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人生》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7-01 08:3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合掌人生》是一本由星云大师著作,38.00元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34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合掌人生》精选点评:●很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心不静则神不宁!最近在读星云大师的《合掌人生》。是大师的自传。我们如何做一个会走路的人?会

《合掌人生》读后感摘抄

  《合掌人生》是一本由星云大师著作,38.00元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34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合掌人生》精选点评:

  ●很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心不静则神不宁!最近在读星云大师的《合掌人生》。是大师的自传。我们如何做一个会走路的人?会走自己人生路的人?修行之人同处大千世界,但心境却全然不同,人生应有怎样的态度?那些苦的、甜的、悲欢息怒…是人生必修课。怎样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真实的自我?怎样走好自己的路…修身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生的舞台,没有小角色,我们都是好演员!

  ●总算是读完了。

  ●学佛是仪式、信仰、实践、证悟的结合

  ●文章结集,有重复。不如讲经好看。从最低起步到这一番成就,发愿很紧要,星云大师的人生很精彩。

  ●严格来说,星云大师不是一个很“纯粹”的僧人;感动于书中朴实的记叙

  ●业力成就人生

  ●星云大师的作品。虽然很简单的言语,内含的道理想参悟还是有点深奥。

  ●就大师的过往历程来说值得一读,可如果当做文学作品来看却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慈悲智慧方便善巧,做人间的菩萨

  ●这本人生传记正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会走路的人

  《合掌人生》读后感(一):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年大作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年大作,年初应该读,读完会有不同心境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所有的事情。。。。。。

  时光荏苒,人已半百,在五十岁左右,除了在世界各地兴建道场,创办佛教事业以外,这时我想到佛教不能只重外相,应该要有一些实质的内涵。虽然多年来我一直做的都是“人间佛教”的事情,到了五十几岁的时候,才想到“哲学的人生”,因此我对人间佛教开始做了一些规划,我要确立自己的模式来宣扬人间佛教。

  《合掌人生》读后感(二):2019.1.29日正在看呢,2.5日看完

  喜欢朱元璋的那首诗:天为落账地为天,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怕踏破海底天。

  真有王者之气。

  我没看完,感觉,大师的人生,跟我们俗人差不多啊。果然是个政治和尚。大师一生遭遇羞辱无数,为何,每次都以绝对的忍耐作为终极价值?为何反抗是不对的,忍辱就是修行?为何不给对方一点教训,佛教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这么反对斗争?别人打你的左脸,伸出右脸给别人打?谁来解释一下。

  另外,星云大师15岁受戒的经历,我觉得挺有意思,你怎么回答,都要挨打。

  灵感:

  44岁,大殿,钟声诵经声。

  蜡烛燃烧如观音像。

  宜兰,每次佛教活动,不下雨,宜兰多雨。

  买台北房子,泥石流,独存。

  褴褛老婆婆,捐五万,每年4000元月收入。

  西来寺,花了3000万美元完成。

  98年,迎接大陆舍利,不下雨,金光大道。

  星云大师就是现实版的圣诞老人啊,很成功。谈佛教佛理的内容很少。

  对他说的灵感的这部分,大家怎么看?我常听到身边信佛人士也说过类似的灵感。

  我想知道,既然佛愿意让世人在某些条件下示像,显示自己的存在。为何他不做的更明显些,更频繁些?

  佛示像,显示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信众?帮助信众?

  《合掌人生》读后感(三):值得好好品尝的精神食粮

  大师的自传,娓娓道来他的修行历程,让人了解了他更为亲切和自然的一面。

  大师很多对待人和事的心境值得自己学习,很多时候,心态的调整还是要知易行难,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的走法令我深有感触,联想到两件事情。

  一是目前自己相关从事的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们,主要精力致力于发表“高深”的论文,而没有同时进行传播和实践。主流的研究者们以类似星云大师描述的“青灯古佛”式的生活为傲,这个社会当然需要这些努力做“冷板凳”的人,但是如果对管理学的研究只是陷入在冷冰冰的计量和模型中,又跟走向深山老林的传统佛教有什么区别呢?

  二是国内原来其实有很强的佛教基础,但现在,貌似更多还只是停留在简单层次的“拜拜”阶段,缺乏像星云大师这种努力去传播思想的人,而特别由于媒体等的多种因素,就算最著名的少林方丈等也经常跟许多别的新闻联系在一起。其实现在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社会矛盾加剧,国内更多的人感受到焦虑、茫然,亟需一些健康的引导,这时候,我想,宗教的力量是很强的。但却没看到有类似星云大师在台湾一样努力传经论道,为人们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不知道大陆这些高僧大德们是受制于政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多思考,多感悟,多践行!

