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儿童》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7-04 08:32: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家庭中的儿童》是一本由玛丽亚·蒙台梭利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家庭中的儿童》精选点评:●对蒙氏教育并没有深入了解也不迷信,但不影响这一册中的有些部分读来很受感动和启发。●一

《家庭中的儿童》的读后感大全

  《家庭中的儿童》是一本由玛丽亚·蒙台梭利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中的儿童》精选点评:

  ●对蒙氏教育并没有深入了解也不迷信,但不影响这一册中的有些部分读来很受感动和启发。

  ●一语以蔽之:将儿童作为平等民事主体对待,父母有照拂之义务,无规训其天性长成之权力也

  ●时隔多年,这是我仔细看过的第二本蒙氏的书。而大学那时读的第一本,我现在觉得我根本没有读懂。虽然我还是对蒙氏教学不那么热衷,但是书中透露出来的蒙台梭利对于孩子的观察和洞察力却着实让我惊讶。一个世纪过去了,科技的进步翻天覆地。但是我们对于人的成长的理解和对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把握,却不见得有多少长进。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但是同时也说明,物质的发展替代不了人的内心的精进。 多向儿童学习。

  ●蒙特梭利的尊重孩子的理念在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只是对于教具的迷信和推崇,我还是有些受不了的。补充一下,在这本书对教具的推崇并不是很多,这本还是观念的介绍更多一些。

  ●孩子并非白纸,成人当以帮助者而非塑造者自居

  ●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如何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

  ●感触还是挺深的。

  ●多年前的教育理念,放在现在仍然实用。看过好几次,每次都有新发现

  ●蒙奶奶总让我觉得她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笔记注的最多的是“成人也是吖!”//谁又不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呢?

  《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一):《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

  《家庭中的儿童》书评 蒙氏的《家庭中的儿童》主要阐述了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遭遇的最核心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指出幼小孩子需要的心灵关爱,其中最重要的是合宜的环境创设和对于孩子足够的尊重,对于心灵能量的唤醒和保护,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为缺乏的因子。 首次提及“精神胚胎”的概念,把幼儿的精神与心灵的发展和身体结合起来并重地看待。 对于父母权威与压制型的角色,进行了反省,虚假和成人的对于物质的看重,对于孩子心灵成长的忽视。对于急切地让孩子适应成人世界的规则的反省,对于真正的什么是关爱孩子的反思。 认识到,教育问题具有致命的循环性,若不彻底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危害,将会代代相传。 提出“人的尊严源于自己的独立意识”;提出“许多父母要求子女无可置疑地服从自己命令”的依从的对儿童的身心危害之大;提出“玩具不具备精神激励”真正的教育,应为孩子开辟精神发展之路。 提出“承载教育责任的重大任务,往往完全随意地听天由命,或交给良好的愿望,甚至交给经验……”这些直陈弊病的看法。

  《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二):成人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最近被《狗十三》疯狂刷屏,电影中女主角李玩的故事引发了全网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更是感同身受,纷纷回忆吐槽起自己的童年遭遇。当我看到李玩的父亲在打完她后,又抱着她说:“爸爸打你都是为了你好”时,当我看到李玩被一群大人逼迫把别的狗当成自己的那只时,已经愤怒不起来了,只感觉很无奈很悲哀。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要“尊重孩子”,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成人从未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我推荐每一位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都认真读一读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家庭中的儿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年首次出版),它虽然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可书并不厚,也不晦涩难懂,作者从儿童、父母、老师和外界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她对教育本质的观察、发现和思考,并形成了系统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书中的观念,推翻了过去传统教育的一贯认知和模式,她的理念即使放在当代,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反思。

  一、孩子是弱势群体

  蒙台梭利在书的开篇就犀利地指出:儿童都是生活在强权下的弱势群体,成人的强势和自以为是,成了控制和压制儿童的牢笼。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面对“不公平”,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武力值悬殊太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件小时候被大人“压迫”的事:想自己用手抓东西吃,大人却因为怕弄脏衣服和地板,而坚持喂饭;想穿红上衣配绿裤子去上学,却被大人嫌丑,非要换上他们觉得漂亮的衣服才行…听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看来,这是剥夺他们动手的机会,否定他们自己的选择,刚开始孩子还会反抗,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在被一次次伤害和拒绝后,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和麻木。

