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7-01 08:30: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2

《他们比你更焦虑》是一本由东方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他们比你更焦虑》精选点评:●这本书比起激荡三十年来说要差一个档次作者采用了弗里兹索曼的人格模型对四种中国富豪们的命运进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摘抄

  《他们比你更焦虑》是一本由东方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比你更焦虑》精选点评:

  ●这本书比起激荡三十年来说 要差一个档次 作者采用了弗里兹索曼的人格模型对四种中国富豪们的命运进行解读 这种构思很好 但是文章的故事性并不强 因此在许多人物的阅读时失去了很多兴趣 但整体而言 读这本书内心还是有些澎湃的

  ●回答“人为什么会焦虑”这个问题不如回答“谁比谁更焦虑”。

  ●中国的政商环境可能需要唐骏那种黑心肠、李开复那种会拉关系、邓小平的政治敏锐才能如履薄冰走过各种地雷

  ●谁比谁更焦虑。

  ●如果是张宏杰来写,会怎么写?东方愚十年后会自己看了汗颜的吧

  ●是无痛呻吟,还是深层体会?其实阶层已经在我们的社会形成,而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有钱或者没钱,贫穷或者富裕,都看不到幸福的影子,是时代病了,还是我们病了?虽然社会学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病,但是似乎现在的病有点多呀!

  ●借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太清楚廖廖是谁,转眼我们已经共事一年,估计她都忘记自己还有这么一本书了…… 这本书看的慢,主要是因为我几乎从不关心经济相关的新闻,因此不仅没听说过胡润百富榜,连榜上的大咖我也显有耳闻……所以不得不边看边百度。 富豪堕落的故事和他们的成功一样,各有各的不同,能复制的恐怕真的只有学历而已。台面上能说的来的大道理都是小计,深水区里的时运和人脉,政商的合作之类才是核心。而商海沉浮,还真的不是一两个案例就能说的清的

  ●扯到精神分析上有点勉强,其他的还不错

  ●这书的扉页上写的是,“他们家财巨万,进入中国最富有的人之列!台前他们光辉夺目,而光鲜背后,却为何暗自忧伤?” 在中国做生意,不仅要学管理,更要要处理好官场人情,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像一个帝王?朝堂之上别人山呼万岁,退到幕后,一样的是臣工争宠欺上瞒下,后宫吃醋鸡飞狗跳,一样要面临继承人的内忧以及外地入侵的外患。 五千年来,这等来的大好春光,难道只是美梦一场。

  ●朋友的新書,有空的支持下咯~~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一):焦虑有根据

  看成功人士的故事,无非抱有两种心态:为自己鼓劲——通过看成功人士是怎么失败的(基本上这是一种“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的心态),尔后才觉得自己的的挫折压根不值得一提,接着继续投入“不切实际”的斗争中。

  另外一种就是找一种殊途同归的影子——无论成功人士再怎么成功,也不过是人而已“——这点就是看这本书的最大感想。

  作者很直白地总结到:“我发现,不管这些大佬是为财富多寡焦虑,为政商关系焦虑,还是为公司治理焦虑,最后他们往往发现,自己最记挂的,还是安全、健康、妻儿的团聚和家庭的幸福。”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二):整个国家的忧伤

  朋友张华写了本书,《他们比你更焦虑》。扉页上写的是,“他们家财巨万,进入中国最富有的人之列!台前他们光辉夺目,而光鲜背后,却为何暗自忧伤?”

  在中国做生意,不仅要学管理,更要要处理好官场人情,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像一个帝王?朝堂之上别人山呼万岁,退到幕后,一样的是臣工争宠欺上瞒下,后宫吃醋鸡飞狗跳,一样要面临继承人的内忧以及外地入侵的外患。

  五千年来,这等来的大好春光,难道只是美梦一场。这换了的衣冠,难道骨子里的情怀一点都没变?怪不得每个跨国公司来,第一关要过的就是两个字:国情。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三):我看过写企业家最好的文字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文字,不是那种文思泉涌洋洋洒洒的才子文章,而是用心来写,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自己和和自己搏斗的结果。在这本《他们比你更焦虑》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张华的这种诚意和努力。可以说,这是一本心血之作。

