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06 09:42: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北京民间故事》是一本由金受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一):民间扯淡的乐趣与想象力仔细算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也不过四十年,至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

《北京民间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民间故事》是一本由金受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一):民间扯淡的乐趣与想象力

  

仔细算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也不过四十年,至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村,明间故事依旧是农村的主流,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晚饭后一大街的人听老人讲故事、讲传说,既有鬼故事,又有地名来历,真真假假,很是消遣,也算是一种民间创作与传播。只是到了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这种满大街扯淡的娱乐方式才逐渐消失。但是这些根植于我记忆中的东西,到现在一直挥之不去,一些故事还记得清清楚楚,遗憾的是,这些故事没人整理,估计以后就烟消云散了。职是之故,当我看到《北京民间故事》这本书时,内心还是很惊诧的,想不到那么早的时候,就有人专门收集老北京的传说了,这在今天也不敢想啊,热热闹闹的口述史,也只是火了一阵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民间故事》是一本创作方式独特的书,堪比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

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扯淡,不能当真,而却能从中看出感情来。北京城是燕王修建的,这里面关于他的传说不少,在老百姓的眼中,这是个狠角色,有点糊涂又有点狡诈,而刘伯温则显得被神化,比如燕王烧楼杀功臣,这个好像是朱元璋的事,也被嗯在了燕王头上,多少有点搞笑。更惨的是沈万三,在老百姓的口中,这个货不是巨富,只是被打惨了,随便点地方,就帮燕王筹措到了修建城墙的银子,这些故事,就好像那个“皇后娘娘犁地的锄头是金子做的”想象一样,都是民间的直线类比,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类比心态,但是很欢乐,在茶余饭后扯扯淡,远比历史考据来的爽歪歪。在这些民间故事中,再牛逼的人,也被描绘得像老百姓,只不过是你身边聪明的老百姓,而且显得那么的从容,带有一种解构主义的色彩。胡兰成喜欢讲民间喜气、渔樵闲话,说这是一种民间的生机,如果老胡在日本能读到这本书,那该多喜欢 ?说不定又依据这些写出更多的好书来。所以这本书,是很重要的素材书,对于老北京人的心态,是有很大刻画和保留的。现在奇怪的是,在那个特殊时代,这样的搜集工程到底进行了多久?有没有天津民间故事、河南民间故事?就有待出版界的朋友发掘了。

整体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研究北京文化,是绕不开这本书的。 扯淡的乐趣与想象力

  《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二):北京城里故事多

  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我对北京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喜欢这个方方正正的城,喜欢这城里古色古香的建筑,也喜欢听这城里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说到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流传于民间的。

  金受申老先生,他是掌故大家、民俗学家,他在北京出生,在北京上学,在北京成家立业,说到他,人们会将他的名字和“北京通”联系起来,可以说,北京了然于他的心。他对北京是很懂也很爱的。《北京民间故事》是他在北京文联工作时,组织的北京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组一道收集记录的北京民间传说故事。几百个民间故事,在保留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再朝廷合理编排,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读到最原生态、丰富多彩的北京民间故事。

  这些北京民间故事里第一部分是地方故事,如北京城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北京城的各处建筑、街道胡同、寺庙陵园、景点等的相关传说故事;第二部分是人物故事,这里提到的有刘伯温、韩信、狄仁杰、李鸿章等众多与北京结缘的历史名人;第三部分是宫廷故事,这是我想看的,可能是宫廷剧看多了,比较好奇;第四部分是一般故事,五花八门,老百姓的林林总总都有,

  民间故事创作于民间,也在民间通过老百姓的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这书里的故事都备注了讲述人、记录人,有据可循。有的讲得长,有的却只有一言两语,无论长短,都不影响故事的可读性。虽然有的只字片言,但是却是宝贵的民间记忆,那些讲述者未必高学历,他们只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们的大脑都是存储故事的宝库,会让我好奇他们又是从谁那里得知这些故事,是他们小的时候听长辈老人说的吗?还是他们也研读过北京民间故事的老书而记着了。