  二、孩子并非白纸

  孩子并非白纸一张,父母也不是生命的创造者,那些认为婴儿不只是行动上被动,而且心智空洞的假设,实在是错得离谱。每个生命都有他的神秘编码和力量,自出生那刻起,孩子就开始吸收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关注学习的事物也由易到难,这些并不需要成人的刻意教授。每到一个阶段,孩子自己就会为了解锁新技能而努力练习,并不需要专门去教;如果说肢体动作的发展只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并不能说明什么,那细致的观察力,对情绪的敏感度,惊人的模仿能力又如何解释呢?所以,与其说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如说父母要引导孩子。我们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方向,然后在旁边协助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陪伴,让他自己去发现、学习、感悟;相信我,这远比我们在孩子耳边不停地说“不对,你要这样”、“你看,你应该这样拿这样放”、“你画错了,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看得起自己,太看不起孩子。

  三、适合孩子的环境虽难得但必须

  匹配的环境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环境,让环境更适合生活。但是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以成人的使用作为参考标准,根本找不到适合孩子的东西。因为孩子周围的事物尺寸和他的身材比例悬殊,在这样不协调的环境下,孩子没办法灵活自如的活动,爬两步,被父母抱起来说危险,不能碰,容易磕着;刚踮着脚抓个东西,又被父母抢走,说不能拿。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让拿不让碰,等孩子长大了又抱怨他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父母不创造适合孩子的环境让他去动手学习,锻炼能力,甚至阻碍他的每一次探索和好奇心,最后还让孩子背锅,这也太不应该了。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学习考试,唯独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就能上岗。育人这么严肃重要的事情,门槛却那么低!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还动不动就抱怨孩子不好养,太调皮,不听话,成绩差,内向不爱社交等等,好像都是孩子的问题,父母都没问题似的!追根溯源,几乎孩子的所谓“问题”都是成人导致的,可笑我们还不自知,还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

  有句古话说:“那双推动摇篮的手,掌握着整个世界的未来。”可好多双手却在无意识地“扼杀”未来,难道我们真的要做“那双掐灭希望的手”吗?如果不是,就请父母们认真读一读《家庭中的儿童》这本书吧,学着去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蹲下来”好好了解了解你家里那个小精灵,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吧!

  《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三):严管就是厚爱?对孩子可不能这样做

  严管就是厚爱?对孩子可不能这样做 现在国内很多幼儿园都在主推蒙氏教育,很多家长也趋之若鹜,买来整套的蒙氏教具,试图更好的培养孩子。虽然对“蒙氏”一词都耳熟能详,但“蒙氏”理念的核心是什么?“蒙氏”之名的教育行的真是“蒙氏”之实吗?意大利人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家庭中的儿童》可以帮我们火眼金睛识别其中出入。

  《家庭中的儿童》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备受全球推崇的“蒙氏教育”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在《家庭中的儿童》一书中,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蒙氏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指导家长实践。

  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家庭中的儿童》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先从认识孩子开始,教育不是家长的强制参与,而是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自主权,顺势而为,在爱的氛围中发展孩子的专注力。

  一、了解孩子本来的面目。大家都公认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培养。有些父母望子成龙,从孩子刚出生起就寄予厚望,各种早教、智力开发都不甘落后。有些父母则是快乐至上,认为每天户外疯跑才是儿童的本真……可是,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吗?你们想当然地将自己的意愿加于孩子身上,你们彻底了解自己孩子吗?小小孩子一有哭闹,做家长的往往是归于孩子淘气,就理所应当的教育、训斥孩子。你,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吗?《家庭中的儿童》认为,新生儿只是“心理胚胎”,它们在自我实体化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爱的呵护,而非是各种强迫压制。