  很欣赏张华(东方愚)写作这本书时候的态度,平视自己的写作对象,不去仰视对方,也不苛求对方。用忠厚之笔写尖锐之文,用尖锐之笔写忠厚之文,因此写出来让人感觉踏实,无论对读者还是被采访者,这种感觉都让人感觉到更加可信。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中国做企业很不容易,那些外表光鲜的企业家,他们往往也是九死一生过来的,其中的焦虑和忧伤,往往并非外人所能想象。张华的笔下常常不自觉地对他们有一丝怜悯之心,这种怜悯之心是感同身受的同情,因此也多了一些人情味。

  张华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做事力求完美的人。每一次采访之前,他都会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素材,采访之后的写作更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搏斗,经常会通宵达旦。这种不断突破自己瓶颈的努力经常会让作者感到挫败,但也正是经历过了这种努力,我们才能看到这么美的文字。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四):为什么不是媒体把黄光裕送进监狱?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大众对神秘富豪的好奇心让英国小子胡润看到了商机,他大张旗鼓推出的富豪排行虽然严谨性令专业人士一笑置之,却因其凌厉、张扬的宣传攻势,在舆论上掀起一阵阵全民争论。“首富魔咒”也让不少“闷声发大财”的富豪诚惶诚恐,客客气气地把胡润请去喝茶,恳请他“放过一马”,公关不成甚至不惜动用法律武器。但是胡润多数时候依旧我行我素,将一个个低调潜伏、名不见经传的隐形富豪挖掘出来,一时之间镁光灯全都后知后觉地聚集过来。

  富豪效应成就不仅只有“造榜十年”的胡润,还有财经记者这个行当。但是一文不名的记者与腰缠万贯的富豪之间,往往是相互利用之关系。“仇富”思潮近年来在民间暗涌,富豪落马则万民相庆,这颇让一些底气不足的富人们惴惴不安,急于挽救岌岌可危的声誉。这时候,财经记者的笔杆子就成了他们“打翻身仗”的枪杆子。他们风光满面的照片出现在杂志的封面、镜头的前面;他们盗版传记摆上了大大小小的书摊,成为书市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年轻人顶礼膜拜、潜心效仿的时代榜样。在全民都吃了“成功学兴奋剂”的时代,他们的话语权甚至连娱乐明星都望尘莫及。“仇富”和“羡富”,不过是民众心理的一体两面。

  将民众从“仇富”引向“羡富”,财经记者居功甚伟。在市场化媒体中,在手中需要的驱使下,社会记者往往会将矛头对准踢皮球的政府部门、骄横跋扈的公务人员;娱乐记者则穷追不舍地将长枪短炮对准明星的绯闻秘事、不当言行;而财经记者却往往变成了富豪们的“传声筒”和“私人秘书”,满足于一字一句地将它们的话圣旨一样照单全录,监督质疑精神荡然无存。当然,少数记者收了红包,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另当别论。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与富豪搞好关系的考虑,只有毕恭毕敬地与他们搞好关系,广告收入才有保证。只有乖巧听话地做好“传声筒”,富豪们才肯赏光驾临封面,媒体才能够提升档次,吸引读者。

  市场化之下,媒体独立于权力易,独立于财富难。

  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官员成了媒体监督的“刀下鬼”,却几乎不曾见到媒体曾把哪位富豪拉下马。十年之前,单挑德隆、银广夏的《财经》如今也锋芒收敛,转身政经了。近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落马”富豪都不是在媒体监督下现出的原型,反而是媒体在他们东窗事发后才后之后觉得一窝蜂跟进,“墙倒众人推”。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各大媒体颁奖礼上的贵宾,活跃在公众眼前的弄潮儿。

  看过《他们比你更焦虑》之后,我对财经记者的苛责减轻了几分。

  身为泱泱大报《南方周末》的记者,东方愚在富豪面前大可不必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地,坦然与之平起平坐。他也并不满足于富豪的一面之词,而是不辞劳苦,多方采访求证,从朋友、下属、员工、其他同行的评价之中,呈现出一个富豪的多个侧面。表面风光背后的苦闷忧郁、人格分裂因此水落石出。在许多篇文章中,他并没有采访到富豪本人,但“旁观者清”的讲述可能比富豪本人的自我标榜更加可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深入虎穴”,走访了大量相关人士和现场,虽然有时已经摸到了问题的尾巴,却总是难以一击命中,直抵富豪隐疾的核心,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你去采访,发现所有的门都向你关上了。有时候,你知道里面有官商勾结,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也有时候,你只想了解当事人的商业模式,而他恰对媒体心存戒备。”

