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8-24 08:32: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本由(美)克罗斯比著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哥伦布大交换》精选点评:●从新航路开辟之后疾病、作物、思想以及人口的交流这个点进行思考。极具启发性●很好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摘抄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本由(美)克罗斯比著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伦布大交换》精选点评:

  ●从新航路开辟之后 疾病、作物、思想以及人口的交流这个点进行思考。极具启发性

  ● 很好的书。但没有《枪炮、病菌与钢铁》来的震撼与颠覆

  ● 结合《枪炮、病菌与钢铁》一起看的,相比之下,本书更多的是一些实证考察可以看做是前者的史料补充。在第一章新旧大陆的差异的原因上,两者没有大的不同。哥伦布发现大陆后,新旧大陆见即产生各种交换,二、三、四、五章具体展开了病菌如何帮旧大陆如何征服新大陆、旧世界的动植物如何扩张到新大陆、新大陆给旧世界带来的梅毒、及新大陆如何通过作物的输出影响了旧大陆的人口增长。作者在最后不无悲观:“哥伦布大交换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更为丰富多样的基因池,而是使他愈变干涸贫乏。”

  ●看过《1491》和《1493》后,本书只能算作科普性读物,不过学习世界史,哥伦布大交换,作为环境史研究的基础概念还是要了解。

  ●看过戴钻石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之后再看这个感觉就完全不带感了,毕竟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东西了,无非说得还是物种和病毒的交换,而且啰里啰嗦,完全没有《枪》中高屋建瓴的感觉,看过了前者这本基本可以不看了。书中对于南美作物对中国的影响有了进一步阐述,并非土豆、玉米的产量就比小麦和水稻高,而是这些东西生命顽强,他们把原本不能种麦子和稻子的山地、贫地利用起来,从而间接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中国的人口容量。另外比较好玩的东西,有梅毒的叫法:日本人管它叫唐疮,中国人叫它广州溃疡,印度人叫它法兰克人病,阿拉伯人叫它欧洲脓疱,俄国人叫它波兰佬病,波兰人叫它德国佬病,英国人叫它法国佬病,法国人又叫它那不勒斯病,意大利人又叫它法国佬病。看来看去还是觉得,法国人真乱……

  ●生硬晦涩还啰嗦

  ●比较蜻蜓点水地介绍了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物种交换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最感兴趣的是农作物交换这一章,比如匈牙利原来以畜牧为主,大量种植玉米和红薯后成为粮仓,支撑起奥匈帝国全欧第一的农业实力,很有意思

  ●凑合

  ●130928 亚马逊

  ●换种角度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一):“人類和其環境長遠互動的史實”

  薄薄的一本書,174頁,竟包括了42頁的參考文獻,這樣的理論依據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眼界。這其實是一本內容很豐富的書,從新舊大陸之間的農作物品種、微生物的交換,擴及十九世紀初開始的波瀾壯闊的洲際移民潮,作者實際上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使整個地球的環境、生態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人類未來,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其他生物到底有什麼影響,這種影響有多大。

  這是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討必要的話題。幾個世紀以來,新舊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剛好為人類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放到當今的背景下,這種“交換”更加複雜,也需要更多人一起來思考。

  另外,本書的翻譯只能算一般,長句太多,有些地方顯得很繁冗。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二):全球史观下的物种交换

  克罗斯比在本书中以 “全球史观”看待两个大陆之间的生物交换,从而得出了相比于前人更具有全局眼光的结论。从全球的角度思考环境史意味着采用总体的观念,把世界视为整体,把地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在本书中,无论是人口的全球迁徙还是病菌的交互传播,作者都从相比以往更为宏观的层面加以考察,从而使本书更加具有普世意义。

  当然,作为一本拓荒之作,本书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克罗斯比在30周年新版作者序中作了一定的反省,如对梅毒与哥伦布航海大发现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同时也增添了一些如小行星撞地球等科学界的新发现等。

  除了作者的自我批评,笔者认为本书在论述中还残留作者本人“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取向。在他看来,“哥伦布大交换”是由欧洲殖民者主动发起的,印第安人在对疾病的抵抗力上不如欧洲人因而全线崩溃,这一因果阐述本身就已经预设立场,如果说“西方中心论”在本书中还体现得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在《生态扩张主义》一书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类似的思想轨迹,以至于部分学者批评克罗斯比所提出的“生态帝国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理论是当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完全在西方立场上的学说。[1]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之词。

