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10 08:32: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是一本由[英]E.H.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精选点评:●看译文可猜原文系列,还有不少明显暴露地理水平的错误,比如不分内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100字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是一本由[英]E.H.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精选点评:

  ●看译文可猜原文系列,还有不少明显暴露地理水平的错误,比如不分内志汉志、阿比西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名字写错。虽然大体也能读下来 基本是很清晰的梳理,法国真真弱鸡,英国真真混乱,但是缺少的这二十年间早期的奥地利国际倾向让我很好奇,下学期通史课可能还会再翻

  ●简练短小的一本册子,讲述二十年战间期动荡、和平和不安的世界。“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福煦将军。

  ●冥冥之中自有巴意,协约国所做的几乎一切维持秩序的努力都加速了秩序的崩溃

  ●作者靠谱,读者放心

  ●简洁,优美,深刻,非有深厚的历史学训练不能成就,社科亟需这样的文字,而不是味同嚼蜡的繁文。

  ●不长,讲得很清晰,翻译有待提高。

  ●一战后二战前旧欧洲最后的疯狂 简单总结下各国的印象:意大利 实力吊车尾又最不安分;英国外交唯一原则—不引火上身;法国 外强中干搅屎棍;苏联 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和30年代大环境的受益者;德国—最具实力而地理环境限制了鸿图野望 加上择友不慎 帝国大梦终究功亏一篑

  ●开山经典作品,法国就是跟搅屎棍

  ●好书。教科书以外的东西非常多。

  ●二十年危机的实质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金本位制逐步崩溃的过程,而后者的崩溃无疑加速了前者的瓦解。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如果大国带头践踏、为所欲为地破坏由自己一手创立的国际秩序,那么国际政治的无序与混乱将不可逆转的到来,战争则将接踵而至。正如作者所说,英法对九一八事变的纵容在事实上告诉世界,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联盟根本不能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主流。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整个世界的头上。有此前车之鉴,现在的我们必须警惕任何试图挑战、颠覆已维持和平近70年的现有国际秩序的别有用心之国家。一旦纵容这种破坏继续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随笔

  看完这本书,让人感到历史强大的宿命感!从制定德国的赔款条约的那一刻起,历史就裹挟着所有的国家一同走向了二战。

  整本书充满了各国在一战后维持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稚嫩的国际关系理念的冲突。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和国际关系理念的进步,得益于两次大战之间的深刻教训。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二):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1919-1939

  说起Carr的第一名作,几乎是有着不容置疑的定论的:《危机20年》(The Twenty Years' Crisis)。但相比那部名作,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更值得一读的价值的。首先,那部准确推断了二战爆发和二战形势的著作固然令人对其精准的预测感到折服,但这部在战后依据真实情势检讨过往20年的作品更加贴近史实而做出判断,因此也更能令人客观地观察并检讨在凡尔赛条约之后,法国用哪些错误的政策判断将欧洲带入了又一次战争的泥沼中。所以,这部从后往前看历史的书和那部从前往后推历史的名作正可以互为借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三):大战差不多胜利之后

  同样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1815年后的世界为什么和1919年后的世界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杰维斯认为协调在1815、1919和1945都有可能发生,那么为什么后面两次失败了?不讨论二战的情景,我们尝试对比一下1815和1919的世界:

  不负责任地认为,从卡尔的著作里得出了一点见解目前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战后秩序包容性问题(德法)以及承诺问题(缓冲国,或称中间国家):

  前者体现在协约国在大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理过于严苛,以至于达到了强制性和平的程度,它导致了德国必然不如1815年后的法国那样成为一个维持现状的战败国。实际上,除了被“刺刀在背”神话糊弄的普通人外,如斯特莱斯曼在内的老练政治家也常常对这一看法深信不疑,这使德国的复仇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对法国的安抚不足:同德国一样,法国人同样饱受复仇不足的抑郁(没打到德国境内),然而1924年后法国再次成为了需要独自应对德国威胁的潜在受害者。整个20年代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试图建立一个如1815后那样稳定的、灵活的自动维持现状秩序,而这在缺少英国人的保证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可以看出1919年后的秩序设计既没能减轻战败国的修正欲望,也没能保证战胜国维持现状的努力——它终将在一场疯狂的复仇中崩溃。讽刺的是,1919年安排的所有灾难性结果都是1815年安排所致力于避免的,欧洲政治的转型遭到重大失败o(╥﹏╥)o....

