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血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18 08:31: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智血》是一本由(美)奥康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智血》精选点评:●失控了。奥康纳驾驭不住长篇啊。●对于救赎和信仰的拷问,能明白但是体会不深,过几年经历更多之后二刷希望会有更

智血的读后感大全

  《智血》是一本由(美) 奥康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血》精选点评:

  ●失控了。奥康纳驾驭不住长篇啊。

  ●对于救赎和信仰的拷问,能明白但是体会不深,过几年经历更多之后二刷希望会有更好的理解。

  ●读过最奇特的小说,没有之一

  ●宗教血液里的畸零人,信仰在何方

  ●PTSD的受害者。 如果家园尚未毁坏,一切都会不一样。 黑兹尔的不幸是直到死亡才获得温暖和爱。 黑兹尔的幸是他终究得到了温暖和爱。

  ●这封面。。。严肃的宗教作品。为了课程论文而看。。在看第二遍。。

  ●“他爷爷是个巡回传教士,一个脾气暴躁的倔老头。当年穿梭于三个县区之间,虽然满脑子装着耶稣,但却浑身带刺,到处得罪人。不过当他下葬的时辰到来,人们去盖棺材盖时,他倒是挺温顺,没见动弹。”——瞧瞧奥康纳这多么残忍的幽默感,也正因如此,使得这个悲哀的故事透露出一种邪门的魅力。

  ●中段的时候激动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失望,始终都找不到当时看好人难寻时候的兴奋了

  ●耶鲁大学教师对《智血》的解读http://open.163.com/movie/2019/4/N/H/M6GJ9T1IB_M6GJA8RNH.html

  ●瞎子不看,瘸子不走,死者安息

  《智血》读后感(一):上帝之外的魔力

  完全跳出想象的作品,也可能是信仰这个话题本身对我而言太陌生了,读的过程中不断在想一个信徒看到这本书会是什么感受,后来发现作者本身就是虔诚的信徒,感觉文本的意义整个调转:一个虔诚信徒写给相信上帝已死的人的书,被一个从来不知道上帝存在的读者阅读,恐怕有点强人所难。作者想要通过一个逃避上帝的人自己成为了基督来展现神力的无所不在吗?想要通过骗局与骗局的重叠,来证明神意吗?我觉得这样去揣摩作者意图很没有意思,我更喜欢信仰使她不得不去关注的一些话题:真与假,追随与叛逃,生与死,以及这些话题在一个近现代都市中形成的…石油质感的画面。抢劫假扮猿猴的皮毛,站在二手车上宣讲无基督宗教,偷盗干尸,提着将要用来弄瞎自己眼睛的石灰跨过门槛,这些情节抓人的魔力比上帝的存在更真实(来自角色的虔信吗?基督徒祈祷的样子比神像更吸引我)。

  《智血》读后感(二):信仰困惑者与孤独者

  奥康纳还是那样不动声色就制造了一个个荒诞冷酷的瞬间。

  黑兹尔是个困惑的理想主义者,一直在对曾经的信仰表示怀疑,当他决定改变,创造一个新的信仰时,却发现被人仿冒利用,完全玷污了他理想化的美好信仰。这种现实与信仰困惑的落差导致他走向极端,杀人,弄瞎自己眼睛,每天穿装满碎石的鞋子赎罪。

  而另一个少年伊诺克是全文的一个孤独象征,他总是想跟黑兹尔做朋友,却遭到石头打击,他处处想融入这个社会,却总是被拒绝。当他去排队跟猩猩握手时,他跟猩猩说了一堆心里话,结果猩猩是人装的,并对他说了一句“你这该死的家伙”,至此,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孤独,他想融入生活,和大家握手,便也装成猩猩,希望与所有人握手,最后却把人吓到了。他的戏份便到此为止,后面没写他了,不过在他身上投射了作者对孤独的理解。

  除了这两个人物,书中其他人都不过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谋利者,希望借助宗教这一外衣弄点钱。当然,奥康纳在描写的时候都是一如既往地犀利。

  奥康纳自己有很虔诚的宗教信仰,所以,她很多作品其实都是想表达宗教问题。可是因为写得太好了,总让人能从各个角度解读。经典作家大概都是这样吧。

  《智血》读后感(三):威吓之下的崇高

  被所谓的“恶”一意驱动的,不是奥康纳笔下的非理性人物,而是她自己;或许,奥康纳认为自己不需要怜悯,因此也不予以她所创造的人物以怜悯。

  “振聋发聩”,乃至于达到最高宗教意义上的“恐吓”、“威慑”,如果仅仅出于这种目的而写作,那这种写作同其他的“社会现实道德”写作又有什么区别——更何况,人不能僭越“上帝”而行权。