  此外,笔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同时参照阅读了美国地理生态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与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发现在两书中似乎也闪烁着“西方中心论”的身影,阅读中不免有些唏嘘。环境史发端于美国,著名作品当然不可避免反映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不能否认史学家的研究初衷在于警示当代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探索另一条学术路径,而遗憾的是他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因此在借鉴西方学者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更应保持警惕。

  [1] 曹义桓:《“生态帝国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第23页,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三):全球生态大交换

  1、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全球生态交换

  1)非洲与美洲的交换:1820年以前每5名到美洲的人,有4名是来自非洲的奴隶。同时带来了非洲的稻米、山药、小米、高粱等;

  2)欧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的交换(库克大交换)

  3)撒哈拉南北的交换:商队穿越撒哈拉来往于北非和西非之间。给西非带来马匹,马匹帮助重组了西非的政治版图。加纳、马里等大帝国兴起;

  4)梅毒从美洲来到欧洲,并在10年内快速传到东亚。但新大陆接受旧大陆的疾病更多,两者不成比例。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烟草,烟草杀人无数,也算是对欧洲的报应;

  2、早期交换

  1)现代的骆驼和马,都源自北美。骆驼西迁,形成亚非的双峰单峰骆驼。南去秘鲁的羊驼。但马西去入亚洲,却在美洲消失。

  2)人类穿过白令地峡来到美洲的时间,与美洲大型动物消失的时间大体相同;

  3)印第安人的血型分布非常一致,绝大多数都是O型;旧大陆人口经过大量混合,而美洲则保持纯种;

  4)孤立隔绝,阻碍了美洲与旧大陆的文明交流,也减弱了他们对旧大陆疾病的抵抗力。首先,经过白令海峡、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严寒地带的疾病洗礼筛选,寒冷温度杀死细菌,将病弱者淘汰。这批首批移民,身上鲜有疾病,也鲜有抗体。

  5)新大陆居民对于天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3、西班牙征服后

  1)西班牙将马带到新大陆,并在南美建立了庞大的牧场经济;英格兰人见到草原,视同为沙漠,而西班牙人则拥抱美洲的草原,如其家乡一样,养牛养马;

  2)当年大量投入开矿的西班牙人,如果没有高营养的牛肉就近补给,根本不能尘成事;

  3)更多的牛是为了取皮和油,而非肉;

  4)有逃逸出来的牛,逐渐野化,成为美国草原上庞大野牛群的祖先,而美国印第安人也学会了猎杀野牛;

  5)马匹对印第安人造成巨大冲击,但后来他们学会了驾驭马匹,也增强了其之后的抵抗力;

  4、新大陆植物

  1)甘薯、土豆等容易生长又含有大量淀粉的植物,对于欧洲、亚洲人口的急剧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四):不对称的生物交换

  一次跟一个拉丁美洲的老外吃饭,老板聊起饮食,感叹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旧世界的人到底在吃什么,用什么! 番茄,马铃薯,棉花,辣椒,南瓜,红薯,玉米都是来自美洲,那咱们的老祖宗们以前吃啥蔬菜! 大家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便激起了我的兴趣来阅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这段历史。本书是第一本。

  这个书名就足以解释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一目了然。哥伦布大交换,即1492年哥伦布登陆新世界后,两个世界之间的生物交换。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相互交换。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人把旧世界的武器,食物和他们的非洲黑人奴隶带到了美洲,也无意或者有意将他们的动物、植物和疾病传到了美洲。欧洲人的武器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的武器落后很多,但是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确是更致命的。而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入侵者是免疫的至少是很少有感染性。通常在战争来临之前,天花、疟疾等疾病已经将印第安人死伤过半。而在这个独立的大陆中,一旦引进了一些没有天敌的入侵植物或者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将是残酷的摧残。欧洲人带过来的动物,牛、马同样在掠夺着印第安人原本拥有的资源。在这些重重威胁中,印第安人走向了衰亡。 对于这种重大的灾难,新世界给它的对手就小很多。梅毒,这种在哥伦布时代开始流行起来的疾病,摧残了许多人的姓名。但是梅毒的起源是否是美洲,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两个大陆之间的交换增加和丰富了彼此的生物。美洲的番茄、马铃薯、红薯、玉米、辣椒、南瓜灯等植物引入旧世界后,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且这些易于栽培产量高的作物在整个欧亚非大陆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口大爆发,养活了大批的穷人。旧大陆的牛、马、狗和羊等牲畜也改善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作物方面则有香蕉、小麦、水稻等。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对等的交换,主要体现在生态和人文方面。现在的美洲大陆上很少有特色的原生物种,几乎全部来自旧大陆,不论是植物和动物,这与澳大利亚完全不一样。人文方面,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随之消失的还有语言、历史和文化。美洲是一个另一个欧洲世界。

