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0 09:42: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启蒙运动》是一本由[英]罗伊·波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启蒙运动》精选点评:●这书的价格和印刷质量不成正比啊!●思想的可贵在于让渺小的我们拥有伟大的意义。●成功将启蒙运动去神

《启蒙运动》读后感100字

  《启蒙运动》是一本由[英]罗伊·波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蒙运动》精选点评:

  ●这书的价格和印刷质量不成正比啊!

  ●思想的可贵在于让渺小的我们拥有伟大的意义。

  ●成功将启蒙运动去神化,翻译很舒服,读起来很顺

  ●启蒙运动的时代,也是欧洲理性思考发现的历程。

  ●“想象欧洲”丛书重新推出

  ●摘抄“拉丁语在18世纪逐渐式微,一种新的国际通用语言立即取而代之,这就是法语。同时意味着,法国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领袖……但最早的发展中心并非法国…”不只是对启蒙主线的科普,细节见功力。

  ●读史使人明镜,蛮不错的启蒙运动!好像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婴儿,幼儿,青春期,少年青年,到现在的中年,使人颇受鼓舞和鞭策!!

  ●作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启蒙运动史的基本疑问进行解答。他认为大革命与启蒙思潮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在大革命前就去世的许多启蒙家们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言说对象看,都并非是彻头彻尾的反体制者,甚或有些人还在现体制下过得颇为滋润。然而启蒙并非无意义的或者影响力甚小的一件事情,启蒙家们的讨论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等公共领域成为下一个世纪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共识,启蒙所开启的宗教祛魅虽然并未彻底赢得胜利,却极大地改变了中古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从此让欧洲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体验都处处有了不同。

  ●虽然每个国家每个人的都不一样,但启蒙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的进程。了解它的意义。

  《启蒙运动》读后感(一):多样化的启蒙运动

  说起启蒙运动,我们在高中历史书上是这么定义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这些也都是我们必背的那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启蒙运动吗?18世纪被称为“启蒙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中很多的重大事件都被打上启蒙的印记,在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一书中的第一章里,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启蒙运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首先我们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启蒙运动?按照康德的经典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人类怎样才能脱离“不成熟状态”,康德认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在这一章里,罗伊·波特主要是向我们阐述启蒙运动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启蒙运动或思想,它是因地因国而异的,是多个国家和地狱参与的多元化的启蒙运动。在阅读这本书后,有助于我们真正去了解和揭示启蒙运动的本真。

  启蒙运动的目标是:人的科学!亚历山大·蒲柏说: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自己.在文艺复习时期,人拥有两种互不冲突的目标:一是复兴了古典文化,从而重新恢复了一种社会与政治生活的世俗标准。二是将古典时期的高贵理想与体现在圣经之中得到教会肯定的基督教赎罪论结合了起来。前者出现于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教会神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后者出现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重在否定神学世界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文艺复兴重在否定人们原来的信仰和世界观.而启蒙运动重在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和国家制度.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主义获得更好的发展.罗伊·卡尔说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辩护,启蒙运动在带来“进步”的同时,其实也给底层的人民带来了不平等和压迫,而在这个时期的著名哲人牛顿、伏尔泰等都是这背后邪恶的推手。

  启蒙运动有很多难以明白而且又复杂的地方,虽然这本书很小,但是对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启蒙及其思想遗产,我们应该怎样继续启蒙却是极为有探究和研究的意义。虽然不是很容易懂,但是收获颇丰,至少比起过去高中学的那些历史,启蒙运动在你的脑海中会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印象。

  《启蒙运动》读后感(二):关于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由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等主要启蒙思想家发起的一场思想运动。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与进步,加速了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等一系列影响。这是我已知的内容,从初中历史课本里就会学到的知识。

  关于启蒙运动,人们的评价不一,有的认为启蒙运动是“理性时代”下的产物,有的则认为是非理性主义者的思想运动。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启蒙运动对人类的影响还仍然存在着。而启蒙运动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它的层次丰富多变,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了这场运动永恒的探讨话题。它既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倾向非理性主义,它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想运动。那么到底什么是启蒙运动?它又有着怎样的复杂多样性呢?