  有的故事确实很短,就一句话,就像那位西单的画师讲的什刹海的故事,说刘伯温修完北京城,把剩下十窖银子又埋了起来,埋银子的地方就叫什刹海。有的一个地就流传着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譬如卢沟桥,每代人故事的来源不同,他们的记忆不同,所讲述出来的故事也是形形色色的,就连卢沟桥的一块碑,一个镇水兽都能讲出个头头是道的故事来,虽然我们知道大多数故事是前人杜撰出来的,但是听着就是饶有兴致,就像坐在谷堆旁边听姥姥讲那过去的事情,小的时候见识短,也可能是喜欢听老人家讲故事,就觉着每个故事怎么都那么好听,百听不厌似的。

  听金受申老先生讲这些老北京的故事,不仅听到好听的故事内容,还能从这些故事里厘清历史,这些民间故事也是北京历史文化里的一部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这些民间故事具有北京的文化内涵,语言也是老北京特色的,让每一个去过或没去过的北京的人都更惦念着北京的奇与妙,忍不住想去北京城再瞧一瞧,回望历史,扬善抑恶。

  《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三):传说为媒,悠游北京----评《北京民间故事》

  老北京有着种种的特色,更有着诸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睹这些历代经久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可以触及到一个别样的老北京城,感知其内在深沉的点滴细节,徜享一番独特的阅读旅程。

  如何走入北京民间故事的大千世界呢?这不,我们不妨来《北京民间故事》。 看金受申编选的《北京民间故事》,听老北京人讲那过去的故事,睹老百姓对北京城的认识,感质朴民众对善恶美丑的扬惩,赏老北京历史文化的各部分组成。

  不可否认,老北京的民间故事有千千万万。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的故事早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淹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此刻的这本《北京民间故事》无疑大海拾珠般将那些散落于民间的故事收录汇总,再次绽放于世人面前。

  在这本书中,编者很是有心地将不同内容的民间故事作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类。于是乎,我们书外的读者相对而言可以有分类地逐一阅读感受这些曾经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了。地方故事,人物故事,宫廷故事, 一般故事四个版块的内容逐一道来着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关于老北京的故事。无论是我们走访一个不一样的老北京,又或者是说我们借由故事了解研究北京民间文学以及老北京民俗皆可以从《北京民间故事》收获满满。尽管时代在变迁,尽管那些人事物早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潜藏于这些民间故事中崇尚的真善美,惩戒的恶与丑依旧可以那般清晰可见地表达诠释。

  《小燕报恩》讲动物也知道报答人们对它的救护之情。《像人不是人》则是嘲讽着为官者对下属的苛刻无理。《黑夜要饭的故事》则是讲述了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于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画外之音,耐人回味不已。

  其实,既然这本书中讲述的都是民间故事,那么不同的出处让这里的故事不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述形式。于书中,其中的每个民间故事很是尊崇实质地将讲述者,记录人等信息客观地呈现于上。让我们读者可以知道故事的此刻的出处由来。在地方故事版块中,我知晓了很多老北京地名由来;于人物故事中,我则见证了很多历史名人不一样的传奇经历; 于宫廷故事中,我则听闻了很多宫中皇族的习俗缘由;于一般故事中,我同样从不一样的角度见证着老北京的点滴细微。虽然民间故事只是一些曾经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但是它们其实又何尝不是曾经百姓们的思想折射,民风民俗的描绘刻画,真善丑美的点评。虽然从未到访北京城,但是《北京民间故事》让我收获了一次不一样的民间故事之旅。朴实无华的民间故事背后,实则我们见证着这个城市中百姓们对北京城的认识。这是一个城市的见证,这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文化拾遗。

  《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四):老北京的一千零一夜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奶奶说“曲儿”,既不是长篇大论的故事,也没有难懂的词汇,就是简简单单口语化的讲述,再带点儿民间童谣的韵律;再大一点学着跟爷爷听评书,似懂非懂的历史、活灵活现的人物都在收音机里说书人千变万化的声音里幻化成一幅幅画面,格外引人遐思;后来上学读书,看了不少传奇话本、志异故事,越发被其吸引。

  大概民间的故事与传说就是有这种扎根民间又口口相传的神奇魅力,它游走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缘,讲述着亦真亦幻的历史,让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与过往的时光有了交错的机会,也为平淡无奇的日子增添了一份回味悠长的乐趣。《北京民间故事》是由掌故大家、民俗学家、曲艺研究专家金受申编纂的有关北京的地方故事、人物故事、宫廷故事、一般故事,是一本真正有关老北京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采录合集。