  二、在爱的氛围中教育孩子。在家长眼中,“教育孩子”与“爱的氛围”是格格不入的。这些年关于教育孩子的段子也是层出不穷,什么鸡飞狗跳,夜半吼声……可谓是花样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承认并尊重孩子的人格,让孩子自己塑造自己,家长应该处于被动、配合的地位。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有时会哭闹着让抱着上楼,如果我们拖着他上到一定高度再抱,孩子会继续哭闹,非得回到最初的原点再抱着上楼才能罢休。邻居们觉得我们太溺爱孩子,其实,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心理获得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幸福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次带孩子到迪士尼,孩子一进园就被门口的城堡吸引了,而我们为了抢时间,则是二话不说拉着他就跑,全然没有顾及孩子看到城堡时的惊喜。所以,家长一定要多了解孩子,尽量多一些同理心,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盲目权威和自信,更不能把所谓的“理性计算”凌驾于教育孩子之上。 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倡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应保持一种敏感。孩子哭闹了才关注的做法不仅父母劳累,其实孩子的情绪也没有得到满足。相反,把安慰前置,及时抚慰孩子的情感,可能就能避免之后的哭闹。这样氛围中的孩子将是焕发勃勃生机的。

  三、呵护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的家长都很容易焦虑, 前有海淀妈妈不惜一切抢占清华北大制高点,后有顺义妈妈忍辱负重一心爬藤校,再加上上海妈妈的牛蛙之战硝烟弥漫,真是一刻也不敢放松。其实孩子的压力也很大。英皇考级,全英外教课,公文数学……网上流传的7岁娃娃的日程表堪比大学生。家长恨不得孩子是一个计算精良的机器,到点该睡觉了,该学英语了,该练琴了……不偏离计划之外。 晚上十点了,卧室里静悄悄的,一看孩子没睡觉,还在做手工。家长会怎么办?大概率事件是不论三七二十一,直接喝令孩子睡觉,完全不会考虑孩子有多么聚精会神。《家庭中的儿童》提出,孩子因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埋头工作时,会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专心和专注力。其实,成人都知道这些能力有多重要,但是对于家长眼中“不务正业”的专注,家长总是自以为是、毫不犹豫的干扰、打破孩子这种状态。

  四、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行动和内心是保持有一种平衡的,只有二者达到协调状态,孩子才能获得平静,自发的投入工作中。如果家长只是想借助强力压制孩子必须要怎样,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必然结果是家长累心,孩子工作效果也不佳。所以《家庭中的儿童》提出,好的家长或教师要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清晰的思维能力的内驱力。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体会,有时指挥孩子干什么,孩子要么埋头自己的工作装作没听见,要么只是敷衍的应下来,却不见有丝毫行动。所以,切忌过多干涉,忌拔苗助长。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主体验比父母的灌输效果要好百倍。比如,走乡村小路时,是抱着孩子直接过去,还是提醒孩子注意,引导孩子过去?家长可以细细体会其中的不同。

  五、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家庭装修理念是什么?装好后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动。所以,成人都是奔着一劳永逸的态度去的。至于打造儿童的环境,那是不存在的。孩子说话间就长大了,不实用,还是成人的尺寸更长久。这就是成人视角。其实,大家不难理解打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有多重要。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小孩在大人的世界里,抬头看全是腿,多恐怖。哭闹,急躁,拒绝……也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说,适合孩子的事物能让孩子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轻松的环境可以让孩子释放精力,获得内在的自由。在完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也许会有破坏,但相信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护会让他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控制力,这也是孩子自我完善的过程。社会经济已经进步很多,真的没必要节省这么一笔开支,毕竟,孩子幼年的发展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六、把握好尊重与放任的度。既然要尊重孩子,是不是孩子做什么都不需要干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极端就是放任。孩子是沉浸工作中进行尝试还是错误的捣乱?区分这个问题是成人是否干预的重要指标。儿童处于失控状态,成人却不能帮助建立秩序就是最大的放任,这是不负责任的,也不是蒙氏教育的本质。所以说,蒙氏教育对成人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爱心和洞察力方面。一定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动向表现,谨慎的引导比命令和告诫效果要好的多。

  每个孩子都是健康、聪明、有潜力的,提醒那些并不清楚“蒙氏教育”真谛的成人,一定要认真阅读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家庭中的儿童》这本书,学会如何在顺应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刺激孩子进步,而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无知剥夺孩子的活力和创造力。

