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22 09:44: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我们的国家公园》是一本由[美]约翰·缪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们的国家公园》精选点评:●视觉控看纯文字完全入不了戏。●大二上,苏贤贵,美国环境思想。●我将终身投身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精选

  《我们的国家公园》是一本由[美] 约翰·缪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国家公园》精选点评:

  ●视觉控看纯文字完全入不了戏。

  ●大二上,苏贤贵,美国环境思想。

  ●我将终身投身于大自然中

  ●翻譯得很差

  ●文字优美有这么大力量吗?在当代紧张的工作生活下,只靠纯文学写景的力量就想打动国人保护环境,没希望,

  ●种草成功

  ●感觉翻得还不错唉。。前面一段描写动物的很有趣,末尾描述巨杉树的特别好~看李娟我还能视觉化一些场景,可缪尔写的很多我都只能具像一小部分。。在自然里呆得太少以至于素材不够。。特别羡慕缪尔,为心中所爱燃烧自身的人。揣着面包袋就能在森林里漫游漫游一直漫游,所见都充满了狂喜和感激和爱。。感情充沛到一般人根本无法理会的程度~而山中的不便利和各种困难都被忽略了~要是能有人照着拍纪录片该有多好!

  ●翻译不够好

  ●有机会要去游玩~去美国找你啊

  ●翻译的太辞藻了,看着别扭。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一):新版观察

  新版的书腰十分亮眼,照录如下:

  他是罗斯福总统终生挚友

  他与梭罗、爱默生齐名

  他与乔布斯、里根、迪士尼等同为加州名人堂成员

  ……

  最后这躺着中枪的三位故人也没什么可计较的,名人堂本来就是个互相沾光的组织嘛,令人惊奇的是罗斯福总统和爱默生倒真的与作者交情非浅,足见真正献身环保事业的人不一定非得是个疯子,通晓事故的智者更懂得如何在植物语言和人类语言间自由切换频道。

  此书收入的十几幅新版手绘插图十分有必要,它们能够避免从未有机会领略美国国家公园风采之人被淹死在大片大片充满了细致描绘的文字里。约翰·缪尔太爱这些景色了,就是一个父亲也难这样自得和自信地形容自己的儿女。

  当然真的把此书当作旅行指南是愚蠢的,不过成书后百年间的旅行指南中一定惯常性地引用着书中的描述并且不考虑支付稿酬。

  全书的末篇仿佛是讨伐毁林者的檄文,最后一句写道:“自从耶酥时代,在所有美妙而沧桑的世纪里,长久以来一直是上帝照看着这些树,把它们从干旱、疾病、雪崩以及上千次毁灭性的风暴与洪水中拯救出来;然而现在他却无法从白痴手中拯救它们了,能够拯救它们的只有山姆大叔。”

  悲凉却让人发笑的句子,放到今天似乎不只可以用来形容森林。比如对于某些岛屿的纠纷当中,我们真的感觉无法从白痴手中拯救它们了,能够拯救它们的只有山姆大叔,可是搞笑的是,另一方当事人也这样想。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二):缪尔对自然之爱的主题性总结之文

  又是一本在微信读书App上听完的约翰缪尔的书。这本书应该是约翰缪尔的后期作品了,而且应该是应外界需求所写的,专门分门别类的介绍了黄石公园、优胜美地、格兰特将军等公园,及森林、花类、鸟类、兽类等博物学类别。

  如果只看书目录的话,以为这本书是在逐个介绍美国当时少数的几个国家公园(当时还只有4个),但真正看完后才发现,除了头尾两章和《黄石国家公园》那章,其他几章几乎都是加州群山的,尤其是优胜美地。作者对加州群山的爱,那是真爱啊!

