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艺术史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25 10:56: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一本由希利尔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希利尔讲艺术史》精选点评:●简洁易懂还带彩图哟~●绘画、雕像和建筑,全都是我爱的艺术形式,虽然现在看了就忘,但

希利尔讲艺术史的读后感大全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一本由希利尔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利尔讲艺术史》精选点评:

  ●简洁易懂还带彩图哟~

  ●绘画、雕像和建筑,全都是我爱的艺术形式,虽然现在看了就忘,但是阅读的过程依然很愉悦。书中仍有个别排版错误。

  ●非常非常好的艺术启蒙入门书,当年没看,看了可能就坚定了艺术的路线。绘画和建筑部分是我的最爱,把我的兴趣都挖掘出来了,感觉很想继续看专业一点点的书,去真的看看那些油画和那些建筑

  ●匆匆翻完 果然是少儿书啊

  ●仅仅入门 给小朋友看的书 美国人视角 哈哈

  ●我这种人就热爱儿童读物,谁说大人不能看呢?

  ●写给小孩子看的,但启启蒙也挺好,大概有个印象以后去欧洲玩就不容易蒙圈。简单是简单了点,而且基本只有欧美,看的电子版又没配图,只能靠想像理解了。

  ●给小盆友的书

  ●为什么书名里没标清楚是写给儿童看的呢?而且还是真正的给低龄儿童看的那种,不像有些号称是面对学生的实际晦涩得要死。很多内容都点到为止并鼓励小朋友自己去查找探寻进一步信息。还是那句话,每一项被提到的作品都有配图就好了。

  ●科普一下西方艺术史,涵盖绘画、雕塑、建筑三大方面,时间脉络很清晰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一):浅显易懂~

  如果想轻松的对世界艺术的发展有所了解的话,可以从这本中学读物开始,虽然这本书不像贡布里希等艺术史家的大作一样精深,但是就展开的内容来说,是比较到位的~说实话这本书看起来居然比读贡布里希来的更要感动,难道是中文译者的言语问题?只是比起来同一出版社的世界史来讲,艺术史还是显得有些过于笼统~推荐大家读一下世界史,真得很棒!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二):《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是美国的一个小学校长,是接近一百年前的小学校长,这个校长是哈佛毕业的,中国什么时候能有来自北大的中小学校长,前几年有一个北大毕业生去卖肉成了新闻,然后是一个北大毕业生去应聘幼儿园老师,也成了新闻,不知道成没成,至于一些非名牌的研究生博士生去小学的就更多了,现在找个工作太难,而上海江浙广州深圳的老师待遇并不差,所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是香港招小学老师,肯定名牌大学的也会强者去。话有点扯远了,还是看看人家美国哈佛毕业的希利尔,人家不仅仅是哈佛毕业,而是他毕业就立志要投身教育,二十四岁就当上了校长。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学校体系。

  当教师也要看你有没有天分,有的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他们不仅仅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得孩子,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懂得孩子能够接受什么,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希利尔就是这样的老师,再加上他博学的底子,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他当然要放手大干一番了。《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他的学校使用的教材,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他的书却一再再版,并且销往世界各个国家。我们相信我们国家用不了几年就会有北大、北师大的毕业生,有硕士、博士成为小学教师,甚至小学校长,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迎来以小学教育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年轻人呢?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三):说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中文名字叫《希利尔讲世界艺术史》,它的原版名字是《A Child's History of Art》,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艺术启蒙书,同系列还有两本,《希利尔讲世界历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在kindle上看过讲世界地理的那本,匆匆看完,无感。这次在图书馆看到艺术的这本,本着不错过的心态把它带回家,看完觉得极好,所以推荐给家里有娃的伙伴们(再次证明,kindle对我而言只适合打发旅途时间,正正经经的阅读体验还是需要捧着纸书更带感)

