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05 09:43: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森林沉默》是一本由陈应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森林沉默》读后感(一):陈应松的森林深邃而广博陈应松的《森林沉默》真的不是一部好读的文学作品。他有着诗一般的语言,魔性的故事情节,对森林的极致描写,这些都

森林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森林沉默》是一本由陈应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沉默》读后感(一):陈应松的森林深邃而广博

  陈应松的《森林沉默》真的不是一部好读的文学作品。他有着诗一般的语言,魔性的故事情节,对森林的极致描写,这些都对读者的阅读造成冲击。但这部作品却用坚硬的外壳,表现了深邃而苍凉的内涵。相信陈应松在这部作品中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就像作者后记里面写的“几年心血”,“堆积如山的资料”。没有作者严肃的态度,呕心沥血的付出,就不可能有这么一部描写森林的伟大作品。

  我拿到这部作品,花了近一个星期才看完的,阅读的艰难减慢了阅读的速度,在缓慢的阅读过程中,甚至可以说是一字一句的读了下来,我心里有了忧伤,有了痛苦,有了无可奈何,更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的关系中,到底是人类要去改造自然,还是人类要保持森林的本色。森林中人的纯洁、挣扎、迷信、甚至愚昧等等状况,这本书中不加评判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任由读者去自己评判思考。

  简单分析一下这部作品,希望可以给读到这部作品的的朋友打个预防针,这真的是部非常好的小说,虽然不好读,但一定要坚持读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最终总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的。 1、作者诗一样的文字 诗的语言讲究精炼、形象、又有韵律感。陈应松在《森林沉默》里面主要语言风格就是短句居多,节奏感分明而且富有跳跃性。用“一目十行”快感阅读的方法肯定是看不了这本书的,一定要慢下来,甚至可以直接朗读出来,光文字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美感。 “一个人在森林里走动,他看见了一只豹子。”文章的开头,短短一句,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么一种氛围中,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这样的美句非常多。这种文字之美一定是陈应松对文章千锤百炼的结果。

  2、魔性的故事情节 书中虽然有玃作为主人公这条主线,但真正的故事情节却比较散乱。森林中三代人的生活琐事的白描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虽然很多故事都很传奇,很玄幻,很富有故事性,但作者并没有刻意把他们写的引人入胜,反而故意压制作品的故事性,更体现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张力。比如叔叔麻古被困水中央的那一段,作者了了几笔写了叔叔的困境,转眼就写去了玃的在游览区被参观的情节。麻古的绝望,崩溃可能在读者心中久久不能放下,这样反而比直接写麻古更让人绝望,更揭示了当时人的冷漠。书中花仙那一段应该是最出彩的,作者反而在侧面写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个悲催的故事却又写的那么美。书的结尾玃的幻想空间更是给读者无限遐想。跳跃的情节,松散的故事反而让这本书更有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信每一个读到《森林沉默》的人也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的。

  3、书中森林的极致描写 陈应松写的是一部森林小说,书中关于森林的描写占了篇幅的六分之一。咕噜山区的哪些野生动植物离我们那么遥远,哪些专用名称那么的陌生。可怜陈应松在书中写了几百种动植物,真的没有几种能认识的。这些动植物的描写贯穿了全书,完完全全给我们展示了原始森林的全貌。我们在书中可以尽情的体会到原始森林的那种生活环境,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森林的百科全书。 森林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面对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森林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森林公园大多数都是被刻意改造过了,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全都是为了人类观赏的。《森林沉默》就是发生在森林开发阵痛中的故事,陈应松把他展现给我们,最为对森林最后的怀念。

  《森林沉默》读后感(二):你是我永远回不去的原乡

  打开这本书,就走进了一片连绵不绝的森林。千年来的生死悲欢在劈不开、驱不散、躲不过、逃不掉的阴郁凉意中轮番上演。

  青黑色的封面,断裂斑驳的书名,掩映着娇艳的花朵、细长的藤蔓、葱茏的矮草、林立的山树,以及隐藏在背后蜿蜓的大山,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副《森林沉默》静思图。

