强,没想到第4集里那个更狠,简直无以复加。希望第4集里的天天能早点去心理疏导,早日走出来。
《不好说特想听》观后感(二):好说,想听,但我没错。矛盾的双方如是想。
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体现在朋友、恋人、同事之间。
有人喜欢及时行乐,赚来的钱都用来消费,有人就喜欢存钱,有安全感;有人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人喜欢天南地北、天马行空的工作,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冲突,因为人和工作的多样性,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缤纷多彩的世界。
朋友之间,向来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简单明了。
恋人之间,互相磨合互相包容理解,合则修成正果,不合则散。
同事之间,合则进一步成为朋友,不合则保持表面的和平。
但父母与孩子之间,合与不合,没人能逃脱。这是一种从孩子出生起,就被赋予的关系。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孩子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千百年来,父母立于道德制高点,他们养育孩子、教导孩子,也同时扮演着老师的角色,这也是为何将老师比作父母的原因,一个很关键的词,教导。
问题是,老师成为老师前,是要经过考试的,可父母成为父母前,什么都没有。
除了一些特例,我丝毫不怀疑每对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想让他们成为最完美的人。我也丝毫不怀疑每个成年的孩子,都想和父母融洽地相处。但我不看好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能“和解”,因为思维习惯相差太多。
父母习惯了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路去发展,所以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反抗,他们就愤怒,觉得孩子青春期了,叛逆了,没有小时候可爱听话了。那是因为,你们的孩子,有自己的人格了,TA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TA有自己的理想、爱好了。父母们开始拿身份说事,开始动用武力,言语侮辱,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两方就此展开“战斗”。
我知道父母口中的“为你好”其实是真的为我们好,他们不是错在出发点,也不是错在方式,他们错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没有沟通的“为你好”,完全就是自嗨。比如之前很火的谈恋爱的段子,我想要一个苹果,你给了我一个梨,可我想要的是苹果啊。很类似,为什么现在哪哪都在强调沟通,因为沟通不当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父母爱说的话:
● 你小时候可聪明了
● 你小时候可听话了
● 你看谁家谁谁谁
● 你都多大了,再不结婚就是大龄男/女青年了
● 哪家孩子不是这样
● 你以后做父母就理解了
● 就算你以后恨我,我也要这么做
● 我不觉得对不起你,你这么说太伤人了
● 你做这个能挣多少钱
● 这都是小事
● 我就说了几次你就急眼
● 你就是个白眼狼
● 你这样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轮番轰炸下来,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个无能、蠢笨、叛逆、不成熟的人,尊严碎一地。即便如此,却还是希望孩子无条件地信任、顺从他们。
第二期结尾,妈妈说,聊到最后,还是没解决一个问题,你的穿衣问题。我心里一颤,你因为觉得不好看就一直说,你想没想过你儿子觉得好看?
这也是孩子们绝望的地方,即使“正式”交谈,也并没什么用。
《不好说特想听》观后感(三):无法跨越的代沟
片子来源是看到公众号推荐的,还挺感兴趣,出发点也很好,有意思有意义。
我是看着标题跳着看的,感兴趣的先看,第二集母子矛盾还没第四集这么大,这么无法沟通,看的我也感同深受,难受极了,不写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就对不起这番纠结了。
一开始看到标题“时尚男公关”,对于这种人精我向来是羡慕的,因为自己可能一向老实单纯,所以对于社会上混的开的人都是特别羡慕的。但看着看着,发现在母子对话中,似乎又不是很“精明通透”,也许在爸妈面前,会不自觉地还是表现出自己本来孩子的一面,第四集的男主心结更重,无法像第二集的男主尝试剥离自己试图更客观一些,哪怕是像第二集最后来个“于事无补”(这个词是想说对本次对话主题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意思)的拥抱。
儿子是想要爱,简简单单的爱,来自母亲无条件的爱,没有评判,没有压力的那种;母亲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宁可孩子恨自己也坚持按自己的培养方式。这就使最初的出发点不同,没有调解好达成一致,后面的很多问题也没法顺利沟通。
妈妈要求孩子独立懂事能干,那孩子要这么能干,那必须遭受压力挫折,又同时要求独立,要是一时累了想找妈妈求一个文欢的怀抱,可能吗?那这样独立了你又怪孩子不够理解自己,不向自己多交流多开放自己的世界,那请问妈妈要怎么做?
