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是一本由门仓多仁亚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精选点评:●精神鸦片●别人的生活方式学不来,能学来的只有一种生活态度。●在书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是一本由门仓多仁亚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精选点评:
●精神鸦片
●别人的生活方式学不来,能学来的只有一种生活态度。
●在书店很快翻完,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品味非一日练成。
●治愈系暖流 一下午看完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可以在不同国家生活的经历。 有点像三毛的我的宝贝,一幅图一段文字,都是自己家里的东西。 和题目有点不搭
●一直放在书柜里,还有这个系列的另外一本送给朋友了,豆瓣评分总是会干扰到我的阅读,其实,我认为这是一本挺不错的小书,其中推荐了一些作者自己喜欢使用的物品,不烧脑的同时,很惬意和舒服,也很生活。生活让人向往,构建一个家也需要点滴积累,如果喜欢,那么就努力吧,一点一点的加油。
●乏善可陈。
●这也写的太凑合了。。。十分钟就能看完的书 作者那些东西是不错 但在这些东西的背后 是一大堆的买买买吧 副标题也跟内容不符 一椅子等10年还不算执念吗
●关于杂货的,很典型的,日式的人与物相处的点滴故事集。吐槽一下近年来国内图书引进包装宣传的名不副实。这本书原作就叫与物品的多少个故事,翻译过来包装成好像散文心情故事集一样,这样其实蛮伤害原作的意思的。所以那些不了解作者的给差评的我是理解了,不能怪读者。
●感觉干货很少,没想象的好。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读后感(一):日式+德式简单生活,作者以家居实物作了介绍
书名挺长的,不是很简洁,但内容比预想的要好。作者门仓多仁亚介绍的物品,很多旧物利用,但又不失清雅,符合断舍离的理念。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需要时间去慢慢转变的,正如作者所说:“物品”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但超出所需,就会成为负担。(141页)/我也是在五十岁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今后要过更加精益、简朴、紧凑的生活,甚至可以用以前入手的“物品”来营造今后的生活空间,然后在这样充满灵性和感情的空间里,度过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140页)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读后感(二):重拾生活力,把日子过成诗
最近读了日本知名料理生活家门仓多仁亚女士的系列书籍,非常有意思。这位女士妈妈是德国人,爸爸是日本人,在欧洲和亚洲都生活过,从她的书中能感受到德国和日本,西方和东方,完美结合的生活智慧。
在《无须断舍离的德国简单生活》中,作者分享了她与物品相处的原则,最喜欢以下几条:
花时间选择: 首先做到不勉强自己应付性地购买,要耐心等待与喜欢的物品的邂逅。
不过度增加物品: 拥有物品,就意味着要对其进行整理及管理,是件费心费神的事。
使用方法自成一统: 抛弃“必须这样使用"的想法,考虑自己最易上手的,便利的使用方法。
拥有物品不是生活全部: 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并不仅限于自家物品。居家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用心去体会,内心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喜悦。
作者认为,一个人周围的物品,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其主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经历。选择物品与选择"自己的人生",在某些方面是息息相通的吧。
无论生活在世界的哪个城市,无论房子是自己的还是租来的,作者都会把日子过得简单而精致。她会在家附近找到一条风景优美的小路每日散步。在欧洲就有提篮郊游的习惯,但苦于找不到一个重量合适的适合女性提着的野餐篮,一度与郊游渐行渐远。后来作者在日本的竹制品店里终于淘到了完美的野餐篮,她会配上茶壶茶杯,带上自己精心烹制的几碟小菜,开车出去“提篮郊游"。
刚过完的十一黄金周,同事们都在交流自己的旅游心得,自驾的说一上高速就堵住不动了,带孩子去知名旅游景点的也在吐槽上海迪士尼平均一个项目排四个小时,广州去长隆的地铁都瘫痪了。其实国人自古就有踏青郊游的风俗,而现在的旅游则成了某种程度的堵心事,我们有多少人还有和全家人“提篮郊游"的心境。
日子要过成诗,否则那叫凑合活着。大家说起来好像也都过得不错,但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内心就是生不出喜悦。作者在几本书中都提到了她的德国姥爷,老爷爷九十多岁了,经历过二战,破产,从无到有重建了自己的家,养大几个孩子。老奶奶去世十几年了,在独居的日子里老爷爷始终坚持控制自己持有的物品数量,用完务必放回原位的原则,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简单而有序。
