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6-26 09:43: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是一本由费勇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一):生而为人,如何做人?现在书店里有很多教人如何做人的书,时常逛书店都会看到卡耐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锦集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是一本由费勇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一):生而为人,如何做人?

  现在书店里有很多教人如何做人的书,时常逛书店都会看到卡耐基、和各种成功学,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分门别类的,比如单从成功学这一个类别里就可以分为针对年轻人的成功学,针对学生群体的成功学,针对初入社会人士的成功学,以及针对商人的成功学或者是经济学等等。 这本讲王阳明的显然是针对最后两者的,这类书不同于针对学生群体的类似卡耐基或者心灵鸡汤,而是抓住一个成功人士的案例来剖析,一点点来解读他是如何成功的。其实可以说就是自传。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的成功人士,放现在看来可能就是斯蒂芬乔布斯自传,比尔盖茨发家史,或者董明珠的人生经历了。 当然,他很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之道于现在世界的不同,但总的说来,论其本质也是基于根本的人的准则,所以才说到做人,说到如何去做人。 说到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做人。你本身已经是个人,却还要去研究和学习如何做人,这个问题本身看上去是很可笑的。 但正是因为如此说明了人活着的不容易,所以所谓做人,并不是说如何成为一个人,而是说如何活着如何顺利的活着。 活着,很简单,很好理解,就和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一样的意思。食物和财物就是人的欲望体现,人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舒服和顺利,才能衣食无忧。 所以这本书里的王阳明,自幼给自己制定一套人生观训诫自己,以此成为后世流芳百世的佳话,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实现理想的案例罢了。只是说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书中的作者已经帮我们一一理顺了。 书中作者偶然讲到富兰克林的人生观时印象很深,他要求自己正义、节俭、秩序、决心、沉默、真诚、中庸、平静、贞洁、谦逊,这些要求如果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可以说这个人有很好的教养,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放到现在就是很流行的一个词语叫自控力。 王阳明无疑也是具备这些特点的,只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另一套说法,但终究不会脱离其一致的意思罢了。 所有成功人士,或者说从古至今,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或者说一个活得比较好的人,肯定都具备了这同样的一条价值观。 只是这些成功人士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如何与大多数的平凡人区别开来的,我们早就知道了他们有如何的成功准则,最关键的却是谁能够做到,谁能够真正的去完成,去实践。 所谓道理我们都懂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么多懂得道理的人究竟有几个去实践了那些准则。 放在这里来讲,成功背后,往往更重要的是缺乏卧薪尝胆的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王阳明之所以能够被后人铭记,其实源于他对自己苛刻的态度。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到曾国藩,而一提到曾国藩就会联系到王阳明。后人总把两者拿来比较,因为后人总觉得王阳明比曾国藩更聪明,更有天资,原因只在于曾国藩太笨,考个功名都把头发考白了,大家觉得他笨,王阳明就看上去要聪明很多。然而在我看来,这些细枝末节根本不是问题成败的关键,而在于他们都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铁柱磨成针,水滴石穿,任谁能有这样的耐力不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根本不必看那么多成功学,只需要懂得持之以恒的道理,人生路都不会太差。当然,王阳明聪明的一点在于,他小小年纪就拥有了自己的人生法则。姑且说,这人生法则是天才那百分之二十的灵感,而那坚持的耐力才是百分之八十的关键吧。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二):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王阳明,人们称他是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传习录》是他的弟子们记录老师的学术言论以及论学书信的集子,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研究、注解、阐释。不仅有大量的中国学者研究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日本也有学者为此倾尽心力。

  费勇先生,是中国的知名学者、作家,是昊达文化创始人、昊达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并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致力于生活方式研究的费勇先生,出版过很多与“活法”有关的作品,例如:《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坛经修心课》、《心不累的活法:心经修心课》,另有《言无言:空白的诗学》、《行走指南》、《时尚的哲学》等学术著作、散文、译著多种。