  神农架是华中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千里林海茫茫苍苍,充满神秘色彩。作为陈应松老师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最新创作,这部作品通过一个个看似孤立、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塑造了人类与自然在侵占与抗争、向往与逃离、融入与孤独中的生死轮回、缠绵不休。

  作品7章描述了7个不同的场景。“白辛树”,外界侵入,大山沸腾;“熊”,抓小熊,杀老熊;“蜂落!蜂落!”,下山与寻找;“一只戴胜”,女博士孤独的尝试;“天上的鹰嘴岩”,最后的仙境;“树魂”,消失的栖息地;“玃漫游奇境”,永远沉默的回答。

  祖父母,玃,麻古,花仙子,贵将军,孔不留、黄二棍,一干人物在月亮山精的蛊惑下,在豹目珠耀人光辉的指引下轮番登场。有人因为生存欲望的扭曲,粗暴地残害森林精灵;有的为了躲避世俗的诱惑,希冀在幽深的山林中洗涤心灵;有的则是数千年的生活习惯,把山林当作精神崇拜的图腾,在日复一日的顶礼膜拜中终老一生。

  她叫花仙子,是一位女博士。她厌倦了功利化、世俗化的城市生活,想在森林的清新空气中,在花鸟的相伴中,在天真无邪的童心陪伴中,甚至在醉人的酒酿中,重新发现生命,让自己在森林中脱胎换骨、获得新生。但是,过往的纠缠最终没能放过她,她在惊闻导师所乘客机失事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同时逝去的还有腹中的小生命,一个长满金色毛发的胎儿。

  花仙子的灵魂之旅在融入森林中似乎没有成功,而咕噜山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并顺利。而我,则在月亮山精、豹目珠的相伴下,游走在森林与城市之间。我既渴望森林的宽容与庇佑,又略带些对山外的向往。但在短暂的景区表演生活之后,我还是因为适应不了现代化都市的生活而重返森林。

  与看似凶险实则宁静深邃的森林相比,外面的世界呈现出荒芜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故事不再是虚幻的传奇,而是与时代本质相通,强烈的现实感迎面而来。在这里,简单的善恶之分不足以完整地概括一个人的本性,单纯的好坏之分也不足于评价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的进程。内心的挣扎,对生存环境的质疑产生了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在沉默的森林中铺陈蔓延。

  这部作品通过奇幻的故事、独特的人物和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原始森林神秘的氛围、奇瑰的意境。原始森林的山风是凉的,空气中弥漫了花香的甜,各种小动物小植物小生灵都在森林之神的庇佑下生机勃勃。不管是千年黄芪万年参,还是风云变幻的云彩、影影绰绰的迷雾,都与人类融为一体。在这里,森林是你,你就是森林。

  这部作品,并不在于以故事情节取胜——虽然其中的故事也很精彩——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将森林的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没有给出关于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表现“人性隐秘的痼疾和内在痛苦”,指引着迷途的人们为走向家园而努力。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归宿永远只是一个诗意的期待,唯有坚守苦难和孤独才能实现超越。”

  “神农架……最重要的是给了我浩然之气,那是一个长期蜗居在城里的作家最最缺乏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让陈老师在由衷赞叹森林瑰丽的同时,以一种深邃的眼光、犀利的视角和近乎粗粝但直抵人心的语言,传递出对人与自然的生命感悟和哲学思考。字里行间涌现出的苦难意识和孤独心境,放射出超越性的光芒。这光芒,既有关注原始森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每一种动物、每一种鸟类的脉脉温情,更有对人类、对自然生存困难的深情凝视与叹息。掩卷深思之余,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冲击油然而生。

  这本书是一个宝藏。浅薄的介绍无法代替深入的阅读,只有打开它,才能感受到豹目珠那灼热的光芒,才能与月亮山精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才能透过耸立不倒的冷杉林间漏下来的阳光,深情仰望心的故乡。

  《森林沉默》读后感(三):好女人花仙怎么会这样去爱?