  《合掌人生》读后感(四):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转帖)

  作者:西木1984

  星云大师把人生比一条“路”,他说人生的前途要有路,才能有所发展:如果前途没有路,应该就表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而且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不出自己的路,总是没有把人生活得淋漓尽致,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生涯规划”。

  我想,这段人生哲理与其说是大师的“悟”,不如说就是大师人生历程的的自我总结,大师是在“以己度人”。出生于1927年的星云大师,经历过战乱逃难、亲人离散、生死边缘、出家苦行、初到台湾、弘法全球,从一个无处挂单的,四处为生计奔波的小和尚,成长为名声斐然于全世界佛学界的一代宗师,百般心路历程,处处体现出大师积极的人生观,以及解决种种困难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佛家眼里就是“禅”,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里程碑。

  大师教化宏广,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麾下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达百万之多;弘法之余,大师还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此外,大师更是笔耕不辍,撰有《释迦牟尼传》、《星云禅话》、《迷悟之间丛书》等几十种著作,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可谓著作等身。

  在所有的著书立言中,星云大师都在向大众倡导一种被其称之为“地球人”的思想,字里行间中,大师已将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

  大师曾在某个公开场合讲到,如果一个人如何能够从走路中体会佛法,然后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出平安健康、走出自在解脱的人生,才是个有智慧的人,也才称得上是真正会“走路”的人。如此看来,不论是从世俗还是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星云大师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真正会“走路”的人。那么,我们就很好奇了,究竟大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可惜,大师在公开场合,一般都是主持佛典,或讲经,很少提及自己的私人事务。不过,从现在起,我们这些尊大师为领路人的众生,可以有幸从一本大师的自传中了解到大师波澜而奇幻的一生,有幸目睹大师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本《合掌人生》是大师在大陆出版的唯一一本人生传记,书中讲述了大师从小时候出家,到上医院就诊,还包括他宣传人间佛教的艰辛过程,生动而深刻地显示了他解决种种困难的巧思和智慧。

  我们从这本书的文字,能够感受到星云大师人生观的积极特点,面对困难,大师见到的都是光明面,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正是基于大师一生所经历的诸多磨难,而这种磨难最初来源于挥之不去的饥饿感。

  在大师的描述下,这种“饥饿”感分明是如此的难以抵制,如此的刻骨铭心,但不为何,读完之后,我却发现了它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平缓。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的烟火升起。不到数月,日军就打到了扬州,距离星云大师的家乡很近了。那年,大师才刚刚十一岁,在战乱中不得不背井离乡,身上只扛着两条被单,在大雪飘飘的冬天,随着难民潮开始流浪、逃亡。从此,摆脱饥饿就成了大师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人生追求。

  由于自幼经常跟随外婆进出佛堂,四五岁时,星云大师就懂得茹素,也会背诵《般若心经》,对于佛法有了最初的观感。寻父途中,大师路径栖霞山寺,虽然当时年幼无知,也感觉到前途茫茫,但最初对于佛法的好感,以及战争中生命的无常与恐惧,成就了大师在栖霞山剃发出家。可是,此时的栖霞山寺,在历经朝代兴亡,饱受战争摧残,已经残破不堪。又正逢抗战期,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寺里常常穷得也三餐都无以为继。本来应该十一点打板吃午餐,由于大寮里没米下锅,往往要延迟至下午三四点才有的吃。但早餐吃的又是没有米的“糁薯粥”,根本无法支撑这么久,只好硬生生地挨饿了。

  对于饥饿的恐惧,大师在书中写道:“有时一个炸弹升空,如同天崩地裂,不但火光四射,把黑暗的天空照得亮得如白昼,室内的玻璃也被震碎,房屋更是不停地摇动。但是对于这一切,那时我并不感到恐惧,唯一害怕的是,三餐无法吃得饱。”由此可见,在年少的星云大师看来,饥的比死亡更可怕。

  而在台湾法藏寺与“饥饿”的一次遭遇,甚至直接促成了星云大师创建佛光山的想法。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师替法藏寺的东初法师编《人生》杂志。一次,由于东初法师要求杂志提早出炉,星云大师只好加班加点的赶进度,甚至都没有顾上吃饭。待杂志出炉后,大师又马不停蹄地将杂志送到东初法师手里,此时,大师已经两餐未吃了。第二天,当大师向东初法师告别时,法师让大师留下来招待一批客人,原以为能够入席美美吃上一餐的星云大师,却被东初法师打发到厨房里去吃饭,由于在面对一群互不相识的人时,难以启口讨吃,饿着肚子的大师只好悄悄下山了。

  关于这段“饥饿”的记忆,大师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到了此刻,全身已经虚脱无力了,身体摇摇晃晃。下山时踩着四百多个台阶,就像踩在云端里,感觉像是腾云驾雾一般......不过我生性没有想到怨恨或是怪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将来我有能力建寺时,我要给人吃饭!”