  在这个,大家都说心累,充满焦虑,容易抑郁的时代里,费先生的这些作品,可谓“好雨知时节”,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和滋养。这次,费勇先生带领读者研读的是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作者紧紧围绕做人这一核心,提炼心学之法的五个原则,即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担当法则,可谓视角独特、别具一格。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外封王阳明倡导良知。良知就是我们做人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埋藏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只要让我们的心变得纯粹,良知就会显现;只要知行合一,良知就会显现;只要有勇气去担当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良知就会显现。《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内封

  作者告诉我们,做人就是要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担负起你的责任,做你该做的事。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如此简单,做人就是如此简单。

  这本书的写作,可谓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首尾呼应,主旨突出。王阳明的《传习录》和他的心学,涉及儒家经典、儒学流派,读懂,读透从而得其要领并非易事。作者举重若轻,对心学和做人做如此“简单”的概括,实则不简单。

  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多精当的引用、对照,把心学和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看过的电影,读过的经典联系在一起。让心学变得易懂、明白。例如,讲到担当的时候,作者引用了《世说新语》中华歆的故事:华歆与王朗乘船逃难,有人想搭便船而行。华歆不同意,王朗则说既然有空余的地方,就带上吧。于是,那人登上了船。行不多远,有土匪追至,王朗就想把搭便船的那人舍弃。华歆则说,当初不同意就是怕遇有突发情况,照顾不了他。但是,既然已经答应他的请求,岂能中途放弃人家,于是带着此人一同脱离了险境。举这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非常精彩的说明了责任和担当。

  在讲到心灵法则时,作者不仅举了六祖慧能的故事,甚至还例举了一部电影的情节。这部电影就是1989年上映,由罗宾·威廉姆斯 主演的《死亡诗社》。片中基廷老师告诉学生,一首诗的好坏要用心去品评,也要用心去生活,而不是依靠教科书。

  费勇先生涉猎很广,举例时信手拈来,使得他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生动有趣,让人佩服。

  全书除提炼的五个法则之外,作者有一序一跋。序为一生只做一件事,跋为一件事点亮一生,前后呼应,主旨突出。

  如果对王阳明和王阳明心学感兴趣,不妨读一读费勇先生这本书。抛开心学不论,仅就做人而言,这本《做人》也是颇有益处。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三):《做人》丨空有上进心却没有行动力?来跟王阳明学习“知行合一”

  费勇写的《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书中用了很多实例来解释了王阳明心学的要点,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

  书中详细写了王阳明心学的五个法则: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和担当法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行动法则,可以说王阳明心学得以影响着许多国人,甚至外国人,原因可能就在于王阳明心学推崇知行合一,推崇行动性。而且王阳明本身也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切身行动鼓舞激励着人的精神。

“知行合一”的目的

  徐爱向王阳明请教:“现在的人都明知有父亲就应该孝顺,有兄长就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顺,不能尊敬,可见知与行实在是两码事。”

  王阳明认为,我们说一个人知道孝顺父亲、尊敬兄长,一定是因为这个人已经做到了孝顺父亲、尊敬兄长,才会说他知道孝悌。而不是因为他会说些孝悌的话,就可以说他明白孝悌了。徐爱说的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私欲介于知与行之间,不是本来的知和行了。

  另一次,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开来讲,大概是叫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做的功夫才能落实。”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表述里,就是“知”与“行”原本就是一件事。当然,如果懂得了其中的要领,把知和行分开说成两件事也无关紧要;如果不领会其中的要领,即使说知行合一,也没有什么用。

  “知行合一”的目的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是否真正领会了其真意。

  王阳明用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推崇的是强烈的行动性,也可以说是强烈的实用性。不管什么学说,学习之后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再好的学说也毫无意义。