  作者希利尔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这一套书的英文原版诞生于1951年,受众群是美国4-8年级的孩子们。在美国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文化匮乏的国家,希利尔写了这样一套书给孩子们开智,在他们在懵懂好奇的年纪中种下关于人文启蒙的第一颗种子。如果你问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的阅读体验是什么,我得说我看完以后很感动。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史》等书也是关于艺术的启蒙书,如果让我打分,统统属于值得反复阅读、值得收藏的书,但是它们的受众群是成年人,是对艺术好奇但知之甚少的成年人,文字流畅但更像是一本经典的教材。而希利尔的作品却完全采用了不同的写法,他也是从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图开始他的讲述,但考虑到孩子活泼的特性,在整本书中充满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当说到原始人洞穴画时,他会问你小时候是不是画过画,是画了什么,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他才告诉你我们的祖先在一开始的时候画了什么。书中的文字浅显易懂,近乎口语化的描述,艺术在他笔下简直就会孩子手中玩的泥巴一样平易近人。

  西方艺术史绕不开那些鼎鼎有名的画家和繁杂的流派,在希利尔笔下,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被归结成六个威尼斯人的故事,一点都不枯燥,贝利尼、提香、丁托列托成为生动小故事的主角。每一章五六页,充分考虑了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的特点,每一章结束还会有针对孩子的强化记忆测试题,这真的是给孩子们看的良心之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等待大人们告诉他什么是美,而我们的教育是功利的,从入学那天起就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人文启蒙并不能让孩子在升学时加分,也不能带给他们任何你眼睛看得到的好处,但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接触过美,了解世界上有那么多漂亮的画和建筑,他的心灵被滋养过,长大成人后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才会活的自得其乐。人文启蒙并不是为了高薪高职做准备,人文启蒙是让孩子的人生变得更丰富。

  去欧洲的博物馆,常常能看到成群的小孩被老师带着坐在某一幅画前听老师介绍它的美。我极羡慕。我已经算是爱读书之人,从识字起无一日不读书,但是一直要到三十而立才懵懂的入了艺术史的门,门后是一个从未想象过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如果你略懂画,会欣赏建筑的美,读过几本西方史哲经典,那么当你站在普拉多博物馆里的时候,你会被巨大的喜悦所充斥,走在表参道上你会因为擦肩而过的名家建筑而欣欣然,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一对孪生兄弟,读过好书才能行的更踏实。

  我们这一代是被洗过脑的流水线上的产物,可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他们比我们幸运,能在孩提时代遇到这样的好书。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年纪大了,读的书多了,尤其是,做了父亲,慢慢地便关注起这样的问题来:应该给孩子读些什么书?适合孩子读的书,作者的眼光应当注视哪里?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给孩子们的教材为何一直这般面目可憎?如果不是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我并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

  偶然的机会,在好网上看到许多妈妈这本书的评论,便买下了它。当我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一反常态,说要自己读它(为了孩子增长识见,我常常给他读一些好的作品,但他一般只是听着,并不曾提出要自己读,他还不认识几个字呢!)。看孩子喜欢,我又买了希利尔的其他两本(《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艺术史》),这两本孩子也很喜欢,只是爱《地理》尤甚。自己以前做过出版,偶尔也有些写作的兴趣,自从做了父亲后,对少儿书的出版,对中小学生教材的关注比以前多了。所以我自己就把这三本书都读了,从书本当中、在网上,对希利尔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当第二次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完,合上书页的时候,一些想法在眼前变得清晰如绘。我想,我有必要把它写下来,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个人。