  陈应松采用的是对比写作手法。惟其如此,读罢《森林沉默》,给我的强烈感受就是:森林有多美,人类就有多恶。

  神农架地区的咕噜山区,是陈应松为《森林沉默》选择的故事背景。"神农架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喜欢的模样……我住的地方就在森林边,我的书桌十多米远就是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山溪",与森林朝夕相处的结果,是一部小说里,陈应松用了大量的篇幅为咕噜山区的动植物立了档案:

"山坡上开满了蓝色的醉鱼草花,哦,一条蓝色的大河,泛滥到山坡的尽头,跌入云雾蒸腾的峡谷。花间蜜蜂嗡嗡,虫蚊飞舞,在阳光下显出恶毒的狞笑。在浩瀚的天空下,风吹过,一浪一浪醉醒花像大海的波涛,动荡着,叫人晕眩……夏枯草、大蓟、大戟、鸭嘴茅点缀其中。" "雨过后,漫坡的芒萁和狗脊蕨伸长卷曲的嫩芽,金龟子出现在它们的上面。夏枯草、齿萼报春、玄参、过路黄和醉醒花,红红绿绿,黄黄蓝蓝,五颜六色。嵯峨的山峰像巨兽的利齿,张开大口,齐声吼叫在天空下。天空是暗蓝色的,被暴雨刮洗得干干净净,就像新婚的床单。黄臀鹎、松鸦、斑鸠、山鸡或沉或清地鸣叫,声音轮番滚动,之后,黑漆漆的短脚鹎在灌木中跳跃,发出独一无二的婴儿的哭声。马鹿菌、松菌、奶浆菌、和有毒的鹅膏菌、白鬼伞都突然从草丛中蹿出来,亭亭玉立,亭亭玉立。" ……

  这样的段落,在《森林沉默》里比比皆是,以致,在阅读《森林沉默》的过程中,我的耳畔仿佛响着鸟鸣、响着草木们生长"沙沙"声。所以,森林不可能寂静,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陈应松,怎么会给自己以咕噜山区为主角的小说起一个名字叫"森林沉默"呢?

  那是因为作者听到森林的哀嚎,也听懂了森林请他传话给人类的哀求。森林被人类弄疼了。人类以搞活一方经济为名非要在不可再生的咕噜山区修建一个机场,多少百年老树因此被砍伐,多少唯有在咕噜山区才有的草木花香以及虫鸣鸟叫因此绝了迹。多年来将自己置身于森林旁的陈应松,在小说中为森林的呼吁可谓痛彻心扉,那些在《森林沉默》单行本出版前通过《钟山》文学杂志读过《森林沉默》的读者因此批评道:"为什么要将发展经济和森林保护如此对立起来?"这样的读者忘了陈应松进行的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不就是要追求极致的效果吗?我本不相信生活在咕噜山区的男女老少个个不够善良,除了那个用满身金黄色的体毛与人类拉开了距离的小说的主角玃。

  白辛树、熊、蜂落蜂落、一只戴胜、天上的鹰嘴岩、树魂和玃漫游奇境,是总共六章的《森林沉默》的章节名,从中可以读出,除了像是外一章的"玃漫游奇境"外,陈应松给章节的名字都受启发于森林。作者在谛听到森林的痛哭后在替不得不沉默的森林倾诉它们满肚子的委屈和愤懑。

  唯有"一只戴胜",陈应松要写一个好人好歹能跟咕噜山区的好山水相得益彰。

  先来破题,戴胜是谁?戴胜是一种鸟,又叫花蒲扇、鸡冠鸟、山和尚……戴胜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百科知识关于戴胜的介绍,显得好没意思。然而,只要与戴胜打过照面,就没有不说这是一只美丽的鸟的。以"一只戴胜"为章节名,这一章节的女主角是被作者与戴胜之间画了等号的。