  相对《夏日走过山间》那种娓娓道来的日记体而言,此书总结性更强,但趣味性明显差不少,更要命的是作者那种身临大自然时才有的随心所欲的感悟和自然而然的自然之心淡了很多,当然不是因为作者的心淡了,而是因为文体的约束,就像一棵在野外享受着天地自然之气的松树被突然移植到了一个大城市的别墅花园中,在别扭中丧失了一半的灵性。幸亏作者后来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说自然而然的做出了改变),在最后的《格兰特将军国家公园》一章中又恢复了他习惯的那种按时间叙事的流畅度,和自然度。

  为什么对约翰缪尔而言,日记体的随笔比总结性的主题描述,更能发挥和表达他的心声呢?如果是我的话,默认的选择应该会是主题性的总结描述。仔细体会,我感觉这应该是思维模型决定的。我整体而言应该是个偏理性的思维模式,所以会习惯性的进行主题性的总结(比如我之前写过一篇《呼伦贝尔的旅游笔记》,就是典型的按照草原、森林、湿地等进行了描述和总结 )。这种总结,看上去会更有深度,条理和结论会更清晰,但确实会舍弃对过程细节及其感触的深入描述。而日记体的随便,看上去随心所欲,实际上也真是这种随心所欲让人更容易释放出自己的内心,将细节和感情表达的更为充分,尤其是对像约翰缪尔这样内心充盈着大爱和细心的“自然之子”。或许,我以后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思维模式?比如旅游笔记,比如日常的交流(用时间发展的细节过程来替代总结性的概念描述)。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三):自然之子约翰·缪尔的大作,抄点书摘

  比起梭罗,缪尔更是一位实干家。国家公园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促成的。他的文笔也不比梭罗差。看了书上的介绍,觉得自然散文确实有心灵层面的东西,比起什么成功学、励志学更能从内心深处鼓舞人心。不用我多评论,大家买来看书吧。我最喜欢看写动物和鸟那两章。还有雪崩、极光、地震、山岩风暴什么的,用文字描述出来还真美。摘几段吧:

  1. 在我看来,如果可能的话,一只饥饿的老母熊是会干出抓一个人吃的事的,不过这也是公平的游戏,谁让我们吃它们呢?!但是据我所知,在这富饶的大山里,还没有人被熊吃掉。我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熊不攻击一个躺着睡觉的人,它们可以易如反掌地将我们饱餐一顿。不过我想,也许是天性让它们尊重一个熟睡的人吧。”。

  2. 金花鼠可以发出多种不同的叫声,其中有的甜美而流畅,就像滴入池塘的水一样“叮咚”作响。它的眼睛是黑的,且不停地转动,像露珠一样熠熠闪亮。它似乎特别喜欢逗狗玩,大着胆子来到距离狗几英尺远的地方,然后发出一声尖叫或带颤音的低鸣,就迅速跳开了。

  3. 胆小好奇的山狸挖凿运河,并在泥土之下控制着小溪的水流。一个将营地安在坡地草原边上的人,如果他的营地就在这个勤奋的山中动物的巢穴旁,那么在寂静的夜里,当他被脑袋下面新挖的小运河中汩汩的水流声吵醒的时候,他会大吃一惊的。而啮食地鼠也有一种惊醒胆小的宿营者的方法,这方法与山狸一样令人激动。在它们拨开泥土挖掘隧道的时候,它们用力地向上拱。人们会自然地大叫:“谁呀?”接着发现了原委:“没事。继续干吧。晚安!”然后就又睡着了。

  4. 成群结队的旅行者骑着骡马而来,人喊马嘶,闹得沸反盈天;他们衣着的颜色都是非自然的,既陌生又奇异,动物们怎能不退避三舍呢!如果有腿的话,那些受惊的松树也会逃之夭夭的。然而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总是蹑手蹑脚地去接近这一切,心中充溢着虔诚与好奇,当他们满怀爱心地去审视去倾听时,他们会发现大山之中绝不缺乏生灵,而这些山中的生灵也会高高兴兴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5. 当黑松鸡望见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个人时,会发出一阵急促的鸣叫,表达它们的惊异和激动,与此同时,它们从地上飞起,落在最低的树枝上,琢磨着不速之客的身份。它们全神贯注,急于看清这个奇怪的直立动物。……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观察它们。距离之近,使你足以看清它们羽毛颜色的细微差异,看清它们爪尖上的羽毛以及它们那纯真无邪的美丽的眼睛中射出的好奇的目光。