  所以,不能怪他们只看到富豪们光鲜的表面,看不到其肮脏的屁股。要知道当年《财经》名动天下的揭露报道是数位记者奔赴各地、秘密调查数月的结晶。而现在,这种旷日持久、成本高昂的报道方式媒体大多难以承担,而且稍有纰漏就有惹火烧身的危险。

  所以,退而求其次,就只能在商业帝国的外围寻寻觅觅,找一些蛛丝马迹;在采访途中处处留意细节,以一斑而窥全豹;沿路追踪富豪的“发家史”,寻访关键节点的当事人,发掘出富豪第一桶金里的秘密……

  不少财经记者都沦为富豪们的“御用笔杆子”,东方愚这样不失新闻精神的记者早已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就像你不能责怪媒体没有预测出经济危机一样,你也不能责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将黄光裕送进监狱,身在庐山,不知其真面目。身在江湖,谁都身不由己。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五):《他们比你更焦虑》后记:写作的幸福与酸楚

  最初萌生出版此书的想法是2009年10月底,我到台北出差。一天晚上突然问自己:你一直以来所坚持做财经人物报道,横向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

  简单而言,这里面有热点人物的原因,有《南方周末》风格的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关注的这些民营富豪,大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便是忧郁二字——无论这种忧郁是生性使然,还是遭遇不幸,抑或乐极生悲。

  虽然本书近半文章的前身是我在《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但这并非一本单薄的作品集。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按照“忧郁”的主题筛选出来20多个人物和群像后,将他们分成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前面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引申、延展及当章的主题。而在每篇文章之后,我附上了一篇千字左右的“马后炮”,里面多是采访前后的花絮,或与当事人共吃的一顿酒,或其豪华别墅一隅,或是他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的激烈反应。这些细节是凸现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素材,我逐一写来,并有意无意向读者再“爆点新料”,以使本书更厚实也更有趣。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一点是精益求精。从2008年5月至今的两年间,我在《南方周末》写了几十位财经人物,收获甚大。当然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只是一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思考最重要。

  这种认真和坚持不是没有负作用,那便是有时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反而使思维和表达打了折扣。我想这可能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一般而言,先做记者,再做编辑,然后至专栏作者,是一个媒体人比较正常的演进路线。但对我来说,这一路线正好是反过来的。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所学专业都是财经,研二时有天写了一篇经济评论,向当时刚创刊、号称要“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的《新周报》投稿,没想到被用作了社论。这无异是莫大的鼓舞。我也一发不可收拾,向更多的媒体投稿撰写经济评论,曾有一段时间每月稿费过万,我被同学们取绰号为“学生首富”;不过激情过后,我仅选择《上海证券报》等两三家媒体固定写专栏,因为我知道自己会从事媒体这一行当的工作,质比量重要,羽毛比收入重要。

  毕业后我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的财经编辑,同时继续做着专栏作者。因为是一家之言,如果逻辑得体,文字又干净,文章整体还是有质感的,最关键的是下笔也是轻快的。我收获最大的便是在《上海证券报》上的“商业PK堂”专栏,记得《风光尤努斯,寂寞李允成》一文发表后,金融学界的不少朋友与我取得联系,社科院世经所的何帆博士一度以为我是一位“小老头”;而《徐文荣和吴英:同乡不同命的财富寓言》使得横店集团邀请我到横店一叙,我起初以为是鸿门宴;最有趣的是《悠哉贝克尔,痛乎吴敬琏》一文,吴敬琏老先生在飞机上看到后,向人打听到我的手机号,有天晚上我正在上班,电话那头传来听起来并不算老道的问好声,随即称“我是吴敬琏”,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有朋友涮我,差点回一句“我是厉以宁”……

  絮叨这些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对逝去的那段轻快写作时光的怀念。那个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思考和写作者。每天都在读书,看一些资料和报告,灵感来得很多很快,而我几乎悉数做了记录,并写下心得,有的成了日记,有的则发表出去。离开《南方日报》前后,我和胡润合作著写《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延续了写专栏的那种风格,下笔同样轻快、流畅,有时会天马行空,但整体不失严谨。