  《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四):家庭中的儿童,环境中的儿童

  有孩子后就开始关注教育产业,对于蒙特梭利、华德福等也多少有接触。这本书读完仍然收获良多——原来之前还只是浮光掠影停留在形式。

  未来可能逐渐将这个蒙特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系列都看一看。

  本书前几章阐述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一些基本信念,中间论述了蒙特梭利教育的方法、形式。这些基本是信息重温,或者原有了解获得了更好的梳理。而最后三章:家中儿童、新的教师、成人和儿童,令我真正开始窥视蒙特梭利的核心原则、源头所在之爽快,也纠正了对形式的一些错误理解,更明白做法的根本所在。

  家中儿童——

  “我们应该让儿童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可能地去安慰他,因为不可否认,我们经常忽略儿童真正的需要“

  ”虽然儿童眼泪背后的原因是那么难以捉摸,但它却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所在”

  -直到现在,家长给予孩子最主要的教育不外乎就是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教孩子分辨对与错,但是家长的“身教”少之又少,还是以道德说理和口头告诫居多;如果这些都无效,便使用责骂和鞭打。

  -然而这个体罚的权利,却让家长背负了两个责任:一是在毫无抵抗能力的孩子面前,家长必须表现出绝对的影响力和毫不妥协的权威;二是家长迫不得已只能继续做孩子的榜样……在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降临到这个家庭之前,爸爸妈妈还在相互指责对方的缺点并且互不相让;但是,他们忽然要面对一个新任务——凡事完美无缺……

  -其实儿童十分关注成人,成人的不当行为儿童都看在眼里。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终将引发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真实战争……胜利的通常是强势者,但是爸爸妈妈的胜利,经常还是不太能让他们的小对手信服,因为成人的确错了……倾向于采用专制、独裁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强迫孩子服从,保持“好孩子”的完美形象……爸爸妈妈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自然情感和相互信赖也一并消失。如此一来,儿童无法得到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慰籍。

  -这类伤害十分普遍,甚至被视为是儿童的特质,其实它是一种防御机制,例如,表现出害羞或者故意说谎来掩饰不正当的行为。恐惧,也和说谎一样,源自被迫屈服顺从……就像所有弱小的生物一样,儿童只能用躁动、任性、生气、哭闹和发脾气等消极的方式来反抗。

  -儿童故意调皮捣蛋——实际上,这种恶作剧极大程度上是愤怒与故意反抗的一种形式……而成人用来对付这些儿童的方法,就和对付一个胆敢无视法律闯入圣地的敌人没有两样——粉碎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弃械投降。

  -我们必须让儿童生活在一个他自己能够运作的生活环境之中……在这样环境夏,儿童双手整天忙个不停夜里只想赶快换上睡衣,然后爬上自己的床乖乖睡个好觉。

  ——》家庭教育原则

  一、尊重儿童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着去了解他们

  二、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儿童活动的意愿;但不是“服侍”儿童,而是培养儿童的独立个性,不让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

  三、我们必须非常留意和儿童之间的相处之道。儿童对外界影响十分敏感,他们的感情世界比我们想像得还要细腻。

  [儿童需要充分得休息,更需要一个平和不变、能让他觉得安心得环境,去完成他生命内在得建构。可是成人总是一再蛮横地强加干预,一股脑地灌输给儿童很多东西,速度快得儿童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

  [儿童觉得不愉快、心里不高兴,成人却告诉他没关系、不要紧,很容易造成儿童地困惑,因为这就否定了儿童想要确认地情感表达……一句轻柔关爱地话,是儿童唯一需要的安慰。得到适当的安慰和关爱以后,儿童可以继续观察周薇的事物,不受影响地自由体验生活,儿童地身体发展也会因此而获益良多]

  ——》要随时注意儿童精神方面的表现,让儿童自由,这样他才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地需要,从而得以寻求益于发展地所有外部需求。

  新的教师——

  “我们所谓的不干预儿童的学习、尊重儿童的活动,必须是在儿童本质的发展臻于成熟时才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已经具备充分的自我专注能力,当他对某件事情显现出兴趣时(单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能够自己沉浸其中“

  ”如果儿童胡乱发泄他的精力而老师却buwenbuwen ,那么这样的尊重就失之偏颇了“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刺激,唤醒儿童的安全感……老师必须懂得选用最有成效的方法,让儿童对这些教具产生兴趣,想要去使用它。