“知行合一“的关键

  为什么明白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按照王阳明的“行动法则”,做不到,其实是还没有明白。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谈论怎么吃、吃什么,是不会饱的;谈论怎么穿、穿什么,是不会暖的。

  饿了就去吃,冷了就穿衣服,光凭嘴上说,是没有用的。空谈道理是没有用的,得行动起来。“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行动。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奇了。

  有一种人,喜欢漫无边际地思考,却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把心里的想法落实下来。

  讨论爱情是什么,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地开始一段恋爱。

  讨论婚姻是什么,如何让婚姻保持长久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地去过日子,婚姻存在于油米柴盐的琐事里。

  很多男人结婚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把家里的一切交给妻子,美其名曰:“男主外,女主内。”其实这只是他给自己找的借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不会做,只是不想去做。这是典型的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例子。

  王阳明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这对于他的心学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他只是给大家讲述“知行合一”而自己没有做到,那么他的心学还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吗?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还很可能会被当成骗子,可见行动有多重要。

  知乎上有人提问:我为什么有上进心,而没有行动力呢?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当我们要决定去学习的时候就在犹豫我在玩一会儿,在玩一会儿就去学习,就在这犹豫的这一刻我们是痛苦的,想要跳出来却跳不出来。这也是缺乏行动力的表现。

  如何提高行动力?

  第一,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

  第二,要把意义落实在目标上。

  第三,要把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第四,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想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并制定出一个个目标,然后从很小的切入点开始,把这些目标变成一个个行动。

“知行合一”的意义

  王阳明心学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回到“做人”这个根本上来。如何做人呢?王阳明提出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 第二个原则:应该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 第三个原则:应该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事务当作自己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12岁的王阳明确定了把“做圣贤”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成就了非凡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目标可能没有王阳明那么伟大,但是我们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知行合一”的意义在于人们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桥上的桥梁。——克雷诺夫

  我们生活在行动中,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也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因为还有很多明天,很多梦想,所以今天要更加努力,用行动去追逐梦想。

  不要再说“我为什么有上进心,而没有行动力”这种话了,先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行动起来?你所谓的上进心真的有那么多吗?

  如果还是不懂,就看看《做人》这本书吧,相信你会在书里找到答案。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四):《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三点看透人生、性格和命运

前言

  提起来王阳明这三个字,能想起一个时代的辉煌和败落。

  王阳明生而不凡,母亲怀胎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少年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大智慧,后来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那种交通通讯都很落后的时代,还流传到很多国家,比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

  年少有为,心学思想千古流芳,而王阳明自己却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这一件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而且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做人。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引发了学者们的拜读狂潮,为了能让王阳明先生的著作广为流传,很多学者争先恐后的学习拆解,形成通俗易懂能被大众接受的理论体系,供大家学习参考。

  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对王阳明的心学颇有研究,所写的这本《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语言通俗易懂,读完让人受益匪浅。

  我们总说生下来容易,活下去也容易,就是生活不容易。

  大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后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本质,最终也只是碌碌无为。

  静观生活中的大家,仿佛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一辈子下来做的事情不计其数,其实,我们一生都只是在学“做人”而已。

费勇在《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中写道:如果我们把握了“做人”这个根本,那么,一生就很简单,却又很丰富;根脉清晰,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不能把“做人”这一件事做好,那么,做其他再多的事也没有用。

一、人生化繁为简:生活的的根本是做人

  在我们大多人的思想中,我们生下来就是人,我们的人生目标就应该是追求成功和幸福,其他的都无关紧要,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离成功和幸福更近一点。

  成功的概念很泛,幸福也没有定义,大多人想要成功和幸福,结果一大半人生是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度过。

  古往今来,总是从一开始就活的很通透的人会活出让人羡慕的模样,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就像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时,说我要开公司,我要当老板,如果不去继续探索自己开公司的梦想,就永远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不会去努力,到最后也只能是说说了。