  从经历、头衔看,希利尔和我们周围的许多“专家学者”并无不同(请原谅我对当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不甚尊敬,他们的表现实不亚于中国足球,作品和人品一样流于浅薄。我想他们目前正在名利的道路上攻击前进,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能解释我们的教材、我们的绝大多数少儿读物是那样的惨不忍睹,一如国足),而他们在博客当中的自述,大多比希利尔要来得光鲜得多。除开“美国杰出的教育家”让人有点肃然外,希利尔的经历平淡无奇:毕业于哈佛大学,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卡尔维特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他的愿望也堪称低调,只是立志编写一套让孩子们喜欢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只是和我们的专家学者忙于更新博客、出镜不同的是,他真这样做了,并且一生从事。更大的不同在于,他是如此重视孩子的见闻、意见、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生致力于研究他们,和他们对话。因此他熟知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怎样讲孩子才愿意听。他的学识和他对孩子的理解,让他在美国及全世界许多地区赢得了很大声誉,他的书成为风行全美的教材,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在希利尔看来,孩子们应当接受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放开科学不论,历史、地理和艺术实是孩子一生学识的基石:历史是时间的纵深所在,地理是空间的广博所在,艺术可以安放孩子纯洁的心灵。很显然,只有抓住了学识真精神的人,才能找到这样的学识的真正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知识,我们曾和教师合力,在骆驼的背上加上了众多的稻草。我们甚至忘记了“无中生有”的本原意义,当然还有孩子的诉求、学习本来的规律。而这一切,只有穷其一生和学问、孩子打交道的人才知道其分际所在。希利尔的杰出与此有关。希利尔这三部著作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世界史》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地理》没有告诉孩子们哪里是世界上玉米、小麦最重要的产区,《艺术史》甚至没有把雕塑和绘画当成严肃的问题来看待。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地理、艺术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

  《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地理》首先是和孩子们一起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蓝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线。这样,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觉。《艺术史》首先告诉孩子,他们从来就是艺术的参预者,他们漫不经心的纸上点画、随手捏成的鸟窝都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森严只是艺术的一面,艺术的大门本来宽敞无比。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希利尔给孩子的书,能够风行美国诸州,是因为他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是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在写作。他的文字干净、纯洁、生意盎然,总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才能深入他们的心。对此,家长需要悉心体会,学者需要毕生关注。

  我们的教改总是不能成功,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我们的教材总是不容孩子靠近。好的教材应当是真正的教育家和真正的出版人的合作,但实际上,学者们在选篇时,只是在考虑,这篇文章政治正确吗?合适出练习题吗?方便教师把它大卸八块吗?而出版人,向来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教材可以让我来出版吗?至于出版人应尽的责任,并不在考虑的范围。文科教材尤其如此。希利尔的书,能让孩子得到学识的真基础、学科的真精神,如此地合孩子的脾胃,但要让这种书,像在美国一样,成为教材,成为孩子学习的主流读物,在中国大陆,还得假以时日。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我想已不言自明。我们给孩子写作的学者,应当把眼光投向三个方向:一是学问本身。没有高的学识,不能站到高处,根本就看不清知识的来路和去路,就不能知道哪里是知识真正的基础所在,不曾上过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一是孩子本身。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对待天上繁星的敬畏,来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我们的写作当有极大的修正空间。一是写作技巧。这是一池很深的水,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出没其间。在写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文字是不是一流,构思是不是精巧,体人察物是不是妙到巅毫。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要急于发表文章或是出版书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她的情人胡兰成的话,却应当成为教育人一生追求不止的标高。不懂得学问、孩子、文字,却奢谈对孩子的爱,奢谈“为教育尽绵薄之力”,这是时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风景,但不是真教育家的风范。慈悲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怀,而是一种真识见指导下的关怀。拿什么读物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些读物,一定要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学识的基础,能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喜欢。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但教材总是令人沮丧。我深切地希望,我能看到极其专业的出版人和极其专业的学者合力,出版真正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能真正指引孩子,容许他们靠近。我还希望我能看到:利益集团走开,孩子走进来;意识形态走开,真知识、真精神走进来;《松树的风格》走开,希利尔走进来。