  那么,"一只戴胜"的女主角花仙是否如戴胜一样美丽呢?不,在陈应松的构思中,她比戴胜还要美。玃在山路上遇到崴了脚的花仙时,花仙告诉玃,她是来咕噜山区支教的。一个女孩只身一人到大山深处支教,这样的动人故事不是始于《森林沉默》。但是,一个女教师坚信像玃这样满身金毛的男孩,不是像山民们所说的那样,是玃的妈妈被野人劫持后一段孽缘的结果,也不是科学家们所猜测的是返祖现象在玃身上的具象。花仙坚信,玃只是一个长相有些特别的男孩,所以,她会那么诚恳、诚意地要求玃读书识字,"我是最大的学生,她一定要我读书",这么朴素的一句写照,读来特别令人感动,所以,当读到她作为知名学者的研究生何以搁下课题来咕噜山区的理由后,当读到她对师兄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痛恨有加时,当读到她获知导师被师兄陷害得不得不放下课题研究继而坠机在咕噜山区后痛心疾首时,我毫无疑问地认定,被风景如画的咕噜山区映衬得格外丑陋的人性,在花仙出现以后将会有所改观,也就是说,除了有些懵懂的玃外,花仙是《森林沉默》中唯一的好人。这样的好人,怎么可能引领尚未开蒙的玃走进伊甸园初尝"苹果"的滋味呢?"花仙老师的下身也被鲜血染红了。一个长满金毛的婴儿从她的下身滑落出来。已经死了"。这个情节,真叫人读得坐立不安,与作者让花仙写下的美丽诗句,霄壤之别。

  《森林沉默》读后感(四):陈应松长篇小说《森林沉默》:在光与光相遇的缝隙

  城市里的文明人则呈现着另外一种精致的虚伪。花仙的男友——构陷老师的坏男人就是一例。他所言的“只有隐秘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让我一次次探问,这是真理还是城市文明里的那些苟且?……不是所有的美好都是与美好或纯洁相关联,可能正好相反。

文/刘海涛(书评人)

陈应松长篇小说《森林沉默》:在光与光相遇的缝隙--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410/c404030-31668823.html

谈及森林,会令我们想到神秘、广袤,以及生命的孕育,这也为无数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如果把这种创作称为“森林文学”,那么在这文学的森林中不乏一些独特的作品。譬如吴兴华的诗《森林的沉默》,告诉大家“月亮圆时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在他的心里,“森林是理想的国度”;对于陈应松而言,森林则意味着其“精神与肉体回归的双重故乡”。陈应松认为,“森林永远是沉默的,不能表达自己,它只是静静保存着人类无法磨灭的乡愁,以自然的生态庇护着众多的生命与种子,成为仅存的最圣洁的灵秀之地,对于远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说它是沉默的”,并把这一感触融入《森林沉默》(《钟山》2019年第3期)。出入于那片“诡异”的森林,蕺玃(即“我”,一个疑似与野人杂交的满身长满红毛的“怪物”)、叔叔麻古、干爹贵将军、祖父蕺老泉等一群常年以森林为生活环境的人,和以支教女孩花仙为典型的一群城市人,带读者一起辗转于咕噜山区,进行一场奇妙的森林体验。

小说依然延续着“神农架系列”的特色,有一些神异,有一些魔幻,陆续进入我们被现代城市文明武装的头脑。如安徒生·因贝特所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陈应松把那森林及森林里的神奇、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很可能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写了出来。那唯有森林里才能生长的神奇植物与动物形成的天然景致,那一直存在于咕噜山区的神话传说和土著传统观念的奇异、神秘甚或粗野的色彩,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占全书达六分之一篇幅的森林景物描写,不但强化了森林的自然之美之雄之幽,增加了读者对自然的认知,也使人“广大其心,导达其仁”(钱穆语),并与那些看似魔幻的事情构成一种天然的和谐,这种森林文明相较于城市文明有着原始的生命力,也有着人类古典时代的纯粹和良善。