  书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均是由北京各个城区、市郊的劳动人民讲述,北京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组记录的,故每则故事之后都详细标注了讲述人和他们的身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退休工人、画师、天坛管理处养金鱼工人、区政协委员、派出所警察、偶遇的老大爷、胡同居民、村民、农民、饲养员、商贩等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街头巷尾,却都能多多少少讲述出有关老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故事,足见民间文学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力和渗透力。

  阅读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地方故事中的那些讲述慢慢对老北京的历史和城市形成有了一个大概认知。《北京城是怎样修建起来的?》讲燕王朱棣筹款修建北京城的故事,其中有刘伯温、姚广孝、沈万三等主要人物,还提及了东华门、地安门、金鱼池、护城河等地名,有着民间故事时代久远、口头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表达人们良好愿望的典型特点。而《“金鱼池”和“龙须沟”》就更加接近神话传说,出现了金鱼姑姑、宝葫芦、坏皇帝等类型化的人物和情节,还与老舍先生的话剧代表作《龙须沟》有颇多情节上的相似之处,读来既有传说故事的趣味性又贴近生活,饱含着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

  书中的故事长短不一,长的如之前提到的《北京城是怎样修建起来的?》、《“金鱼池”和“龙须沟”》、《高亮赶水》、《孟姜女的故事》,是出场人物众多、情节相对完整、故事跌宕起伏,有文学化倾向的传奇故事;短的仅有一两句话,譬如《锥子胡同》:“李闯王进北京,兵败后被追到一个胡同里。到了清朝就管这个胡同叫追贼胡同,老百姓改为锥子胡同。”既将人物、历史、民俗、变迁融为一体,又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便于记忆,也不失为一种口口相传的生活趣味。

  老北京的历史悠久,传说故事也极其丰富多彩,名胜古迹、名人趣事,还有单独成章的“宫廷故事”,都是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入口。而最后一章“一般故事”中则包含了更多表达老百姓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以及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有着穷小子、巧媳妇、呆女婿、机智者等更加类型化的人物和同质化的主题,是很多其他地域中也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变形。《哥儿俩分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如果你抽不出时间去读沉甸甸的历史书,又或者喜欢茶余饭后看点轻松的小故事,《北京民间故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它会让你有种徜徉于老北京胡同里的亲切与自在感,难怪连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先生也称之为“真正的一千零一夜”,其言着实不虚也。

  《北京民间故事》读后感(五):老北京民间故事大全:卢沟桥怎么来的?通州塔有什么传说?

  原创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4月28日

  最近发现一本老北京民间故事大全,从北京城建城传说,到地名掌故来源,从皇家奇闻异事,到普通百姓传奇经历和劝善惩恶故事,原汁原味,应有尽有。话不多说,先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卢沟桥的传说

  卢沟桥因其数不清的石狮子和抗日战争爆发地而闻名中外,卢沟桥下流的是永定河,民间传说这里早先没有桥,是个摆渡口,来往客商,做买卖的来到这儿,全要搭摆渡过去。后来怎么有了桥呢?有这么个故事。

卢沟桥

  从前,就在这宛平城里,有个姓芦的,是山西老西儿。他就光杆一个人儿,在这儿开买卖。买卖越来越大,一来二去的就发大财了。 这天,芦掌柜一想,该回家看看了,就带上金银财宝顺着大街到了永定河边,要过河回山西探亲。谁料,这摆渡的一看是芦掌柜,顿起歹心,找了个机会,将芦掌柜推到河里去了,又把芦掌柜的金银财宝搬到自己家据为己有。 摆渡人得了财,还能摆船吗?就不干了。在这城里也开起买卖来,成了个大财主。后来摆渡人又娶了房媳妇,生了个小小子,长得又白又胖。可有一宗,就是天天打他爸爸,一天打三回,一回打三个嘴巴,不打吃不下饭。一回两回,这摆渡人还不理会,寻思孩子小,不懂事呗!可是天长日久,就觉得不是事啊。

大门紧闭的宛平城。

  那时候,这城西有个兴隆寺,庙里有个老和尚。这老和尚告诉摆渡人:“你这是做了亏心事啦,他怎么能不打你呢?”摆渡人心虚,忙问怎么办?能不能解?老和尚说:“解是能解,那你就把家产拿出来修个桥吧!” 摆渡人到家就把家产钱财都拿出来修了这座桥。为什么叫卢沟桥呢?这就是纪念那个姓芦的老西儿啊!从这以后,果不其然,摆渡人的儿子就不打他了。 (记录:北京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组郊区组 唐天然)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此片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的,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之一。比托站在今天通州西海子公园西门外、通惠河北岸拍摄了这张照片。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此塔当时是通州的地标建筑,清诗“一支塔影认通州”流传至今。通州燃灯佛舍利塔远景通州街景,远处是燃灯塔

