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是一本由希利尔(V.M.Hillyer)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0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精选点评:●虽然是给儿童看的,但对于我这种地理不是太好的人来说也是入门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是一本由希利尔(V.M.Hillyer)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0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精选点评:
●虽然是给儿童看的,但对于我这种地理不是太好的人来说也是入门选择啊
●补记。小学时候读的。开头真的太可爱了,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有印象。对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读了部分。计划寒假和她一起朗读。很长时间没有这样亲子阅读。
●之前看过艺术史 独到之处毋庸置疑 这本地理书的精华在于美国地理 真的很详细 另外南美洲的国家由于平时不大接触 也很陌生 世界杯期间看这本书刚好交叉学习下
●有的情节很有趣生动。有的情节一点活跃性都没有。
●: K91-49/4222
●儿子小学二年级开始看,一整套都很喜欢
●10-10-31值班开始读 语言比较有趣 插画很卡通 10-12-18值班终于看完了 还是满不错的科普书 适合青年的地理普及吧 内容上感觉后小部分对于亚洲个别国家的描述略显偏颇陈旧 其余都不错 在当当买的
●适合孩子,很奇怪没有中国。
●非常好。感觉像是在和孩子不经意地聊天。句句话都是满满的有趣知识。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一):《地理》首先是和孩子们一起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蓝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线。这样,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觉
《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地理》首先是和孩子们一起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蓝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线。这样,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觉。《艺术史》首先告诉孩子,他们从来就是艺术的参预者,他们漫不经心的纸上点画、随手捏成的鸟窝都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森严只是艺术的一面,艺术的大门本来宽敞无比。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希利尔给孩子的书,能够风行美国诸州,是因为他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是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在写作。他的文字干净、纯洁、生意盎然,总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才能深入他们的心。对此,家长需要悉心体会,学者需要毕生关注。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二):本书是国内删节版,后面的内容是我从墙外搬来的。
为什么本书没有说中国?????
Google了一下,发现原版是1929年写的,1951年时改编过一次,虽然中文书是2019年翻译的。我想作者当时没去过中国也不奇怪。一些论坛中有人表示愤慨,说为什么关于世界地理的书竟然没有中国。我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原版书中是有三章关于中国的,但是在翻译成中文书时被删节了!被删除的58,59和60章是西藏和中国。
58. The Land of Devils (Tibet)
59. Dragon Land (China)
60. Dragon Land continued (China)
看来世界地理书没有中国,不是作者没把中国放在眼里,而是中国出版社自己把不符合中国意愿的内容给删了!但中文版并没说这是删节版本,才导致中国读者对原作者误解。另外原版书是80年前写的,内容自然有些过时,可是中文版也只字未提原版的出版时间,只写了中文版是2019年的,也让读者对书中一些内容产生疑惑。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三):《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作家写作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读者?为谁写作是作者的自由,但是读者的自由就是,我们只选择为我们写的书来读。
那么多的科普书,却很少看到希利尔这样用和儿童对话的口吻来写的,每年的童书出版占图书出版总量的份额越来越重,可是里面能找出基本精品呢?儿童不会评论,他们对书的好坏没有什么发言权。即使发言了,也没人理睬。所以童书的作家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多数童书其实是写给成人的,或者是写给那些想买童书的成人的。他们了解孩子吗?他们和孩子有过深入地接触吗?
希利尔是一个美国的小学校长,和小学生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知道把最枯燥的内容讲给孩子听。但是即使讲得这么好,我还是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爱读。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地理的,更何况作者是在为美国的孩子讲世界地理,都是用美国孩子的身边事物来打比方。书的篇幅也是以美国和欧洲为主,亚洲、非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都是一掠而过。最让人气愤的是,里面用了很多篇幅讲印度,讲日本,却竟然一点都没提到中国,好像中国不在这个地球上似的。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四):大人小孩都该看看的文化普及书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地理书,但以我快三十岁的高龄来看,实在还是非常的受用,可见给儿童和少年普及文化知识有多么重要。不然,你会偶然发现,他们在成年以后,对着一本儿童读物流哈喇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普及书呢,因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上下五千年》,讲中国历史的。我的中国历史基础完全来源于它,如果没有它,可能现在依然对中国历史茫然无所知——即使学过高中历史。。。
回到这本书,序言里面一段话非常贴切的讲诉了,为什么我需要看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为所有心怀这种渴望的人准备的,希望能通过简略的提示,让他们了解世界上有哪些值得参观的地方,这样的话等到日后他们梦想成真的时候,就不至于进行毫无意义的旅行。就好比某些愚蠢的海员,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但在最后返还的时刻,除了一只鹦鹉和一串玻璃珠子外竟然一无所有。
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走过29年了,感觉竟然和这句话说的意思有点相似: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去看什么,旅行变得毫无意义;旅行进行到现在,竟然觉得一无所获。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五):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年纪大了,读的书多了,尤其是,做了父亲,慢慢地便关注起这样的问题来:应该给孩子读些什么书?适合孩子读的书,作者的眼光应当注视哪里?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给孩子们的教材为何一直这般面目可憎?如果不是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我并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