妈妈的要求:成功永远第一位,是目标,其他(快乐等其他)一切都低于这个,而且这又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成功是什么,世俗的成功又永远在变动,不会满足的,另外这位妈妈又不能免俗的拿其他别人的成功例子来“比比比”。这就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状态,就算世俗成功了也不太可能快乐的起来。(个人认为,我不想快乐是一个目标,我想要快乐是一种状态。)
儿子被要求的太多,要成功要会赚钱要成熟要豁达要······,却没有办法也无权要求父母什么。你以为儿子是什么?完人吗?神吗?
为什么这位妈妈你就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儿子也做个快快乐乐的普通人就好了。如果真的无法接受,那是你要豁达一点。
看的过程中千言万绪,真是恨不得能代替儿子与这位妈妈吵一吵。
“我知道你会恨我,你会恨得我牙根疼,我不管你恨也好、爱也好,你是我儿子,永远更改不了,我永远陪不了你一辈子,但我要给你一个技能。恨我,认了,我背着多少我认了。为什么?我的儿子就是金子,他会承受任何东西。什么叫能力?是一个一个问题处理的过程,完美。”
这是妈妈说的一段话,一句话我也认同不了。
1.知道会恨你还要这么做?情感不是相互的吗?母子不应该是相互是爱的状态吗?为什么说恨我也认了,“恨”难道还说明不了这个母子关系出了很大的问题吗?
是因为你望子成龙,这是你的首要要求,为了这个其他都可以放弃是么?这个还不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吗?你既然学到了西方要求孩子自己摔倒自己站起来的独立和勇气,为什么不学学西方家长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呢?孩子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是父母自己没干成的遗憾的事情,放在孩子身上作为第二次希望的一个期待啊,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目标!
2.妈妈你这是自我感动啊,你以为自己付出最多委屈最大,自己辛辛苦苦孩子还不领情,所以要孩子豁达一点,让以前的事情翻篇。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件事情,过去就过去,没了,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如果是就没这么难了;正是因为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以前发生的事情不说清楚你永远也不知道哪里出错了,以后要怎么样做。所以,你简简单单要求孩子豁达一点,翻篇,一是你知道自己理不直气不壮,认个错,想把这事翻篇,可是以后呢?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那有用吗?所以孩子会说“永远是自己一个人在解决问题”。另外,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技能,是生活过不下去了吗?非如此不可吗?明明是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就偏偏一定要选这个?
是因为你望子成龙,你都说了,什么叫能力?是一个一个问题处理的过程。所以你不断人为制造压力,“挫折教育”,一直是在“压”,那如何释放压力呢?母亲的怀抱已经显然不是一个选择了,我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有没有减压的方式,不然,弹簧一直被压着也就慢慢压坏了,再也弹不起来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真的是难念啊。。。
无法感同身受,沟通往往也是无用的尝试。更悲剧的是,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仅仅是想象接近就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
《不好说特想听》观后感(四):时代 年代【不好说 特想听】●爸妈/孩子,咱聊聊?
一个年代塑造一代人,有年代感的体现是从“上了岁数”之后,当自己一旦成为时代配角,才会抬眼观察其他年代的“孩子”,于是在稍许震惊之后慢慢接受……
父与子
今天所说的父与子是个广泛意义上的代表类别,就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不特指父亲与儿子,也指母与子,父与女,母与女。
我不知道80后、90后以及00后是不是愿意和父母谈谈自己的生活,父与子之间是不是足够互相了解,所谓的家人是不是真的相爱相亲?
《不好说 特想听》 以80、90后向父母述职的形式展开。共4集,每集20分钟左右。
互联网时代,很多职业是非传统的职业,大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子女也懒于解释。而父母其实很想知道,大多数情况是子女拒绝沟通,因为子女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家长不会懂,讲了也白讲。
述职只是打开沟通的钥匙,通过述职可以展开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简单说就是抛砖引玉!