通览全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应属花仙的出场及其自杀的结局。叙事上带有浓重的城市文明向森林文明寻找救赎的味道。作者大量运用了日记、诗歌的形式,将花仙个人的矛盾、自责、悔恨相交织的复杂心理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不露声色地将两种文明相遇过程中的缝隙、隔阂、碰撞甚至相互“绞杀”的气息传递给我们。山外面的老板花两万元买走蕺玃和爷爷的药兜,转手高价卖出,修建飞机场的人用各种手段占有本属于山区人的财富,蕺玃被宣传成红毛野人用于赚钱……这种“被占有”,引导读者去探究森林沉默的深层原因。此后,代表着城市文明的花仙来了,花仙的一句话尤其引人深思:“我不是因为恨而来的,是因为爱。”此时,两种文明之光自发而非自觉地相遇了。

祖父说蕺玃“就是只野猴子”,这话可做多种理解,不过也隐隐说明在森林文明内部,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是存在局限的甚至是狭隘的,可能也需要一面来自外界的镜子。花仙眼里的蕺玃更加公正客观,“不识字就真正是一只猴子……如果你识字,你就是人”,不仅还蕺玃以尊严,也显露出森林与城市的根本不同及其分化的原因。森林的确如小说中所说的“没有派出所,只有良心”,在森林沉默的胸怀里,唯有强大的认知与情侣般的默契才能感知其善良、温柔、苍凉与野蛮相混合的文明与礼规。正因如此,这种可爱的东西能保持多久又是一个问号。从小说中大家对黑熊的处理态度以及王小喜祖母听到采药人喊“斗地主了”时上吊的做法可以看出,那片森林抚育出的人的观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否从侧面暴露了那些被原始美好包裹下的幽暗?

相较于这种粗俗,城市里的文明人则呈现着另外一种精致的虚伪。花仙的男友——构陷老师的坏男人就是一例。他所言的“只有隐秘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让我一次次探问,这是真理还是城市文明里的那些苟且?它与森林里人们直白的粗话以及洞中的性骚扰距离有多远?是作者要直白化地告诉我们两种文明的背后是什么,还是它们都有共同的不堪?小说中的这部分叙事,似乎隐喻着城市人需要对森林的再认识与对自我及现代文明的再认识。遗憾的是,花仙以自杀结束生命,如果这是作者想寻觅的自赎,从森林深处寻求解脱的方式毕竟是不彻底的,也是不光明的。因为这种自杀式的结束,除了带有救赎的味道还有“殉道”的情怀。然而“道”在何方,森林是吗?森林的沉默是吗?如果不是,那么或许只有一种解释:这是一种牺牲,是为唤醒蕺玃这一象征原始生命文明力量的“怪物”回归现代文明,在与蕺玃生命相融合后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花仙找到了那个坏男人所问的“灵魂在哪儿”,并以自己的行动唤醒了那里的灵魂。任何一种进驻成为其主人都是要有代价的。比如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都有可能在奢华与浮躁中迷失一部分自己,这代价是与他们想成为这里的主人相辅相成的。花仙也是一样,选择了森林,也要有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不是所有的美好都是与美好或纯洁相关联,可能正好相反。在森林与城市的关系中,救赎是相互的,牺牲是相互的,而不仅仅只是森林单方面的沉默抑或城市单方面的喧嚣。

小说中的森林可以解读为几个层面:森林中人眼里的森林、城市中人眼里的森林。对于森林中人来说,城市可能也意味着一种森林,一种人们常说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但不管森林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那都是孕育我们的地方,进化着我们,也被我们所进化。同时,物化的森林,归其根本,还是“人心的森林”,它可以成为城市喧嚣的森林,也可以成为大自然里沉默的森林。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去开垦、去挖掘,更需要去反观。面对城市的喧嚣,森林是沉默的,而这种沉默也与喧嚣一样,反衬着内心的孤寂与久违的期待。从这个维度讲,无论森林是吴兴华心目中的“理想国度”,还是陈应松的“精神故乡”,终究都更多是属于过去的、属于记忆的,这场“森林体验”是以“出森林”(出森林人之森林,出城市人之森林)为目的的,他们面对的哪一种未来都是对原来自我的超越与善良本性的回归、提升,是平衡的趋向。如奥德修斯旅程一般,要克服倒退的诱惑,“使我们确信征服未来是值得的”(卡尔维诺语)。但森林及其文明作为人类孕育发展中的一个子链,无论从小说描写还是实际发展情况看,都是需要完善的。