  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获救,如果奥康纳通过写作获救了的话;不知道获救了没有的奥康纳吝啬得不肯匀出一点笔墨去涂抹一点亮色,因为这有悖于奥康纳自己的写作观念;于是,被“吓”得不轻的读者便不会一同得救,因为,因威吓而产生的“信仰”只会是出于功利。其实,很简单,黑兹尔只要把自己的情分享一下房东太太这世上便会多出一个得救的人,但是,要么是全部的光明,要么是全部的黑暗,这两者是同一物质,从概念上来说。

  对纯然的恶要加以剔分,应有着足够的警醒、自省,而非一味地溺恶,这在具体操作的尺度上也许很难加以把握。但是,不管是以什么样的说辞、借口来进行这种扬恶,不管是美学上的还是道德、宗教上的,不管听上去看上去会有多么漂亮或正当凛然,它都不会最终转化成一种崇高。天呐,没有一种辨知力,这种暴力冷风格很容易沦为简单的滥仿……

  《智血》读后感(四):不愿意与不得不

  “此书是以激情写就的,如果可以,也应怀着激情阅读它。”这是内页封皮上的唯一一段文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写下的,我也不知道那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激情。

  在动笔之前,我觉得我应该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生命历程,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这本书所反映出来的阴暗直触人心,我的直觉告诉我,作者正是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对信仰的怀疑通过小说表达了出来,只是这种表达太过直接和锐利,如果你从没读过黑色小说,那么这本书会刺到你。书里充满了荒诞和冷酷,也许还有一点暴力,以一般的思路理解,这绝不像出自一个女作家之笔,如果文如其人,我们也许不会喜欢这样的女人,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是接收-这样的作品,这样一部不那么矫情的作品。从某种意义讲,一个作家,没有迎合他预期读者口味的义务,一个真正的作家,也许根本不会去想所谓的预期读者。我们需要的不全是什么正能量,文学作品更应该关注真实的生活和个别群体的感受,而这一切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惊慌失措还是不知所措?都可以,但最好不是什么别的。

  有些事情我们不愿意接受,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黑兹尔在复员前一定是一个坚定的基督教信众,也许还是那种灵魂依赖的信众,我们无法猜测在军队里、在战场上发生了什么,但他的信仰确实是被完全的摧毁了,以至于他要身体力行的证明耶酥完全是一个虚妄的决心是如此的坚定。“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亵渎。”这是黑兹尔的核心理论,他极力的要证明耶酥为拯救世人而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堕落,本来就没有可堕落的东西。”他如此说,也如此做了。但是黑兹尔是灰败的,他想通过勾引传教士的女儿来亵渎耶酥,但这女人却是个十足的败类,而她的父亲也压根不是什么传教士;他想通过宣传其所谓”没有基督的教派“来向民众证明耶酥的虚无,但却被一个阴险的投机者利用。黑兹尔一定是感觉到了这种失败,所以他用最暴力的方式杀死了”假先知“。但出人意料的是,黑兹尔最终选择了赎罪,压上的却是自己的生命。

  其实黑兹尔并不怪诞,我打算以一段他的传教言辞来结束这篇文字:

  “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理,真理背后无真理,这便是我和我这个教派的主张!你诞生的地方已经一去不复返;你心中向往的地方实际并不存在;而你现在所待的地方也不是什么乐土,除非你能离它而去。那么,哪里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所在呢?我说,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地方!”

  《智血》读后感(五):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

  我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阅读之旅,始于她的处女作《智血》。掩卷之后,略感失望。这部宗教主题的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设置太有意图感了。

  就在准备与这位美国女作家擦肩而过时,我随意捧起了她的短篇集《好人难寻》,并在第一页上被迅速打动。事实证明,《智血》带来的失望感,是为其后绵延不绝的惊艳感做铺垫的。《好人难寻》精巧灵动,篇篇精彩,带给我一种新鲜的阅读刺激。

  奥康纳与我熟悉的美国当代短篇圣手们——比如雷蒙德•卡佛、约翰•契弗、理查德•福特等——如此不同。卡佛们笔下充满失业、离婚、酗酒、破产……生活挖好了一个个陷阱,等着人们往下跳。人是无奈的,因而显得有些无辜——谁让生活如此强大呢。但在奥康纳那里,被动性消失了,人性(往往是恶的)本身成为自我的陷阱,成为让他人跌倒的障碍物。人,才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