前四期请的四组嘉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总体来讲,四组家庭的父母都是相对开明的,他们能够认真耐心地倾听,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沟通过程稍显冲突的是最后一组家庭,这对母子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以儿子诉说自己多年心结为主。他表现出的更多是对母亲的怨。直白点讲,他认为母亲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和冷酷,以至于自己很少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天天的母亲是位建筑预算员,讲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且有些强势。
首先,天天向妈妈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尚公关,他先问妈妈对时装周的感觉,妈妈回答说,挺新鲜的吧。
↓
天天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将通讯录里的几千人转化成钱,问妈妈怎么想,妈妈说没有这种概念。
↓
然后天天说自己的东家是服装和珠宝,东家需要他去和诸如时装周之类的谈判,宣传自己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打开人脉和圈子并维护关系。
天天说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就是在赔钱,每天买很多假包凹造型,为了在外面拿资源。
天天说自己的工作像私人保姆,妈妈问你累吗?天天说,很累。
于是天天讲了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例子,为了签合同跟人家喝白酒喝进医院。妈妈哭了。
妈妈:“你这么多年都在干这些东西吗?”
天天:“对!”
妈妈:“我就是想要你有个稳定的工作。””
天天:“但是你给过我一句话,要自己买房,买车,买所有。”
妈妈:“人活着得有目标,对吗?”
天天:“没错。”
“坐班是坐不出来的。”
妈妈:“如果不喜欢尽量转行,干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天天:“是啊,喜欢也不喜欢。”
妈妈:“那为什么非要这样呢?”
天天:“因为你总是在跟我算钱啊”
“你知道当我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过来的时候,那种辛酸的感受您能明白吗?”
妈妈:“我为什么跟你算钱,你能不能做到你的最基础保障,当时我是这么考量的。”
天天的妈妈说18岁后,就该自立,不会再提供经济支持,彼此就是借贷关系。
节目组:“那天天借过钱吗?”
妈妈:“没借过。”
天天:“自从爷爷奶奶去世,我的家没了。”
妈妈:“妈妈家不是家吗?”
天天:“对于我的认知不是。”
“你有送过我上学吗?”
妈妈:“没有。”
天天:“你有因为我想吃铁板牛柳,你给我端过吗?”
妈妈:“没有。”
“家里有。”
天天:“你有在我上学的时候,你愿意给我两块钱吗?”
妈妈:“有过。”
天天:“极少。”
“甚至说,我小时候,你们每天都在打架,我活在害怕中。”
妈妈:“这不是都是正常家庭孩子出来的吗。”
天天:“正常家庭会吵架到请别人来帮助吗?”
妈妈:“谁都年轻过”
天天:“你是第一次当妈妈,我不怪你,可是我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也不希望你来怪我。我特别讨厌责备。……”
天天的第一个怨恨点是责备,第二个怨恨点是妈妈总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活着,用天天的话就是像傀儡一样,没有自由。第三个就是妈妈太过于严厉和苛责,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弄得自己很累。还有就是不够尊重孩子的一些细节,比如天天在洗澡的时候,直接进入卫生间,看天天日记等等。
妈妈角度就是,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就是最优秀最棒的。
……
整个对话间断两次,第一次妈妈控制不住情绪,要求暂停录制,第二次是天天要求暂停。天天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希望被理解,妈妈反思后的表达是,“我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我只希望你好。”
可惜的是节目最终也没能让母子俩相互和解,彼此依旧带着误解与怨恨。
在这对典型的母子间对话中,我看到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父母的影子,他们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带有较强的控制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活成自己要求的样子。于是乎,由于不同孩子的承受能力差异,导致一部分孩子被约束的程度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在他们成年后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表现出了极强的叛逆倾向,并将多年被控制所压抑的情绪释放给自己的父母,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这种压抑的情绪基本上很难释怀,并很有可能影响自己以后的人生。
也许这就是一部分50后和60后父母的共性,以为孩子的人生也可以像自己的人生一样被父母安排。他们忽略掉了年代差异和时代变化。
比如,就结婚年龄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达,年龄越滞后。封建社会男女十三四岁就结婚,民国时期,稍微延后到十七八岁,新中国之后,有了婚姻法,结婚年龄到了20岁以后,21世纪,越来越多的80后三十岁以后结婚……甚至出现四十岁还未婚的现象。
每个年代有着每个年代的特征,现在的状况是,我们不同年代的人(从30后到00后)赶在了同一个时代,这就出问题了,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及对外的更大开放,年轻人吸收了更多自由的空气,而年轻人的长辈多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各种类似于催婚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新旧思想的碰撞是新时代的课题,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