  而那些心思简单、不喜欢多想其他乱七八糟事情的人,弄明白了自己的理想后,为目标奋斗的路上可能会荆棘丛生,但总是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人生的根本是做人,不管是像王阳明一样的做“圣人”,还是像我们理想中的“胜人”,做人的首要就是有目标有规划,有对自我和社会清晰的认知。

  书中提到,王阳明的心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如何把一生化繁为简。

  如果细化人生中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大到生老病死,小到吃饭走路。

  一生要经历的事情繁纷复杂,但要把这一切简单化,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只是在做人,只需朝着心中那个认定的目标努力。

对于如何做人,王阳明有这三个原则: 1、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 2、应该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 3、应该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事务当做自己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通俗的讲,就是人应该给自己定一个高远的目标,把想成为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追求,把这个人生中的唯一追求找到动力,有动力才能为之不懈努力,这个动力是良知,要学会把握住良知,进而把握住生活。

  当我们有了唯一的目标,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都只是在向目标靠近,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

  当我们能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到只为“做人”奋斗时,生活变得简单了很多,也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豁然开朗。

  人生的意义和真谛,没有人能说清道明,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是怎么定义人生的,想怎样过生活的。

二、行为决定性格:努力成为理想的模样

  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刻,我们会习惯性的推卸责任,害怕承认是自己的问题,难以直面自己的内心,不会从源头上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彻底的解决方案。

  这个脍炙人口的格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总是让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在生活中上演。

  “把性格当做借口,把习惯当成理由,把命运归为人生”成了很多人掩饰自己错误和问题的挡箭牌。

  其实这种性格决定行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性格决定不了行为,而行为能决定性格。行为可以改变,性格会随着行为的改变而改变。

  像我们生活中很多曾经熟悉的朋友,多年不见,总会发现很多人都变了,会发现有些以前很沉闷的人变得活泼开朗,也可能有些原本很积极爱笑的人变得消极悲观了,为什么性格会发生变化呢。

  肯定是他们所经历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习惯行为,进而让他们变成现在的性格。

  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发生改变,就会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如果很多方面都发生改变,一个人可以“旧貌换新颜”。

  人的性格都是后天形成的,很多人青少年时候表现的性格也是受父母老师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想要成为理想中的模样,很多时候需要突破现在的性格,要一点点的去改变现在固有的行为。

  假如现在是个很羞涩内向的人,但理想是成为滔滔不绝的演说家,肯定要突破现在的羞涩和内向,逼自己去改变现在的不爱说话,从每天提高一个分贝练习发音到博览群书侃侃而谈,一步步的走向理想。

  如果想要成为运动达人,而现在肥胖懒惰,就要改变现在爱吃懒动的行为,强迫自己去运动,从饭后百步走到5公里长跑,一点点的去突破自己。

  假如现在肚子里没有墨水还想成为知识达人,肯定多学习多看书,从每天玩游戏睡懒觉的状态中走出来,从一天读两页书到一天读两本书,一点点的丰富自己的见识。

稻盛和夫说:人只要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的。

  想成为怎样的人,就付出怎样的努力,性格决定不了人生,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听到很多人说,“人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也亲眼见证很多人的蜕变。

  当你想要成为理想中的模样,就要从行为上下手,不以性格和年龄为借口,终究会和理想中的自己不期而遇。

三、心灵决定命运:从源头解决危机和痛苦

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葛劳德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心态很重要,拥有年轻乐观的心态,八十岁也会过得很轻松舒服,拥有消极悲观的心态,青春年少也能活出蔼蔼暮年的感觉。

  心灵就是心态和灵气,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美好的期许和鲜活的灵气,一颦一动都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当我们心态老化、灵气遁去的时候,人也就彻底老了。

  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无敌,我们总是歌颂年轻的美好,忽略心灵的重要性。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中年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周围全是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无依无靠,让人感觉很恐慌和无助。