  通州塔的传说 通州有个古塔,叫通州塔。这塔原来在东塔胡同,后来搬到下西塔胡同了。这塔怎么搬的家呢?有一段故事。 东塔胡同,原来有一家人家姓张,寡母带着一对姐弟,靠替别人浆洗衣服度日。他们住在塔下,娘三个整天给人家洗衣服。妈妈揽来,姐姐来洗,弟弟去晒。有几家街坊也给人家洗衣服,可是人家洗了衣服,拿出去一晒就干了。他们洗的衣服,拿出去总是干不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靠着这个古塔有阴影遮着。 这天弟弟又出来晒衣服,晒了一天还不见干,又晒了一天,还是不干。到了第三天总该干了吧,到那儿一看,还是不干。弟弟气急了,他拿个石头子扔过去:“就是你这个死塔,害得我们晒不干衣服。不定哪一天,我非让你搬家不可!”说完就气呼呼地回去了。妈妈问他:“你气啥?”弟弟说:“我气塔,它真是个死影壁!”姐姐问他:“你气啥?”弟弟说:“我气塔,它真是个死山头!”妈妈说:“不要气了,吃饭吧!”姐姐也说:“不用气了,吃饭吧!”弟弟噘着嘴,拿起饭碗,吃上一口,跟妈妈说:“妈,我要拉塔!”妈妈说:“傻孩子,塔是死的,你怎么能拉?”他吃上一口又跟姐姐说:“姐姐,我要拉塔!”姐姐说:“傻弟弟,塔是死的,你怎么能拉?”他一句话没说,吃完饭就睡觉了。 过了几天,通州下了大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吓得谁都不敢出门儿。这时候就听外面“轰隆轰隆”三响,震得地发颤,墙发晃,动了一阵儿就没声了。赶晴天了,大家出来一瞧——东塔胡同的塔没有了,大家就谈论起来:“塔没了,塔没了。”正在这时西塔胡同又来了一群人,“天上掉下塔来了,天上掉下塔来了。”原来塔由东塔胡同搬到西塔胡同去了。 塔怎么会搬家呢?大家就打听原因,东打听,西打听,没人知道。这天打听到了张家门口。妈妈怕出事说:“不知道。”姐姐怕麻烦也说:“不知道。”正在这时候弟弟拿衣服出来晒了,一边走,一边说:“我再叫你挡阴,我再叫你挡阴!”大家一听,想必是他干的,就去问:“老弟,你知道这塔搬家的事吗?”弟弟抬头看了看,笑着说:“我早就想把它搬掉,这回真的搬掉了。你们看,我这手还有绳子印呢!”大家听完就传开了。从此,这小孩就叫拉塔张。 (讲述:新开路 黄俊,71岁;记录:张紫晨) 金受申与《北京民间故事》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以上两个传说都有记录的人,没错,这些选自《北京民间故事》一书的传说,都是由专人从民间调查访问收集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北京市文联联合组织了北京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组,调查组的20多人分别到北京各区,收集了40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然后由著名的掌故大家、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进行编选。 金受申(1906—1968)生于北京,曾在罗常培长校、老舍任教的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书,后在北京大学进修文学、哲学。1935年开始,为《华北日报》等报刊写一些有关北京风物的文章。1938年开始在《立言画刊》周刊上开辟《北京通》专栏。新中国成立后,经老舍介绍,1953年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病逝。 北京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组收集的40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由金受申先生进行编选后留下了资料。今年,北京出版集团对这批珍贵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出版,才有了原汁原味的《北京民间故事》一书。 除了上面摘录的卢沟桥、通州塔的传说,《北京民间故事》一书种还有北京城建城传说、什刹海的来源、金鱼池和龙须沟的故事、石景山的传说、北新桥的来历、景运门的炭、隆宗门的箭……说是北京民间故事大全,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您有兴趣,请读金受申先生的这本书——

  文 | 摘选自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民间故事》一书(有删减) 图 |通州区图书馆、北京出版集团等 编辑 |杨丽娟

本文标题: 《北京民间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5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豪门季读后感锦集《覆面系》经典观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