  其二,对小国安全和独立的保证不足也是一战后秩序设计的一大弊端。1815年后的协调秩序将领土变动与联盟变更相结合,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天才构想设计出了一套基于领土和势力范围划分之上的几乎能够自动维持政治均衡的国际秩序(小小地反驳一下时老师的某篇文章XD)。因此,1815年后的南德各邦和低地国家通过各大国自动生成的保护机制实现了在国际秩序中长期的独立角色,能够有效缓冲国际冲突、维持政治均衡(political equilibrium not balance of power)。而1919年后的欧洲秩序基本上放弃了对新兴中间国家(他们在德国统一之后就几乎丧失了对欧洲政治的独立影响,也是最终导致协调机制结束的原因之一)的安全承诺。1923年意大利和希腊的冲突充分暴露了战后政治家的短视;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虚情假意的同盟(你都修马奇诺防线了还互保个头....夏依勒对法国人在1928年后的疯疯癫癫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太好了...)、洛迦洛公约的自私自利葬送了中间国家维护欧洲平衡的可能。20年后安静的西线将是大国政治最嘈杂的坟墓。

  那么,卡尔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一是,战争要结束地彻底才行,一场差不多的胜利是不够的,一定要打到柏林去!要在勃兰登堡门下举行一场军事散步!二是....当然是所谓欧洲政治的转变…..越转越弱智了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四):关于战争目标的鸡零狗碎

  武装,或者说,对于力量的追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对于力量的不同形式的追求,最后引发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追求力量的人,多半情况下可能受到影视作品里戏剧性的冲突场面的感召,或者单纯是喜欢雄性的暴力感,这是第一种对于力量的追求。多半是侵略式或半侵略式的,同时夹杂着一定报复欲在其中。很多起初是自卫的战争,在到反击的时候,也都带有了这种报复性质,比如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之后向东欧推进的过程。

  对于这种力量的追求,往往会主动忽视,或者被引导忽视一个关键点,就是占领或者说压制问题(斯大林实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个重大问题,集中体现在战争罪责问题上。一战明明是所有国家一起挑起的战争,最后因为德国战败而被迫承受了全部的战争罪责。

  于是面对特别追求军事实力,甚至有点穷兵黩武味道的人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打完之后怎么办?如果军事量并不足够实现战后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打?如果对方是因为武力而被迫接受了这个目标,那么它一定会想法设法去挣脱这个束缚,而且他也一定会找到对这种安排同样不满的人形成盟友,就像德国当年。

  紧接着而来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把武装力量当作一种威慑,即表示并非要打,而是有能力要打,又怎么样?

  这大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被视为“软弱”的情况之下。比如德国当年的统一战争,法国最早乐见其成,是因为觉得普鲁士一定打不过奥地利,反倒希望他们去内部消耗。但实际上普鲁士迅速赢得了胜利,把奥地利排除了德意志未来的版图范围。这种打法适合有限战争,在短期内迅速达成明确的有限目标,得到实际利益。

  第二种是没有明确战争目标情况下的军备扩充,这种对于力量的追求,好一点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怀疑,但如果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也未必不能实现。但若在国际情势并不明朗,其他国家已然惊惧的情况下进行的威胁就往往含有一点全面战争的味道。比如1935年,希特勒放弃履行凡尔赛条约,重整军备,一时之间欧陆国家包括英国在内全部惶惶不可终日,安全困境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每一个国家增加军备都是为了追求安全,而追求安全的结果却是让所有人都不安全。

  在两个看起来都是加强军备的环境下,实际差异非常大。

  俾斯麦的确是百年难遇的外交天才,它从最开始联合奥地利发动普丹战争,到转过头来放弃普奥合并攻击奥地利,最后蓄意挑起普法战争实现德国统一完全基于明确的国家利益,而每一次的有限战争也都有与之匹配的明确战争目标。而且他明白,这些战争目标并未超越欧陆的原则框架,有争端的地方则可以通过系列外交手段进行斡旋补充。更出色的地方在于,他在德国统一之后立即保持自我节制,并重新塑造保守主义国家联盟,加入共同的价值体系之内来保证他国的认可。

  而希特勒毁掉了施特莱斯曼苦心经营的国际体系。实际上,魏玛德国政府在这个框架里实际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常化,政治上也逐渐为其他国家重新承认与接纳,并且开始走向了缓慢的军备恢复。如果时间足够充裕,奥地利并入德国并非不可能实现,整个破碎的动荡的中欧版图重新强化也不是不可能。然后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毁掉了从俾斯麦以来,两个外交家苦心孤诣造就的成果,利用民族主义的狂热情绪发动一场目标并不明确的全面战争。