  一切的改变从进入《南方周末》开始。之所以加盟《南方周末》,是有一天怀疑自己是在“闭门造车”——判断力和价值观固然重要,但你毕竟没到过现场,没与自己笔下的企业或人物接触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

  进入《南方周末》后,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改变,以前那种规律的写作被打断,要不断出差,不断采访,不断探究事实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专栏也几乎要停下来了。我不是一个木讷之人,所以浸淫其中,积极出动,每次都是收获颇丰,不亦乐乎。但一个问题随之出现了:财经事件大都是没有现场的,面对你眼前的人物和事件,你每向前一步,隐约觉得真相反而退后了两步,旧的疑团解开,新的疑团就出现了。这种探索过程对记者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问题是,采访和调查完毕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却不知从何写起、如何表达,甚至提纲也列好了,逻辑也梳理清楚了,却还是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宿。

  整理本书的初稿时,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星期二(《南方周末》最晚交稿时间是星期三早上),自己的困顿和落寞。当然,我极少放编辑的鸽子,而文章质量还比较稳定且不乏所谓的佳作,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是自己完全是幸运,采访到了核心的人物,说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

  这种对自己的近乎苛求和对写作那种莫名的敬畏有时会被人视为一种造作,我也会嘲笑自己有些神经质。但是我还是很难释然。有人问我是不是《南方周末》这一平台的无形压力,我说不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写作,只是最后把产品“卖”给了报纸而已,所以要爱惜自己的文字。

  当然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糟糕,你去采访,发现所有的门都向你关上了。有时候,你知道里面有官商勾结,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也有时候,你只想了解当事人的商业模式,而他恰对媒体心存戒备。这些情况都令人沮丧。不过尽管有时报道做不出来,但我仍会写不少心得在日记里。我喜欢写作并非因为我是记者。我喜欢杜拉斯的一句话“写作就是触知”,更欢斯蒂芬•金在其《论写作》一书结尾处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有些跑题了,回到本书上来。现在呈现出来的每一篇东西我都花了很大的心血。但在读者看来,未必全是上乘的。庆幸我是一名记者,以后可以继续通过《南方周末》与读者交流,以改进和勉励自己。

  再一次感谢《南方周末》给我的这一平台。感谢我曾经的同事、前《南方周末》经济新闻中心总监马克(现任《财经》副主编),正是当初与他一家快餐店相谈甚欢,使得我有机会加盟《南方周末》。也感谢我的两位编辑吴传震和顾策,他们是我在《南方周末》原始报道的第一读者和指正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同时感谢我的部门同事肖华等人,一个不断碰撞和互相学习的团队对一位记者和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感谢胡润。正是2008年和他合作出版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进一步催发出我对财经人物报道和写作的激情和兴趣,也使得我在《南方周末》的产品一脉相承。

  感谢《上海证券报》《周末画报》《商界评论》等提供给我一亩三分的专栏,使得我敦促自己不断积极思考和写作。感谢这三家媒体的专栏编辑沈飞昊、朱曦、胡浩等老师和朋友。

  感谢赵代波、周为筠、唐松风、陆新之、张红霞、洁尘、朱芳文、张桓、李浔阳、程涛、叶檀、廉洁等在写作路上给过我帮助和启发的朋友。一路蹒跚走来,有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我的步子正变得轻快。

  更要感谢我的出版人吴晓波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是他们当初对我的厚爱,使我的文字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王留全是我处女作《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的编辑,也是本书的编辑。他的严谨和务实令我钦佩。我做了记者后浮躁了不少,他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好友,鞭策我踏实一些,并畅快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更好的文字。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湘湘。每一次出差采访,都是她为我打点好行囊;每一次深夜写作,她总忘不了沏上一杯茶放在我书桌旁;有几次因为太投入、我晚上说梦话都是笔下的财经人物,而她被惊醒后从未曾打断我的美梦。她的理解和体贴,鞭策和鼓励是我写作路上最大的财富与慰藉。

  张华(东方愚)

  2019年5月9日于广州家中

  www.zhanghua.org

本文标题: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2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美人诛心(全2册)》读后感摘抄《合掌人生》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