  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他虽然深刻的探讨了这场运动的复杂多样与种种可能性,却是由深到浅的通俗读物。作者致力于从启蒙运动的性质、目标、政治、宗教、参与者、影响等多方面来探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书中引用了多位学者对于启蒙运动的不同看法,从而来论证它复杂多样化的一面,以及促成这一系列结果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让我们加深对启蒙运动的了解和研究。

  从影响上来看,启蒙运动鼓励人们学会独立思考,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开启人的心智,甚至为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它影响较好的一面。而启蒙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帝国主义理性中绝对主义的形成,催生了残酷的社会政策。让老弱病残被当作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残渣关进收容所。照这样看,启蒙运动不仅有好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迫害。

  那么,我们是将启蒙运动视为发生于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好战运动”,还是一个影响广泛的思想运动?这就是其矛盾与分歧所在了。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但却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进程。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时至今日,关于启蒙运动仍有诸多话题与疑问,值得探讨和深究。这本书从启蒙运动本身出发,将深刻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将启蒙运动组成部分拆开,一一讨论从而显现出它的复杂性与多样化,可读性高。启蒙运动对于如今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它所隐含的问题还远远不止如此。

  《启蒙运动》读后感(三):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罗伊.波特写作,殷宏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启蒙运动的书籍。提到启蒙运动我首先想到的是理性主义,现在看来这一想法过于肤浅也过于概括化。作者试图通过一百余页的篇幅向我们展示更大范围、更全面的启蒙运动场景。 刚拿到这本书时有些恐惧,害怕书中满是专业术语和各种晦涩难懂的语句,但真正阅读起来其实还好。作者对于本书的定位是关于启蒙运动的一本导读性册子,这个说法很准确。书中作者就启蒙运动的性质、目标、参与者、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论述,让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了解更加真实和客观;因为篇幅有限,资料浩如烟海,作者还在附录中提到了众多的参考文献 ,并附上自己对于这些资料的简短介绍,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启蒙运动助力。如果读者对于启蒙运动感兴趣,可以把此书当做一本入门书籍;如果对于启蒙运动有一定水平的了解,附录部分则是一笔不可错过的宝藏。 对于启蒙运动存在着太多的偏见,这些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启蒙运动呢?单纯将启蒙运动视为充满肤浅的观念,或是对于抽象理性的力量的信奉已被证明为片面的。如作者所说,启蒙运动并非是提出人类进步的完美方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待探索。启蒙运动是旧制度内部的一场突变,而非一支由志在摧毁它的暴力革命队伍掀起的运动,尽管在某些地方启蒙运动带来如此的结果,但之后的混乱则需对旧制度进行弥补和限制才能归于平静。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进行的探索,我们今天仍在尝试,这也是它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群群哲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是世俗之人,而非我们理解中处于象牙塔中的教授。他们或相互认识或至少熟知彼此作品;他们可能存在分歧,但对于根本问题态度一致,他们不仅试图理解世界,还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政治生活中他们关心民众由谁代表,思考如何向君主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尽管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少参与政治,或者组织反抗。宗教问题上他们更加旗帜鲜明,他们几乎没有想过用完全的无神论来取代宗教,其中的一些甚至对于宗教有很深的了解,他们试图寻找或塑造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宗教,来弥补当前的不足。他们是环境的产物,但同时也具备改变环境的能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知识分子和大众的互动,同时也为妇女运动埋下了伏笔。阅读这一部分越发的感觉启蒙思想家们的真实,他们的想法也不再仅仅是像历史课本上那样的枯燥和形而上。 以上内容为《启蒙运动》的第一遍阅读感受。是时候开启第二遍阅读了。随手附上本书目录,快来阅读吧。

本书目录

  《启蒙运动》读后感(四):他们选择了君主制——关于《启蒙运动的政治》一章

  高中时我对启蒙运动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每次翻看都对着卢梭的画像发花痴)。我以前总感觉高中的历史教育相对比较刻板,只是列出伏尔泰、卢梭等标志人物,为他们打上“人人生而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标签,不过尽管如此,启蒙运动给我的印象相对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还是非常不同,它的诸多思想在当代都可见端倪,它所提出的政治体制和实践哲学的诸多问题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相对前二者,它对我们当代人,甚至是处在东亚的中国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同时,它也引发了许多当时或许是进步的,而今天的我们却在其中挣扎的问题,例如在社会领域内贯彻理性和科学的“机械论”,在当时确实是使人们摆脱了宗教原罪的枷锁,但在目前看来,是否能使现代人感到幸福和谐,这个观点是值得质疑和改造的。

  总而言之,选择启蒙运动,是因为它对人们理性思维的塑造、对于传统枷锁的反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每每想起,总会给我一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恢宏感。

  但要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却并不容易,我希望它一方面要为一些核心的启蒙运动的实践哲学做介绍,一方面又要兼顾后人对于启蒙运动的具体研究动态,同时也以点带面展示启蒙运动时代,哲学家和政治家们是如何影响社会思潮——欧洲世俗化的。