  6. 就在我踏着深深的积雪快要走到积雪重压下的峡谷起点的时候,雪崩发生了,转瞬之间,我便被雪崩冲到了谷底,只觉耳边“呼呼”风响,仿佛升仙一般。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才爬上的约一英里山路,如今只用了大约一分钟就下到了起点。

  7. 将有那么一个时期,富人们会显示出冷漠,因为他们为财富所迷惑;将有那么一个时期,数百万穷人会显示出冷漠,因为他们为贫穷所困挠,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从未见到过森林;将有那么一个时期,强盗们会声嘶力竭地抗议和反对,他们像撒旦一样邪恶与咄咄逼人。然而光明一定会到来,破坏者的狐朋狗友将徒劳地祈祷和哀叹。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四):约翰•缪尔与《我们的国家公园》

  约翰•缪尔是世界早期环保运动的领袖、国家公园之父。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一生的朋友,也是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思想家爱默生齐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书促使“国家公园”这一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保护自然的构想成为现实。

  1839年,缪尔生于苏格兰的邓巴,11岁时,他随家人移居到美国威斯康星州,他的父亲在那里开辟出了一片农场。缪尔帮父亲分担着繁重的工作,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观察那里的草木鸟兽。缪尔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了几年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爱默生与梭罗的著作,这两位作者对他日后的思想与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缪尔只读了两年半就决定加入“自然大学”。他找了份在车辆厂的工作,希望挣了钱便去进行野外考察。可他遭遇了一场可怕的事故,险些夺去右眼视力。康复之后,他更坚定了要将余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的信念,由此开启了终其一生的旅程。

  缪尔是自然之子,是进入大自然就会狂喜的人:他爬到树顶迎接风暴的袭击,以此来体验树木面对风暴时的感觉;爬上地震造成的崖锥,毫不犹豫地踏着石块往下跳,用双脚感受大自然演奏的和谐乐曲;顺着水帘攀到峭壁的边缘,体会瀑布倾泻而下的壮观;他会和花草谈心,与鸟兽共饮,他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

  与爱默生和哲学家亨利•乔治的会面,让缪尔形成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的形式,保护自然环境的构想。他开始着手将约塞米蒂辟为“国家公园”的计划。缪尔通过措辞有力的文章,对包括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内的政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3年,约翰•缪尔陪同罗斯福在约塞米蒂作了一次旅行。途中,缪尔向总统提出了诚恳的忠告:只有通过联邦政府力量,自然才能得以保存。甚至还没进公园,罗斯福总统就已经被打动了。他们在野外露营,围着火堆宿夜畅谈,罗斯福后来回忆道:“约翰•缪尔的谈话比他写的还要好,他总是能对与他有过接触的人产生巨大影响。”缪尔继续努力争取,终于在1905年,美国国会决定将约塞米蒂山谷纳入国家公园。在他去世两年之后的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在缪尔奠定的基础之下,目前,全世界已建立了六千多座国家公园。

  缪尔对自然事业的执著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梭罗在自己的书中表达了对缪尔的敬意;而爱默生也将约翰•缪尔列为“我钦佩的人”。

  本书以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01年的版本为蓝本,两位年轻的画家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这个版本也是《我们的国家公园》迄今为止最原初、最经典的版本。

  对今天疲惫不堪地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我们的国家公园》是一部至高无上的指南,所有去过美国国家公园的人们,以及有一天将要去那里旅行的人们,都会被缪尔的描述迷住。让我们与约翰•缪尔一起聆听瀑布、小鸟和微风的歌唱,读懂岩石,学习洪水、风暴和雪崩的语言,与冰川和野外的公园熟识,尽可能地去靠近世界的心灵。

  缪尔的文字将使我们打破“宅在室内”的生活习惯,更让一切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不攻自破。走出去吧,告别世俗的束缚与纠缠,摆脱都市的锈迹与疾病;去旅行吧,大自然在召唤,去终日不息的山间风暴里洗清自己的烦恼,荡涤由恶魔编织的欲网;去做深呼吸,去欢呼,去雀跃,找回纯真,回归自我,用神圣的真诚道一声:“再见,骄傲的世界!我回家了。”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五):这里是自然的奇迹,这里是上帝的恩赐,这里是美国的荒原