  -很多老师问我,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儿童,就已经足够了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够

  -课程示范全过程都是安静的,几乎没有使用什么语言……这种不用语言的教学引导才是真正的课程……引导儿童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的身体上,并且鼓励儿童学习控制身体的动作。老师不以言语鼓励静默,而是yi 沉静的神态肯定儿童的表现

  -tranquility lessons可以说是蒙特梭利教学法的代表。我们将此方法运用在每一项教学上,即使是那些人们认为不说就没办法懂的事也不例外。

  -教育应该是谨慎地寻求适当地方法,几乎是在儿童不知不觉当中,引导他们自然的学习活动。

  -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换句话说,儿童必须已经具备我们所期待的反应能力……所有的口语指导应该出现在教学的后半段,因为儿童内在秩序尚未发展好的情况下,要引导他是不可能的……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通常会更注重“教”

  ——》教学原则

  一、懂得分辨儿童注意力所在

  [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大工作上时,老师不要在一旁纠正或者是突然给予赞美,这样反而打扰了儿童]

  二、蒙特梭利教学法所指的尊重,绝对不是连儿童的缺失或者肤浅的表面现象也一并包容。尊重在本质上,须

  2.1 能够察觉出儿童不同的体能状况;

  2.2 鼓励儿童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

  2.3 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它们记无建设性,对儿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用,只会分散儿童的精力,伤害儿童的发展

  我对孩子智能活动的尊重程度,就像尊重艺术家的灵感巧思一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如果我到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却发现他在抽烟、打牌,我会毫不犹豫地打断他,对他说:”喂!我的朋友,你在忙些什么啊?“因为他正在做的事无须太费神。我还会对他说:”放下你的画笔,我们一起出去走走,沐浴一下阳光把!“{好事情坏事情}

  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摆脱自己的缺点,但又不要让他觉察到自己的不足。{神话语}

  成人和儿童——

  “与儿童最亲近的成人——母亲或是老师,反而成了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最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危害的人。强者和弱者之间的队里冲突,不仅与教育有关,也可能在儿童成年后的精神生活上反映出来……问题从成人“传给”儿童,又从儿童“传给”成人,成了一种普遍的循环”

  {果然是近百年前的著作,当时不是“父母”而是“母亲”主要担任儿童的照顾工作}

  -帮助我帮助自己

  -介入的临界点

  -我们眼中的儿童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个体,他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在行动和精神中间求得平衡的发展。成人的行为通常经过思考而产生,儿童却要想方设法在思考和行动之间寻求一致。

  -儿童比一般人认为的更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常常让儿童觉得痛苦的……是得去做那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得事。儿童感兴趣而且愿意付出心力的,事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以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符的事情。

  《家庭中的儿童》读后感(五):利用儿童的内在力量实现儿童的自我学习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

  如今,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学校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不了解理论、方法又如何为孩子选择。还好,蒙台梭利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涵盖从孩子的诞生一直到青春期的教育,追根溯源的标准。最近我读完这本《家庭中的儿童》,整理出以下四个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关于蒙台梭利方法

  ·重视儿童的心理需求

  ·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原则

  关于蒙台梭利方法:利用儿童的内在力量实现他们的自我学习

  蒙台梭利方法的建立。透过观察自主权受到尊重的儿童,蒙台梭利了解到,一些内在的法则其实具有普遍的价值。这些儿童以他们的本能直觉,找到了通往力量之路。蒙台梭利方法就是利用儿童的内在力量实现他们的自我学习的教学方法。

  活动主要由儿童主导。在儿童之家,活动的主要部分由儿童主导。一旦儿童到了能够做出具有行为意义的举动的年龄,就可以主动地反复进行一些涉及推理过程的工作练习,儿童也能够以此继续他的自我教育。儿童用这样的方式,完全独立自发地完成学习工作,老师完全不介入。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提供教材用具,至多示范教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儿童自己展开他的学习之路。

  实施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发展儿童的精神力量。教育应该是谨慎地寻求适当的方法,几乎是在儿童不知不觉当中,引导他们自然的学习和活动。