不论西方东方,生活的智慧是一样的,还记得我奶奶也总是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每年春节从面食到饭菜,她一个人全包。现在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但过日子的能力却基本退化成零,反而要向临国日本学习如何做家务,真是可叹。我们缺少的不是收纳能力,整理能力,而是发现生活中美好的能力,创造生活中美好的能力。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孩子也不是推脱的借口,要把日子过成诗还是凑合活着,是自己的选择,愿我们重拾生活力,开始每日都能心生喜悦的生活!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读后感(三):以干净的心体会简单生活的愉悦
最近一直在读门仓多仁亚的生活系列书,对于简约生活的真谛,有了一些心得。
这种心得产生于比较,门仓多仁亚写了《德国式简单生活》,而她自己是日德混血,又生长于德国、日本和美国,对于不同国家、血脉、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有多重的观察和对比,虽然写的是德国式的简单生活,但是书中很多细节中,都有不同地域下对于饮食、起居、器物等的意见对比,因此,简约生活的真谛,就在这些对比的文字中自然地流淌而出。
阅读中,我会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若将这些对比中加入中国文化、习俗和精神的元素,会不会更加生动?这种对比,作者门仓多仁亚不一定会有体会,但是对中国读者而言,影响是会产生的,至少认真的读者,会仔细地开始思考自己的居家生活方式,对于中国人而言,简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德国式生活中追求自然原貌、节省、精益、简朴、紧凑的风格,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中国文化历来就有大道至简的精髓,生活美学中,自古而来的简约大气的中式生活居家环境,应该是世界上禅机最深的一个领域。很多人崇尚隐居山中、云游四海的低物质欲求生活方式,为现代人留了一条通向淳朴归一的通途。
但是,这些生活方式似乎远离人间烟火,曲高和寡。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芸芸众生的百姓,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烟熏火燎之中,生活的热气腾腾才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的本真。
但是,热气腾腾的走下来,很多人也逐渐失去了生活中的一种清明。居家乱七八糟,心境也起起伏伏,难以获得安宁。我们如何在人间烟火里奔赴简约生活,将美好引入生活?
我们大部分人无须、也不能、也到不了“断舍离”的高度,因为我们沉浸于生活气息之中,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到达生活中的一种合适的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到达合适状态的长度和宽度。
好在,关于生活方式,可以学习,从观摩、欣赏到实践,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主导者。我们可以从德国式简单生活中,体会到我们所欠缺的风格。
门仓多仁亚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周围的物品,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其主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经历。一物一景,每天的生活及旅途中收获不同的灵感,从接触众多他人生活和价值中,衍生出自己的感觉。基于阅历和感觉,选择物品,择物与选择“自己的人生”在某些方面是息息相通的。
慎重择物,是简约生活中的一个真谛。一旦选择,长期相伴,也是尊重物品和自己的选择,不造成浪费,不带来负担,这看似简单的道理,生活中执行不易。
门仓多仁亚的书中,都有她自己生活中“择物”的故事,一把二手店淘来的藤椅、一组德国杯垫、一个三代传下来的娘家橱柜、一组养风信子的玻璃瓶、一对儿绿色的花盆、一个读书用的大桌子……这些物品的来历,她简单记述下来,尽管她的家辗转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但是她让这些物品一直陪伴着家人,成为家庭成员一样,岁月朝花夕拾,生活始终如一。
关于在生活中,她与物品相处的原则,门仓多仁亚做了总结,“花时间选择、乐于修补、不过度增加物品、符合生活风格、重视生活核心的物品、考虑合适价格、不追求完美、使用方法自成一统、拥有物品不是生活全部、重视旧物的价值、将美好引入生活”,这些条款中,仔细想想,与我们中国传统持家的风格多么一致,只是,我们在飞速经济发展之中,生活泥沙俱下,我们有时慌不择路,忘了我们自己的风格和追求。
我们追求拥有更多物品,一边恨恨地想“剁手”,一边疯狂地网购,劳烦更多的快递员打爆你的电话,我们是不是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中?