  这本今年五月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作为导读性质的小册子,并不能将其推崇为尽善尽美的研究综述,但由于作者的写作目标是“解释性、批判性和史学史的”,他不仅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问题,同时也评估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然有效,甚至进一步探讨应该如何修正,因此比一般的研究综述更精炼,也非常具有辩证的批判性,整体引述的格式也很完整,提供的书目非常丰富,有助于我进一步的探索。从篇章角度看,他用几个问题将前人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更能集中地揭示学者对于启蒙运动各个方面的共识和分歧。

  其中“启蒙运动的政治”一章引起了我比较浓厚的兴趣。

  在我的印象中,启蒙运动的政治体现主要在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对于政治体制设计、对于封建教会和王权统治的激烈的反抗——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纲领。而本书中,首先讨论和质疑的是哲人对于政治的影响,他们所设想的那些制度是否真的具有实践的合理性:“批评者认为,哲人们在政治方面缺乏他们最重视的素质,也就是经验。”

  一些哲人的政治倾向使人感到不切实际,比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称赞贫穷的小共和国是公共道德的温床,其对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称颂在18世纪中期以寡头大国为主的欧洲并没有什么切实用处。甚至有学者认为,以20世纪的法西斯的经验来看卢梭,他的“强行使人自由”似乎会成为导致社会混乱的一大借口。甚至一部分哲人在政治上也相当缺乏原则,比如谴责婚姻侵犯个人自由的戈德温取了女权主义者玛丽,伏尔泰和狄德罗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和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有暗度陈仓之嫌。

  那么这些启蒙运动时期的哲人这么多“不靠谱”的言行,使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怀疑他们的政治主张到底目的如何,其内容又是为何而设计。

  我们注意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后,普选、民主捍卫自由、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已经成为了一致的共识,但为何哲人们并不见多么热烈地拥护它呢?作者认为,在欧洲传统中,议会和政党实际上是为贵族利益集团服务的,直接民主制在当时也不具有现实意义,许多英国记者和卢梭一样相信,代议制政府将导致操纵选举和腐败。但同时,下层民众大多不识字,在伏尔泰等人的笔下,农民和野兽可混为一谈。换言之,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代议制政府并不受到信任,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更是如此。

  但哲人们,比如孟德斯鸠,为何仍然要在《论法的精神》中维护代议制的尊严呢?在他的三种政府类型中,共和制已是过眼云烟,君主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社会成员们都被赋予了和其社会地位等同的“荣誉”意识),而第三种正是暴君统治。出于对路易十四野心的忧虑,孟德斯鸠担心“君主统治”变为“暴君统治”,因此才在作品中称颂传统贵族、地方议会甚至是教会的政治功能,希望以此缓冲平衡随时可能滑向暴力统治的王权。

  然而议会统治也有风险,在王权试图革新体制时,贵族和议会也具有阻碍改革的能力。卢梭悲观地认为宪法无需精巧的设计以维持民主和自由,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腐化”。因此,在政治框架中,谁来掌权是个实在令人困扰的问题,哲人们希望政府能促进社会的和平、繁荣和正义,不同地区的思想家在议会和君主间来回摇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总而言之,在启蒙运动早期哲人们更关注的是寻找组织暴政的方式,如洛克、孟德斯鸠主张立宪政府。18世纪中期哲人们更多在讨论政治权利的目标和用途上。比如什么样的国家能培养美德?这些问题帮助各个国家逐渐明确了政治纲领,但也同时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设想,非常容易走入歧路,其具体实践价值也值得质疑。

  但是后来,美国的独立战争证明了一只反抗“暴君”统治的公民军队的强大,美国的宪法更是证明共和制的体制仍然能在精巧的宪法维护下和谐地运作。于是在18世纪80年代,早期信仰理性和技术就能实现进步的哲人们(如孔多塞)逐渐转向考察人民的政治智慧。

  面对议会、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较量,启蒙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政治理论和方案,然而没有一项是真正永恒的真理,无论是英国的代议制还是美国的共和制,永远都必须不断自我修正,才能保证预期的效果。

  《启蒙运动》读后感(五):三百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谈启蒙运动

  

作为西方近代史上的启蒙运动,距今已经将近三百余年了,这段历史现在看已经有些古老,发生地点也跟中国隔着十万八千里,但却至少两次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的前途命运。第一次影响发生在清末民初,透过西方传教士、中国留学生的翻译、传播,卢梭、伏尔泰和穆勒的观念逐渐被转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理解与接收,“民主共和”、“德先生”“赛先生”的观念深入知识界的人心;第二次影响发生在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在经过十年动荡之后,中国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西方文化则因为冷战被意识形态拒之墙外,马克思主义则因缺乏批判而越发显得僵化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桎梏。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的西方经典以丛书的形式被重新翻译出版,一股先是学习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观念、批判传统中的弊端(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后转向反思传统文化中现代性因素的“文化热”在中国社会迅速兴起,它度过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延续至九十年代,转为“学术热”。但坦白的说,除了学院派之外的人谈及学术,普通读者心里想的多还是“文化热”时代遗留下来的启蒙观念:就像人们谈起王国维,谈的最多的不是他的《观堂集林》和《流沙坠简》,而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哲学家的晚餐》,让·胡贝尔(Jean Huber, 1721-1786 年)绘作