  希特勒的扩张劫掠却为民族主义的支持者所歌颂,正是因为他的劫掠,欧洲满目疮痍,但是德国哪怕在战争到尾声的时候,人民未尝疾苦。魏玛德国一直被德国人民认为是软弱的,无能的,而这个政府却步步为营保存了国家的有生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五):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历史塑造的

  假期里要和朋友去中欧游览,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临行琢磨带一本什么书消磨时间,最后选中了这部书:小开本便于携带,内容与此次旅行有所关联,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估计比较耐看。旅行十天,正好看完,感觉这部书还真是选对了。

  从1918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此书将这二十余年分为四个时期。1)1920-1924,是进行强制性战后安排的阶段,目的是从版图上和经济上削弱和惩罚战败国德奥;2)1924-1930,国际联盟发挥作用,体现了反战和和解;3)1930-1933,因为经济危机,使得强权政治回归;4)1933-1939,以德国重新崛起为特征,终结了一战后苦心建立起来的凡尔赛条约体系。

  记得二十多年前读过一本讲欧洲历史的书,内容完全忘记,唯有《自杀的欧洲》这个书名一直留在记忆中。此次读完本书,感觉那个书名有道理,欧洲对世界霸权的丧失确实是欧洲国家自作的结果,但同时感觉那个书名概括的还不太全面,忽略了美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下简单谈几点感触。

  第一是版图变化。

  我感觉整个20世纪欧洲版图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一战后、二战后、苏东剧变。苏东剧变的结果是大变小,主要是拆分;二战后尽管有很多边界变化,比如波兰东部与苏联的边界以及西部与德国的边界都有移动,但国家本身似乎没有很多改变。一战后的变化则大有不同:为了削弱和惩罚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领土被拆分,不仅国家间的边界发生了改变,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国家(或者说恢复了一些原本已经消亡的国家)。

  先看德国:1)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还给法国,割让两小块领土给比利时,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托管15年,矿产所有权转让给法国;2)南部割让一小条领土给捷克斯洛伐克,北部有一小部分领地通过全民公决给了丹麦;3)东部将默麦尔港口及周边地区转让给了立陶宛,将一大块领土割让给波兰,其中包括有名的但泽/格但斯克。

  再看奥匈帝国。在奥地利方面,波希米亚、莫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联合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组成了南斯拉夫,还有两个显著的部分归了意大利。匈牙利王国则按种族做了区分,将大片领土分别给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有很大损失,涉及与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土耳其之间的领土变更。

  在这一番安排中,出现了新的国家: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此次旅行听导游介绍,捷克与斯洛伐克历史上只在8世纪到9世纪有一段不长的联姻,所以,苏东剧变之后捷克与斯洛伐克再次分开,应该不足为奇。这样大规模的领土变更,必然给后来的国家关系带来诸多隐患,这些纠葛穿越百年历史一直延伸到当下,为现实的国际关系制造了多重障碍。

  第二是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战争的原因可能是多元的,但战争与经济之间肯定有复杂的联系。经济利益可能是战争的起因(至少是其中之一),反过来,经济状况尤其是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读此书最为深刻的认识,一是战后的巨大经济赔款及其安排问题,成为德国人心头除了割让领土之外的最大的痛;二是通货膨胀将战争赔款推向了非常尴尬的地步;三是1930年波及欧美的经济危机,最终将原本脆弱的国际关系进一步推向恶化,促使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是列强的嘴脸。

  无论是战后的安排,还是后续的博弈,主要发生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某种程度上再加上意大利这些大国之间。读此书过程中有一个感受:印证了当年萧乾所说过的话,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道义。进一步的感受是:即使是挣取利益,似乎也可以做得更加体面一些,但事实却是,列强的吃相还真不太好看,而且其行事风格一直传承到今天。比如英国阴阳怪气患得患失,尽管拥有广大的英联邦,却最终摆脱不了岛国人的狭隘;法国浮华虚荣锱铢必较,既要以受害者面目出现争取经济上的补偿,又担心出现自己的大国地位受到影响。美国人的表现感觉与当下很有一比:威尔逊总统倡导建立国际联盟,最终该联盟独独在美国没有得到批准,所以它不是国际联盟的正式成员,而且还退出了诸如裁军委员会等重要机制(看看美国最近从很多国际组织退出);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肇始的,然后波及欧洲,后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想想2007年的金融危机及后续影响,美国早早恢复了经济增长,欧洲却一直陷在泥潭之中)。

  此外还有一些感受,涉及:1)国际组织有什么用,是个吵架的地方,却无法解决问题;2)欧美是一家,其他地方基本不在其视野范围内,书中有针对远东中日关系的介绍,清楚地体现出这一点。

本文标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7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怪笑小说》的读后感大全《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