  《好人难寻》这个标题,让我想起《圣经》:“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3:10)奥康纳对于自己在做什么,内心非常明确。她说:“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

  以标题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这部短短20来页的小说,可能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了。它写一家六口驾车去佛罗里达旅行途中,遭遇三名通缉犯而惨遭灭门。在这故事里,是人性必然的自私,将他们推到了命运的偶然之上。一家六口中的奶奶是小说主角。她一路喋喋不休,甚至在面对歹徒、生命垂危之时,仍不愿停下自以为义的说教。与假装虔诚的外在相反,她的内心自私虚荣,打满各种小算盘。她劝服全家去东田纳西;欺骗孩子们说老宅有藏宝;因她导致翻车之后,她假装受了内伤,试图免于责难;甚至最后的灭门惨剧,也因她直呼歹徒姓名而起。

  当歹徒将她家人一一拖入林中枪杀时,她仍反复说首犯“格格不入”是好人,以求他放过自己这个“老太太”。当她将“格格不入”呼为“我的儿”,并试图抚摸他时,被“格格不入”三枪结果了性命。“‘她可以变成个好人的,’‘格格不入’说,‘要是每分钟都有人对她开枪的话。’”

  在此,“好人”被赋予了反讽意味。老太太自认为虔诚,其实是被上帝所不喜的伪善者。与她相比,“格格不入”这样罪大恶极之人,却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罪。他说:“他们没给我看判决书。所以我现在自己来签。很久以前我就说过,在你们做过的每件事情上都要签名,保留一份副本。”在他堕落的人生哲学之中,竟有着比老太太更接近真理的部分。

  这样的暧昧复杂,正是奥康纳的迷人所在。她自己承认,小说家“不能为了抽象真理的利益来移动或塑造真实的…要谦卑地面对事实本身…小说只有处于自己的局限之内,才能够超越这些局限。”只有谦卑地面对事实,并接受其暧昧复杂,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小说家。只有将主观喜恶、道德评价、前置判断降至最低,才有可能处在局限之内,而去超越局限。奥康纳正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为何她的作品遭受宗教与道德谴责的原因吧。

  奥康纳的另一本短篇集《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比起《好人难寻》有所不同——小说篇幅更长,元素也丰富多变:母子对抗、城乡错位、南北差异、衰老与死亡……但我偏爱《好人难寻》,它主题专注,因而更为“邪恶”,也更“奥康纳”。

  怎么的小说,是真正的奥康纳式小说?奥康纳身上有两张标签。一张是“南方作家”,一张是“天主教作家”。南方作家容易让人产生的风格联想是:怀旧、乡土、怪异……奥康纳不无自嘲地说:“在最为尊敬的意义上,它(南方派)似乎指一小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范德比尔特兴旺起来的重农主义者。但是这个术语更多唤起的往往是哥特式怪物的形象,和对畸形与怪异的迷恋。”

  古怪的奥康纳,容易让人联想另一位同样古怪的南方女作家:《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同样身体残疾,同样哥特风格,同样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在相似的表面之下,她们的写作主题不尽相同。麦卡勒斯书写孤独,奥康纳关注救赎。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康纳从未放弃神的维度,也因此深谙人的罪性。奥康纳说:“所有小说家在本质上都是现实的寻求者和描绘者,但是每个小说家的现实主义都依赖于他对终极现实的看法。”在她那里,终极现实就是一个存在上帝的世界。而当人背弃上帝时,世界就显得残缺、邪恶、扭曲、黑暗。这是奥康纳对终极现实的看法,也是奥康纳小说怪诞风格的根源。

  最后提提另一印象深刻之处:奥康纳一生是奇特的,也是乏味的。她终身未嫁,大部分时间和母亲呆在农庄里,写作及思考上帝,39岁死于红斑狼疮。谁说“围绕房子和鸡圈转动的生活不会成就令人兴奋的作品”呢,奥康纳创造的文学世界如此美妙。这让我再次确信:生活的丰富性从来不是外在的,它源于内心。看,并能看见;活着,并能感受到活着。这是写作者的天赋能力。

  写于2019年6月24日星期日

本文标题: 智血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黄金时代》读后感100字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古装美男”,我投他一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