  后来,星云大师就是这样做的,早在普门寺时期,他就一直告诉那里的住持、当家,凡是来吃饭的人,不问姓名,只要他肯吃我们的素菜,就是在成就、圆满他们的心愿,他们都应该对他心存感谢。按照星云大师自己的说法,法藏寺的这一段饥饿往事,应该是他多次饥饿经历中,比较严重的一次。不过这次惨痛的经历却并未让星云大师怨天尤人,反而促使他立志建寺,给人吃饭,这或许正是大师积极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吧。

  在大师的一生中,除了“饥饿”带来的恐惧外,他还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边缘”。他溺过水、掉进过冰窟里、遭遇过日本兵、甚至还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被当做“匪谍”抓了起来。也许正是这样的生生死死,让星云大师更加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本来就一直在“因缘果报”里流转,也在“死亡边缘”接受考验。

  星云大师的一生足够让我们相信,有信心的人,无论生死危亡,一切尽付笑谈之中。正所谓“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就等于人晚上睡觉,白天起床”,就是这么简单。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就如时钟一样,轮转不息。死亡,并没有边际;人生,就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此而已。我想,只有当众人当是理解生死,才能真正做到一种豁达的人生。可是,凡夫俗子们,又有几个能够做到呢?

  《合掌人生》读后感(五):马小书 | 《合掌人生》: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

  沉得住、耐得住,才会有所成。

  《合掌人生》是星云大师的自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老法师豁达、乐观、包容的精神气质。

“禁语”不只是口中无声,更重要的是心中无声。有时我们受了一点委屈,表面上虽然若无其事,但是内心的不平、怨愤,却如澎湃的浪涛一样,发出巨大的响声。如果我们能够止息内心烦恼的声音,那就是宁静无声的证悟世界了。

  看过《合掌人生》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星云大师包容的智慧。

· 包容的智慧

  星云大师发心筹设幼儿园时,在董事会上被当众羞辱。从台下到台上,虽只有几步路,感觉却无比遥远。星云大师挣扎着告诉自己,只这几步路都不能忍吗?就是上刀山、下油锅,只要走过去了,幼儿园的设立就能成功。于是星云大师重新上台主持,结束了这场闹剧。

  1965年某天,星云大师收到邀请,立刻动身前往外地参加一个活动前行会。到了会场,被理事长看到,却被说“你也想去吗?你去,我就不去”,星云大师一听,立即说道“这个团需要您领导,您要去,我可以不去。”“不去,那就请你退席吧!”星云大师愣了一下,随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从容、温和地退出了会场。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忍受的场面,看书中的描述,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屈辱艰难的心理挣扎。

  这两件事后,星云大师都觉得至少给自己增加了十年修行,也如是说到,“一个人能忍受多少屈辱,就能有多少成就。”

  其实早在星云大师年轻时,他就被许多人说过,“星云要是能有出息,那太阳就得从西边出来了”。

  但星云大师打小就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善于接受,而且能于转化。他没有难过,也没有自怨自艾,因为当下承担了这句话。星云大师心想,有没有出息,并不急于一时分辨,时间会给人力量。忍辱可以“度”过烦恼,忍辱可以“度”过伤害,忍辱可以“度”过挫折。星云大师将烦恼转化为力量,内心愈挫愈勇,发挥到体能上,就是越走越有力量。

  想当年,朱元璋当沙弥时,有一次皇觉寺的大门已关,他只有睡在外面。于是朱元璋说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人生只要欢喜、自在,到处都是净土。

  世间万事有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不一定是正确的;人世间有多少的误会、冤屈、遗憾,就是因为认识不清造成的。因此佛教的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见。

  “用心眼去感受世间事,比用肉眼去观察还要来得如实真切。”

  星云大师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对生命、前途气馁,再苦的事情,时间都会公平地推动它、冲淡它。星云大师这种包容的心性,也让他获得了广阔的人缘。

  常言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星云大师就是一个伯乐。

  在这里星云大师也提出了一个“喜舍实验”:一个人一生当中,应该有一至两次,将身边的物品全部送人,体会空无一物的境界。

· 当勤精进

  星云大师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开会、讲演、授课、写作、改稿、签名、会客、照相、接电话……他曾经倡导“人生三百岁”,也就是一个人每天要做五个人的事。他认为人生要发心尽量多做事,否则怎么能活三百岁呢?(发挥生命潜能,活出喜悦的三百岁!)