偶然的机会,在好网上看到许多妈妈这本书的评论,便买下了它。当我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一反常态,说要自己读它(为了孩子增长识见,我常常给他读一些好的作品,但他一般只是听着,并不曾提出要自己读,他还不认识几个字呢!)。看孩子喜欢,我又买了希利尔的其他两本(《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艺术史》),这两本孩子也很喜欢,只是爱《地理》尤甚。自己以前做过出版,偶尔也有些写作的兴趣,自从做了父亲后,对少儿书的出版,对中小学生教材的关注比以前多了。所以我自己就把这三本书都读了,从书本当中、在网上,对希利尔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当第二次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完,合上书页的时候,一些想法在眼前变得清晰如绘。我想,我有必要把它写下来,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个人。
从经历、头衔看,希利尔和我们周围的许多“专家学者”并无不同(请原谅我对当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不甚尊敬,他们的表现实不亚于中国足球,作品和人品一样流于浅薄。我想他们目前正在名利的道路上攻击前进,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能解释我们的教材、我们的绝大多数少儿读物是那样的惨不忍睹,一如国足),而他们在博客当中的自述,大多比希利尔要来得光鲜得多。除开“美国杰出的教育家”让人有点肃然外,希利尔的经历平淡无奇:毕业于哈佛大学,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卡尔维特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他的愿望也堪称低调,只是立志编写一套让孩子们喜欢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只是和我们的专家学者忙于更新博客、出镜不同的是,他真这样做了,并且一生从事。更大的不同在于,他是如此重视孩子的见闻、意见、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生致力于研究他们,和他们对话。因此他熟知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怎样讲孩子才愿意听。他的学识和他对孩子的理解,让他在美国及全世界许多地区赢得了很大声誉,他的书成为风行全美的教材,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在希利尔看来,孩子们应当接受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放开科学不论,历史、地理和艺术实是孩子一生学识的基石:历史是时间的纵深所在,地理是空间的广博所在,艺术可以安放孩子纯洁的心灵。很显然,只有抓住了学识真精神的人,才能找到这样的学识的真正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知识,我们曾和教师合力,在骆驼的背上加上了众多的稻草。我们甚至忘记了“无中生有”的本原意义,当然还有孩子的诉求、学习本来的规律。而这一切,只有穷其一生和学问、孩子打交道的人才知道其分际所在。希利尔的杰出与此有关。希利尔这三部著作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世界史》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地理》没有告诉孩子们哪里是世界上玉米、小麦最重要的产区,《艺术史》甚至没有把雕塑和绘画当成严肃的问题来看待。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地理、艺术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
《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地理》首先是和孩子们一起升到数百公里的高空,去看蓝色星球和它的地平线。这样,地理和地球就有了新的感觉。《艺术史》首先告诉孩子,他们从来就是艺术的参预者,他们漫不经心的纸上点画、随手捏成的鸟窝都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森严只是艺术的一面,艺术的大门本来宽敞无比。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希利尔给孩子的书,能够风行美国诸州,是因为他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是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在写作。他的文字干净、纯洁、生意盎然,总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才能深入他们的心。对此,家长需要悉心体会,学者需要毕生关注。
我们的教改总是不能成功,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我们的教材总是不容孩子靠近。好的教材应当是真正的教育家和真正的出版人的合作,但实际上,学者们在选篇时,只是在考虑,这篇文章政治正确吗?合适出练习题吗?方便教师把它大卸八块吗?而出版人,向来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教材可以让我来出版吗?至于出版人应尽的责任,并不在考虑的范围。文科教材尤其如此。希利尔的书,能让孩子得到学识的真基础、学科的真精神,如此地合孩子的脾胃,但要让这种书,像在美国一样,成为教材,成为孩子学习的主流读物,在中国大陆,还得假以时日。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我想已不言自明。我们给孩子写作的学者,应当把眼光投向三个方向:一是学问本身。没有高的学识,不能站到高处,根本就看不清知识的来路和去路,就不能知道哪里是知识真正的基础所在,不曾上过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一是孩子本身。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对待天上繁星的敬畏,来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我们的写作当有极大的修正空间。一是写作技巧。这是一池很深的水,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出没其间。在写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文字是不是一流,构思是不是精巧,体人察物是不是妙到巅毫。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要急于发表文章或是出版书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她的情人胡兰成的话,却应当成为教育人一生追求不止的标高。不懂得学问、孩子、文字,却奢谈对孩子的爱,奢谈“为教育尽绵薄之力”,这是时下大多数专家学者的风景,但不是真教育家的风范。慈悲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怀,而是一种真识见指导下的关怀。拿什么读物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些读物,一定要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学识的基础,能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喜欢。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但教材总是令人沮丧。我深切地希望,我能看到极其专业的出版人和极其专业的学者合力,出版真正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能真正指引孩子,容许他们靠近。我还希望我能看到:利益集团走开,孩子走进来;意识形态走开,真知识、真精神走进来;《松树的风格》走开,希利尔走进来。
大地空旷,回声难至,放弃终非所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