  西人有以自然为题进行写作的传统,据说从古希腊时代开始,那些哲人就纷纷以《论自然》作为自己著作的主题;到了罗马人那里则有赫赫有名的《自然史》问世;到了近代以后这传统更发扬光大,且不说究竟有多少启蒙思想家对自然充满关切,就连《基度山伯爵》里面以公子哥为志业的阿尔培•玛瑟夫子爵的起居室里面也有大把的标本和矿石——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像今天某些教授那样在一氧化二氢上栽个跟头,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不过切莫以为这种兴趣跟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是同类事物,希腊哲学家探寻自然所追求的,是在变动可见世界背后那些作为不变支持的本体;普林尼写作《自然史》隐喻着罗马帝国的统治与自然对万物的统治原则间那种类似关系:“罗马的确是诸神馈赠给人类的第二个太阳”;近代思想家关心自然要么是涉及政治原则(如霍布斯),要么是凭借经验来纠正古代人的偏见和猜想(培根);至于再往后关心自然成为了一种教养,这一状况直到近百余年来才改变为对技术成果的热切。

  之所以说这么多看似离题的话,是因为美国自然文学的兴盛,用流行的话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现象”:爱默生(1803-1882)、梭罗(1817-1862)、约翰•巴勒斯(1837-1921)、约翰•缪尔(1838-1914)、玛丽•奥斯汀(1868~1934),这些作家们通常被当做某种科学兴趣的典范,尽管这使得他们好像突然在田野里面生长出来——事实上他们本来是书写自然这一传统中的部分,正像缪尔这位“自然之子”影响了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之一的老罗斯福那样,这一传统从来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式的描摹自然,它追求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自然纳入观念的体系。

  《我们的国家公园》开始于一种旅行的潮流,这种潮流从过度文明的心力交瘁中逃脱出来并试图在自然这一生命的源泉中涤荡身心,它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即将被指出的一点:像那群扑在莓果上大快朵颐的因纽特人一样,未被现代文明浸染和破坏的自然正在逐渐消失,伐木公司、淘金者、猎人、牧羊人都在不停摧毁那些美丽的自然荒野,这些荒野作为世外桃源的价值本是不可估量的,而“美国的大自然中没有哪里能比‘拥有当代全部进步成果’的城市家园更危险”。

  在缪尔看来,自然绝不是简单的僵化广袤之地,或贫瘠或丰饶的荒野乃是种种自然力量交互的产物,造物的力量与意愿成就了它,这种成就是远远超出人类能力的,正如形容科罗拉多大峡谷时所言:“这巨大的上帝地球城中的建筑种类要超出人类的建筑种类”。那些大河源头的谷地被视为实验室或厨房,自然就像铁匠、木匠、农夫和园艺师那样塑造着所有奇妙而美丽的景观,这些景观不仅仅使人放松而身心舒畅,亦能够凭借其变幻莫测使人眩晕、畏惧、迷醉而产生热爱,这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崇高感,而是某种神秘主义的,由整全的和谐指向那个严苛并慈爱的上帝的爱。

  上帝造就了自然,并使得自然这个源泉永不枯竭,那些在全书中多次提及的山火曾经肆虐于从扭叶松、瘦形松到巨杉的种种森林,但森林从未因此而断绝;与之相反,带来死亡的同时也造就新的生机,这是自然循环的法则与律动,它永不停息的在生灭间流转恰如变易不息的世事,但这上帝造就的原野本身对区区人类而言无异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人们在这种丰饶的生机中得以洗涤心灵,如果梭罗呈现了一种可以在身心上自足的生活方式,那么缪尔则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荒野家园的门。这扇门另一侧是毁灭、也是创造,是永恒不息的万物皆流,那是上帝所赐予的领域。