  《森林沉默》读后感(五):人到六十岁,就应该到森林中去

  

这个小说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神奇动植物),以及关于森林的物候、地质、气象和所有对于森林的想象,并且肯定超出一般人对森林的认知与想象。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关于森林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会低于六分之一。这不是我笔下生花,是森林的丰富资源成就了这些文字。就像诗经之美有植物的功劳一样,这部小说如果可以成立的话,是书中森林的景物赋予的,写得像植物图谱和风景图谱一样细致生动,告诉人们描写森林,是我所愿。

一个长篇是几年的心血,回头想想这个小说的“编织”过程,需要的材料,是如何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书籍和日记中将它们恰到好处地塞进小说的每一章,都显得有些恐怖。等写完的这一天,打扫书桌时,那种“终于理顺”“总算完工”的轻松,就是一种漫长折磨的结束,一种如释重负,从虚幻的世界回到现实,内心的欢呼排山倒海。写作长篇真的是一个遭受苦刑的幻游过程,但是,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小说依然是我热衷的高山与森林,是我热爱的题材,热爱的文字和环境。但专门写森林,却是第一次。这几年,我选择了回到森林和山区。虽然那儿并非我的故乡,但事实已经成为我精神与肉体回归的双重故乡。神农架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喜欢的模样,喜欢她恒久不变的陌生感、纵深感。在那里,广大的鄂西北崇山峻岭,云雾缭绕,野兽奔窜,苍鹰飞翔。人们居住并耕耘在云彩之上,那里的流泉和森林、野花和峡谷,是照耀我内心良善与静泊的光源。我住在此,虽然对森林的知识比较丰富,但高山和森林总是以永远生疏的姿态存在着并拒绝着,森林的郁闭度是她永远神秘并让人敬畏的原因,但她的亲切无声的召唤又是巨大的,无法抗拒的。特别在年岁见长,经受过人情冷暖之后,唯一的亲人是森林,森林是可以疗伤的,是养人的,是宽厚的,是值得托付和信赖的。

托尔斯泰说,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到森林中去。首先,去森林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生活,安放自己的肉身。过去我去那儿有写作的私心,现在完全没有了。山可平心,水可涤妄,古人把山水的作用说透了。

我住的地方就在森林边,我的书桌十多米远就是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山溪。早上窗前白云飘缈,夜间溪水狮吼一片。但睡梦中有如此轰响,也等于是睡在英雄之侧,让所有念头和生活感觉都不再卑下、卑微、卑怯。如果动笔,一定有着来自荒野的浑沌、激励和壮丽的启示。

我写了森林和森林里居住的那些人,等于是把我自己跻身进去,作为进入森林的投名状,我的这个小说,是要以其诚心打动他们。高山森林的命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也不是目前流行小说和文学作品所暗示或要求的那样,生活的质地是坚硬的石头和粗糙的树皮,它就是石头和树皮,而不是绸缎或什么化纤物。

森林是永远沉默的、无声的,无法表达它自己。我们的热爱完全是因为人类远古故乡的某种基因。

这个森林小说的完成,是在我对森林的许多直觉催促下出现的,许多混杂的、雄壮的、高贵的、神性的、有趣的、优美的、深邃的、智性的东西在我的记忆中汩汩涌动,想变成文字。因为只有文字才能够记载这片森林的神秘骚动,让它们变成语言和声响。

