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纲》是一本由沈志华李丹慧杨奎松牛军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苏关系史纲》精选点评:●太精彩了。●研究中苏关系必看的一本。●获得了很多新知
《中苏关系史纲》是一本由沈志华 / 李丹慧 / 杨奎松 / 牛军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苏关系史纲》精选点评:
●太精彩了。
●研究中苏关系必看的一本。
●获得了很多新知!改变了从以往书中得到的固定看法
●参考文献太不全,分析太浅,“揭秘”味道远大于史学研究。此书写得太早。
●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二篇关于蜜月期的 以至于看完后又多了些关于中国崛起结果的悲观
●文笔流畅,内容扎实。
●瓢泼大雨的夜晚,幸好还有好书可以读。
●3.5
●算是知识补充了,以前都是听课本讲的。真相还得加上台湾,美国,日本的史料。否则是不充分的。
●可能前期已经读过冷战系列,觉得不少说的不够透,如果只看一本中苏,本本足矣
《中苏关系史纲》读后感(一):重读中苏关系
应该说,很难对中苏关系用几句话做一个全面的概括,也许“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真的是哲理吧。
以前在燕园上杨老师的课,就喜欢上了这个人的风格,所以他的几本书也都是必追的项目,这次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写的《史纲》全面梳理了两党两国的关系,也重现了很多被以往宣传或掩盖或粉饰了的真相,受益良多。思考着读书,思考着过日子,挺好!
《中苏关系史纲》读后感(二):关于书后的总结
沈志华在最后的总结中的论点有些马后炮。当时中苏两国甚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国家关系都是以党的关系为原则的,不存在后来所说的正常的国际关系。中苏破裂的原因在与毛泽东想挑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老大的地位,苏联则想竭力保持住这种地位。另外,中国在此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太好的角色,挑拨苏美关系,希望爆发世界大战从中渔利。但苏联对此看的很透,知道中国在玩儿什么把戏
《中苏关系史纲》读后感(三):深谋远虑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指引我们前进
如果给本书换个文艺书名,我能想到的名字就是《斯大林的木偶戏——攻国受共与苏联的爱欲情仇》,如果给本书换个二逼书名,那就应该是《深谋远虑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如何指引我们前进》。
《中苏关系史纲》读后感(四):两点体会
今天在回来的路上想了想,这次学习有两个主要的心得,一是在当时纷纭变换的国际关系之中,我们后来人要去研究的是当时做出的决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因为什么样的国家利益,因什么样的内部外部形势而形成的。这些对于我们在今天去做出一些决策时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当时很多决策的大局感,要放到对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去看。同样我们今天做出一些决策也应该考虑到整个企业、整个团队的高度去处理一些利益相关的决策。用里面的话讲,可以犯政治错误,不能犯组织错误;二是感觉无论是国家和国家间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己的亲身体会,往往关系最好的时候是关系破裂的最大的伏笔,三十六计云“逼而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这个辩证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在今天以利益为导向的关系的存续与经营是需要我们着重在意的。有的时候,建立某种妥协机制,在一些事物,比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今天低一下头,会换得出明天可以抬头的机会,但是如果都是在僵持,那么对长远的关系是不利的。
《中苏关系史纲》读后感(五):为何支持金日成?——一点对比
杨奎松在建国史研究中认为:1 斯大林由于未能占领日本,而若能通过”内战“使朝鲜落入共产党手中,进而威慑日本,还可以取得不冻港。2 若支持毛,跨海作战苏联人必须介入提供支援;支持金,陆战苏方可不派一兵一卒,自身卷入的可能性极小。总而言之,二者难度不同。
沈志华在本书中认为: 1 无论胜败,苏方都能取得不冻港。胜则控制朝鲜半岛,取得仁川釜山,败则中方为安全考虑必然请求苏军留驻旅顺大连。 2 斯对毛的怨气,在中苏条约谈判中,斯大林两次极大的让步是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故其答应金以军事手段统一朝鲜,使毛事实上不可能统一台湾,也无法获得喘息发展经济。沈志华认为,这就是毛必须付出的代价,至少结果如此。+++++当然,斯大林为避免再犯在解放战争时期所谓不准毛革命的错误而放手让金统一朝鲜也是一种推测。从逻辑上说,以上都成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