  但在王阳明的理念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危机,所有的危机和痛苦都是自找的。

  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并不顺畅,三次考试才被录取,多次经历官职变动,而后过劳成疾。

  身体不好、做官不顺的他,并没有意志消沉,抑郁终年,而是潇洒过活,走向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圣人”之路,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和思想。

  王阳明的心灵一直很纯净,目标明确,心态很好,灵气十足。

  在他的心学法则中,有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为法则和担当法则这五项。

  人的成长好比一棵树,从种子入土到破土发芽,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树木枝繁叶茂。

  种子法则的重点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找到自己的种子,在种子上下功夫,选好了种子,才能有机会生根发芽。

  种子是志气和目标,而这一切的根源是自己的心灵,正如佛学中的心善则美,心真则诚,心慈则柔,心净则明,心诚则灵。

  一个人的心灵会告诉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要让自己的种子长出什么叶子。

  当你心胸开阔,明白人生犹如一滴水,要回到存在的大海,就不会计较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会为蝇头小利所扰,也不会让自己纠结在某个点。

  心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一个人的心灵如何,他眼里的世界就如何。

  心的力量把王阳明带出了现实的困境,让他能够超越自己,超越生活中的苦痛,成就了王阳明的“圣人”梦。

  我们一生要受的痛苦和经历的危机困难有多少有多重,全看自己怎么想,心大则苦痛小,心小则全是难过煎熬。

  如果我们能从源头处遏制痛苦和危机,那苦难就不复存在,生活也变得纯粹和简单起来。

  一生最难的是一直跟随自己的内心走、让人生中的唯一使命做人纯粹起来,如果能清除内心的杂草,人生的种子自然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早日枝繁叶茂。

总结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在做人这条路上允许犯错,允许哭泣,允许不断尝试,允许努力改正,但不允许忘记本心。

  费教授解读的王阳明的心学,让人明白人这一生只做“做人”这一件事,足矣。

  把人生化繁为简,以良知为基础,一切朝着做人努力,让行为决定性格,保持心灵的纯粹,我们总会和理想中的自己见面。

  当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本质,弄不清人生的真谛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做人。

  作者简介:加贝i,励志环游世界读遍人生故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生活记录者。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五):从书籍《做人》看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终于明白,立志才是人之本

  12岁的王阳明问私塾老师:“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

  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啊。”

  王阳明反驳:“恐怕不是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违背常理的想法,一开始鲜有人认同。

  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其意。

梁启超更是评价说:“这一问一答,问出了300年的启蒙高潮。”

  王阳明何许人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别名“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也许很多人对他了解甚少,但是他的“心学成就”已传播至今,源远流长。

  文化学者费勇更是将其理解渗透,著有《做人》此书籍。

  书中做人的守则有5种: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担当法则。

  个人对“种子法则”甚是喜欢,也影响深远。

  接下来,将以自己拙见,分析“种子法则”当中最令人震撼的3个方面内容,也愿能给所有人带来生活和人生的启迪。

01 人要先立“志”——不特指志向,而是人生方向

  上面提到王阳明12岁的问答,已颇见其才能。

  但是就其问题而言,倒让我想起现如今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学生问:“上学学习是为了什么?”

  老师答:“为了考上好大学,以后找到好工作。”

  那么果真如此吗?

  这个问题暂且不论,毕竟我的人生才过去二十余载,学习理论知识带给我的好处,还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印证。

  所以,这个答案交给你们自己细品。

在《传习录》里,王阳明是这样对学生说的:“我教导人要致良知,要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时间越久就越觉得精明。现在的教书先生总是教人到每件事物上去寻求探讨,那是没有根本的学问。在年轻的时候,虽然还能修饰表面,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到老年时精力衰竭,一定会支撑不住。就像把一株无根的树移栽到水边,短时间内树虽生气勃勃,但时间一久,一定会枯萎而死。”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便是:一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能每天为其目标努力,努力会让其进步,像一棵树那般,根基扎得好,便可以茁壮成长,饱受风吹雨打。如若没有,短时间可以修饰外表,时间久了,只能溃烂死亡。