生活有一种古老的面貌是要在记忆中泛起的,这就是精神的遗传返祖现象。拥抱星空,啸叫山林,是人类童年的生趣,尽管深山老林中的生活艰难,犹如被人类的进化抛弃的遗址,可上苍努力修复着它,并保管着它,还有一些古代遗民在耕耘和守护着它,就像老屋中的老人。可是,我们终归是要回到森林中去的,我坚信这一点。梭罗说,荒野中蕴藏着拯救人类的希望。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

人类对天空、荒野和自然的遗忘已经很久了,甚至感觉不到远方森林的生机勃勃。那里藏着生命的奥秘和命运的答案,人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之一,更多的生命还没有像人类那样从森林中走出来,它们成了最后的坚守者。森林是一块活化石。

我想写下几近于传说中的森林和人群,通过他们的活动(生与死),模拟那片森林的历史与现实。对于森林的庞大、伟岸和丰腴,任何森林之外的描写和场景都是渺小的。通过森林,我们可以将对世界认识的边界推向远方。远方的河流,远方的群山,在森林中行走和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认识他们,将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城市美丽整洁外表下的恶质,人的扭曲、异化甚至恶化。一个嘈杂、忙碌、拥挤、炎热、单调和互相算计的、在狂热中颓废的世界不值一谈。而无声的森林却静静地保存着我们无法磨灭的乡愁,以自然的生态庇护着众多的生命与种子,成为仅存的、最圣洁的灵修之地,灵魂教堂。

一直以来,我对森林的热情转化成了归宿般的热爱和皈依,我的写作有一大半的语言投奔了深山老林的琐事,不厌其烦的描写没有丝毫的疲倦感和违和感,文字的充沛力量让我获得了新的写作引擎。丰富的、抵达角落里的书写,首先得益于我的森林知识,还有我狂暴的猎奇心理,它操控了我的语言和思维系统,让我最好的文字被森林所俘获,成为我的常态表达。我真实地生活在自然里,不装不媚,不惊不乍。我在自然中观察、说话和行动,使我获得了久违的童贞与欢喜,这也许就是返老还童吧。

我一个心眼地爱着深山、森林,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文学如何没落,商业如何崛起,他人如何操作,我在文学的森林和现实的森林中徜徉,这双重的快乐没有多少人能够拥有。我牢记蕾切尔 · 卡森的话: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让我们一起思考森林对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吧。那些在大自然腹地生活的人,那些保存着民族传说、唱本、神话、历史记忆和想象力的人们,他们顽强地紧守着人的价值,与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艰难困苦的斗争,那种英雄主义的简陋生存,托起了森林和大山的气象。文学的伟大在于它与大自然的融合对话,让我们从中淬炼出人类与自然相濡以沫、风雨同行的信念与虔诚。生长了一万种蘑菇和花朵、一万种动物骨骼和眼睛的森林,也会生长出人类最强健的英雄基因,连一只蚂蚁、一片落叶也是出类拔萃的。

让小说充满使人心旌摇荡的激情和力量,为生活增加勇气,用魔力的语言、魔法的故事、跃动的血性,冲击人们对人类前途和归宿的思考,用文字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百兽奔跑、苔藓肥厚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极其严谨和开心的过程。

我在写这部长篇时,因云南方面的邀请写一本关于云南生态的书,又有机会花两个月时间,穿行在云南的浩浩群山与莽莽森林之间,那可是最高的雪山和最原始的森林,是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最原生的民族,最古老的村落。那些人,那些动物,面目古朴,是真正的森林物种。我兴奋得夜不能寐,像一个孩子回到了老家,我的一切归它所有,我就是个浪子归来,我的许多想法都写进了这部书中,我所有精神和肉体的创伤隐疾都得到了治愈,特别是与自然的疏离和阻隔。

出于对森林的不可亵渎和不可轻慢,我用诗和童话来处理我想写的故事,这是对自然这种绝美尤物和神祇的尊重。比如最后一章,干脆就是童话。

无声的、沉默的森林,在它们宿命般存在的地方,日夜诉说着,讲给能懂它们的人听……

陈应松

2019年5月18日于神农架

本文标题: 森林沉默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0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共生读后感摘抄《人树》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