  爱默生曾经与缪尔在山林中有短暂的相逢,爱默生写来的信中提到,希望缪尔的“‘守护神’会暗示……”爱默生在此提及“守护神”难免让人想起那著名的雅典人,后者常常自称遵循冥冥中守护神的谕示行事,或许这是爱默生有意暗示缪尔行为的意义——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追寻日常生活之外的超越。

  如果读者们稍微留心作者的描述,可以发现造物主的花园里有难以计数的烂漫鲜花,在许多有关森林的章节中都提及过柳树、阔叶槭、杨树、山茱萸或橡树,但无一例外这些鲜花与树木树木(被子植物)都淹没在针叶树(裸子植物)巨大的林海中,后者无论在演化历史还是在实际年龄上都比前者古老,古老而长久的生命历来都与传奇息息相关,当看到旅馆前那用作拴马桩的高大冷杉以花影摇曳的亚伦杖 形象突然呈现时,我们依旧可以从这自然之美中隐约认出那属于上帝的力量。

  当然这些山川中的动物绝不比植物更缺乏,只不过那些在自然面前炫示的旅行者们往往不得见,只有更富于耐心的人才得以亲近它们:蛇、蜥蜴、昆虫、鼠类、种种禽鸟以及美丽的鹿群。但就像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杉一样,缪尔笔下最重要的动物是“动物中的巨杉”——熊。因为熊能够获取土地上的一切食物,在自然之中也没有什么天敌,它与巨杉一样强壮而骄傲,自由得难以征服,没有什么比这两者更适合象征美洲的精神了。尤其是巨杉,已知的生灵几无比之更巨大者,同时它们曾一度遍布大地,如今仅仅在美洲剩下两个种,但都以千年来计算自己的生命——在人类短暂的时间里它们几近永恒。这树木身上洋溢着极致的力量与壮美,它们庄重威严并极难于死亡,甚至雷电——这属于异教神灵的力量——也往往不足以摧毁它们而只 是使之损伤并重新焕发生机。

  但毫无疑问,现代的文明人乃是自然的唯一威胁,缪尔记述了能够击杀上百头熊的猎熊人,轰鸣的机械将参天巨木拦腰斩断并为伐木公司获取利润,而那些仅仅为了口腹之欲的猎鸟人遭到了最辛辣的嘲讽:他们在生灵面前的贪得无厌与他们在教堂里唱赞美诗、礼拜、祷告的“虔诚”相映成趣,这种讥刺表明:破坏属于上帝的自然来满足私利并无虔诚可言。相反,森林中好客的山里人与隐居者之间则充满了温情与快乐,他们真正享受到了自然赋予的身心愉悦。

  描摹自然风光与抨击那些破坏行为之外,缪尔超越绝大多数喧闹的环保人士之处就在于,他使自然-上帝-美国巧妙的连为一体,美国的森林是“上帝的巨大乐趣,因为这些森林是他所栽种的最好的森林”;上帝以其无限爱意与良苦用心来赋予它比地球上其他地区都优越的条件,而这大陆则以繁盛到极致的生命理想来宣讲上帝关于美与和谐的神圣观念。而就像这片土地一样,美国不也是骄傲的宣称自己践行了上帝的意愿吗?那么根据永恒的正义的法律,对自然的护卫实际上是为了每一个人长久地福祉,根本上说是对于上帝的义务。

  探索自然是自然科学的兴趣,而如前文所提及的,自然文学塑造了对自然的反思,由此使自然成为了自然观念,从不同自然观念中生长出来的,绝不会是相同的人类生活。卢梭曾经颠覆了启蒙主义的自然观念——霍布斯和洛克那里自然毫无吸引力可言,是一步就可以越过的原始泥潭——并唤醒对于自然的强烈渴望,在卢梭看来这意味着回复我们自身的本性(nature)并使之完整。美国人同时信奉着洛克和卢梭,就好像自由民主的进步主义信念是城市的美国梦那样,通过立法活动保存下来的国家公园是森林的美国梦——“能拯救它们的只有山姆大叔”。

  沧海客

  2019 8 15

本文标题: 我们的国家公园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8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双城记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