  哥伦布时代的生物交换是全球生物交换的一个代表,这类交换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发生,他们都隐藏在迷雾中,但是这种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地方特色正在减少,而全球化正在扩大。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五):不停息的大交换

  看《哥伦布大交换》,觉得很神奇。

  新旧世界的冲击带出了很多的火花。梅毒这种从厕所等地方贴的小广告上听来的病,原来和美洲有这么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莫泊桑、尼采还有一堆的大人物都有传言是死于这个。马铃薯,玉米,四季豆,辣椒等等我们现在几乎是离不开的作物也都是美洲产。

  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会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美国种族简史》。那本书按洲和国籍来分别写了几个国家,最初来美移民的背景和来到之后遇到的困难,还有后续发展和目前的状况等等。从那本书里看到了每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特色。爱尔兰人的能言善辩,华人和日本人的勤劳质朴。每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影响着其在美国的发展方向,爱尔兰人从政的几率高,而华人多是不问政事,低调生活……这些都是后来发生在美洲大陆上的故事。而《哥伦布大交换》就是讲述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新旧世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碰撞与磨合,于是有了现在的世界。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一开始他以为是到了亚洲的东部,后来才发现那里的植物、动物与欧亚大陆的完全不相同,那里的印第安人过着非常落后的生活。美洲地理上的独立,让它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圈。哥伦布的到来,让两个不同世界有了交流。旧世界的动植物引进到美洲,美洲的动植物也开始走出去。玉米马铃薯等等逐渐成为旧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主食。美洲没有很多旧世界的疾病,于是也就没有那些疾病相应的抵抗力。于是旧世界的疾病到美洲来爆发了一场一场的瘟疫,再加上欧洲人的奴役,印第安人数量急剧减少。

  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也是一项衡量的指标。虽然梅毒等病损坏了众多人的生殖能力,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时间里,人口仍然是有很大的增长。人口的增长有很多的原因,政治的稳定,无战乱,医疗和交通设施等的发展,当然还有食物的增多。各种环境稳定后,食物对人口的增长有深远的作用。而新大陆带来的各种植物中,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就是食物。玉米,南瓜,豆类,花生,菠萝,马铃薯,番茄,甘薯,辣椒,可可……等等都是美洲给大家的福利。

  本书在最后的一章讲述了仍在不停进行着的大交换。并且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物种的消失。因为人的影响,物种的消失速度远大于生物进化的速度。生物多样化的问题于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切身感受,但是从作者的口吻听起来再加上平时看到的各种信息,这好像是件很重大的事。

  大交换很重要,促进世界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也存在潜在的危险。本书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大交换后世界上生物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变化。对我们来说最近也经常听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这也是大交换后的一个后续效应。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圣诞节就比很多传统节日来得火爆。虽然国家开始有重视起来,采取了如给传统假日放假等措施,但是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远远不够。目前的假期催生的更多是旅游景点的人潮而已,传统节日的倍受冷落不是一两天的假就能够让这个情况得到改善,这只是提供了大众去接触传统文化的时间。要让传统节日在大众心里的位置提升,除了时间,还应该引导大众去了解和体会其价值和意义。创造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给大众,还得告诉他们去了解和深入,文化不是一句话一天假就能得到传承,而且世代的一种尊重和信服。

  我念小学的时候,课本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交换仍在不断进行的今天,不管是面对物质文化的引进出口,还是非物质文化的引进出口,我们都应该秉承这样的态度,不仅对外来的事物批判性地接受,也随时对自身的状况进行反省,保证物质和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标题: 哥伦布大交换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9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读后感锦集这样想,人生就会不一样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