  大地空旷,回声难至,放弃终非所愿。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五):世界艺术史上几位顶级的大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人文主义者。达芬奇是一位画家、雕塑家、解剖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家、工程师、水力工程师、学者……。莱奥纳多·达·芬奇拥有所有才华。生于佛罗伦萨郊外一个小镇的达·芬奇,14岁进入佛罗伦萨著名的委罗基奥作坊学艺,在这里列奥纳多获得了许多知识并接受了绘画的基础训练,在学徒时期与老师合作《基督受洗》,出自他手的小天使的技巧已经超越了老师所画的基督形象,列奥纳多的才智初步显示了出来。70年代绘画风格逐渐成熟,30岁时离开佛罗伦萨来到米兰,1482—1499年在米兰期间创作了《博士来拜》(未完成)、《岩问圣母》、《最后的晚餐》等代表作,同时也从事了一些科学研究,他研究领域的广泛和成就是令人惊叹的。1500年从曼陀拉到威尼斯再回到佛罗伦萨,随后完成了不朽名作《蒙娜丽莎》。1506年再次去米兰,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可见列奥纳多的晚年是在不停的奔走与迁徙中度过的,最后于1519年死于法国。这位伟大的人物今天被安葬在昂布瓦斯城堡(chateau d’Amboise)的圣·于贝尔小教堂内(Saint-Hubert)。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美术三杰。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拉斐尔(1483—1520年)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代表作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 - 1669)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无疑是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画发展的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无论是他的油画、蚀刻画还是素描,都堪称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形容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即享有盛名,几乎当时所有重要的荷兰画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伦勃朗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画家的自我审视真诚而不矫饰。在油画和版画创作中,伦勃朗展现了他对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时加入了他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比如圣经场景的绘画中,同时体现了他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对古典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对阿姆斯特丹犹太族群的观察。正由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

  埃尔·格列柯,作为中世纪西班牙的伟大画家而广为人知,他是西班牙绘画的开创者,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幻想风格主义画家。格列柯是希腊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欧洲共同遗产的精神典范。这位被誉为西班牙画圣的画家,他独特的画风,人体异常修长的比例、强烈的短缩法、火焰般的律动感及不断试验他那个时代无人胆敢采用的色彩,他的作品风格在16世纪时非常富有现代感,也同时受到贵族和平民喜爱。今天格列柯仍是西班牙绘画史上备受礼赞巨匠。埃尔·格尔·格列柯是一位肖像画家,他特别擅长宗教画,并为托莱多以及其它地方的教堂创作了众多的祭坛画。格列柯去世后,他的名声随之衰落,作品也被认为是“荒唐无聊不值一提”而遭到冷落。进入到19世纪后,他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绘画风格,在美术史上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构图奇特,布局多呈幻想结构,用色大胆,新奇,呈现出梦幻般的奇特效果。

  画家、雕刻家、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布莱克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深刻的诗篇。他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大画家,堪称英国画坛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之一。布莱克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蚀刻版画,他自己也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进行上色。在艺术创作方面,这位极有个性的诗人也始终坚持用水彩和蛋彩,而不是长期以来在艺术中占权威地位的媒介———油画。在西方美术史上,无数名家们画了无数圣经题材的作品。但只有威廉·布莱克将其作为自己表现梦幻的手段,用的是完全个人化的视角。“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他说,“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难道绘画仅限于单调乏味地摹写真实,仅仅表现濒死和死亡的对象,不是像诗与音乐那样有它自己的创造与梦幻?不!不是那样!绘画也像诗与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与狂喜。”布莱克完成了圣经《约伯之书》的水彩插图,1820年又开始了工程浩大的《神曲》插图,这组插图共有102幅,直到他去世前的一年才完成。继著名的泰特美术馆之后,英国国家肖像馆也高价收藏了他10幅肖像画作,这一举动被西方各大艺术媒体广泛报道,并纷纷预言:“威廉·布莱克热潮”将渐渐升温。威廉·布莱克的艺术影响力却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长、发酵。他影响了后来不计其数的作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也不断地出现在现当代的文化生活中。威廉·布莱克的艺术超出了十八世纪末的历史画的范畴,他的艺术仍远远未完全被人理解,然而这位天才诗人画家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现在早已成了艺术上的瑰宝。。这一直要到十九世纪以后,布莱克的天才和难得的成就,才渐渐的被真正爱好艺术人士所看重。时至今日,威廉·布莱克的画和诗会令许多现代人深深地感到震撼。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自幼喜好艺术。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流派,诸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对他都有吸引力。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本文标题: 希利尔讲艺术史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20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是我的独家记忆》读后感锦集我都不会离开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