“择物”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却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一种循环:越来越多地购买、越来越多物品堆积、越来越不轻松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不清爽的心境。
如此,简约生活的乐趣,一件白衬衫、一杯白开水、一个清爽的厨房、一个消耗很少的夏天,越来越远离我们。
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我们在人间烟火熏染之下,还能有每天简单的微笑、清静的夜间散步、熨烫的床单、清清水瓶中插着的一朵茱萸……;很多美好的时刻,还有干净的心去体会;在居家、布置、节省、烹饪、读书等等生活内容之中,还会有能力不知不觉地心生喜悦。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读后感(四):寻找自己的风格
在书店把书翻了翻,发现有用的是 与物品相处的原则 和 后记部分。中间部分的物品介绍与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系列相似,照朋友的说法是“出卖”自己的生活态度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此类书看多了也就麻木了。所以下面记述的是对我有些启发的文字,权当读书笔记了吧——
与物品相处的原则
花时间选择——首先做到不勉强自己应付性地购买,要耐心等待与喜欢的物品的邂逅。
笔记:不被减价,买一送一,打折等引诱而消费,只买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东西。
乐于修补——倾注了自己心血的物品,反而更有自己的味道,也更有感情。修补,不是过时,也不是破旧不堪,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笔记:因为最近过于迫切地投入极简的怀抱,把许多旧物,乍看上去用不着的物品都丢了。
不过度增加物品——要了解自己所能管理的量,以自己为法。
符合生活风格——无论多么漂亮、多么有魅力的物品,如果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无需购买。考虑家庭结构、工作内容、居住地气候等,选择切实的必要物品!
生活核心的物品——“想过这样的生活”,物品也有触角,也有生活感觉。如果有这样的物品,生活风格就容易确定了。也许只是一把椅子、一盏灯,都可以丰满想象、充沛生活。
笔记:最近想要的生活是从一只花瓶开始。与花为伴,其乐无穷。
考虑合适价格——“这类物品的价格要控制在多少?”这样画线是很重要的,对于真正具有价值的物品,可以不惜重金;若非如此,要有节制,方见品位。
笔记:难道不应该是品味吗?
不追求完美——对物品,保持执着部分和放下部分的适度平衡,才是健康和谐的。
使用方法自成一统——发现旧物品新的使用可能性,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
笔记:书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个原则。生活多巧思,趣也多也。
拥有物品不是生活全部——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并不仅限于自家物品。习惯散步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树木、从容沉稳的建筑等,居家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用心去体会,内心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喜悦。
重视旧物的价值——抛弃旧物品,购买新物品之前,请再细思量。如果毁弃,那就不可能再次遇到相同的它了。
笔记:作者喜欢古董,书中有不少利用古董点缀生活的章节。最近才知道明清时代家具之简洁之大气。
将美好引入生活——美好的物品,融入眼中,抑或是握于手上,都会滋润每天的心情。不必是世间名物,不必是奢侈品,自己心里感到美好的物品即可。若遇到,就把它收入生活吧。
笔记:确定不是在推销自己的书吗。哈哈。
中间章节
用画装饰房间|反正我是不会用婚纱照装饰房间的。
高大上的点心盘|德国的点心外表简单质朴,而盛器往往精致。
杯垫生活|德国妈妈总是说无论是热饮冷饮通通放杯垫置于桌上。朋友送我的杯垫可以用起来了。
布艺家居|在沙发上椅子上放一张毯子。
工具使扫除习惯化|用擦玻璃的擦浴室墙的水渍。用静电吸附灰尘的“鸡毛掸子”。
装饰地毯|厚地毯笨重易有螨虫,不知道薄地毯如何?
信赖的棉拖鞋|妈妈总说没有把脚后跟包裹起来的拖鞋无法真正起到保暖的作用,不知作者推荐的这双如何?