  当看到星云大师有一段时间每天写一万字,早上三千、中午三千、晚上四千,再看看自己,便升起惭愧之心。

· 永葆童心

  书中有意思的地方不少,字里行间感受不到衰老之气,而是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好几次都让我捧腹大笑。

  如,做完大手术的星云大师,为防止取出静脉的腿部浮肿,医生建议使用弹性袜。这种“弹性袜”看起来很光滑,于是大师调皮地告诉几个不明就里的徒众,“看,我也穿上了玻璃丝袜!”他们一脸惊诧“师父真的穿玻璃丝袜呀?”这个疑问憋在他们心里,只是不好意思问出来!

  一休大师背女人过河,徒弟背在心里三个月放不下。星云大师穿玻璃丝袜,如果没有人说破,不知徒众们要在心里穿上多少岁月?

· 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逐步革新旧有佛教陋习,让佛教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人间化,成为国际化的佛教。星云大师从小就爱向传统挑战,喜欢与传统抗衡。《人间福报》创刊起,星云大师就每天为专栏撰写文章,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子,十年如一日地写作不断,从未拖过稿,也从未被催过稿。

  “我这一生,与其说我是一个和尚,不如说我是一个办教育的人。”星云大师认为,人生不可以随便加以判定,所谓“人人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适当地加以开发,都能一展身手。

  有一次一位议员高价拍得星云大师一幅字。原来这位议员,曾在他一度穷愁潦倒时,看到星云大师在电视里说法,给了他很大鼓励而重整信心,人生再起。出于报答之心,感念星云大师的帮助,遂高价拍下义卖的字。但星云大师也开示到,“慈善工作虽然能以金钱、物质救人于一时,但是金钱、物质的救济有利有弊,而且有限;唯有法布施才是无限的,能使人受用终生。”

  1994年,星云大师在老家扬州,对大家说到,每个人都要学习一技之长,中国人常说“家有万贯财富,不及一技在身。”

  书中还有不少奇闻轶事,大家感兴趣自可一探究竟。

  以下为书摘。

  “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儿孙,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张照片里的内容,是我妈常说的话,她看到星云大师也说了相同的意思,觉得很高兴。

  句子: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有的人思想里没有“天下一家”的恢弘心量。以佛教的时空观来讲,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竖的时间上来说,我们的真心本性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限制;在横的空间上来说,我们的法身慧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心内的空间,就能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走笔至此,回顾我自己这一生,在地球上走过千山万水,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有一颗泛爱大众的慈悲心,只要能以开阔的心胸包容各种不同的人、事、物,那么不管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都能领悟到世界真正的美妙与可爱之处。佛教讲“因缘”,世间万法都是因缘所生起,凡事只要因缘具足就容易成就,因此佛法所宣示的,就是一个“众缘所成”。“缘”并非单一独存的,每个人都是众缘中的一份子,别人给我们因缘,我们也要成为别人的助缘;人生能“随喜随缘”,并能“随缘发愿”,才能成就诸事。凡事要靠“缘”,有缘才能成事。佛陀给的,都是动力,都是自觉,都是工具;至于如何生产?必然需要自己去耕耘。 “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佛遗教经》做人不能只是“空想”而不切实际,学佛应该远离“戏论”而安住在“中道”上。因为,太过热烘烘地执著世间,会迷失自己;太过冷冰冰地怀抱出世思想,又会流于空谈,所以佛陀指导大众要过“八正道”的生活。

  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以上共勉。

  往期回顾

  马小书 | 《内心引力》: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定义

  马小书 | 《源泉》:不再当个二手货

  马小书 | 《风雨哈佛路》:坚定不移地努力,到底能不能改变人生?

  马小书 |《臣服实验》:西方版“无为而治”实操手册

  首发于公主号,欢迎扫码关注。

本文标题: 《合掌人生》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2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他们比你更焦虑读后感摘抄《伟大是熬出来的》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