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婚》是一本由陈若曦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纸婚》精选点评:●很戏剧化的小说●因为这部小说,让年少的我在连性是什么都还不太清楚的时候,接受了同性恋,接受了爱滋病只是疾病的一
《纸婚》是一本由陈若曦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婚》精选点评:
●很戏剧化的小说
●因为这部小说,让年少的我在连性是什么都还不太清楚的时候,接受了同性恋,接受了爱滋病只是疾病的一种而已。
●他曾经说过,爱对了人,是不分男女的。所以,这里的项是爱她的吧
●你看 这也不是条好路子
●在图书馆借书是偶然看到的一本,只是觉得作者的名字好熟悉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从书架里抽出来,看了后记,发现故事很吸引我,文风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淡淡的,暖暖的。于是决定接下来细细的品读。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个悲剧,爱情悲剧,虽不及穆斯林的葬礼般让人不停的流泪,不能自己,但是仍红了眼眶,留下了泪水。不舍项的离世,他已经被平平拉回了正路,两个人也已经互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是幸福的一对,小女子般固执感情让我不想让他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离去,希望他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是我不是作者,我无法决定人物的归宿,但附记中项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了平平,也证明了在他心里,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多少获得了些安慰。喜欢这本书的风格,架构,一个故事,却是自己心里最美好的记忆,感动,不舍。
●我喜欢里面用的恰当的诗词,还有,可惜了项居然是一个同性恋。
●这是一部语言平淡、结构松散的一部小说,日记体也无法作为它缺乏吸引力的借口(《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日记体)。我觉得也许这与故事所预设的场景是美国有关,理由之一是白先勇的《纽约客》也明显不如《台北人》。这部小说在酷儿理论盛行的时代被重新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台湾女作家写的大陆异性恋女性和美国同性恋男性结婚的故事,非常queer,在同性恋叙事匮乏的汉语地区尤其物以稀为贵。但是从艺术水准和隽永性来说,确实极其一般。
●日记体的风格,比余杰的《香草上》还好看。这个,我超级喜欢。夏志清先生的眼光真的很独到。
●其余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我觉得最后一段,朱连那个反转得特别好...
●也许退回到那个年代来看是本故事性比较强的书吧,放在现在也就是消磨时间的读物,一星给剧中善良的GAY吧。
《纸婚》读后感(一):怡平,一个善美的姑娘
读到后来还是掉了眼泪。
为这样美好的人、事的逝去,美好的人包括项、朱连。美好的事是项和怡平渐生的感情;项和母亲的一直疏远同时又永远相根连的感情。
书中反复地提到《等待戈多》。其实,在命运之下,人类任何的努力都如同等待戈多的几位戏剧中男子,只有意愿,无法行动。
巨大的虚无。
《纸婚》读后感(二):假如
假如项没有得艾滋病…
假如项与修是举案齐眉的恋人…
那就或许是女主角的一场单恋
当然这是一本较有年代的书,平平能从“文革”中走向美国的“自由”,从那个年代的角度中已经是最大化的接受同性恋了。原本想说平平一度试图让项“改邪归正”,“重回正道”。
阅读其他评论后,突觉这样的想法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未免有些苛刻,那超越亲情、友情、爱情的无性情感才是让人感动,值得人们思考的
《纸婚》读后感(三):到底意难平
读小说的时候,总觉得用薛宝钗的判词:“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为尤怡平作结也不赖,毕竟,一场以绿卡为目的的无性存在的形式婚姻,到头来弄假成真,却仍以男主角身患绝症去世悲剧收场,实实可叹。也许当怡平的初恋以半路杀出个上官莉而戛然而止之后,她便失去了爱的勇气,而当项——可说是同志中的完美形象遇人不淑之后,他俩依然不离不弃,或许就是这样共同存在的感情死角将两人的人性美迸发得淋漓尽致。还有同样作为同志,一直单恋项却毫无狎昵之意的朱连,最终也以殉情结束生命,可歌可泣。也许,无性恰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更多的或许还有作者对中美文化碰撞与生命观的思考,从文革,嬉皮士,到同性恋,到艾滋病恐慌,人类在寻求自身价值与看清位置的过程中,何尝不是意难平?就如《等待戈多》一般,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等待宿命的摆布。但至少还有一代代人类的思想,在有限的世界与时间中闪光过,便成永恒。
《纸婚》读后感(四):喜剧吗?
这是随手从还书架上拿来的一本小书,觉得既然借来了就读一读,初看书名,以为是很琼瑶式的小言情。读了两三页发现年代好久远,还是以挺奇怪的是某中国人和某外国人的婚礼开始的。再看有点迷惑,为何结婚不同房。又看才知是假结婚,男子是一名同性恋。原来在那遥远的年代,美国人民也是如此不接受同性恋的。这就让我联想到李银河姐姐在当今中国的不懈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凡事就是一个过程。小说挺淡的,不过觉得能顺便了解一些过去美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什么的也还好,继续读,男子就得了艾滋病。呀,原来艾滋病刚在美国出现时,人们是那么的恐慌,就像面临鼠疫一般。当然这个病今日看来也是让人恐惧的。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在我很称职的融进了男主角快要死亡的伤感之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情节。男主角项有个很哥们的好友,是男的,不过不是他的基友。项的了艾滋病他也不嫌弃他,每天照顾他。女主角问,你怎么对项这么好,他说,我以前有个弟弟,我很爱他,不过他很小就死了,是因为我们又一次同床,我不小心把他压死了,我一直很愧疚。。。。好吧,我的定数够,讲到这里面膜都笑开了。压死了~哈哈
《纸婚》读后感(五):情之动人
淳朴的语言,几乎没有什么修饰
中间一度快速跳过,因为急于想知道“我”和项的结局。
作为我们海外华文文学的必读书目之一,这本小说展示了比爱情更广的方面。“我”一开始跟美国人交往时很不习惯,初次接待婆婆时甚至发出“做西方婆婆的媳妇更难”的感叹;父亲说“我 ”和美国人结婚是“家门不幸”;在美国的台湾人几次游离再度“回归”中华文化圈;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在“我”看来是外黄内白的“banana”……还有若隐若现的时间线,华人们对彼此的看法,当时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慌、对同性恋者的迫害等等。几乎每一点都可以展开去谈。(ps看到小说中的美国,比如大信息时代信息泄露等等,我有些恍惚:当下中国不也是这样吗?)
而最动人的无疑是“我”,怡平和项的故事。怡平毫无疑问对homo抱着很不理解的态度,在某些地方非常“传统”,但是她的确在尝试着尊重他们。怡平在和项同居的日子中慢慢爱上了他,这在她的日记中非常隐晦,充满着中国式的矜持。她在项得病后又悉心地照料他,参加艾滋病科普的讲座。她是一个好姑娘——说实话,在看到她和项隐隐的情愫时,我想:假如项就这样康复了,该多好啊!他们以后应该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
可惜,正如项所说,“为什么是我?”为善的更命短,造恶的又寿延。
一开始很不喜欢修,但最后也像男女主一样释然了。
但是,我觉得,最后朱连自杀是个败笔。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和前文呼应,或者是体现朱连“等待戈多”的绝望,强化了悲剧感。但我觉得这一笔略俗,也伤了前文营造出的玲珑剔透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