  重视儿童的内在潜能以及身体和心理的需求

  负面经历的影响。儿童在婴儿时期所遭遇的负面经历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并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发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要比发生在整个内在发展已经结束后的错误,更具破坏性。

  满足儿童精神的需求。儿童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能够定义儿童人性特质的东西——即儿童精神上的需要。我们必须将一条基本原则谨记于心,即给儿童自由。这并不表示一点都不管他,对他不闻不问。儿童将会遭遇困难,我们应给予他帮助,而不应只是被动的冷漠关怀。相反,我们对儿童的关心照料应该是审慎的,是温柔亲切的,以此来支持和鼓励儿童的发展。此外,帮儿童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满足儿童需求的方式。①建立配合儿童的性情,让儿童获得自由发展的环境。②了解儿童。借由各种方法,鼓励自己去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对儿童的需求的了解是点滴累积的,但必须明确:对儿童的需求的了解要以实实在在的观察为基础。③对儿童的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能够敏锐观察到儿童的需要,只有这样,成人才能及时给予儿童需要的所有帮助。④让儿童参与我们的生活。

  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

  环境的准备。与其说是人去适应环境,倒不如说是人创造一个环境来适应自己。如果在家里准备一个适合孩子身材比例以便孩子释放精力、又能配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获得充分的自由。儿童将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环境。

  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家具必须要轻巧,摆设的位置要让儿童能够方便移动,照片要张贴在儿童的 视线高度,让儿童能够轻易观看。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可能会出现在儿童周围的东西,从地毯到花瓶、盘子等诸如此类的物品。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保证要能够让儿童使用,日常家事也要让儿童参与。在儿童周围的东西,应该坚固且能够吸引儿童,每个角落都应该是可爱又舒适的。在优美的环境下,儿童主动探索发现的意愿要比粗陋的环境下强烈的多。

  我们必须让儿童生活在一个他自己能够运作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属于儿童的小盥洗台,几张小椅子,一个儿童打得开抽屉的柜子,一些儿童能够使用的日常用具,一张晚上睡觉用的小床和一床儿童可以自己折叠、展开的漂亮毯子。我们必须为儿童准备一个既适合居住也能够玩耍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看到儿童双手整天忙个不停,夜里只想赶快换上睡衣,然后爬上自己的床乖乖睡觉。儿童也会自己清理家具,把家具摆整齐,自己穿衣服,还会自己吃饭,自己照顾自己。儿童安静又有礼貌,不哭、不闹,不乱发脾气,也不顽皮捣蛋——变得友爱而且顺从。

  在生活中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在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地方,儿童会尽量好好表现,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需要外在激励就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我们能从儿童脸上看到全新的喜悦和骄傲,偶尔还会看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得体礼仪,这些都说明了儿童天生就能够改进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也喜欢如此。我们必须给儿童机会练习他必须会做的事,因为发展源自大量的练习。在生活中能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是他的力量之源。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看到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立刻介入,帮儿童完成他将要做的事。儿童生命最初的几年被限制在家里,里面只有不能打破、不能弄脏的东西,儿童没有机会练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许多必要的生活经验就这样被剥夺了。儿童的生命也将因为这种缺失而受到影响。

  当我们在属于儿童的环境里观察儿童的一些行为反应,我们发现他们为了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自我完善,而自动自发地工作。我们不但可以从儿童选择的物品看出儿童是否处于合适的环境,也可以从儿童借由这些物品的使用进而发现自己的错误中去验证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的原则:了解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意愿,留意与儿童的相处之道

  首要原则——尊重儿童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着去了解他们。

  第二项原则——尽可能支持儿童活动的意愿;但不是“服侍”儿童,而是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不让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确实,儿童会自然而然地成长发展,但是只有在儿童能够获得充分练习的条件下,这句话才完全正确。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给儿童提供一些对他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那么对儿童就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唯有配合儿童的精神发展,才能收到最大的助益。此外,成人对儿童的帮助必须要以了解儿童的天性和尊重儿童的本能活动为依据。

  第三项原则——我们必须非常留意和儿童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儿童对外界影响十分敏感,他们的感情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窗边的小豆豆”
本文标题: 《家庭中的儿童》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4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后宫·薄欢凉色读后感精选山河入梦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