启蒙思想会再一次给中国人冲击或影响吗?答案现在还不确定。因为在经历了第二次冲击的三十年后,人们对启蒙有了非常多不一样的认识,(1)启蒙不一定会导致社会进步或人的解放,一如法国大革命所证明的“多数人的启蒙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是一场空前的灾难;(2)法西斯主义是启蒙思想异化和蜕变,一如《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塔尔蒙著)所认为的,卢梭是极权型民主的起源;(3)启蒙思想的形成来源西方的社会和历史,不一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中国完全可以不照搬西方的思想观念,建设自己的现代性文明。这些认识或者来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或者来自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日常生活经验。不仅如此,迅速市场化的环境和长期潜伏在国人意识中“越晚近越先进”的进步观念更让人们将伏尔泰、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的主张抛之脑后,不必重视三百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还有多少意义,然而这种观念可谓是相当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今天政治、道德与科学领域的基本范畴,即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合理论述依然要追述到启蒙时代那些思想家那里,因此国人有必要了解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外延与变化过程。

在过去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启蒙运动常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被描述为反封建、反宗教、推崇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但是读完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就会发现,启蒙运动的光谱远比上述表述更加宽广。这本《启蒙运动》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想象欧洲丛书”之一种,体量不大,只有十万多字。虽然如此,罗伊·波特却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融汇了许多先行研究成果,将现代西方启蒙运动史的一些共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这其中包括了什么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如何倡导“人的科学”的、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参与、启蒙思想家的宗教观、谁是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启蒙运动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多元性与一致性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和意义。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可以被视为了解启蒙运动研究的入门性读物,有兴趣的读者可从书后参考文献中寻找深入阅读的线索。

《启蒙运动》[英]罗伊·波特 著丨殷宏 译丨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启蒙运动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英雄们杀死暴君与顽固分子”的故事。这种刻板印象距离真实相去甚远。启蒙思想家们很难说是“英雄”,他们的绝大多数早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去世,而终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当时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例如孟德斯鸠有男爵爵位,孔多塞是侯爵,律师之子伏尔泰是一代巨富,在自己的费内城堡过着时尚生活,爱尔维修靠包税生意发家致富,爱德华·吉本是议员之子,自己也是英国议会的议员(尽管史实证明他极少发言),霍尔巴赫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但他本人却是生于德国的贵族,在巴黎拥有一家富丽堂皇的画廊。18 世纪的欧洲启蒙之所以富有成效,不仅靠思想家具有远见卓识,还借助了勃勃兴起的公共领域,一些小报作者在报道黑幕、流言和蜚语中传播了简化的启蒙运动口号,让《哲学书简》《论法的精神》变为自由、平等、博爱和三权分立。

对于思想家自己所提倡的理性主义,他们并不完全认为理性等于一切,也不赞同对所有宗教全面开战。18 世纪的科学家们没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就连反教会最积极的伏尔泰也有自己的个人信仰。不仅如此,他们公认自己是“世界主义者”,但各自对于世界的看法与主张却因时因地各不相同。购买启蒙书籍最多的并非普通民众,相反,恰恰是律师、官僚、上层神职人员、贵族、外省显贵,而他们正是现行体制的中流砥柱,社会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说启蒙思想家们是一群毫无作为的体制内“键盘侠”,伏尔泰曾参与抗议 18 世纪 60 年代司法案件中的不公、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发明了避雷针,还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法国哲人杜尔哥(Turgot)曾一度担任财政大臣,和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既在解释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机会改变世界。

不过总体来说,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受众与范围都是很有限的。在《启蒙运动》中罗伊·波特一直为启蒙运动进行“祛魅”工作,他指出“越是扩大这些术语(指启蒙话语)的适用范围,它们如同货币一般贬值的危险就越大,最终只会变得一文不值”。但是经由启蒙思想与的洗礼、科学知识的拓宽与世界地理的发现,人们打破了基督教笼罩下的旧有时空观念,一切牢不可破的真理现在都需要被质疑,人们惊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的多样性时代——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好是坏,人类的心灵革命就此起航。如果某天曾经不需要讨论的是非需要讨论,而需要重视的问题却不再得到呼应,我们就需要再一次回首启蒙思想和启蒙运动,在这里再次寻找未来前进的航向。

(撰文丨徐添)

本文标题: 《启蒙运动》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3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故事的开始读后感1000字《掌の檻》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