  所以人需要立“志”,不是你要有多高远的志向,而是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爱好的基础上,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而不是跌跌撞撞,随风飘摇。

  记得女演员宋轶在采访中说过:红不红,不是她所在乎的事,比起红,她更在乎在演戏中的自己。

  甚为赞同。

  现在的演员们大多为了“红”而放弃本,如何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保持本真和自己初来时的方向,实在过于重要。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是生活的根本。

  之前跟一位堂哥聊天,话语间略显迷茫,说自己已经30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工作也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

  现在想来,略觉得心酸,毕竟现在大多数人都被灌输“赚钱养家”的思想,确实,养家是刚需,如若可以培养爱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也将是甚好的一件事。

  比如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男人,辛苦赚钱也会成为一个乐趣。比如成为三观正,不为国家拖后腿的善良的人,那么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

  “志”不在多高远的志向,不是以月薪百万为目标,而是以人生理想为方向。

02 要确定目标——由大到小,回归于生活

文化学者费勇在书籍《做人》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但很多人终其一生,没有落在地上,只是在世间浮游了一番,就又离开了,留下的只是潦草的草稿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歧路上徘徊,没有找到大海的入海口,无声无息地挥发了。”

  读完这句话,内心实在很戳。

  “浮游”这个字更是令人心碎,诚然如此,有多少人终其一生没有热爱,只有责任。如一生为儿女操劳的农村父母,如一生为名利奔波遁入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旋涡,亦或者一生漂浮无所适从的灵魂禁锢者。

  此上种种,根源是没有方向,也便没有目标可实现。

  如若有幸早年便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便有大把的时间去建筑自己人生梦想的城堡。

  也就是第一点所说的“立志”。立志后才能确立目标。

  拿我个人为例,讲一讲为目标付诸努力的整个过程。

  届时还在上大学之时,心不在学习,而在恋爱,白白浪费几年时光,在面临毕业时才后悔莫及,因为从未认真想过要成为怎样的人,或者有怎样的人生目标。

  本身的我对英语和写作都平等热爱,经过大学几年的洗涤,突然明白对写作情有独钟。

  经过长时间的挣扎,便投身于写作的海洋中。

  从去年9月份开始坚持写作,如今已有9个月之久,在这期间,收获无数,不单止金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足与快乐感。

  深深记得多年前的自己,喜欢忧愁,临睡前都是在假装自我反思,因为全被伤感包围。

  但因为写作忙碌起来之后,便每天坚持自己的小目标,充实而自然,长远目标是写出一本记录人间冷暖的书籍,近年目标是在写作领域展露头角,而一年内的目标是通过写作变现,充实自我,每天的目标便是:多读书,多写作。

  这个过程其实就很符合费勇老师总结的种子法则的内容。

  明白其方向,然后为其制定目标而努力。

  那么“立志”之后,该怎么将自己的目标细化呢?

  第一,确立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标。

  可以做一个小游戏,在异常安静的时候,不离任何世间的喧嚣,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确立阶段性的目标。

  比如十年要做到怎样的成果,一年内又该达成怎样的目标,近半年内,该达成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将目标细化,但都是为一个终极目标服务。

  第三,把目标落实。

  把想做的落到实处,想了就去做,制定了就去努力完成,具体到某一领域,某一件事。

  第四,找到切入点。

  把所有所想的,立马付诸行动,找到努力的切入点,是一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比如你热爱音乐,现在就去唱一首歌,锻炼自己的嗓音条件,切入点一定要小,越小越好。

  人生贵在不虚妄。

  找到其所向,再为其落实努力,慢慢开花结果,又岂会差?