红墙壁与金相框|又一个经典配色。
悠闲时光里的蜡烛|宜家的蜡烛就够。
用暖水袋温暖身体|“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又信奉身体天然的自我治愈能力。”大学毕业后开始依赖电热毯取暖,我越来越无法自我加热了。哭。
后记
只要能够确定核心的风格,在很大程度、很多意义上讲,生活都会变得轻松简单。一旦自己心中有了标准,在抉择时,不用依赖外部,只要问清自身就足矣。心中的标准不摇摆,选择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找到自己的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于这点,可以比较一下日本和德国。我感觉德国人,年轻时就拥有自我风格的人较多,即使是高中生,对于时尚感兴趣的也为数不多。除此之外,小孩都是普通的装束。而且不管是音乐、运动还是学习,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答案或许很简单。我认为就是“练习”。想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平时经常创造一些提问自己“为什么”的机会就可以。在德国,社会会帮助你创造机会。即使是年幼的孩子,被询问的机会也很多,比如“为什么喜欢这个?”“为什么选这个?”你是怎么想的呢?”最初他们可能会模仿周围的大人的风格,但是久而久之,“对于纷至沓来的食物,自己怎么考虑呢?”像这样自问自答的机会多了,他们关于自我风格的意识也就增强了。
笔记:能够遇见作者这番话真好。看着满街的平眉,阔腿裤们,我时时想大家真是容易被时尚左右呢。但是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也喜欢那也喜欢的人云亦云的追随者呢。也许避免蒙昧的方法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能否找到自己的风格还是先试试作者的方法先吧。
《无须断舍离的德式简单生活》读后感(五):你的物品可以闪闪发光--《无须断舍离的德国式简单生活》书评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找到物品和自己之间的联系。不过关于这一点,山下英子叙述的比较简略,于是很多初学者,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扔东西和少买东西上,因此在这里推荐《无须断舍离的德国式简单生活》,这本书可以看作这条理念的具体实践,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书:抛却对物品的执念,但是我觉得,不如改成:门仓和她的物品们的故事,显得更贴切。
这本书的作者门仓多仁亚,是一位1966年出生的德日混血女性,她的身份是料理生活家,从小就在德国、日本和美国各地生活,因此她的书里,不仅仅是日式的断舍离,还杂糅了多国的风情和不同的价值观。门仓多仁亚的老公出生于日本鹿儿岛,目前他们定居在那里,虽然他们每个月只回来鹿儿岛住四五天,但是住在自己的家中,总是给人一股幸福感,这和很多人如果只在家住四五天,就会产生:这其实是旅馆的错觉,完全不一样。为什么门仓会有这么饱满的幸福感?这本书就通过各种物品的故事,来揭示这个秘密。
很多生活类的书,往往有着精美的插图和极具文学气息的文字,但是却少了一份人味,似乎那些照片仅仅只是将样板房搬上了书,而这本书不同之处在于,每样物品都和门仓多仁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她认为,“一个人周围的物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主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经历”,所以她身边的物品,没有临时性和囤积的冗余物资,每样物品都和自己选择的人生息息相关。
这本书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写书的缘由和与物品相处的11条原则,其中既有这断舍离的态度,也包含了自己的发挥,比如门仓多仁亚认为,物品不需要转求完美,因为家是用来放松的地方,执着于物品的完美,反而会让人疲劳,每一样物品都应该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核心,不论是一把椅子或者是一盏灯,都可以让生活充满想象的空间,对于老物件,门仓多仁亚认为可赠送他人或者找到修补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正文里面有不少老物件都是她的丈夫或者朋友留下来的,或者是她自己亲自在国外的旧货市场淘来的。
第二部分罗列了大约60件物品,书的左页是物品的照片,右页是物品的故事,文字不多不少,正处于解释了物品的故事,又不会让人觉得啰嗦厌烦的界限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很多的老物件,比如据有怀旧情怀的牛奶杯,这是来源于德国柏林的古董市场,据说是来源于东德时代,这让门仓感受到,“不论是在什么时代,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都不会忘记生活之乐趣”。想来每当门仓端起牛奶杯,都可以接收到关于生活的满满的希望。
另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物件,是来自泰国的休闲躺椅,也正是书封面的那一张。因为柔和的线条和精巧的手工,促使了门仓将它从泰国请回日本,虽然说服店主和来回折腾用了十年时间,而为了补好散掉的结扣而花了不少精力,但是心爱物品可以经过自己的手重新焕发生命力,带给门仓的喜悦也是由心而发的。
在众多物品里,还有一些来自德国的独特礼物,比如天然的洗衣皂,它们是门仓在德国的外婆家从小使用的物品,是以牛的胆汁为原料制作的肥皂,所以颜色呈现了绿色,可以有效去除衣服上的顽固污渍,因为德国推崇天然制品,所以在德国的各种商店里到处都有卖,只需要1欧元就可以拿下。
另一些独特的物品,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在居家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欣赏。比如鹿儿岛的机场路。门仓的家距离鹿儿岛机场很远,而且没有电车,为了方便起见,只好选择自己开车,而两地之间最短的距离上,有着很多大型货车,所以考虑到安全因素,她往往会选择沿海道路,虽然这条路会费点时间,但是途中可以经过朋友经营的果汁店,在哪里可以品尝到刚榨出来新鲜的果汁,也可以在旁边的店泡泡脚,慰劳一下自己,最重要的是,可以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光,这让繁忙的东京生活,一下子翻篇了。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后记,同时很贴心的将书中部分物品在日本购买的联系方式做了列举。
如果说断舍离让人思考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那么《无须断舍离的德国式简单生活》让人发现:自己所留下的每件物品,它们是在如何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每件物品都在闪闪发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