03 人不可忘“本”——人生方向与目标均与年龄无关

  好像生活的烟火气和诗与远方,总是不能两全。

  尤其在年长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被拍进年龄的漩涡里,自我叨扰着。

  有人30岁想学英语,别人会说:这么老了?学什么?

  有人50岁丧偶要再婚,有人会说:年龄这么大了,不嫌害臊吗?

  当越在生活里拼搏,似乎别人的眼光“更重要”。也会隐没自己的快乐和目标。

  迎合他人,不迎合自己,是越来越糟糕的表现。

  梦想,生活,方向,目标和你的年龄均无关。

  不因年龄大而自卑,不因年龄大,而不去尝试。

  最近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对50岁的钟丽缇印象深刻,容貌精致,身材姣好,全身上下没有年龄的痕迹,几十年坚持运动,保持身材曲线。

更是在节目中说:“我觉得年龄是个数字,我的状态、心态永远是22岁。我在9点、10点就睡觉,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天天做运动,让我的身体状态、心态更健康。所以我觉得年龄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健康美丽,就努力付出好了。”

  不难看出,健康美丽是钟丽缇的生活目标,她不仅做到了将目标付诸行动,更是扎根在自己心里,永不忘却,所以才能在时间的长河当中,完美保持当初最美的自己。

  她没有忘记自己本初的目标,也没有因为年龄就选择止步,这一点实在值得学习。

  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忘却了呢?本喜欢艺术,只因为公务员稳定,便就去考了,梦想成为歌手,却被洗脑去做初中教师,在没有确定的未来时,大多数人选择了安逸。

  但是换句话说,不冲一冲,又如何知道一定不能成功呢?

  尤其是自以为“上了年纪”的人,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更不敢为当初的初心拼一把,反而考虑各种限制,还是走了别人认为对的道路。

  更有人害怕非议,所以选择别人认为“对”的事情,遗忘掉当初的根本,在这世间漂浮着。

  也或许在这人间挣扎几十年,无止境地羡慕别人,被迫着偏离自己,为了成为别人口中幸福的人,莫名地为自己增加压力,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中,自以为享受地接受旁人的假意“吹捧”。

  又有何意义?

  所以,想要做到“不忘本”,便要从这2个方面做起。

  第一,多做心理暗示,并付诸行动。如钟丽缇几十年如一日做运动那般,保持健康,保持美丽。

  第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专注迎合自己。多做让自己快乐的事,而不是别人觉得快乐的事。最近,我们楼下有人自发举办“运动活动”,我常去凑热闹,见到一位65岁的老太太,满头白发,腰身佝偻,丝毫不顾及别人眼光,站在后面跟着做运动,坚持半个月之久,手掌还可以从背后轻松连接。

  忘却生活压力,不顾他人眼光,将自己“原本方向”的种子,深埋心中,安然滋养。

就如费勇老师在《做人》中所说:“你的种子与年龄无关,一直都在,不论什么时候,一旦遇到你的种子,你的生命就会闪闪发光。”

总结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是我们的人格。”

  言外之意,人之本质便是做人。

  而个人认为,“做人”重要的是钟爱自己,钟爱生活,明白其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比起漫无目的地寻找,定好根本,为其努力,忘却年龄带来的困扰,回归到生活本身,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再宏大的理想,也不可一日实现。

  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做好事,做对的事,充实自己,方可璀璨人生。

借用王阳明的话“读书为了做圣贤”。

  我想说:“人生在世,在于忙碌的充实,目标的欣喜,日常的积累,超脱琐事的本真快乐。”

  快乐不是金钱地位所能决定的,最本真的快乐一定是以人生方向为基准,日常幸福小事所影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的快乐,也只有这样的快乐才能长久。

  做人贵在意义,贵在快乐。

  --end--

  五月:95后摩羯女孩,爱写作如爱自己。想用温柔的笔触,写满这世间真情种种,还有各种或温暖,或悲哀,或无助的故事。

本文标题: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0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睡不着的密探读后感锦集《熔炉》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